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甘肃冒赈案:特大级贪腐案揭示的王朝命运

甘肃冒赈案:特大级贪腐案揭示的王朝命运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公元1741年,发生了两起重大腐败案件。乾隆含泪赐其自尽,这是第一个因腐败而被处死的二品高官。“乾隆季年,诸贪吏首亶望”,公元1781年爆发的以甘肃布政使王亶望为首的“甘肃冒赈案”,其涉案官员之多,时间之长,手段之恶劣,别说清代一朝了,就是悠悠数千载历史中也属罕见。甘肃冒赈案首先得从“捐监”两个字说起。两人下令甘肃全省捐监只准收白银,不准收麦、豆。

甘肃冒赈案:特大级贪腐案揭示的王朝命运

乾隆即位之后,虽然承袭了顺治、康熙雍正三个皇帝的反腐体制。但是在统治初期,已经被雍正扼杀的贪腐现象又有重新抬头的迹象。公元1741年,发生了两起重大腐败案件。监察御史仲永檀“风闻言事”,弹劾兵部尚书鄂善收受贿银万两,鄂善被下狱审讯之后,供认受贿千两。乾隆含泪赐其自尽,这是第一个因腐败而被处死的二品高官。山西学政喀尔钦贿卖文武生员,并买有夫之妇为妾,乾隆将其罢职、抄家、斩立决。

为了抑制贪腐,乾隆加强立法,最令人瞩目的举措是删除《大清律例》中的“完赃减等”条例。“完赃减等”实行于雍正时期,该条例规定,贪官污吏一年之内将亏空全部补赔,可以免减死罪,代之以流放。如果一年还是无法补赔,可再宽限一年,在监外继续筹集资金补赔。如果第二年仍未偿清亏空,那你就进监狱,由你的家属帮你补赔,直到倾尽家产,这才处死。

在乾隆看来,“完赃减等”有姑息养奸、纵容贪腐的弊端,经过二十年的反复之后,终于在公元1758年宣布永远停止“完赃减等”条例。只要你侵盗钱粮满一千两,不管你有没有全部补赔,一律斩立决。乾隆统治前半期被处决的一、二品高官居清代各个皇帝之首,有效地遏制了贪污受贿的泛滥,其严厉程度在清代反腐史上是罕见的。

乾隆即位前四十四年间查处封疆大吏贪腐要案共十七起,但是乾隆晚年(1780年—1795年)重蹈乃祖康熙的覆辙,吏治松弛,巨贪大奸肆虐横行,又进入了腐败案件的高发期,十六年间查处封疆大吏贪腐要案多达十二起,其频率远远超过前四十四年。“乾隆季年,诸贪吏首亶望”,公元1781年爆发的以甘肃布政使王亶望为首的“甘肃冒赈案”,其涉案官员之多,时间之长,手段之恶劣,别说清代一朝了,就是悠悠数千载历史中也属罕见。乾隆痛心疾首,称此案为“从未有之奇贪异事”。

甘肃冒赈案首先得从“捐监”两个字说起。甘肃地处辽阔的大西北黄河上游,境内多山脉,沙漠、戈壁一望无际。土地贫瘠,物产匮乏,是当时大清最穷困的省之一。老百姓全靠官府赈济粮食度日子,户部每年都调拨巨款给甘肃购买粮食。数百万张嘴巴嗷嗷待哺,简直就是一个黑乎乎的无底洞,怎么填也填不满。朝廷上文武百官揪心,作为一国之君,乾隆更加闹心啊。国家这么大,随时就会爆发战争、灾害,把款项都拨给了甘肃,那我这个皇帝就不要混下去了?

于是在公元1760年,乾隆颁布一个特别的恩诏,甘肃及外省商民可以在甘肃境内捐钱、捐粮,换取国子监生(国立大学生)的资格。有了监生的资格,无须从大老远的西北千里迢迢进京入国子监读书,你就可以直接参加乡试。也可以在取得国子监生资格之上,再捐点钱粮,又可以买来一个官做。这个优惠政策在当时被称为捐监。

捐监政策一出台,立即受到全国那些富商大贾的欢迎。如此一来,他们的子孙就不必饱受十年寒窗之苦,就可以走上仕途,光宗耀祖,这是开了天门啊!再加上甘肃捐监定价非常之低,每个监生资格只需要麦、豆四五十石,结果全国各地的富贵子弟趋之如骛,纷纷挤往甘肃,一时异常火爆。

