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全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的关联与优化

全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的关联与优化

时间:2023-07-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今世界出现了一系列全球性问题,这些问题关系到全人类当前和长远利益。同时,解决这些问题无疑也关系到整个世界的持续发展。大约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期,随着劳动工具的进步,磨制石器如石犁、石锄的使用,产生了原始农业和畜牧业,这就是人类“第一次浪潮”的兴起,农业首先在山前地带发展。值得注意的是,“第一次浪潮”的环境问题,一直延续到“第二次浪潮”时期,直至今天,土地侵蚀的问题仍然是世界性的严重环境问题。

全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的关联与优化

当今世界出现了一系列全球性问题,这些问题关系到全人类当前和长远利益。诸如环境问题,人口问题……等等。所有这些问题单靠一个或几个国家是解决不了的,只有全球范围内由世界各国,至少是大多数国家共同努力才能解决。同时,解决这些问题无疑也关系到整个世界的持续发展。

人类必须从自然界获取生存资料,这主要依靠劳动取得。而人在靠劳动取得生存资料的过程就不能不引起环境的变化,这一过程是从制造和使用第一把石斧开始的。这就是说,环境问题在人类的农业革命时代就出现了。大约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期,随着劳动工具的进步,磨制石器如石犁、石锄的使用,产生了原始农业和畜牧业,这就是人类“第一次浪潮”的兴起,农业首先在山前地带发展。因为这里有潮湿的风所带来的充足的雨量。最早的农民用山间溪水浇灌农田。同时,从事农业的部落首先过定居的生活,定居使驯养动物成为可能。农业的产生,是人类自觉地利用对自己有利的物种,它的兴起使人开始按照人的需要利用和改造自然,开发土地资源,利用太阳能进行食物生产。而种植和驯养技术过程肯定比采集和狩猎先进得多,因而它给人类提供的各种谷物和肉类食物也比采集和狩猎更丰富。因此,种植和驯养直接成为人类新的解放的手段,它解决了人类早期的生存,从此人们不再频繁地迁徙,过着比较稳定的生活。这是人类改造自然的一个伟大胜利。科技史学家称这一过程为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科学技术革命,美国社会学家托夫勒称之为“第一次浪潮”。第一次浪潮创造了人类史上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即:两河流域的巴比伦文明、印度河流域的哈巴拉文明、中美洲的玛雅文明、中国的古代文明。它是人类对自然界的伟大胜利。

但是,正如恩格斯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都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一个结果取消了。

我们知道“刀耕火种”是人类最早的农业技术,为了发展农业和畜牧业,人们砍伐和焚烧森林,开垦土地和草原,把焚烧山林的草木灰作为土地的肥料。这样耕种多年之后,天然肥力用尽,收成开始下降,就被迫弃耕,又转移到有森林的另一个地区。这一时期,由于土地尚未根本破坏,植被可以在休闲地恢复,腐烂的落叶使休闲地再度肥沃起来。这样的土地可以被再次开垦。但是,这样的假设往往不能成立,随着人口的增长,反复的刀耕火种,反复弃耕,特别是在一些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就会导致土壤破坏,出现严重的水土流失,使肥沃的土地变为不毛之地。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指出: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人及其他各地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光了,但他们梦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荒芜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失去了积聚和贮存水分的中心。阿尔卑斯山的意大利人,在山南坡砍光了在北坡被十分细心地保护的松林,他们没有预料到,这样以来,他们就把他们区域里的高山畜牧业的基础给推毁了,他们更没有预料到,他们这样做,竟使山泉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内枯竭了,而在雨季又使更加凶猛的洪水倾泻到平原上。

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是著名的巴比伦文明的发祥地,这里土地肥美,千里沃野,人类早就定居在这片土地上,优越的地理位置,使这里的农业发展比较早,从5000年前巴比伦王国开始,就形成了历史上灿烂的巴比伦文明,但是,在农业发展过程中,两岸上游的森林被破坏了,由此造成气候失调,严重的水土流失、土地沙化,使这片孕育了光辉灿烂的巴比伦文明的肥美沃野成了不毛之地。

