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供给侧金融理论框架

供给侧金融理论框架

时间:2023-06-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基于以上的认识框架,如果从新供给理论的金融框架向下延伸,回归到本书具体的主题,即资产证券化业务上来,那么业务相关的制度,该业务自身代表的金融创新方向,就都能够在上述的框架中找到落脚点和逻辑脉络。而以下的分析,也将在制度和创新与资本的供给侧关联及互动的框架下展开,并具体针对资产证券化这一业务自身的发展加以深入。

供给侧金融理论框架

综合以上,本书试图给出一个新供给理论下关于供给侧金融领域观点的述评,并简要勾勒其金融理论的框架

新供给理论的基本前提是非完全竞争,而目前其规范化分析中主要倾向于使用垄断竞争的微观基础模型,譬如引入Dixit-Stieglitz模型的规范化尝试。此外,通过引入人口变化因素对经济增长进行预测的模型也是新供给理论已经做出尝试的另一个方向。但不论是经典的规范化经济模型,还是新供给理论目前所采取的相关尝试,金融都尚未真正成为其分析中的内生变量

前文已经阐述过,金融在新供给理论的思想体系中,不应仅仅局限于资本,而更需包括制度、创新要素与资本要素的关联和互动。尽管创新要素在以往的研究中已经有了一些规范化和数量化分析的研究成果积累,但制度方面的研究,由于其自身的不可通约性质,就难以通过量化、规范化方式将其纳入统一的、可通约的分析框架之中。

但总体而言,在新供给理论下,从供给侧着手分析金融理论,从制度的角度和创新的角度结合中国经济实践,可以给出一些基本的脉络或分析思路。

从制度的角度来看,对待金融领域,放宽准入、简政放权、监管从事前转向事中与事后是基本的思路;而这样的制度环境实际上有利于金融领域的创新,譬如互联网金融近几年的蓬勃发展,也在呼唤制度角度的变化来扶持。但同时创新伴生的风险,也需要通过相关的制度来加以稳定和避免。同时,行为经济学所启发的人类行为、心理因素导致的市场、群体性模式,也是新供给理论框架下金融理论分析的重要视角之一。(www.daowen.com)

从金融背后的资本要素自身的供需来看,重要的外生变量之一即为货币政策。目前全球金融监管体系思路在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后,从微观审慎视角转向了宏观审慎视角,从而使得相关的制度安排也从原本的微观视角转向了宏观层面,从狭义的单个金融机构的管理制度转向了宏观整体的结构性政策环境层面。因此,供给侧视角下的金融理论框架,需要考虑到不同于以往的要素制度,而是更为宏观和全局层面的、对经济内在结构影响深远的相关制度层面。

因此,新供给理论下,重点从供给侧出发的金融理论研究框架,首先需要考虑金融的制度环境,尤其是宏观、整体层面,影响经济内生结构的层面;然后需要考虑在对应前提环境下,创新要素如何与资本要素互动并从供给侧产生效果;再往下才是以往可通约的规范化分析框架下资本要素的供需关系,而其中基于结构性变化视角的、主要从供给侧出发的资本供给分析又是需要特别强调的视角和出发点。

基于以上的认识框架,如果从新供给理论的金融框架向下延伸,回归到本书具体的主题,即资产证券化业务上来,那么业务相关的制度(政策、法律体系),该业务自身代表的金融创新方向,就都能够在上述的框架中找到落脚点和逻辑脉络。而以下的分析,也将在制度和创新与资本的供给侧关联及互动的框架下展开,并具体针对资产证券化这一业务自身的发展加以深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