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标准成本制度的形成历程与实践

标准成本制度的形成历程与实践

时间:2023-06-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标准成本制度是随着社会生产的不断发展以及管理科学的形成而逐渐产生并完善起来的。因为艾默森不是会计师,因此没有提出标准成本的会计账务处理方法。至此,标准成本制度真正形成,并开始进入了实施阶段。他在书中阐述了关于标准成本制度的几个方面内容。在这之后,标准成本制度开始兴起并发展起来,并且从美国传入英、德、日和瑞典等国家,这些国家相继推行了标准成本制度。

标准成本制度的形成历程与实践

标准成本制度(standard cost system)是随着社会生产的不断发展以及管理科学的形成而逐渐产生并完善起来的。20世纪2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成本会计职能向成本控制方面的发展取得了较大突破,标准成本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就是其中之一,它最初是为了配合泰罗科学管理制的实施而引进到会计中来的。1903年,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罗(Frederick Winslow Taylor)发表了《工厂管理》一书,该书提出了产品的标准操作程序及时间定额,为标准成本制度的产生提供了启示。1904年,泰罗理论的继承者、美国效率工程师哈尔顿·艾默森(H.Emeson)首先在美国铁道公司应用标准成本法。1909年,他在《作为经营和工资基础的效率》一文中对标准成本进行了更为详尽的研究,他认为由实际成本制度获得数据既过时又缺乏正确性,而标准成本则能随时显示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相比的超额部分,使管理者对低于标准的效率予以关注。因为艾默森不是会计师,因此没有提出标准成本的会计账务处理方法。1911年,美国会计师卡特·哈里逊(C.Charter Harrison)第一次设计出一套完整的标准成本制度。他在1918年至1920年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如在《产业经营》杂志上发表了《有助于生产的成本会计》《新工业时代成本会计》和《成本会计的科学基础》,其中曾介绍一套分析成本差异的公式,并对科目、分类账及成本分析单独叙述得非常详细。1920年,在美国全国成本会计师协会召开的首届年会上,会计人员与工程技术人员设计了一套将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结合起来的方法,同时设置“效率差异”和“价格差异”账户,处理实际人工、实际材料与其各自标准之间的差异。1923年,随着间接费用差异分析方法的确定,标准成本差异分析的雏形就基本上建立了。至此,标准成本制度真正形成,并开始进入了实施阶段。

1930年,哈里逊将他对标准成本计算所作的研究写成了《标准成本》一书,这本书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标准成本制度的专著。他在书中阐述了关于标准成本制度的几个方面内容。他认为只有同会计系统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建立真正的标准成本会计;他还认为标准成本具有刺激生产和作为衡量生产效率尺度的功能,它同时又是制定产品销售价格的基础和衡量销售效率的尺度。哈里逊的标准成本计算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标准成本计算应迅速而正确地提供生产各项目的成本以及零件、半成品产成品的成本;二是标准成本计算必须提供有关生产效率方面的全面信息;三是标准成本计算应将每件产品的标准成本同其实际成本进行比较;四是标准成本计算必须提供销售效率方面的信息;五是为了经济地实施标准成本计算,不能仅由一般会计部门来进行这项工作,还要同计划部门、生产部门和其他部门协调配合;六是在计划和实施标准成本制度时,应将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程序制定为标准程序,因为这样的规程使人们易于理解。1932年,E·A·坎曼发表了《基本标准成本:制造业的控制会计》一文,丰富了标准成本理论。在这之后,标准成本制度开始兴起并发展起来,并且从美国传入英、德、日和瑞典等国家,这些国家相继推行了标准成本制度。从此,成本会计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www.daowen.com)

标准成本制度在西方企业成本管理和控制中的运用虽然已有将近百年的历史,在经济和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以及新的制造环境下仍有用武之地,可以在企业的成本控制与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