哈巴拉文明是与巴比伦文明齐名的世界古老文明。它也主要毁于刀耕火种,5000年前,印度河流域的哈巴拉地区发展了早期农业文明。在这里建筑坚固的城堡和粮仓,这里盛产小麦大麦、芝麻、甜瓜棉花。由于农业的发展,耕地扩大,破坏了原始植被。随着干旱时代的到来,这里开始出现尘土风暴,土地沙化,大片土地被迫弃耕。今天,这个曾经产生过人类著名的古文明的地方,由于不合理的利用土地,已经变成面积为65万平方公里的荒漠。

玛雅文明是古代中美文明。它处在低地热带森林中(现在的危地马拉)发展起来的。公元250年,玛雅文化、建筑、人口达到鼎盛时期,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达200~500人。主要由于森林破坏所造成的环境问题,加上其他因素,公元800年,玛雅文化开始崩溃,不到100年时间,几乎变到人烟绝迹的地步。

恩格斯指出:文明是一个对抗过程,这个过程以其至今为止的形式使土地贫瘠,使森林荒芜,使土壤不能产生其最初的产品,并使气候恶化。这些曾经产生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的地方,毫无疑问,曾经是植被丰富、生态系统完善的沃野,只是由于不合理的开发,由于刀耕火种的掠夺经营,过分强化使用土地,才导致千里沃野变成了山穷水恶的荒凉景观。就像有的学者指出,三大文明的毁灭是由于“生态灾难”。

我国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哺育了我国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4000多年前,这里是森林茂密、水草丰富的森林草原带。据古籍提供的资料,至周代,黄土高原的森林约有4.89万公顷,覆盖率达53%。在农业发展中,由于盲目开发,森林被破坏了,致使今天这里4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千沟万壑,严重水土流失,呈现处处荒山秃领,茫茫荒原的景象。

值得注意的是,“第一次浪潮”的环境问题,一直延续到“第二次浪潮”时期,直至今天,土地侵蚀的问题仍然是世界性的严重环境问题。

美国从1930年开始滥伐东部各地原始森林,于是引起“灰尘笼罩”。1934年,一场风暴从土地破坏最严重的干旱地区刮起,席卷全国三分之二的地区,一次就刮走3亿多吨土壤,破坏了得克萨斯等地许多农场,全国冬小麦一年减产51亿公斤,据统计,自1976年以来,美国已失去原有表土的三分之一。现在美国每年流失土壤28亿吨。为了保持农业用地的持久生产力,美国农业部提出优先考虑减少土壤侵蚀的任务。

前苏联从1954年至1963年,在中亚细亚草原地区毁掉天然草场,盲目开垦这里的处女地,种植粮食作物。原来表土有草原保护不产生土壤侵蚀,开垦以后使土壤失去草原保护,春天大风袭击时,风吹土起,造成严重的风暴灾难,严重破坏了这里的生态平衡。据统计,盲目开荒使前苏联中亚地区遭到风蚀的耕地约700万公顷,比前苏联欧洲部分的全部耕地面积还要大。1960年三四月间,黑风暴使垦区受灾面积达70万公顷。1963年又遭受更大的风暴袭击,受灾耕地面积达3万公顷。1969年1月,有12.3万公顷冬小麦毁于黑风暴。

南美的哥伦比亚,过去150年中共砍伐1500万公顷森林,结果使200万公顷土地变为荒漠,水土流失面积达2000万公顷。每年约有21万公顷耕地颗粒无收,约有600公顷耕地不能耕种。

东南亚的印尼、菲律宾等国,为发展农业,毁林开荒,破坏了许多热带森林,产生严重的水土流失,加剧了各种自然灾害

以200多年前纺织机和蒸汽机的广泛使用为标志,爆发了工业革命,兴起了“第二次浪潮”。许多国家随着工业文明的崛起,由农业社会过渡到工业社会,工业文明涉及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

由于机器大量出现,生产技术进步,使生产突飞猛进地发展,人类的衣、食、住、行、用等各种生活和享受的物品不断地被生产出来,涌进市场;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燃料作为能源基础;发电机的发明和广泛应用,为生产和生活提供巨大的动力;水、陆、空交通线的建设,大都市涌现,大规模销售系统的建立,好像把世界各地连成一体。

工业文明的兴起,为人类提供日益增多的福利事业、丰富的物质资料和精神资料。今天,现代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离不开这样的高度发达的技术社会。