捐监政策实行了几年,效果奇佳,甘肃做到了就地取粮,朝廷省心,乾隆也开心。但是几年之后,忧心的事又来了。天高皇帝远,甘肃的那些地方官开始胡作非为了,明目张胆地贪污、挪用捐监的钱粮,甚至直接收取银两,中饱私囊,搞得天怒人怨。公元1766年,大学士舒赫德上疏揭发甘肃捐监的种种弊端。乾隆不胜其烦,摆摆手,干脆停捐了吧!实行了六年的捐监优惠政策就被废除了。一夜回到解放前,废除了之后,那些老问题又来了,户部只得按旧例每年拨银百万两给甘肃购买粮食。但是甘肃的官员仍为缺粮缺钱叫苦连天。一旦发生灾害,饥民成群结队,聚集在总督府前哭闹着要吃要喝。

陕甘总督勒尔锦不得不在公元1774年奏请朝廷,要求恢复捐监。乾隆很无奈,恢复就恢复呗!鉴于以往实行捐监政策中出现腐败现象,乾隆决定挑选一个又红又专的理财能手,专职负责收捐监粮的事宜。于是一个叫王亶望的人粉墨登场了。

这个王亶望是江苏巡抚王师的儿子,靠着老爹的实力,王亶望自举人起家,捐钱买官,被任命为甘肃山丹、皋兰等县的知县。后来调任宁夏知府,不久又升迁浙江布政使、暂署巡抚(暂代浙江巡抚)。王亶望擅长溜须拍马,公元1773年,乾隆巡视天津,王亶望特意献上一把金如意,装饰以精美的珍珠。乾隆礼物没有收下,但是好意心领了。所以勒尔锦上疏之后,马上任命王亶望为甘肃布政使,让他去甘肃协助总督勒尔锦操办捐监的事。

王亶望临行前,向乾隆猛拍胸膛打包票,“随时随处,实心实力,务期颗粒均归实在!”乾隆对他也深寄厚望。王亶望上任不到三个月,就上了一道奏折,向皇帝汇报工作,到九月底捐监生已有一万九千余名,收纳豆、麦八十二万余石,除去发放二十万余石给老百姓,现在仓库里还储存着六十二万石。乾隆大喜,在奏折上朱批点赞:好!实力为之,勿始勤终怠可也!——王亶望,你干的太好了!要戒骄戒躁,不可虎头蛇尾啊!

乾隆万万想不到,此时远在千里之外的甘肃粮仓里除了老鼠屎一颗粮食也没有。王亶望跟总督勒尔锦串通一气,暗中策划一个千古罕有的贪污大行动。两人下令甘肃全省捐监只准收白银,不准收麦、豆。收到的捐银统统上交到王亶望和兰州知府蒋全迪手中。

但是之前王亶望已经向皇帝汇报了仓库里储放着六十二万石豆、麦,现在又改收白银,岂不是犯了十恶不赦的欺君大罪吗?甘肃上上下下无不为王亶望捏了一把汗,王亶望却一点也不怕,越是危险的事往往越是安全。每年夏、秋时节,王亶望跟蒋全迪窝在兰州城内,秘密炮制了一系列赈灾数字。无灾报有灾,小灾报大灾。然后让甘肃各县按照他们捏造的数字,去报销子虚乌有的捐粮册。这个就唤作冒赈。

王亶望瞒天过海,各州、县长官也各个吃了豹子胆,群起效尤。你王亶望怎么做,我们也怎么做。天塌了反正有人顶着。结果甘肃全省贪墨成风,赃贿狼藉,当官的没有一个不贪。平番县知县何汝南虚构了六万两赈灾银,占为己有。狄道州知州陈常对每名捐监生多收十两,共得赃银四万两。大家都坐在同一条船上,所以把内情封锁得严严实实。

千里之外的乾隆被蒙在鼓里,根本就不知情。反而盛赞王亶望收纳捐监粮有方,每年为户部省去了百数十万两银子,而且杜绝贪腐之风,仓库充实,政绩卓然,还在公元1777年提拔王亶望为浙江巡抚。

王亶望离开甘肃时,古董、皮毛、衣服不可胜数,一捆又一捆,雇了几百毛驴,满载而去。令接任甘肃布政使的王廷赞眼红不已,不但一脉相承,甚至变本加厉,对每名监生收银五十五两,除另征办公费四两之外,再加收“心红纸张”费二两。至此,甘肃全省一团漆黑。

再说王亶望到了浙江之后,日子过得越发逍遥自在。公元1780年,乾隆南巡。王亶望竭尽马屁之功,“添建屋宇、点缀镫彩、华缛繁费”。不久,王亶望母丁忧,回山西临汾老家料理丧事。王亶望留恋官职,上疏乾隆说治丧百日请准许他自筹资金,回浙江修葺西湖。看到王亶望难得如此一片忠心,乾隆当即批准。

