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政府职能及限制解析

政府职能及限制解析

时间:2023-06-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此有一种小政府主义学说,认为政府具有潜在的扩张的趋势,趋向于机构臃肿、人浮于事,需要对政府规模加以限制。

政府职能及限制解析

8.5.1 市场经济资源配置

市场经济是人类迄今为止所发现的较为有效地配置资源的形式,无论是国际市场竞争,还是国内市场竞争,都会给企业和生产技术带来强烈的激励因素,从而摆脱技术创新、技术变革的羁绊。与此同时,我们也应当认识到市场经济并不是完美的,可能存在市场失灵。

市场的有效性是指通过竞争使市场资源均衡配置、达到经济效率最优状态的能力。具体来讲,市场有效性须具备以下条件:完全和对称信息;完全竞争;规模报酬不变;生产和消费没有外部经济;不存在交易费用;经济人完全理性。

8.5.2 政府失灵

市场失灵为政府干预提供了基本依据,但是,政府干预也非万能,同样存在着政府失灵,即政府干预经济不当,未能有效克服市场失灵,却阻碍和限制了市场功能的正常发挥,从而导致经济关系扭曲,市场缺陷和混乱加重,以致社会资源最优配置难以实现。具体地说,政府失灵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形:其一,政府干预经济活动达不到预期目标;其二,政府干预虽达到了预期目标但成本高昂;其三,干预活动达到预期目标且效率较高但引发了负效应。政府失灵的成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8.5.2.1 投票问题

投票问题是指,即使在民主投票规则之下,也难以得到社会的偏好。常用的投票规则有一致同意规则和多数票规则。一致同意规则要求决策得到全体同意,决策的结果可以保证帕累托最优结果。因为只要有一个人的利益受到损害,他就不会同意这个决策。所有人一致同意的决策,必定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一个帕累托改进,但是全体同意规则往往导致旷日持久的讨论,迟迟无法做出决策。多数同意规则却可能伤害少数人的利益,无法保证帕累托最优结果;更严重的是多数同意规则只能表达赞成与否,无法表达偏好的强度,多数人可能会为得到较小的利益而强迫少数人做出极大的牺牲。

8.5.2.2 利益集团

利益集团又称压力集团,通常是指那些有某种共同的目标并试图对公共政策施加影响的有组织的团体。在许多情况下,政府政策就是在许多强大的利益集团的相互作用下做出的。这些利益集团通过竞选捐款、政治游说、直接贿赂等手段,对政治家产生影响,左右政府的议案和选民的投票行为,从而使政府做出实际上不利于公众的决策。

8.5.2.3 寻租

寻租是指通过游说政府等活动获得某种垄断权或特许权,以赚取超常利润的行为。比如政府依照法律颁发配额、执照、特许经营证等特许权给企业,企业为获得这些特许权愿意支付一定的代价;在这种制度安排下,政府人为地制造出了一种稀缺,而稀缺会产生潜在的租金,必然会导致寻租行为。寻租不但低效,且会滋长公职人员的腐败现象。寻租行为越多,社会资源浪费越大。(www.daowen.com)

8.5.2.4 官僚主义

官僚主义是政府效率低下的另一个原因。官僚主义表现为领导者高高在上,脱离群众,脱离实际;公职人员办事拖沓,讲求官样文章,繁文缛节;各个官僚机构之间或相互扯皮、争权夺利,或相互推诿、玩“踢皮球”游戏。对此有一种小政府主义学说,认为政府具有潜在的扩张的趋势,趋向于机构臃肿、人浮于事,需要对政府规模加以限制。小政府主义提倡“小政府,大社会”的模式,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效率。

通常认为,解决政府失灵问题的手段有实行法治、公众参与、加强政治透明度等。公共决策是一种特殊的决策类型,其特殊性就在于它具有决策和公共性的双重特征。公共决策的基本属性要求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必须具有“公事公办”的思维方式,努力塑造公共决策的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观念。在公共决策中引入“协商民主”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如弥补决策过程中“有限理性”,帮助政府最大限度捕捉决策所需要的信息,满足公民参与决策权和知情权,增强决策过程透明度和公开化,等等。

拓展资料

公地悲剧

哈丁在《公地的悲剧》描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小镇,镇上许多家庭都有自己的羊群。所有居民的羊都在镇周围的草地上吃草,这块地被称为镇上的公地,不归任何一个家庭所有。每个居民都想多养一只羊增加个人收益,虽然他们都知道草场上羊的数量已经太多了,再增加羊的数目,将使草场的质量下降。但每个人都从自己的私利出发,因为草场退化的代价由大家负担。随着小镇的繁荣,镇上人口增加,羊的数量也快速在增加。最后,“公地悲剧”就上演了——草场持续退化,直至无法养羊,许多居民失去了生活来源。

公地悲剧在英国是和“圈地运动”联系在一起的。15—16世纪的英国,草地、森林、沼泽等都属于公共用地,耕地虽然有主人,但是庄稼收割完以后,也要把栅栏拆除,敞开作为公共牧场。由于英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养羊业飞速发展,于是大量羊群进入公共草场。不久,土地开始退化,“公地悲剧”出现了。于是一些贵族通过暴力手段非法获得土地,开始用围栏将公共用地圈起来,据为己有,这就是我们历史中学到的臭名昭著的“圈地运动”。“圈地运动”使大批的农民和牧民失去了维持生计的土地,历史书中称之为血淋淋的“羊吃人”事件。但是,书中没有提到:“圈地运动”的阵痛过后,英国人惊奇地发现,草场变好了,英国人作为整体的收益提高了。由于土地产权的确立,土地由公地变为私人领地的同时,拥有者对土地的管理更高效了,为了长远利益,土地所有者会尽力保持草场的质量。同时,土地兼并后以户为单位的生产单元演化为大规模流水线生产,劳动效率大为提高。英国正是从“圈地运动”开始,逐渐发展为日不落帝国。

理论基础:公地作为一项资源或财产有许多拥有者,他们中的每一个都有使用权,但是没有权利阻止其他人使用,从而造成资源过度使用和枯竭。过度砍伐的森林、过度捕捞的渔业资源,都是“公地悲剧”的典型例子。之所以叫悲剧,是因为每个当事人都知道资源将由于过度使用而枯竭,但每个人对阻止事态的继续恶化都感到无能为力,而且都抱着“及时捞一把”的心态,加剧事态的恶化。这类资源或者财产产权难以界定或者界定产权的交易成本太高而形成,它被竞争性地过度使用或侵占是必然的结果。

资料来源:陈学忠等:《经济学基础》,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