但是,正像托夫勒指出的:“第二次浪潮各国政府仍然盲目地不惜一切代价,增加国民生产总值,极度地‘增产’,甚至不顾破坏生态和社会的危险。”他说,当我们的父母在为第二次浪潮从事改进生活许多条件的同时,也引起了极其严重的后果,一种未曾预料到的和未加以预防的后果。其中,对地球生物圈的破坏也许是无可挽救的。由于基于征服自然的原则,由于它的人口增长,它的残忍无情的技术,和它为了发展而持续不断的需求,彻底地破坏了周围环境,超过了早先任何年代,工业社会生态污染和资源利用所出现的问题,已经达到与从前根本不同的新水平。

他对这种后果的严重性作了描写,他说:“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从来没有任何一个文明,能够创造出这种手段,能够不仅摧毁一个城市,而且可毁灭整个地球。从来没有整个海洋面临中毒的问题。由于人类贪婪或疏忽,整个空间可以突然一夜之间从地球上消失。从未有开采矿山如此凶猛,使得大地满目疮痍。热污染造成对全球气候的威胁。”

确实,“第二次浪潮”造成严重环境污染现象,如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噪声污染、农药污染和核污染等,在本世纪的50~60年代,发展为严重的社会公害,许多人患公害病受痛苦或死亡,许多人健康受到环境污染的损害,环境污染已对人民生活和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危害。产业革命以后,特别是各种矿物燃料的使用,使排放的废物不断增加,环境污染的事件不断产生。

当代的环境问题,是人类历史上各个阶段环境问题的历史发展和集中表现。人类当今面临的环境问题,主要有空气污染严重、世界性水源危机、森林惨遭毁灭、物种不断减少、臭氧层变薄等。

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再到信息社会,环境的严重恶化使人们逐渐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这就导致了“环境运动”和“环境科学”的兴起。

在群众性的环境运动中,各个不同领域的科学家都来研究、说明和解决环境问题,从而诞生了第一批环境科学著作。第一部有影响的环境科学著作,是1962年在美国波士顿出版《寂静的春天》一书。作者R·卡逊是美国海洋生物学家。她在50年代末,用4年时间研究美国官方和民间关于使用杀虫剂造成污染危害情况的报告,进行大量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写成此书。书中特别描述了有机氯农药污染带来的严重危害,使本来生机蓬勃的春天“寂静”了,不仅危及了许多生物的生存,而且正在危害人类自己。她通过对农药污染物迁移、转化过程的揭示,阐明了人类同大气、海洋、河流、土壤、动物和植物之间密切关系,初步揭示了环境污染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提出了现代生态学研究所面临的污染生态问题。她的书在美国出版后,立即引起人们普遍的注意,并很快译成多种文字广为传播。它的出版对环境科学的生产和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另一本有极大影响的著作是《只有一个地球》。这本书是英国经济学家B·沃德和美国微生物学家R·杜博斯受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秘书长的委托,为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提供的背景资料。它在58个国家152位专家组成的通讯顾问委员会协助下编写完成。由于世界各地专家向此书提供了专业性意见,就增添了本书的权威性。本书冠以“对一个小小行星的关怀和维护”的副标题。不仅从整个地球的前途出发,而且也从社会、经济、政治的角度来探讨我们的环境问题;从人口增长过快、滥用资源、工艺技术的影响、发展不平衡、世界范围的城市化困境等方面探讨环境问题;从发展与维护环境的关系处理不当,揭示人类环境污染和破坏及全球生态系统损害的原因。

作者指出,目前“人类生活的两个世界——他所继承的生物圈和他所创造的技术圈已失去了平衡,正处于潜在的深刻矛盾之中。而人类正好生活在这种矛盾中间。这就是我们所面临的历史的转折点。”在这个历史的转折点的时刻,我们要关怀和维护地球,承担保护人类环境的责任,学会明智地管理地球,最后作者指出:“这个地球难道不是我们人世间的宝贵家园吗?难道它不值得我们热爱吗?难道人类的全部才智、勇气和宽容不应当都倾注给它,来使它免于退化和破坏吗?我们难道不明白,只有这样人类自身才能继续生存下去吗?”

