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军工文化传承发展的自信研究

军工文化传承发展的自信研究

时间:2023-06-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一新的历史方位下,国防科技工业体系需要准确把握和坚持军工文化自信的特质,正确传承发展军工文化,支撑履行新时代使命。一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新时代军工文化自信的本色要求。二是人民军工文化是新时代军工文化自信的本质基础。

军工文化传承发展的自信研究

开展军工文化哲学研究的深刻意义,在于形成一种文化自觉,进而形成在实现伟大复兴历史定位上的军工文化自信,引领军工文化传承发展。因此,需要开展军工文化传承发展的自信研究,以使我们清晰军工文化自信的特质。

1.军工文化自信的时代性

新时代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根基和动力,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时代体现,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精神指引。习近平同志强调:“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自信是中国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精神支撑,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一新的历史方位下,国防科技工业体系需要准确把握和坚持军工文化自信的特质,正确传承发展军工文化,支撑履行新时代使命。

一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新时代军工文化自信的本色要求。一个多世纪的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人类文明进步指明了前行的方向。一百多年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创新和发展,焕发着蓬勃和旺盛的生命力。2017年10月,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向世人庄严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是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时代,一方面,我国的经济、社会、人民生活水平、社会主要矛盾等发生了重大变化;另一方面,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因而“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主要就是坚持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同志早在六届六中全会上就明确指出:“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应用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是不断发展的过程,不是一个孤立的自我封闭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主动地选择马克思主义,并创造性地建构自身思想文化的过程。新时代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从本质上看就是坚持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牢牢掌握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唯有如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不会迷失方向、改变本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最新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是指引中华民族复兴的指导思想。

二是人民军工文化是新时代军工文化自信的本质基础。军工文化伴随着人民兵工到现代国防科技工业发展而诞生成长,在凝练红色文化、吸纳传统优秀文化、借鉴外来先进文化中,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军工文化体系。军工文化是国防科技工业的内在组成部分,也是国防科技工业的标志性内容展现。军工文化是在国防科技工业创新发展实践中所创造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在国防科技工业创新发展实践中所形成的精神、意识、观念等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组织制度、行为方式和物化形态,是各创新主体和相关主体文化的交集、凝聚和升华。历史已经证明了军工文化的伟大作用。新时代军工文化传承发展是在历史形成的人民军工文化的基础上的传承发展。

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新时代军工文化自信的支撑根基。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文化自信必须要有中华民族的文化标识和特有印记,而这种文化标识和特有印记源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数千年连绵不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创新之源。习近平同志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比作“根”和“精神命脉”,他在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深刻指出,“我们是中华儿女,要了解中华民族历史,秉承中华文化基因,有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二是党领导人民群众在革命斗争中形成的革命文化。习近平同志指出,“井冈山精神和苏区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要永远铭记、世代传承”,并以此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在思想上正本清源、固根守魂,始终保持共产党人政治本色。三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体现了当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政治理念,是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精神力量的重要源泉。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数千年屹立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原因,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劲动力。进入新时代,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坚定文化自信的强大支撑,需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正如习近平同志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强调指出的:“我们要立足中国,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平、文明素养,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文化是一个生生不息的运动变化过程,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它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不例外,它是先辈们传承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融百家于一炉,是世代中华儿女智慧的历史结晶,作为历史的产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绝不是仅供陈列的摆设,也不是僵死的化石,相反它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可以绽放出自己的光彩,浸润人们的心田。从中华民族自身发展和人类文明走向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觉流淌于中华儿女的血液里,始终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变革图强的精神根基,是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历史性飞跃的重要武器,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支撑。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其根基就在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这就要求我们,一是不忘本来,即处理文化继承与创新的关系,继承中有创新,创新中有继承;二是吸收外来,即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互鉴,必须以开放包容精神加强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吸收借鉴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必须促进中华传统文化“走出去”,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世界影响力,创造“文明交流、文明互鉴、文明共存”的新型文明观;三是面向未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离不开新的时代精神滋养,民族性与时代性相结合,是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的不竭动力。新时代军工文化传承发展需要把不断传承发展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作为新时代军工文化自信的根基。

