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童装领型设计与分析

童装领型设计与分析

时间:2023-06-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童装常用的领圈结构设计实例分析如下所述。图3-7儿童背心普通V型领口图3-8T恤衫V型领口(二)装领结构设计与分析装领是领与衣身缝合连接的领型,按照颈部结构进行的装领设计,不但使儿童穿着舒适,而且外观造型丰富多样。立领上口围的结构线称为领上口线,对应的围度称为上口线围度,该长度应大于所处位置的颈围,以保证儿童活动的方便,同时,它又是一条造型结构线,随服装款式而进行设计。

童装领型设计与分析

(一)领圈结构设计与分析

领圈是直接以衣身领窝线为造型结构线的一种领型,其特点是只有领口而无领片,如普通圆领衫、小背心服装。领圈对颈部没有束缚,穿着随意、舒适,适合儿童颈部较短的特征,在童装中有非常广泛的应用。

领圈的基础领窝线就是原型的基础领窝线,以人体颈根围度为基准进行设计。它是一条造型性的结构线,在结构设计时,按具体的服装款式,以类比的方法确定领口的宽度和深度,以仿形的方法在衣身上绘出变化的领窝线。

领圈结构设计虽然简单,但在结构设计中还是要注意以下内容。

(1)原型的领窝是领口的最小尺寸,在设计中不能小于此领口的大小。

(2)当领口小于头围时,应设计开口,当领口大于头围时,可以不设计开口,但这里需考虑材料弹性的影响。

(3)无领领口扩展范围一般以不过分暴露人体为原则。

童装常用的领圈结构设计实例分析如下所述。

1.圆型领口

圆型领口与人体颈部较为靠近,领宽、领深可以根据款式造型进行变化,但必须符合儿童活泼、可爱的特点,并且易于穿脱。图3-1 所示为普通绲边圆型领,领口处没有开口设计,因此领宽、领深在原型基础上均开深。图3-2 所示是在前中线设计开口的圆型领口,两粒扣系结,既具有装饰性,又增加穿着的方便性。

图3-1 普通绲边圆型领口

图3-2 前中开口的圆型领

图3-3 所示是在圆形无领领型的基础上在领口部位进行抽褶,既具有很好的装饰性,又增加了胸腹部的宽松量,适用于各个年龄段的女童服装。

图3-3 圆型领口抽褶

2.方型领口

和圆型领口相比,方型领口在童装上的应用相对比较少,方型领的领宽和领深同样可以根据款式造型进行变化,但也必须考虑儿童特点。图3-4 所示是夏季童装普通敞开式方型领口,领宽、领深尺寸较大,可以满足头围的需求。

图3-4 夏季童装普通敞开式方形领口

3.一字型领口

一字型领是前后领圈呈水平状态的领口,其领宽较大,前领深较小显得平顺。当领宽加大时,前片领口会出现浮起的多余面料,因此需要减小前领深的量、增加后领深的量。一字型领多应用在较大儿童的运动衫、休闲服、内衣等款式中。儿童着装以舒适为主,针对儿童的年龄特点,在一字型领童装中,领宽尺寸不宜太大。图3-5 所示是普通一字型领口结构,图3-6 所示是婴幼儿服装中常见的肩部系扣的一字型领口。

图3-5 普通一字型领口

图3-6 肩部系扣一字型领口

4.V型领口

领型如“V”字,常用在毛衣、衬衫、背心、背心裙、弹力演出服等服装上。浅V 型领较柔和,常用在较大儿童休闲服装及内衣中,深V 型领在领口部位形成锐角,给人以严肃、庄重、冷漠感,多用于儿童礼服、背心等服装中。在儿童日常服装中,V 型领一般不适合开得太深,否则与儿童天真活泼的个性不协调。V 型领领宽的宽窄、前中心点高低等变化可以给人以完全不同的外观造型和服装美感。图3-7 所示是常见儿童背心的V 型领造型,图3-8 所示是应用于T 恤衫中的“V”型领口,左右片领口处交叠固定,纽扣装饰,新颖别致。

图3-7 儿童背心普通V型领口

图3-8 T恤衫V型领口

(二)装领结构设计与分析

装领是领与衣身缝合连接的领型,按照颈部结构进行的装领设计,不但使儿童穿着舒适,而且外观造型丰富多样。按照造型的不同可分为立领、翻领、翻驳领等。

1.立领

立领是服装领型中重要的种类之一。立领是只有领座、没有翻领的一类衣领,它不但具有较强的装饰性,而且具有保护和保暖作用。在衣领结构设计领域中,它不但自成一体,而且,其设计方法对其他衣领的结构设计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立领覆盖了颈部,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颈部的前屈、旋转等运动,对颈部运动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由于儿童的脖颈长度较短,因此,在进行童装立领造型设计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影响颈部活动的各种因素,使设计出的立领造型既美观、符合设计者的要求,又适应儿童颈部的运动特征。

