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米芾
五、米芾
【生平小传】
米芾,字元章,号鹿门居士、襄阳漫士、海岳外史,北宋著名大书画家。
祖籍太原,后迁居襄阳,人称“米襄阳”。宣和年间为徽宗赵佶召为书画学博士。
米芾能诗会写,书画尤具功力。篆、隶、行、草、楷各体皆能,行草造诣非常高。米芾曾说自己学过各家各派,但从其作品观之,得王献之、释智永二家最多。其书淋漓痛快,隽雅奇变,晚年书艺更达至炉火纯青之境。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合称“宋四家”。
米芾平生于书法用功最深,成就以行书为最大。虽然画迹不传于世,但他的书法作品却有较多留存。南宋以来的著名汇帖中,多数刻着他的法书,流播非常的广泛,影响非常的深远,在“北宋四大书法家”中,是首屈一指的。他的行书以“二王”为基础,尤得力于王献之,又参以唐代颜真卿、李邕、徐浩及初唐欧、褚笔意。米芾在广临前人的基础上,善于化古为新,集众家之长,成自家面目。其特点是运笔迅疾,如“风樯阵马,沉着痛快”。用笔中侧锋相互配合,有“八面出锋”之誉,自称“刷字”。字的结体错落有致,章法疏密相间。传世书迹很多,行书以《蜀素帖》《苕溪诗卷》流传最广,还有《珊瑚帖》《多景楼》《虹县诗帖》《研山铭》等。草书有《论草书帖》《元日帖》等。这些都是流传很广的书迹。
对于米书的鉴定,一般是非常困难的,主要有两点:一是因为米芾书法的面貌变化特多,不仅各个时期有不同风格的书法,而且因为他善临古法帖,这些所临的古法帖,应是米书的遗迹,但往往被人们当作了晋唐古法书;二是米书的影响很大,一些临米的作品和仿米书的作品,往往被认作是米书真迹,难以辨认。
【作品欣赏】
《论草书帖》
米芾《论草书帖》纸本,草书,纵24.7厘米,横37厘米,中国台湾省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
草书若不入晋人格。
辄徒成下品。张颠(癫)俗子。变乱古法。惊诸凡夫。自有识者。怀素少加平淡。稍到天成。而时代压之。不能高古。高闲而下。但可悬之酒肆。光尤可憎恶也。
【评论】
此帖又名《张颠(癫)帖》《草圣帖》《论书帖》等,草书。随笔一则,是米芾一段评论草书的手札。约书于北宋哲宗元祐二年。米芾的草书取法晋人,从这幅草书中,可以品味出其对草书的见识。作品字里行间流露出米芾书法颠放舒展的独特风格,我们可以看出米芾在学习古人书法方面是下了很深的功夫的。他的草书虽不如他的行书那样气势磅礴,但也蛮有气势。
《三吴诗帖》
米芾《三吴诗帖》,纸本,行书,纵30.6厘米,横63厘米,中国台湾省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
黻谨以鄙诗送提举通直使,江西襄阳米黻上。三吴有丈夫,气欲吞海水。开口论世事,借着对天子。瑞节高如松,一岁几繁使。秋水浮湘月,樽酒屡觏止。言别不可攀,寥虚看云驶。
【评论】
这是米芾早期的作品,书法紧峭,未脱欧体。米芾18岁时(公元1068年),授秘书省校字郎,出任广东浛洸(今英德)尉,居职二年。任内在地方的风化教育上留有很好的口碑。据阮元《广东通志》所载,他在浛洸时“风韵潇远,趣向高洁,山水佳处,游题殆遍,而职事修举,教化兴行,祀名宦。”在浈水边的烟雨楼,望夫冈都留下有名的诗篇,在英德,阳山,潮州都有石刻,在广州留有墨迹。
《焚香帖》
米芾《焚香帖》,草书,纵25.2厘米,横25.2厘米,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
【释文】
雨三日未解,海岱只尺不能到,焚香而已。日短不能昼眠,又少人往还,惘惘!足下比何所乐?
【评论】
米芾《焚香帖》,又作《海岱帖》,草书九帖之九,为米芾知涟水军时所写之尺牍,以帖中有“焚香”二字,故取之以名。“海岱”指海岱楼,在涟水。
《晋纸帖》(局部)
米芾《晋纸帖》,翰牍九帖之三,纸本,行草书,纵23.7厘米,横39.1厘米。中国台湾省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
出入不得,孤怀寥落,顿衰飒,气血非昔。大儿三十岁,治家能干,且慰目前。书画自怡外,无所慕。芾顿首。二曾常见之,甚安。
《丹阳帖》
米芾《丹阳帖》翰牍九帖之六,纸本,行草书,纵23.5厘米,横22.8厘米,中国台湾省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
丹阳米甚贵,请一航载米百斛来,换玉笔架,如何。早一报,恐他人先。芾顿首。
《法华台诗帖》
米芾《法华台诗帖》,纸本,行书,纵29.8厘米,横42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乡石帖》
米芾《乡石帖》,行书,纵28.2厘米,横30.5厘米,中国台湾省台北故宫博物院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