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茶叶的双重功效:保健和助力

茶叶的双重功效:保健和助力

时间:2023-05-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只是为了改善口感,人们会在食用之前对茶叶进行一定的加工处理,拌上其他的佐料。结果,茶叶不仅是云南民众在恶劣的环境中应对各种外来伤害、保障身体健康的“法宝”之一,同时还是他们艰苦劳作中借以恢复体力、提高劳动效率的“助手”之一。在今天的“外人”看来独特的使用茶叶方式,其实是世代居住在云南等地的少数民族民众同周围生境互动的明智之选,在历史上与当前的云南开发中,有着“一举两得”的效果。

茶叶的双重功效:保健和助力

就利用茶叶的杀菌消毒作用,实现饮水的净化和民众健康的保障而言,茶叶功效的发挥程度,无疑与茶汤的浓度有密切关系,茶汤越浓,其中含有的各种有效成分越多,“净水”效果越好。为了实现茶叶功效的最大化,人们在对茶叶特性认识的基础上,采用了一些更多提取出茶叶的有效成分,使它们更容易为人体吸收的使用方式,即后来的将茶叶先揉捻破其细胞壁,然后再杀青除去水汽,保留有效成分,并在使用时对其进一步炙烤或烹煮,使有效成分尽可能多地进入茶汤中。也正是为了实现茶叶效用的最大化,甚或将其作为药用,云南的很多族群都发明了并传承至今一系列茶叶使用风俗。

如今天云南境内的很多少数民族还保留着将茶叶作为菜直接嚼食的习俗。只是为了改善口感,人们会在食用之前对茶叶进行一定的加工处理,拌上其他的佐料。如德昂族景颇族民众会在雨季采摘鲜叶之后立即放入灰泥缸中,然后用很重的盖子盖上,数月后取出同其他香料拌匀后食用。基诺族中有被称为“拉拨批皮”的凉拌茶,制法是先将采摘来的鲜叶揉软搓细,放入大碗中后,再取黄果叶、酸笋、酸蚂蚁、白参、大蒜辣椒、盐巴等配料拌匀。布朗族食用的是“酸茶”,一般在五六月,将采回来的鲜叶煮熟,放在阴暗处十多天让它发酵,然后放入竹筒内再埋入地下,经一个多月后食用。酸茶放在口中嚼细后咽下,可以帮助消化和解渴,也是自己食用和馈赠的佳品。

将茶叶内含物更有效地溶于水中的烤茶和烹煮饮用方式在云南少数族群中今天也有很多保留。如生活在滇南地区的拉祜族流行着烤茶,大致做法是先将小陶罐在火塘上用文火烤热,然后放上适量茶叶抖烤,使之受热均匀,待茶叶的颜色转黄并发出焦香时为止。然后用沸水冲满盛茶的小陶罐,随即泼去上部浮沫,再注满沸水,煮沸3分钟后再倒入茶盅之中饮用。怒族民众喝茶时也要先将小陶罐放在炭火上烤烫,然后取一把青毛茶或掰一块饼茶放入罐内烤香,再将事先煨沸的水加入罐中,至沸腾翻滚3—5分钟后,去掉浮沫,将盐块放在瓦罐中涮几下,并持罐摇动,使茶水环转几圈,再将茶汁倒入茶盅里,加适量开水稀释,一直到小陶罐中茶味消失为止。剩下的茶叶渣用来喂马、牛,以增进其食欲。类似的饮茶方法还在部分纳西族傈僳族普米族彝族苗族等民众中流行。为了进一步增强烤茶的营养,人们还会在茶水中加入盐、炒米、核桃、芝麻等。如部分地区的彝族民众喝烤茶时,要先选用一个土陶罐在火塘上烤热,然后放上适量绿茶焙烤,边焙边翻动茶罐,使茶焙均匀,待茶叶色转黄,发出缕缕焦香时,冲入热水至8分罐满,沸腾2—3分钟后,将茶渣滤去,茶水倒入预先放有盐、炒米、核桃、芝麻等佐料的木制或铜制茶碗中饮用。独龙族和怒族漆油蛋茶制作中先要煮好浓茶,把煮开的浓茶过滤后倒入竹筒里,放入适量加工过的猪油或者漆油,再打鸡蛋放入,放入盐,然后用特制的打油茶木板上下搅拌至熟即可。该茶香馥,不苦,茶味适口,既是一种营养丰富的饮料,又是一种“茶”。独龙人还常常把漆油蛋茶当作“菜”或“菜汤”食用,早晚吃饭时都打这种油茶喝。

上述西南民族的特色茶饮制作过程中的炙烤可以更充分地释放茶叶中的有效成分,所以才显得香气足,茶味浓,饮后苦中有甜,焦中带香,更能振品饮者的精神。相比今日冲泡饮茶法而言,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中流行的上述茶叶饮法无疑更能体现出茶叶的“真味”,正体现了《华佗食论》中的“苦荼久食益意思”。茶叶中含有的多种有效成分,除了可以杀菌消毒之外,还可以让人们在短暂的休息之后很快投入复杂和艰苦的劳动中。因茶叶中含有大量的咖啡因,虽然使茶汤喝起来有一些苦味,但这种目前全球范围内使用最广泛的刺激性物质可以刺激人体神经中枢,促进新陈代谢,增进血液循环,消除困乏,使人保持清醒和思维的敏捷。关于这点,中外文献中都已有明确的阐述,如《茶经》言:“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痛、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矣。”[43]英国药物法典》载:“对于中央神经系统的作用,最主要表现在于脑与身体的关联,其功效为保持清醒的状态及增加精神的活动能力,感觉印象的判断更完全并且准确,思维也比较清楚而敏捷。”[44](www.daowen.com)

云南境内除了不多的几个地势相对较平缓的坝区之外,大都为山川河流所覆盖,土地较肥沃的河谷地区很长一段时间内又为瘴气困扰,开发难度很大。受这一自然环境条件的限制,世代居住在云南境内的民众往往要付出高强度的劳动,才能换来最基本的衣食住行所需。茶叶不仅具有让肌肉运作更有效率的优势,同时还很“经济”——可以很容易地从周边地区获得,而且即使大量饮用也不会令人思维紊乱甚至神志不清,是农业和工业社会中非常理想的饮料。这或许正是为何居住在云南、四川等地山区的少数族群中仍保留着极为“原始”的竹筒茶、烤茶、清茶、油茶等饮茶方式,甚至以茶叶作为蔬菜大量食用的原因所在。这些使用方式可以将茶叶中的各种有效成分最大程度的释放出来,无论是历史上还是今天,都是民众在日常繁重的劳作过程中,祛乏解渴,恢复体力,使自己尽快重新投入生产活动的重要手段。

结果,茶叶不仅是云南民众在恶劣的环境中应对各种外来伤害、保障身体健康的“法宝”之一,同时还是他们艰苦劳作中借以恢复体力、提高劳动效率的“助手”之一。在今天的“外人”看来独特的使用茶叶方式,其实是世代居住在云南等地的少数民族民众同周围生境互动的明智之选,在历史上与当前的云南开发中,有着“一举两得”的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