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吉林省农村老龄化成因分析

吉林省农村老龄化成因分析

时间:2023-06-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吉林省农村人口老龄化的成因也印证了这一理论分析。吉林省是全国计生工作一类省。吉林省的一些边界地区,如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集安市早已出现人口负增长。随着吉林省人口出生率不断降低使得新生人口比重大幅下降,而死亡率波动不大,导致老年人口比重增大。而吉林省的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已达到76.18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预期寿命的延长加快了吉林省农村人口老龄化的进程。

吉林省农村老龄化成因分析

从人口学理论分析,影响人口老龄化有三大因素,分别为:生育率下降,预期寿命延长和人口迁移。吉林省农村人口老龄化的成因也印证了这一理论分析。

7.1.2.1 出生率下降加速了农村人口结构的老化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起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各地区人口出生率逐年下降。吉林省是全国计生工作一类省。多年来,有效控制了人口过快增长,累计少生1000多万人口。从20世纪70年代初,一年出生50多万人(相当于一个中等县人口),人口出生率达33%。到20世纪80年代下降到20%,再到20世纪90年代下降到15%左右,逐步结束了人口高增长的历史。据《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3年全国人口出生率为12.08‰,吉林省人口出生率下降到5.04‰,每年出生人口17万左右,低于津沪、辽宁和黑龙江,为全国最低。吉林省的一些边界地区,如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集安市早已出现人口负增长。

随着吉林省人口出生率不断降低使得新生人口比重大幅下降,而死亡率波动不大,导致老年人口比重增大。无论在城镇还是在农村,高龄老年人、农村空巢老人以及独身老人数量会持续增多,人口结构愈发老化。

7.1.2.2 预期寿命的不断延长加快了农村老龄化进程(www.daowen.com)

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全面改善了农村的基础设施和环境、农村居民生活稳步提高,加上医疗条件和技术的日趋完善,人口预期寿命持续延长。从20世纪30年代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只有34岁,到2000年到71.4岁,增长了一倍,这其中农村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也达到69.55岁,这一数值已高出世界平均水平5岁,比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平均水平高7岁。2010年,“六普”数据显示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已达到74.83岁,十年间增长了3.43岁。而吉林省的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已达到76.18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预期寿命的延长加快了吉林省农村人口老龄化的进程。

7.1.2.3 青壮年劳动力的流动深化了老龄化程度

户籍制度的松动、劳动生产率的提升以及人均耕地面积的减少使大量青壮的农村劳动年龄人口背井离乡涌向城市谋生、留下老弱病残的人口孤守农村,大多数农村出现了“空心化”现象。作为劳务输出大省的吉林省,也同样有大批的农村青壮年向大城市转移,寻找工作机会甚至买房定居在城市。加上之前在城市生活的老年人口,因为自然环境等因素部分退休后迁移到农村居住,这也加深了农村老化程度,解决农村地区人口老化问题更是难上加难。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人口流动速度加快且迁移人口不断增加以及城乡发展的差异性与不平衡性的重重影响,农村老年群体生存更为艰难,未来由老龄化引发的各种问题会更为凸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