本书被认为是对人类环境的最完整的报告。它已译成多种文字出版,对推动世界各国环境保护工作和环境科学研究有广泛的影响。(www.daowen.com)

接着又有一批以环境科学为书名的综合性专著问世,如瓦特的《环境科学原理》(1973年),马斯特的《环境科学技术导论》(1974年),斯特拉勒的《环境科学导论》(1974年),小泉明、冈田晃、田中恒男的《环境科学》(1975年)等。

这样,由于各个不同领域的许多科学家都来研究环境问题,如生物学家、化学家、地理学家、医学家、工程学家、物理学家、社会科学家,特别是经济学家和法学家等,他们在各自的基础上,运用原有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环境问题,从而产生了许多新的分支学科,如环境地学、环境生物学、环境化学、环境物理学、环境医学、环境工程学、环境经济学、环境法学、环境管理学,等等。正是在这些分支学科学的基础上孕育产生了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科学——环境科学。

什么是环境科学?现在仍然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有的学者认为,环境科学是研究近代(包括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环境质量变化的科学。它研究环境质量变化的起因、过程、后果,并找出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和技术措施。

中国大百科全书把环境科学定义为:在宏观上研究人类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揭示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基本规律;在微观上研究环境中的物质,尤其是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的分子、原子等微小的粒子在有机体内迁移、转化和积累的过程及其运动规律,探索它们对生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等。

社会和环境相互作用不是简单的过程,不是在单一因素的基础上实现的,而是在社会政治、经济、法律、军事和社会意识等各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社会的各种因素影响环境的发展,环境对社会各种因素起反作用。社会对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政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要表现为社会制度,如统治集团实行的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他们所规定的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社会结构和功能等对环境产生巨大作用,环境对政治不起决定作用,只起辅助性的反作用,如环境运动深入发展,环境保护甚至成为一个政治问题,在许多国家建立绿党——环境党。

政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还表现在,西方许多国家,绿党作为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兴起。绿党是在强大的“环境保护运动”和“反核和平运动”中产生的。它以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和反对核武器为纲领登上政治舞台的。绿党是今当欧美社会的一种社会思潮。它以绿色为旗帜,以生态平衡为纲领,提出“生态社会主义”,寻求能够摆脱困境的“既非资本主义又非共产主义”的第三条道路,建立“具有人道的和生态学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而“介于东西方之间”的经济制度。西欧政务界人士对绿党采取藐视态度,认为他们所标榜的道路带有“乌托邦”的色彩,他们的主张将导致社会倒退。

但是,由于绿党是在环境运动和和平运动中产生,而环境污染严重发展,经济危机频频发生,核威胁一再升级,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对前途感到渺茫,对现实产生不满,对现有政党失去信心。在这种情况下,“绿色运动”独树一帜,试图解决困境。这就得到人群中下层人士,特别是青年的拥护,正在成为一股强大的社会势力,并保持着一种发展的势头。在我们看来,绿色运动至多是一种改良主义的社会思潮,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他们关于建立符合生态学的理想社会的设想是难以实现的。据说,1980年联邦德国一批环境保护主义者为了实践他们理想中的社会,曾占领一片土地,宣布成立“文德兰共和国”。他们在这块乐土上重新起过自然经济的生活。这一试验开始不久即因警察干预而夭折。

但是,作为一种社会势力,绿党的兴起将会对西欧政局产生影响。他们抓住保护和改善环境这一纲领,寻求经济持久健全发展的道路,这是会有积极意义的。

经济发展对环境的作用。人类的经济活动,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是人类开发和利用环境的过程。环境是人类经济活动的自然条件。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

经济活动是环境建设的动力。它把天然环境改变为人工环境,创建人工自然物和人工生态系统,按照人的需要建设良好的生活环境和产业环境。它的环境后果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提高环境质量方面,使人类社会生活更加美好,舒适和富裕;一方面是可能带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这是对人不利的方面。这方面的环境变化会制约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而解决这个问题要增加经济投资,这也会制约经济发展。

环境对经济的促进作用,表现在对经济发展提供优势资源,保护环境,维持基本生态过程,使资源再生能力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如果环境受到污染破坏,不仅使社会受到重大的经济损失,而且由于资源短缺而限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因此,我们必须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把两者作为一个统一整体来考虑,用生态观点看待社会经济问题,注意环境的社会经济因素,同时进行经济建设和环境建设,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

法律与环境的关系。环境法是新兴的法律,它是随国家直接参与环境管理产生的。从70年代前后开始,许多国家制订和实行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现在世界各国已经有完整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

