二、蔡襄
二、蔡襄
【生平小传】
字君谟。其先本光州人,居仙游(今属福建省),迁甫田。官至端明殿学士,知杭州。谥忠惠。工正、行、草、隶书,又能飞白书,尝以散笔作草书,称为“散草”或“飞草”。世人评蔡襄行书第一,小楷第二,草书第三。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共称书法“宋四家”。
《宋史·列传》称蔡襄为:“襄工于手书,为当世第一,仁宗由爱之。”宋朝四大家中,他年龄辈分应在苏、黄、米之前。“宋四家”中,苏、黄、米都以行草、行楷见长,而喜欢写规规矩矩楷书的,还是蔡襄。他的书法学习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浑厚端庄,雄伟遒丽。苏东坡说:“君谟天资既高,积学至深,心手相应,变化无穷,遂为本朝第一。”蔡襄为人忠厚正直,学识渊博,他的字“端劲高古,容德兼备”。《颜真卿自书告身跋》得鲁公笔法而修于鲁公书,可为楷则。沈括说他善于“以散笔作草书,谓之散草,或曰飞草,其法皆生于飞白,自成一家”,这说明蔡襄这位不是很有改革精神的书法家并不拘泥不化,他也能追求古趣,力创新意。
另外,蔡襄对我国的早期茶叶鉴别还有很大的贡献。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年),任福建转运使,负责监制北苑贡茶,创制了小团茶,闻名于当世。蔡襄著作的《茶录》是《茶经》后又一部重要的茶叶专著,是论述宋代茶文化的名著,被译成英文、法文传播国外。另有《荔枝谱》,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果艺栽培学专著。著有《端明集》(亦称《蔡忠惠集》)传世。
【作品欣赏】
《脚气帖》
《脚气帖》,尺牍,约作于1060年,26.9厘米×21.7厘米,纸本,行书,中国台湾省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
仆自四月以来,辄得脚气发肿,入秋乃减,所以不辞北行,然于湖山佳致未忘耳。三衢蒙书,无便,不时还答,惭惕惭惕。此月四日交印,望日当行。襄又上。
【评论】
《脚气帖》《石渠宝笈初编》著录之《宋诸名家墨宝册》,蔡书《脚气帖》为其中之一幅。原迹曾刊于《故宫周刊》合订本第十六册。蔡襄书法大多数都是正楷,此帖为行草书,其笔法精妙,行笔流畅,遒劲婉美,不失为蔡襄行草书之佳作。
《安道帖》
蔡襄《安道帖》,尺牍,作于1055年,纸本,纵26.8厘米,横35.5厘米,中国台湾省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
襄再拜。自安道领桂管,日以因循,不得时通记牍,愧咏无极。中间辱书,颇知动靖。近闻侬寇西南夷,有生致之请,固佳事耳。永叔、之翰已留都下,王仲仪亦将来矣。襄已请泉麾,旦夕当遂。智短虑昏,无益时事,且奉亲还乡,余非所及也。春暄,饮食加爱,不一一。襄再拜,安道侍郎左右。谨空。二月廿四日。
《大研帖》(局部)
蔡襄《大研帖》,纸本,25.6厘米×25厘米,中国台湾省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
襄启:大研盈尺,风韵异常,斋中之华,繇是而至。花盆亦佳品,感荷厚意。以珪易邽,若用商于六里则可。真则赵璧难舍,尚未决之,更须。
《虹县帖》
蔡襄《虹县帖》,尺牍,作于1051年,纸本,31.3厘米×42.3厘米,行楷书,中国台湾省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
襄启:近曾明仲及陈襄处奉手教两通,伏审动静安康,门中各佳,喜慰喜慰!至虹县,以汴流斗涸,遂寓居。余四十日,今已作陆计,至宿州,然道途劳顿,不可胜言。尚为说者云:渠水当有涯,计亦不出一二日。或有水,即假轻舟径来;即无水,便就驿道,至都乃有期耳。闽吴大屏皆新除,想当磐留少时。久处京尘,无乃有倦游之意耶?路中诚可防虞,民饥鲜食,流移东方,然在处州县,须假卫送,老幼并平善。秋凉,伏帷爱重,不宣。襄顿首。郎中尊兄,足下,谨空。八月廿三日,宿州。
《门屏帖》
蔡襄《门屏帖》,纸本,27.8厘米×16厘米,尺牍(下为局部),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
襄颛诣门屏,陈谢推官吕君。九月日,襄上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