四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军工文化自信的价值灵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之上,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反映社会发展内在要求及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具有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和处于主导、支配地位的价值观念,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大背景下,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主流文化与亚文化、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等各种文化形式、文化门类、文化样态相碰撞、相互动、相融合,而多彩纷呈。但是繁华景象的背后,一些缺乏文化责任、历史认知、社会担当或者别有用心的文化形态,通过新生的经济业态、多元的生活方式以及便利的信息手段纷至沓来。在多元文化和多元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下,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才能从容应对各种文化、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的较量,积极回应西方价值干预和价值渗透,掌握政治思想文化领域的主动权、主导权和话语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历史方位下,面对国家军民融合、对外开放和混合所有制经济深度发展的新势态,中国特色先进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建设必须将思想统一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是新时代军工文化自信的灵魂所在。

五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是新时代军工文化自信的实践指向。十九大做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要政治论断,提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伴随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精神食粮享受成为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重要追求,由此,坚持文化自信、增强文化供给、丰富精神食粮,成为新时代的崭新课题。十九大报告提出“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在这方面,文化产品、文化产业、文化服务等都可以找到着力点。对文化产品而言,应秉持工匠精神,凸显中国风格、民族特色、现代气质,把不同类型的文化产品打造成为富有中国特色、满足群众多元生活需要的文化精品;对文化产业而言,应大力推进文化创新,不断以创意引导供给,做强文化产品优质内容,改造升级传统文化产业结构,激活现代文化产业发展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推动新的文化业态持续创新、融合、发展,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提质增效;对文化服务而言,要进一步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运行机制,遵循精神文明建设规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与科技融合发展新机制,积极探索公共文化服务专业化和社会化运营新模式。军工文化传承发展的根本实践指向是保卫人民美好生活和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服务,军工文化传承发展将不断挖掘发挥军工文化特色,为推动国家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丰富人民精神食粮做出新贡献。

2.坚定军工文化自信的几个关系

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坚持践行军工文化自信,需要深入具体研究处理好科学与价值、主导与多样、本土与外来、传承与发展等的关系,从而为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中国特色先进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强有力的引领和支撑。(www.daowen.com)

处理好科学与价值的关系。科学性是指人们按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追求和服从真理,其过程要求人们充分发挥认知理性,运用科学的方法揭示客观事物的内在规律,获得科学性的认知。价值性是指人们按照自己的内在尺度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使世界适合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科学是衡量一种文化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尺,价值是衡量一种文化是否生命实在的基本标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科学与价值之间存在内在关联:一方面,两者是有区别的,科学回答的是文化内容的真假问题,价值回答的是文化的导向与评价问题;另一方面,科学与价值又是有机统一的,不可分离,科学是价值的基础,价值内含于人类的科学认知活动中,人类的认知活动不可避免地包含了价值的评判。因此,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文化建设过程中,一定要把科学原则和价值原则统一起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所以能永葆活力,是因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化建设一直坚持高举马克思主义这面旗帜,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中华文化注入先进的思想内涵,使中国人民获得了科学的思想武器和实践价值丰收,军工文化的产生发展生动诠释了这一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文化传承发展只有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文化建设,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实践中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价值导向,既反对空洞的理论堆积,又有效引领各种社会思潮,在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的实践中,不断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处理好主导与多样的关系。纵观人类社会发展,任何国家的文化都是多元一体、多样共生的,主流文化构成一个社会思想文化的中枢和支柱,它是引导人们行动的风向标,是支撑社会的稳定器。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强化主导、壮大主流,主流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马克思主义是构成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鲜明底色,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价值性是支撑文化自信的强大基础。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需要特别认清的是:不能搞主流文化多样性,否则整个文化体系就会陷于混乱状态。随着不同国家之间的频繁交流和互动,各种文化群体之间的相互影响不可避免,因而,越来越多的个人或群体的价值观念呈现出多样性的趋势,各群体和社会借以表现其文化的多种不同形式,文化多样性成为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西方的文化扩张、文化入侵更加隐蔽,意图削弱我们民族和国家主流文化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因此,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我们都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毫不含糊,毫不动摇。但在坚持主流文化主导性的同时要承认、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对于文化的主导与多样之间的关系,我们应该辩证地认识,主流文化对于多样性的文化具有引领、整合功能,而多样性的文化对于主流文化则具有促进、补充和完善作用。一方面,多样文化平等地自由地展开争鸣交锋,才能激发创造精神,拓展文化视野,繁荣和兴盛主流文化。另一方面,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保证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避免思想文化上的混乱。总之,处理好主导与多样的关系,也就是要处理好“一”与“多”的关系,要坚持以“一”导“多”,以“一”带“多”,并最终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从而不断巩固和壮大社会主义主流文化。新时代的中国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在开放和融合中发展,其内涵与外延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军工文化传承发展必须坚持处理好主导与多样的关系。