国家制订和强制实行环境保护的法律法令,阻止破坏环境和资源的各种行为,通过调整社会关系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实现保护环境和资源的目的。

军事与环境的关系。主要是指战争对环境的作用。环境的反作用是辅助性的,例如,侵略者为了掠夺资源发行侵略战争;环境条件的变化影响战争的进程等。

每一次大规模的战争都要严重破坏环境,甚至使大片沃野变成焦土,特别是现代战争。

战争对环境的间接破坏,主要表现为准备战争,特别是进行战争,都要扩大和加剧对环境的利用和损害环境质量。

道德与环境的关系。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这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人类与环境的作用作为重要的社会存在,必然反映在道德这一社会意识中。

道德与环境的关系是,环境污染和破坏的严重形势促使新的道德规范的形成,保护环境的道德规范又作为一种社会调节功能对保护环境起重要的反作用。

环境伦理学和生态伦理学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产生并登上社会意识的舞台的。

环境伦理学的产生。在当代环境形势下,人们提出这样的问题,在物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一种生产工艺对工人的身体健康有危害,长期如此,却不积极设法加以改进;一种食品被污染了,污染物质超过了人体健康所容许的浓度,却继续拿到市场上去销售;一个工厂的废气、废水、废渣不经净化处理,任意排向环境,噪声扰民而不加处理,如此种种,在道德伦理上是否容许呢?有的国家采取污染出口以邻为壑的做法,如建造数百米的高烟囱,把废气排到高空,吹到别国上空,在那里降酸雨;或者把废物抛到国际河流,倾向国际公海,把祸水泼到别人那儿,这是有道德的吗?

这就是所谓环境伦理学的问题。现在普遍认为,上述行为是不道德的,正在形成环境保护的道德规范,人人保护环境树立新道德风尚。这就有利于发挥伦理学的调节功能,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

生态伦理学认为,人类有义务尊重生态系统的平衡。生物和人一样需要水、空气和食物,一样需要分享地球上的基本需要。它们在地球上有合法的权利和地位。人类的正义行为的概念应扩大到包括对自然界本身的关心,承认动物和植物的存在权利。他们认为,一种事情当它趋向于保护该生物群落的完整、稳定和美丽,它是正确的,否则就是错误的。因而把道德上权利概念扩大到自然界的事物和过程,确认它们在一种自然状态中持续存在的权利。如果这种权利不被确认,受到人类活动的危害,人类有了自己的私利任意剥削它们,这被认为是不道德的。虽然自然界的事物不能按照自己的利益直接发挥法庭的作用。但是,它能按其固有的规律,常常表现为对人的盲目的破坏作用,从而危害人的利益。因此,为了保护人的利益,环境保护者便制订自然保护的道德规范来加以调节,或者制订有关法律和法令,发挥法庭的力量,强制性地保护它们的合法权利和地位。

有的学者甚至提出,无缘无故地杀死动物和毁坏植物是道德的还是不道德的呢?能不能以某些生物无用、植物没有痛感为理由为这种行为辩护呢?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法国学者施韦兹认为,对生命要给予极大的尊重,应该将道德行为的领域从人与人之间扩大到人与自然之间。他认为,把生命分为价值高的与价值低的是主观的划分。这是由于我们对各种生物在生命循环中所起的作用知道甚少引起的。我们应该尊重所有生物。

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地球资源是有限的,地球的容量是有限的。今天,不仅地下矿藏是稀缺资源,而且清洁水、新鲜空气等也被认为是稀缺资源,自然界净化污物的能力也是稀缺资源。这些对于满足人的物质和精神基本需要是不可缺少。对于保证人的生存和发展是不可缺少的。从这样的人类目标和价值观念出发,产生了对于森林、土地、草原、水源、矿藏和动植物资源,对于自然界的净化能力,以及对于生产和生活本身的新观念。这就是我们对这些资源的开发利用,以保证人的健康和健全的生活,创造有利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环境,保证人和社会的持续发展为最高目标。这是对人类目标和价值标准的新评价。这就是说,人类必须以一种全面的态度对待和支配自然,即对人类支配自然的强大能力进行全面的理解,以科学、道德、审美三者统一的全面尺度对自然界进行利用和支配。在此问题上,盲目乐观和消极悲观的态度都是错误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