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如何摆脱中等收入陷阱?——发展转型思考

如何摆脱中等收入陷阱?——发展转型思考

时间:2023-06-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上现象仅仅是经济周期波动问题,还是发展困境,值得深思,经济波动规律是繁荣——衰退——萧条——复苏。关于中等收入陷阱:秘鲁、阿根廷等拉美国家,按西方市场经济理论,开放市场,经济提速之后,人均GDP达到3000~5000美元,资源有限,产业结构单一,产出有限,市场被西方控制,发展处于停滞,至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看不到经济走出困境的希望。理念是由“发展是硬道理”上升为“转型是硬道理”。即转变发展方式。

如何摆脱中等收入陷阱?——发展转型思考

2012年年初以来,GDP低于8%运行,是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最慢的,素有外贸“晴雨表”之称的秋季广交会,从来未有的惨淡,不仅国外参展商很少,连国内参展商也不来,情况心酸得让人懒得去。

2012年9月底,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增至8.2万亿,同比增长16.5%,上市公司截至2012年9月底,A股可比的2268家公司应收账款总数已达1.99万亿,同比增长19.78%,远远超越主营业务的收入。三角债重回经济运行之中。

以上现象仅仅是经济周期波动问题,还是发展困境,值得深思,经济波动规律是繁荣——衰退——萧条——复苏。是前者,两年后形势好转就可以了;属后者,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会长期停滞,问题就大了。1970年被认为有101个国家达到了中等收入水平,而直到2008年也只有13个国家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

关于中等收入陷阱:秘鲁、阿根廷等拉美国家,按西方市场经济理论,开放市场,经济提速之后,人均GDP达到3000~5000美元,资源有限,产业结构单一,产出有限,市场被西方控制,发展处于停滞,至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看不到经济走出困境的希望。

欧美20世纪80年代,重工业化后出现铁锈时代,恰逢中国开放,转移产能,帮了中国,救了西方。世界历史上的较大规模的产业转移发生过三次:

第一次是20世纪50年代,美国将钢铁、纺织等传统产业向日本德国转移。

第二次是20世纪60-70年代,日本、德国向亚洲“四小龙”和部分拉美国家转移轻工、纺织等劳动密集型加工产业。(www.daowen.com)

第三次是20世纪80年代,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亚洲“四小龙”等新兴工业化国家把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低技术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特别是向中国转移。从1992年到2007年,中国累计利用外资8200亿美元。

今天第四次产业转移已经开始。劳动密集型以出口或代工为主的中小制造企业,由中国向越南、缅甸、印度、印尼转移。如耐克、阿迪达斯外迁,高端制造业回巢发达国家本土已成潮流。

我们面临失去低端制造业又失去高端制治业的双重危险。

可以肯定,中国经济超高速增长的时代结束,今后会逐步走向“适度增长”。

历史上,日本(1973年)、韩国、新加坡、台湾地区在1997年从高速骤降之后,再也没有重回高速。我国能逃脱这一规律吗?如果不能逃脱,中国就业怎么办?近3亿农民进城干什么?城市化能持续推进吗?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很乐观,认为中国的战略机遇期并没有终结,未来十年,将是中国全面赶超美国的十年,到2020年,按汇率法(现价)计算中国GDP相当于美国的1.04倍,按购买力计算中国GDP相当于美国的1.34倍,从而打破美国自1891年到2020年130年世界第一的霸主地位,中国将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意味着全面小康建成。胡铵钢认为,中国本轮经济困局是经济周期性波动,我们要还的是过渡投资债。理念是由“发展是硬道理”上升为“转型是硬道理”。即转变发展方式。但愿这个预测是正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