结构图中,立领与衣身领圈相接处的结构线称为领下口线,对应的围度称为下口线围度。领下口线与领窝线是一对相关结构线,应做到形态、长度的吻合。立领上口围的结构线称为领上口线,对应的围度称为上口线围度,该长度应大于所处位置的颈围,以保证儿童活动的方便,同时,它又是一条造型结构线,随服装款式而进行设计。立领后中线上、下口线的直线距离称为立领后领宽,简称立领高。

(1)立领造型种类有以下几种。

① 内倾型立领:内倾型立领又称为钝角立领,与人体颈根围截面呈钝角夹角。人体颈部呈上细下粗的圆台型,衣领围于人体的颈部,与颈部相吻合时,领上口线尺寸小于领窝线尺寸,如图3-9 所示。在内倾型立领基本结构设计中,装领线应向上弯曲变成弧形,立领呈梯形,如图3-10 所示。

图3-9 内倾型立领

图3-10 内倾型立领结构设计

② 垂直型立领:垂直型立领又称做直角立领,如图3-11 所示,指与颈根围截面呈90°夹角的立领,侧后部及前领与人体颈部略作分离,领上口线尺寸等于装领线尺寸。在垂直型立领基本结构设计中,立领造型呈直立型领式,领子平面展开图为矩形,如图3-12所示。

图3-11 垂直型立领

图3-12 垂直型立领结构设计

因婴幼儿颈部较短,而立领领面较窄,所以垂直型立领在婴幼儿服装中的应用较广泛。

③ 外倾型立领:又称锐角立领,其侧后部及前领与人体颈部分离,领子呈仰立状态,领上口线尺寸大于装领线尺寸,如图3-13 所示。外倾型立领基本结构设计中,立领造型呈下弯状领式,立领平面展开图呈倒梯形,如图3-14 所示。

外倾型立领使用频率较小,多用于夏季服装或非常规的服装中。在领宽允许的情况下,当下弯度x 增加到一定程度时,立领上口可翻折下来。而当领上口线长度与所抵之衣身能很好贴和时,则形成了事实上的领面和领座,即转化为衣领的另一种形式——连翻领。

图3-13 外倾型立领

图3-14 外倾型立领结构设计

(2)立领结构设计要素。

① 前中心起翘量:在内倾型立领结构图中,起翘量x 是决定立领与颈部之间间隙量的重要因素,x 数值越大,领下口线的曲度就越大,领上口线和领下口线的尺寸差就越大,立领的台体特征就越明显。当起翘量x 较大时,从形态上满足了立领的内倾式要求,但在功能上,领窝线翘度大,使领上口围度小于颈围,立领上口线与人体颈中围度差值表现为负值,领子对颈部的压力加大,颈部感觉不适,此时应将基本领口开大,使领子的一部分化解为衣身。

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越小的儿童,颈部越短,其颈部的圆台造型越不明显,因此在不同年龄段应设计合适的起翘量,以形成适当的空隙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领子对颈部的压力。

② 立领领面的宽窄:颈部连接着人体的头部和躯干,立领领面的宽窄以不妨碍头部运动为适宜。一般立领领高应为颈长的,根据季节的不同进行调整。当立领较高时,为减小领上口线对颈部的影响,可适当开大领口。当立领过高、超过颈长时,领上口线长度应以头围尺寸为设计依据,同时开大领口。另外,因款式需要或从外观及舒适性出发,可将立领前部上口线设计为弧线形(图3-15),图3-15 所示款式是婴幼儿上衣常见的领式。

图3-15 常见立领及其前中弧线形处理

2.翻领

翻领是将领片直接缝在领窝上而自然形成的。该领式不是呈直立状包住颈部,而是自然围住颈部并向外顺翻后略贴在肩上。在众多领型中,翻领最为常见,它广泛应用于儿童服装,适用于幼儿到中学生的衬衫、短上衣、夹克外套连衣裙等款式。