另一个浙江巡抚李质颖跟王亶望尿不到一个壶里,就借着觐见皇帝商谈修葺西湖、海塘的机会,弹劾王亶望不派妻儿回山西守孝。乾隆震怒,大骂王亶望忘亲越礼,将他罢职,留在浙江修葺西湖、海塘,以功赎过。

虽说闹出事来,还被摘了乌纱帽,但是跟王亶望在甘肃犯下的滔天罪行,只能算是小风波而已。这时候又曝出李侍尧贪污大案,吸引了朝廷内外所有的眼球,完全把王亶望抛到九霄云外去。

李侍尧是清朝开国功臣李永芳的后代,可谓系出名门。李侍尧也因这个背景,仕途坦荡,平步青云。先后出任户部尚书、两广总督、湖广总督和云贵总督。公元1773年,李侍尧升任文华殿大学士,位极人臣。恰好当时候国际局势紧张,缅甸、越南经常闹事,于是乾隆就让李侍尧留任云贵总督,镇守南疆。

公元1779年,李侍尧的老部下云南粮储道海宁向乾隆揭发,李侍尧在任上专横跋扈、贪赃枉法,乾隆就让户部侍郎和坤和刑部侍郎喀宁阿奔赴云贵查案。精明能干的和珅很快就查出李侍尧贪污索贿三万五千两,抄家时缴获赃物金银、珠宝、洋货等共九百项。另有珍珠二千颗,宝石一百四十块,各类金器重达五千四百两等等。

李侍尧仗着自己年老位高,斥和坤如同驯畜生,所以和珅对他有切骨之仇,就建议按照《大清律例》,判了个斩监候。由于李侍尧身兼文华殿大学士、云贵总督,地位崇高,乾隆不敢滥杀,就召集大学士、九卿会议,商定李侍尧的罪行。结果会议维持和坤的判处,应从重从快,将李侍尧正法。乾隆却十分赏识李侍尧的才干,破天荒地予以法外开恩,颁发暂缓处决李侍尧的诏书,明年再召开大学士、九卿会议,对李侍尧进行二审。如果到时众大臣一致通过处决李侍尧,那时“朕亦不能曲法姑容”——你们就看着办吧!(www.daowen.com)

乾隆无非是希望能够出现奇迹,给李侍尧一条活路。为了安抚和珅,乾隆还把他提拔为户部尚书。

李侍尧命大福大,还真的如乾隆所愿,奇迹从天而降。

公元1781年正月,乾隆命大学士阿桂南下浙江监督西湖、海塘的事。阿桂抵达杭州后,发现杭嘉湖道王燧与嘉兴知府陈虞盛贪赃枉法,立即揭发弹劾。此前有人向乾隆打小报告,王亶望赴任浙江巡抚时,用数百只骡马运载财货的事。再联系到王亶望将修葺西湖、海塘的工程,承包给杭嘉湖道王燧。乾隆开始对王亶望有了新看法,就让阿桂暗中仔细察访,王亶望是否跟王燧贪腐案有瓜葛?王亶望顿感大难临头,阵脚大乱,慌忙请求献出罚银五十万两,充公修葺西湖、海塘。乾隆这下子更加怀疑王亶望,这小子哪来的五十万两,其中必有猫腻。于是责令阿桂日夜严审王燧,但始终未能查出王亶望腐败的真凭实据,又不敢冒然断案。李侍尧贪污案已经让皇帝头大了,只好暂时把王亶望的事搁在一旁。

两个月后,甘肃循化爆发回民暴动。陕甘总督勒尔锦对回民暴动处置不当,屡战屡败。乾隆下诏将他革职、下狱、抄家。

李侍尧终于如愿获救了!乾隆把他从大牢里释放出来,任命他为署理陕甘总督。在浙江督工的大学士阿桂也被调到西北,跟李侍尧一起,率兵两千,入甘肃平叛。户部尚书和坤先行入甘督战。

在抄勒尔锦的家时,乾隆发现一个可疑点,勒尔锦在陕甘任所及北京城内家中的资产不过七千两白银,而他的家奴曹禄家中竟然抄出两万两白银。实在蹊跷的很啊!乾隆因而怀疑勒尔锦有将贪污赃物转移匿藏他处的嫌疑,下令李侍尧、阿桂两人留心密访,据实参奏。

勒尔锦被查处,吓坏了甘肃布政使王廷赞。他进京觐见乾隆时为了争取主动,提出愿意将献出多年积蓄的四万两养廉银,充当军饷。和珅回京复命时,又密奏乾隆,王廷赞家资丰饶,即使再献出几个四万两,还是绰绰有余。

