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研究的不足与未来展望:优化和发展方向

研究的不足与未来展望:优化和发展方向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即便如此,本书研究中也存在着诸多明显的不足和问题。首先,由于面临着相关场景概念的学术研究严重不足问题,几乎从零起步。再次,由于本书性质上是质化研究,因而缺少较为严格的结构化模型和数据模型。对部分对象的研究,如场景的分类,就不可能有严格的类别区分。研究过程中发现,对一些理论和概念的理解,可能存在一些误解。

研究的不足与未来展望:优化和发展方向

恩格斯曾有言:“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1]历史是一种辩证叙事。卡西尔也曾表达,正是对立力量才塑造了“一切时代的伟大艺术”。[2]当代新媒介研究的专家莱文森(Paul Levinson)在思考新旧媒介关系时也提出,“补偿性媒介证明,技术决定论要逆转”。[3]辩证地、历史地看待技术的发展和演绎、探索媒介的融合与形态变革,最终到人的主体实践和价值型构。这是本书撰写的主要思想原则。

但即便如此,本书研究中也存在着诸多明显的不足和问题。首先,由于面临着相关场景概念的学术研究严重不足问题,几乎从零起步。问题的选择、内涵的界定、范畴的适用性都是极大的问题。作为探索性研究,必然存在诸多不足的可能。此方面问题虽然有客观原因,但笔者能力不足和认识不够清晰,也必然是有影响的。

其次,本书严格意义上来说,是一种文化分析和批判模式,属于质化性质的研究,因而缺少量化研究在度、量、衡意义上的实证。对于某类现象,可以有A解释,也可以有B解释,甚至分析的部分案例是否可以称为场景,也可能存疑。

再次,由于本书性质上是质化研究,因而缺少较为严格的结构化模型和数据模型。对部分对象的研究,如场景的分类,就不可能有严格的类别区分。所划分的类别,有可能是重复的,叠加的。每个类别的差异性、区隔性、独立性未必充足。此种情况固然是因为学术志趣所限,但从应用角度上来说,确属遗憾。因为场景研究不能仅仅是一种文化的观照、历史的描述,还必须回归功能,具体能为商业所用。

最根本的问题,如同本书采用的实践性范式,从研究意义上来讲,是要能帮助阐释社会、解析现实、批判不合理、引导价值观。所以,本书应该有一部分对于媒介化时代的“场景批判”。批判与建构其实并行不悖,是建构的一部分。本书着力建构,遗憾批判性不足。

最后,由于笔者在学术上的“企图心”,在引用文献、参考资料上比较庞杂。研究过程中发现,对一些理论和概念的理解,可能存在一些误解。另外,如关于“媒介化社会”的理解,对“媒介的物化”概念的理解,与现行的一些观点并不相同,匆忙质证或者批判则会有偏狭之嫌。凡此种种不足,待日后再行补充吧。(www.daowen.com)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49.

[2]卡西尔.人论:人类文化哲学导引[M].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207.

[3]莱文森.数字麦克卢汉——信息化新纪元指南[M].何道宽,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287-28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