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欧阳修
一、欧阳修
【生平小传】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市)人。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进士,累擢知制诰、翰林学士。英宗时,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神宗朝,迁兵部尚书,以太子少师致仕。卒谥文忠。
他在政治与文学方面都主张革新,他既支持范仲淹庆历新政,又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好古嗜学,博通群书,诗文兼李白、杜甫、韩愈之长,文章名冠天下。唐末五代以来,人们崇尚内容空洞、风格浮艳、怪僻艰涩的文风。他着手文风的革新,强调文章的内容重于形式,反对内容浮薄空泛。写作平实朴素,建立平易流畅、委曲婉转的文章风格。他的一系列举措得到梅尧臣、苏舜卿、苏轼、曾巩、王安石等人的大力支持,古文革新运动逐渐展开起来,取得了蓬勃发展。在平易风格上,他的诗风和文风也颇为一致,常常以文为诗,但诗歌的创作不及他的文章。欧氏兼擅长写词,词作数量很多,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表现风流蕴藉的情调,一般写得清丽明媚、语近情深。文学批评上,《六一诗话》开创“诗话”这一新的体裁,为后世诗歌理论发展,提供了一种简便灵活的形式。创作实绩亦灿然可观,诗、词、散文均为一时之冠。又喜奖掖后进,苏轼父子及曾巩、王安石皆出其门下。
欧氏著有《新五代史》《归田录》《六一居士集》,又与宋祁等修纂《新唐书》。于天下金石之刻无所不阅,从而品藻,凡周汉以来金石遗文、断简残编,掇拾异同,辑成《集古录》十卷,为开创金石学的先导人物。喜论古今书,书论有《论南北朝书》《论仙篆》《六一题跋》《集古录跋尾》等。后人编汇其诗文为《欧阳文忠公集》。
【作品欣赏】
《灼艾帖》
《灼艾帖》,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纸本,册页,纵25厘米,横18厘米,行楷书,6行69字。
【释文】
“修启,多日不相见,诚以区区。见发言,曾灼艾,不知体中如何?来日修偶在家,或能见过。此中医者常有,颇非俗工,深可与之论权也。亦有闲事,思相见。不宣。修再拜,学正足下。廿八日。”
【评论】
帖中“见发言”的“发”就指的是欧阳修长子欧阳发。所谓“灼艾”,就是针灸。
关于欧书的特色,苏轼曾有评价说:“公用尖笔干墨作方阔字,清眸丰颊,进退晔如。”李东阳在帖后的诗跋中也称赞欧书:“宋代书法家自不孤,当时只许蔡君谟。若将晋法论真印,此老风流世亦然。”
此帖曾经项元汴、安岐、江德量鉴藏。清安岐有《墨缘汇观上编》著录。
《致端明侍读留台执事尺牍》
欧阳修《致端明侍读留台执事尺牍》,册纸,25.9厘米×53.4厘米,楷书,中国台湾省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评论】
欧阳修比较擅长于书写楷书。苏东坡曾如此地评述他的书法特色:“用尖笔干墨作方阔字,神采秀发,膏润无穷,后人观之,如见其清眸丰颊,进趋晔如也。”他不仅说出了欧阳修的书法面貌,也赞扬了他的仪表风范,所谓“书如其人”。
这件尺牍也被称为《上恩帖》,是欧阳修晚年写给司马光的一封信札。
这件作品,除了东坡先生所指出的“字形结体宽扁,起笔露锋芒,且多渴笔”外,还有横细直粗和撇笔枯长等笔画线条的特点。全书用笔精谨,点画之间一丝不茍,这是他书法的一大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