甘肃两任布政使,一个献出五十万两来修葺西湖、海塘,另一个献出四万两充当军饷,这钱是从天上掉下来?所以乾隆断定,王亶望和王廷赞积累的钱财,一定是在甘肃收捐监粮中贪污而来的。

六月,乾隆又接到阿桂的奏折,说他在行军途中,连续遇到几天的滂沱大雨。和珅之前入甘时呈上的奏折上也提到,才走到第一站就阴雨绵绵。乾隆马上忆起过去勒尔谨和王亶望每隔几天就奏报说,甘肃旱灾连年,树木都要烤焦了,不得不打开仓库,将里头储放的六十二万石捐监麦、豆拿出来赈济灾民。

乾隆越想越觉得不对劲,勒尔谨、王亶望和王廷赞三人猫腻多多。于是命令李侍尧和阿桂,密查王亶望等三人是否贪赃枉法。李侍尧做过大贪官,对官场那几招轻车熟路,叫来甘肃按察使福宁,没几下就让他全盘托出自王亶望以来,甘肃全省官员近几年冒赈贪赃的内情。这就是乾隆“以贪治贪”的典故。

我被勒尔谨、王亶望、王廷赞三个家伙蒙骗了七年啊!这是千古罕有的奇耻大辱啊!乾隆暴跳如雷,立即诏令,将勒尔谨、王廷赞抓到刑部大堂审讯。

在审问时,勒尔谨虽说认罪,但只以一句“我一时糊涂”搪塞过去。王廷赞见无法瞒下去了,狡辩说无论捐银,还是捐豆、麦,都有收据,企图把责任推给勒尔谨。

在浙江受审的王亶望则抵赖说,规定商民捐监只收白银,不收豆、麦,那是因为捐监的人实在太少,不得已为之。至于借机分肥,中饱私囊,绝无此事。三人绕来绕去,捉迷藏似的,结果一连审问了几天,什么也没有问出来。

六月底,王亶望被押解到北京,即刻送至热河,由乾隆亲自廷审。王亶望在乾隆的连续逼问之下,精神崩溃,如实供出了他在甘肃布政使上捏造灾荒、折银冒赈的罪行。

七月,乾隆圣裁,甘肃冒赈案事实清楚、证据确凿,主犯王亶望斩立决、王廷赞绞刑、勒尔谨赐自尽。王亶望的儿子王裘等夺官,流放伊犁。几名幼子暂禁刑部监狱,待年满十二岁时再流配。

甘肃冒赈案简直就是一台惨不忍睹的绞肉机,到最后被处死的官员合计五十六人,演变为一场恐怖的血案。除了王亶望三人外,还有知府、道员五人,同知、知州八人,通判二人,知县三十五人,县丞三人。刑场上顿时尸堆如山。另有四十六人免死流放,大都是知县。革职、杖流、病故、畏罪自杀也有数十人。甘肃一省州县以上高官无人不贪,几乎被斩杀干净,各级署衙为之一空。

李侍尧再趁热打铁、顺藤摸瓜,又揪出了一大批贪官污吏,结果兰州监狱里人满为患。李侍尧不得不将其中已判死刑的七十四人转移到京城的刑部监狱。一次就宰掉了这么多人,连乾隆也看不下了。后来这批罪犯得到了乾隆的恩典,免死发配黑龙江。

王亶望抄家时缴获自财不可胜数,除了珍珠、玉器、窃占田地之外,查出的金银、房产、店铺,变卖之后共银一百零八万七千余两。其全部家产超过三百万两,连王亶望自己也承认,家里资产本不多,都是靠做官贪污受贿而来的。王亶望是个不折不扣的巨贪大腐。在清查王亶望的家产时,又冒出一宗不大不小的贪污案,闽浙总督陈辉祖用调包计,以金换银,隐瞒玉器,私吞赃银一千六百两,被乾隆赐死。

王亶望、王廷赞负责甘肃捐监事宜前后五、六年,捐监生超过三十万名,按每名捐银五十五两计,折收银在一千五百万两以上,约占大清全国年收入的三成。如此持续时间之长、范围之广、危害之大,堪称清朝立国以来第一特大贪污案。

数不清的人被卷进了一场血光之灾,有两个人却成了最大的受益者。一个是李侍尧,因办理甘肃冒赈案立下特等功,被加封为太子太保,从一个死缓刑犯摇身变为国之重臣,走向了人生的辉煌。另一个是大内高手和坤,也在此案中脱颖而出,成为一颗冉冉上升的政治明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