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保存完好,展现绚丽色彩

保存完好,展现绚丽色彩

时间:2023-07-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供奉在红殿后壁下方的塑像已被毁坏殆尽,只保留着原来塑像下的须弥座、莲座和后壁的贴塑背光。像其他佛殿一样,只要殿顶不塌,人为的破坏一般不会伤及壁画,红殿壁画保存得相当完好,至今色泽艳丽,如同新绘。红殿天花板彩绘红殿壁画——顶髻尊胜佛母

保存完好,展现绚丽色彩

城堡北侧山坡的台地上集中了红殿、白殿、大威德殿、度母殿、财神殿等5座佛殿,各个佛殿之间间隔约二三十米,旁边还分布有僧舍建筑遗迹,是城堡中的佛教建筑密集区。其中红殿、白殿是城堡中面积最大的两座建筑。

红殿平、剖面图

红殿木雕大门

红殿木雕大门局部

红殿木门雕饰——象与人(www.daowen.com)

红殿因殿堂外壁遍涂红色而得名,是一座平面略呈方形的单层平顶藏式大殿。殿堂的大门仍保存着完整的木雕门框和门扉,门框分内外三层,里面两层分别雕饰有摩羯鱼和迦陵频伽鸟尾变化出来的忍冬卷草纹;外层分为不对称的十几个长方形框,每个框中雕刻有不同的形象,有高僧、王子、苦修者等人物形象,也有王子受供养、双象嬉戏、驯象等日常情景内容,有些很可能是佛本生故事。门框的侧脚由里向外分别雕刻着菩萨力士和狮子。门扉上浮雕梵文兰札字体的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经历了几百年风雨侵蚀的木雕大门木纹显露,裂缝密布,像一幅巨大的陈旧画框镶嵌在殿堂土红色的墙壁上。殿内高大宽敞,面积约350平方米,平面大体呈正方形,分前后6排整齐列置30根方柱,纵5排、横6排,柱间距约3米,走入其中如同穿行在森林里。每根柱子高约5米,都是用四段方木榫卯结构套接起来的,柱头和上面的托木两面浮雕佛像和梵文种子字(佛教密宗用不同的梵文字母作为不同主尊的象征符号,称之为“种子字”)。殿顶的梁架结构略微复杂,由方梁、方椽和天花板构架而成,方梁横架在柱头的替木上,方椽纵排在方梁之上,每个椽与椽之间的天花板都是一幅完整的彩绘图案,共有222幅之多,天花板彩绘的图案题材相当丰富,有菩萨、度母、天王、飞天、乐伎等像,还有各种瑞禽、神兽、法器、供器和装饰纹样。这些图案既有规律地搭配组合,又千变万化,竟没有一幅是完全重复的。

供奉在红殿后壁下方的塑像已被毁坏殆尽,只保留着原来塑像下的须弥座、莲座和后壁的贴塑背光。据20世纪30年代图齐所拍摄的照片,原来的塑像是基本完好的八药师佛塑像,身后的贴塑背光也完好无损。前方凸出的台座上还有一尊高大的释迦牟尼鎏金铜坐像,正好处于屋顶的天井之下。这些塑像和鎏金铜像均已不存,只有土坯砌筑的须弥座残存至今。须弥座表面多有贴塑的浮雕纹饰,如双鹿法轮、双狮、力士、吉祥八宝(法轮、海螺、宝伞、华盖、莲花、宝瓶、双鱼、吉祥结)等图形,表面施以彩绘。像其他佛殿一样,只要殿顶不塌,人为的破坏一般不会伤及壁画,红殿壁画保存得相当完好,至今色泽艳丽,如同新绘。除了上下的装饰图案,中间的主题内容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高达3.5米的佛、菩萨、佛母等大像;一部分是宛如长卷的佛传故事和王室礼佛图、庆典图等。大像占去了壁画总面积的三分之二,南北壁绘有12尊坐佛,东壁绘8尊菩萨、佛母、度母、金刚,其间还夹杂了上百尊小像。12尊造型几乎相同的大佛都没有题写名号,按照经典很可能是“十二光如来”——汉语译为无量光、无边光、无碍光、无对光、炎王光、清净光、欢喜光、智慧光、不断光、难思光、无称光、超日月光。造型、服饰与释迦牟尼无异,区别在于各自不同的手印。深谙藏文佛教经典的图齐认为,这12尊大佛可能是弥勒、八药师佛、无量光佛、不动佛、释迦牟尼等佛。佛传故事横置在南、北壁的下半部。前壁(东壁)两侧上部的大像比较容易辨识,分别是马头明王、金刚手、顶髻尊胜佛母、白伞盖佛母、白度母、喀萨帕尼观音、四臂观音、文殊菩萨,下半部分别绘有八相佛塔、七政宝(轮宝、摩尼宝、马宝、象宝、妃宝、将宝、臣宝)、吉祥八宝和王室礼佛图、庆典图。研究者们最为关注的还是佛传故事、王室礼佛图和庆典图,王室礼佛图直观展现了古格国王率领王室成员、大臣、僧俗人礼拜无量寿佛的宏大场景,庆典图则是一幅精彩的古格风俗画。

红殿天花板彩绘

红殿壁画——顶髻尊胜佛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