翻领造型变化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

(1)翻立领:领座和翻领呈分离结构,组装时需缝合,又称“立式翻折领”、“企领”,如中山装领、男衬衫领等。

① 翻立领结构设计分析:要使领型结构与人体的颈脖相符合,翻领就要翻贴在领座上,这就要求翻领和领座的结构恰好相反,即领座上翘、翻领下弯,这样翻领外围线大于领座装领线而翻贴在领座上。根据这种造型要求,领座上翘和翻领下弯的配合应是成正比的,即领座装领线的上翘度等于翻领装领线的下弯度,这是领座和翻领容量达到符合的理论依据。如果翻领需要特别的容量,可以修正两个曲度的比例,当翻领下弯度小于领座上翘度时,翻领较为贴紧领座;反之,翻领翻折后空隙较大,翻折线不固定,领型有自然随意之感。

② 影响翻立领结构设计的因素。

A.翻立领的领窝线:翻立领的造型决定其领窝线就是基础领窝线,领窝线应确定在人体颈部与胸部、背部的交界面上。

B.翻立领的领座:领座的结构设计同内倾型立领的设计,主要控制领的翘度,但翻立领的造型决定其领座领片的翘度变化不大。

C.翻立领的翻领:翻领的关键是控制领片的下弯曲度,翻领的下弯曲度决定了翻领的松度。

D.翻立领的翻领领外口线:翻领领外口线是一条造型性的结构线,可以任意依款式仿形设计,领角可以为圆角、方角、尖角等。

③ 翻立领结构设计举例。

A.女童衬衫典型翻立领领型:领座、翻领宽度适宜,造型抱颈、合体,领型庄重,适宜女童衬衫、连衣裙等款式的设计,如图3-16 所示。

图中,以立领制图为基础,根据款式,选择后中心领座宽度为2.5cm,前中心领座宽2.2cm,以增加活动的舒适性。搭门宽2cm,前中心起翘1cm,搭门领台为圆角;翻领后中心宽度为4cm,前中心宽度6cm,并进行圆角处理,翻领底线下弯2cm。

图3-16 女童衬衫典型翻立领领型

从颈部后面观察,翻领会形成上小、下大的圆台型,翻领和领座之间保持了一定的间隙量。如图3-17 所示为翻立领后颈部效果。

(www.daowen.com)

图3-17 翻立领后颈部效果

B.男童衬衫典型翻立领领型:典型的男童衬衫领型,领座、翻领宽度适中,领型经典大方,广泛应用于各个年龄段的男童衬衫,如图3-18 所示。

图3-18 男童衬衫典型翻立领领型

图中,根据款式造型特点,领口较宽松,领口在原型基础上做加大处理。领子制图仍以立领制图为基础,根据款式,选择后中心领座宽度为2.5cm,前中心领座宽2.2cm,搭门宽2.5cm,前中心起翘1.5cm,搭门领台为圆角;翻领后中心宽度为4cm,前中心宽度6.5cm,翻领底线下弯2.5cm。

(2)连翻领:连翻领是翻领部分与领座部分连成一体的领子,以各个年龄段的体型特征为依据,同时根据其轮廓线的造型和立体形态,可以设计成各种连翻领的款式,在各个年龄段的衬衫、夹克、连衣裙、外套、棉服等款式中有非常广泛的应用。

连翻领的领宽可以根据需要来设定,一般情况下对衣领造型影响不大,影响连翻领结构设计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 装领线对衣领造型有影响。

A.装领线弯曲程度对衣领造型的影响:图3-19 所示的连翻领结构分析图中,装领线向下弯曲,形成上大、下小的圆台型,上口向外敞开,与颈部有一定的间隙。该领型中,装领线向下弯曲越大,即x1 越大,领外轮廓线弯曲也越大,领座越小,翻领直立程度越弱,领外口线敞开幅度越大,领子与颈部的间隙就越大。

图3-19 连翻领结构分析

B.装领线形态对衣领造型的影响:装领线弯曲的曲率最大部位应在人体颈部转折与肩胛处,因人体在颈部转折与肩胛处转折曲度最大。装领线弯曲的部位和形态影响连翻领局部造型,如图3-20 所示为装领线对连翻领局部造型的影响。

图3-20 装领线形态对连翻领造型的影响

② 领外口线对衣领造型的影响:领外口线是一条造型性结构线,可以随意变化,与结构设计无关,可以依服装款式进行领型设计,如图3-21 所示的连翻领外轮廓线造型。

图3-21 连翻领外轮廓线造型

③ 领窝线对衣领造型有影响:连翻领的领窝线设计较随意,但由于有领座要耸立在人体颈部,因此,一般领窝线的前、后领宽和后领口的领深变化很小。

(3)坦领:坦领是普通连翻领,装领线下弯度逐步与领口曲度达到吻合,其领座极低,几乎完全是领面平贴在肩上,在女童服装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坦领的廓形设计可依据设计者的设计意图自行设计。整体上,领前部必须完全贴服于衣身之上,领外口线不能翘起,以达到整体平服的效果。自肩部至领后部要保留一小部分领座,促使领座与领口的接缝线隐蔽,而又不直接与颈部摩擦,同时又形成坦领靠近颈部位置略微隆起的状态,产生一种微妙的立体造型效果。

