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苏轼

三、苏轼

【生平小传】

苏轼(1036—1101年)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

他从小接受优良的文化教育,父亲苏洵游学在外,由母亲程氏教他读书识字。苏轼自幼聪颖,才气横溢。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中了进士,当时正好22岁。后来辞去大理评事,任凤翔府签判。英宗治平二年,值史馆。神宗朝,因上书反对王安石新法,出任杭州通判,转任密、徐、湖三州刺史。

元丰二年(1079年),御史李定等人从苏轼所作诗文中罗织了“诗讪朝廷、讥切时政”的罪名,苏轼因而被捕下狱,这即是有名的“乌台诗案”。由于多方营救和神宗母亲太后的说情,苏轼在牢中关了四个多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哲宗时,旧党执政,尽废新法,苏轼被召还京,迁中书舍人,后来辞去除翰林学士兼侍读,复迁礼部尚书兼端明殿学士、翰林侍读学士。又因为和执政者政见不合,他认为不应当尽废新法,因而为旧党一派攻击,出知杭、颖、定三州。后又回京,官至礼部尚书。绍圣元年(1094年)又贬知英州,再贬惠州,授琼州别驾,一直贬官到儋州(今属海南省)。徽宗立,移廉州、永州,至英州复任朝奉郎,提举成都玉局观。直到临死前半年才获赦,北归途中,因病卒于常州(今属江苏),享年66岁。

【作品欣赏】

《黄州寒食诗帖》,纸本,25行,共129字。

《黄州寒食诗帖》

img15

img16

img17

img18

img19

img20

img21

img22

【释文】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鸟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右黄州寒食二首。

【评论】

《黄州寒食诗帖》彰显动势,洋溢着起伏的情绪。通篇迅疾而稳健,痛快淋漓,一气呵成。苏轼将诗句中心境情感的变化,寓于点画线条的变化中,或正锋,或侧锋,转换多变,顺手断联,浑然天成。其结字亦奇,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轻有重,有宽有窄,参差错落,恣肆奇崛,变化万千。难怪黄庭坚为之折腰,叹曰:“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黄州寒食诗跋》)董其昌也有跋语赞云:“余生平见东坡先生真迹不下三十余卷,必以此为甲观。”元代鲜于枢把它称为继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书”,其实并不为过誉。

《赤壁赋》

img23

img24

img25

img26

img27

img28

img29

img30

img31

img32

img33

img34

img35

img36

《前赤壁赋》卷,纸本,行楷书,23.9厘米×258厘米,中国台湾省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书。

【释文】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余(于)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萧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与天地,渺浮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轼去岁作此赋,未尝轻出以示人。见者盖一二人而已。

钦之有使至,求近文,遂亲书以寄。多难畏事。钦之爱我,必深藏之不出也。又有《后赤壁赋》笔倦未能写当,俟后信。轼白。

【评论】

纸本,行楷书。这是苏轼真迹精品的代表作。书法丰腴劲秀。明朝的董其昌对它评价很高,认为此卷书法“全用正锋,是坡公之兰亭也。每波画尽处,隐有聚墨痕如黍米珠。嗟乎!世人且不知有笔法,况墨法乎。”这正是因为他的文学修养深厚,书法传统功底坚实。结字在方整中有流动的气势,特别是用墨虽浓,而灵活不滞,表面上看平平正正,却令人玩味无穷,被称为宋代第一。

《获见帖》

img37

img38

苏轼《获见帖》,行书,中国台湾省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评论】

各字皆具姿态,都以筋骨而立形,以神情而润色,变化无常,神采飞扬。行间气脉贯串,全幅气韵生动。笔法精严,但不拘束;姿态妍美,但不做作;一切自在有法、无法之间。作者的学问才气发于笔端,与书札的萧散风格相吻合。

《宝月帖》

img39

苏轼《宝月帖》,书于1065年(治平二年),行书,藏于中国台湾省台北故宫博物院。曾编入《苏氏一门十一帖》。此帖4行,42字。

《祭黄幾道文卷》

img40

img41

img42

img43

img44

img45

苏轼《祭黄幾道文卷》,行楷书。这是他为好朋友去世而撰写的一篇悼文。真迹藏于上海博物馆。

《天际乌云帖》

img46

苏轼《天际乌云帖》,蔡襄诗,行书。真迹曾由明代项元汴收藏,清归翁方纲,有翁氏题跋。

《渡海帖》(局部)

img47

苏轼《渡海帖》,行书,中国台湾省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归去来兮辞》(局部)

img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