处理好本土与外来的关系。文化的本土与外来的关系,也就是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之间的关系。文化的本土特质是文化活力之源,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不仅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也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独特贡献。要推进文化建设,坚定文化自信,就需要保持文化的民族化、本土化特质,文化越是民族的越有生命力。但本土化不是民族保守主义、排外主义或夜郎自大,更不是谋求民族文化霸权,而是兼容并包世界各民族文化之长,以自己民族的形式加以改造,使中国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始终具有中华民族的特色,有中国精神、中国风格。当代中国文化自信最核心的是基于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最本原的是基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认同,最根本的是基于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积极追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刻地呈现出中华民族的优质基因,凸显着民族特性。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开放不仅意味着向历史开放,向实践开放,也包括向其他国家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价值观念吸收了人类文明的积极成果,反映了不同文明所承载的共同价值,因此,以积极的态度对待一切外来优秀文化成果,是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兴盛的必然要求。一方面,坚定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心,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其焕发出更强大的生命力;另一方面,对世界优秀文明成果进行吸收借鉴,人类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文化自信本质上是应该兼收并蓄的。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的,不同文明凝聚着不同民族的智慧和贡献,没有高低之别,更无优劣之分。文明之间要对话,不要排斥;要交流,不要取代。中国的军工文化蕴意着丰富的内涵,包含着学习与吸纳,是国家的宝贵精神和物质财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要求军工文化传承发展,需要正确处理好本土与外来的关系。

处理好传承与发展的关系。在哲学的意义上,传承是肯定,是继承;发展则包含批判、包容、转化和创新。批判是一种否定,没有否定,就不可能有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化。但马克思主义哲学语境的批判不是一般意义的批判,而是一种辩证的批判,即在否定中有肯定,在批判中有包容,在变革中有继承。否定如果不包含着肯定,事物就失去了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新事物只有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才能获得自己生存发展的基础。因此,文化建设的批判,要摈弃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摈弃虚无主义的历史观,坚持否定与肯定、批判性与包容性、继承性与创新性的辩证统一。面对今天世界的信息全球化浪潮,面对各国文化交流、交锋和交融的态势,对于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中国要处理好传承与发展的关系,就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批判与包容,积极吸收和借鉴外来优秀文化成果的有益成分,着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传承发展中国社会主义优秀文化,这也是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遵循。军工文化从精神、行为到物质构成了丰富的内涵,是国家的宝贵精神和物质财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需要我们深入学习、研究和把握军工文化的内涵要义,与时俱进,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正确处理好传承与发展的关系,让军工文化在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先进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实现强国梦和强军梦中同创前行。

3.新时代军工文化创新的内涵

在坚定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军工文化传承发展还需要正确认识文化创新的作用、源泉和途径。

正确认识文化创新的作用。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传播,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都包含着文化创新的意义。文化发展是在守正固本基础上,与时俱进,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中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需要通过文化创新发展以凝聚全中国力量,同心同德,共同奋斗,这包含着军工文化创新必然是凝聚全中国力量,建设中国特色先进国防科技工业体系的重要保证。

正确认识文化创新的源泉。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文化创新重在实践,实践作为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性活动。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创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因此,文化自身的继承与发展,是一个新陈代谢、不断创新的过程。一方面,社会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另一方面,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所以,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中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是一个全面创新的时代,是一个社会实践探索的时代,是一个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提供新源泉的时代。在这一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先进国防科技工业体系的创新实践发展必然为军工文化创新发展提供动力基础和实践舞台。

正确认识文化创新的途径。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守正固本、与时俱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文化创新中,一方面不能离开文化传统而空谈文化创新。对于一个民族和国家来说,如果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正确继承,其民族文化的创新就会失去根基,而使得文化发展错位。另一方面要体现时代精神。这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而与时代同进发展的努力中。文化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与方略,以各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优秀文化的有益成果,同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国防科技工业是国家的战略性产业,是国家科技发展的高地,前行在新时代军工文化传承发展中,创新是必有途径,必须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在理论探求与具体实践中坚持正确的方略,切实把“着眼于世界科技文化发展”与“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以此作为实现军工文化创新发展的基本方略。军工文化创新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克服“守旧主义”“封闭主义”和推崇外来文化,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先进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建设的伟大实践,在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交汇点上,遵循正确方向,采取正确方略,沿着正确途径,从文化内容到文化形式进行系统传承和创新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