影响坦领结构设计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 肩部重叠量:坦领常采用在衣身基础上制图的方法,制图时若将前、后衣片肩线完全重合,在该状态下形成坦领的外轮廓线尺寸和领外口线到衣身处的尺寸完全相同,则衣领完全平贴于衣身之上,在实际穿着时,领与衣身缝合时的接缝线成为坦领的翻折线。此时形成的坦领由于领外口线呈斜丝缕,故缝制时极易被拉伸,使领外口线翘起而不平服。为改善以上缺点,在制图时前后衣片肩线处应有一定的重叠量,重叠量越多,领外口线尺寸越小,所形成的领座就越高;重叠量越少,领外口线尺寸越大,领座就越低。

② 装领线尺寸:坦领制图时,应使装领线略小于领窝线,原因:一是坦领整体结构弯曲过大出现斜纱,使外围容易拉长,减小装领线曲度可以使坦领的外围减小而服帖在肩部,使领面平整;二是由于领片与领圈的接缝与颈部直接接触,接缝处较厚而不柔软,使颈部产生不舒服的感觉;三是为了使坦领仍保留很小一部分领座,应使装领线与领口接缝隐蔽,同时可以造成坦领靠近颈部位置微微隆起,产生一种微妙的造型效果。因此,在制图时,应使装领线弧度变小,从而使尺寸减小。

③ 各部位领宽:普通坦领一般设计成前、后领宽尺寸相同,肩部加宽0.5~1cm,因在侧颈点会形成较低的领座,若与领宽尺寸相同,肩部就会显窄。坦领结构设计如图3-22所示。

图3-22 坦领结构设计

(4)水兵领:水兵领又称做海军领,属于坦领结构,是从水兵服的领子得来的名称,常用在女学生的制服上,显得朝气蓬勃。制图时使用前后身的领口,与坦领的要领相同。前领口向下开深呈V 型,领外轮廓线形状可以呈圆形,可以呈方形,也可以自由变化,如图3-23 所示。

图3-23 水兵领结构设计

(5)荷叶领:荷叶领是有意加大坦领的外沿容量使其呈现波形褶,这就需要使装领线弯曲度大大超过领外口线的弯曲度,促使外围增加容量。结构处理的方法是,通过切展使装领线加大弯曲度,增加外围长度。加工时,装领线还原后,领外沿会挤出有规律的波形褶。波形褶的多少取决于装领线的弯曲程度,如图3-24 所示。荷叶领在女童衬衫、连衣裙等款式的服装中应用非常广泛。

图3-24 荷叶领结构设计

3.翻驳领

翻驳领是由翻领与驳头两部分组成,翻领的前部和与衣身连为一体的驳头共同翻折,在胸部形成敞开的领子。翻驳领的外观式样及内在结构变化多样,设计上不拘一格,有长、短、宽驳头翻驳领,还有立、平驳头驳领等变化。

(1)翻驳领结构设计:翻驳头以西装领结构作为基础,由驳头和翻领组合而成,款式设计如图3-25 所示。翻领与驳头连接的部位形成领嘴造型。

图3-25 翻驳领款式设计

① 衣身处理:根据面料的厚度,对原型样板的领口等部位进行调整,调整量如图3-26所示。在后中线处追加0.2~0.5cm 的量以补充穿着中的围度量,该量可根据面料的厚度进行调整。前中线处加0.7cm 作为面料的厚度及重叠的厚度量,侧颈点下挪0.5cm 以增加穿着的舒适性。前片结构中,以腰围前中心A 点为旋转点旋转原型,做0.5cm 的撇胸处理,搭门量2cm。

图3-26 翻驳领衣身处理

② 在前后片分别设计穿着后的领型状态:在前片侧颈点下2.5~3cm 处确定领座尺寸,并根据开口止点的位置做出驳口线,在驳口线的大身部位画出自己满意的领型,然后确定领宽、领深和串口的倾斜等。这些部位的设计与孩子的年龄、流行趋势、设计者的爱好等有关。根据领嘴形状的不同,领子可以分为平驳头和戗驳头两种类型。

