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概 况
2025年09月26日
第一节 概 况
靖康之变带给了宋王朝很大的打击,是收复旧地还是偏安江南的两难选择中,南宋又艰难地维持了100多年,但是北宋中晚期书法的兴盛局面却没有进行下去。
南宋书坛主要由三种元素组成:
第一种,学习宋四家尤其是苏、黄、米。其中,又以学苏的为数众多,南渡士人中有杨时、赵令畤、汪藻、赵明诚、孙觌、沈与求、谢克家、张浚、杨无咎等人。基本上在南渡后成长起来的有岳飞、叶衡、胡沂、韩元吉、王淮、王之望、辛弃疾等。学米的有刘焘、王升、米芾之子友仁、吴琚等。学黄的有胡安国、张九成、王十朋等。这些书法家中,有很多天份极高者,如吴琚,学习米芾书法,深得精蕴,几可乱真,历来学米许为最高,但总体上看,即使是这样的书法家,也不可能同北宋诸子相比拟,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他们缺乏足够的创新精神。
第二种,是宋高宗和吴说。他们的主要努力是师法晋人。
高宗特别忠爱于翰墨,曾经学习过米芾、黄庭坚,最终归依是王羲之,尤其专精于《集王圣教序》。
吴说家里有许多收藏,学晋条件非常好,但他最得意的所谓“游丝书”却不过是一种笔墨游戏,远不如行草书的流美轻灵。他们两位的实践对于北宋的“尚意”书风可以说是一种扭转。
第三种,是陆游、范成大、朱熹等人。陆游喜草书,亦能行书,出于张旭、鲁公、东坡与杨凝式,往往借酒挥运,有郁怒勃发之气,颇足动人;范成大书法受米、黄影响,而不局限,有落落自得之态;朱熹行草书流畅自然,有学问气,略无矫饰;张孝祥格在颜、米之间,厚实而能灵动。此外,张孝祥之侄张即之,融合颜、米,结构简练端正,用笔刚断峻健,工于写经,也是较有造诣的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