③ 翻领与驳头的绘制:以驳口线为轴,延长驳口宽的辅助线,并对大身部位所画的领型加以对称转换整理。

④ 做后领部分:首先延长驳口线,并与此延长线平行地由侧颈点向上截取后领口尺寸,画出后领宽的长方形。

⑤ 完成翻驳领的结构设计:为了满足翻领领外口线的必要尺寸,应在肩部设置翻领切开量,以补充翻领领外口线的不足,切开的位置在侧颈点或比侧颈点低1~1.5cm 处。修顺翻领外领口弧线和翻领装领线,完成翻驳领的结构设计。见图3-27。

图3-27 翻驳领结构设计

(2)翻驳领结构设计分析如下。

① 领窝线设计:翻驳领的特点是前胸部敞开,所以不强调领围的尺寸,主要考虑领子与领口的配合。在领口设计中,由于翻领要耸立在人体颈部,因此,对前、后衣片的领深要求严格,后衣片的领深也不可以设计过大,前衣片的领深可以按翻驳领的款式确定串口线。

② 翻领:翻驳领的翻领从整体造型上看,应具有连翻领的结构特征,由领座和翻领两部分组成,两者也是连为一体的。翻驳领翻领的前部和与衣身相连的驳头一起翻折,并存在串口线,因此翻领的装领弧线总变化趋势是向下弯曲的。在翻驳领结构设计图中,肩部切开量越大,翻领松度就越大。

③ 驳头:驳头与衣身相连为一体,以驳口线为界翻贴于衣身的肩胸处。

④ 领外轮廓线:领外轮廓线是一条造型线,可以在款式设计时,依据流行趋势、孩子年龄大小与着装目的而设计成各种不同的造型,结构设计时依据具体领款设计即可。

(三)帽领结构设计

帽领是将帽子绱于领口之上,穿着时帽子可以竖起、戴在头上,也可放下披于后肩,以帽代领,因此称作帽领。

1.帽领造型变化部位

帽领造型变化非常丰富,其领口、帽体等部位均可根据孩子的年龄及用途进行变化。

(1)领口形状的变化:帽领的领口可以进行各种变化设计,可以是圆型、V 型、船型、U 型等,不同造型的领口给帽领的效果带来不同的变化。如图3-28 是童装常见帽领的领口形式。

图3-28 帽领领口变化形式

(2)帽体装饰的变化:帽体装饰可以表现在帽边、帽分割线和帽体的仿生设计等,帽边可以加毛条、穿带、装饰布等,帽分割线中可以加饰条或拉链,仿生设计可以进行诸如动物头型的各种设计等,如图3-29 所示。

图3-29 帽领帽体装饰样式

2.帽领结构设计分析

(1)帽领设计要素有以下三个。

① 人体自头顶至侧颈点的长度即头长。成人头长尺寸相对比较固定,大约33cm 左右,儿童头长随年龄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异。一般在尺寸表上没有头长的直接数据,鉴于儿童的头形,通常情况下参照头围尺寸进行计算。

② 儿童头围尺寸随年龄而变化,其测量方法是在头部围度最大位置环绕一周进行测量,并加入两个手指的量。进行帽宽设计时需参考头围尺寸,由于帽体不必包覆人的脸部,因此可采用头围尺寸的比例进行计算。

③ 帽翻下来形成的帽座量应视款式造型而定,一般帽座量控制在0~3cm 之间,越小的儿童,其帽座量应该越小。

(2)按照帽体包覆头部的合体程度,帽领可以分为三种。

① 宽松型帽领:帽身做成两片型。

② 较宽松型帽领:帽身做成收省型。

③ 较贴体型帽领:帽身做成分割型。

(3)帽领结构设计方法采用反方向肩线折叠法,延长前衣片小肩线,在延长线上进行衣片肩线折叠进行设计。

图3-30 是宽松型帽领的结构设计图,图中■是帽体包覆面部程度的调节量,●是设计的帽座量。

图3-31 是较宽松型帽领结构设计图,该设计图是在宽松型帽领的基础上,在后领弧线部位剪切、拉展,在帽顶和领口弧线部位分别设计1~2cm 的省量,这样做成的帽身呈球体状,更符合儿童的头部。

图3-32 是较贴体型帽领结构设计,该设计图是在宽松型背帽领的基础上,在帽中部位做分割线,分割出的小片做成左右相连的帽条。该设计与儿童头部更为符合。

图3-30 宽松型帽领结构设计

图3-31 较宽松型帽领结构设计

图3-32 较贴体型帽领结构设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