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陕西古代音乐文物-甬钟的形制和纹饰特征

陕西古代音乐文物-甬钟的形制和纹饰特征

时间:2023-07-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西周甬钟大量发现于当时的京畿之地陕西地区。甬钟略有残损,形制和茹家庄M1出土的相同,纹饰也基本相同,唯前两钟舞面饰粗阴线S形云纹。韩城梁带村M28也出土过一批青铜甬钟,一组八件,形制基本相同,甬上粗下细,呈圆柱形,衡面均不平齐,呈斜形,粗糙未经打磨,下部有干旋,均配有钟钩,甬、干素面无纹。二式兴钟,管状甬,阔旋,方宽干,合瓦形体,侈铣,钲饰三排乳状长枚。四式兴钟,三件,形制基本一致,纹饰

陕西古代音乐文物-甬钟的形制和纹饰特征

周礼·考工记·凫氏》记有甬钟大多部位专称,还有甬钟各部分的比例,“十分其铣,去二以为钲,以其钲为之铣间,去二分以为之鼓间,以其鼓间为之武修,去二分以为舞广,以其钲之长为甬之长,以其甬长为之围。三分其围,去一以为衡围。三分其甬长,二在上,一在下,以设其旋”。《周礼》在这部分还对钟体的形制与其发音关系有一定记述,“薄厚之所震动,清浊之所由出,侈弇之所由兴,有说。钟已厚则石,已薄则播,侈则柞,弇则郁,长甬则震”。钟在古代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一种乐器,更是一种礼器,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西周甬钟大量发现于当时的京畿之地陕西地区。

1980年,在陕西宝鸡市竹园沟墓地M7出土一组编钟,时代为西周早期后段的康、昭之际。竹园沟墓地是一处西周墓地,从1976年开始发掘,1980年6月至1981年4月又进行了第二次发掘,共发掘了18座墓葬,3座马坑。M7是竹园沟墓地当初发掘的两座比较大的墓葬中的一座,出土文物也比较丰富。编钟一组三件,异径管状甬,上端微细而下端微粗,与体腔相通,有旋和干,合瓦形体,平舞,平腹,侈铣,曲于(凹口)。钲部两侧各有三排两叠圆台状长枚,每排三个,前后两面共计36个。旋饰细阳线乳钉云纹,前两钟钲篆以两道细阳线纹夹小乳钉纹为边框,篆饰细阳线连续云纹,正鼓饰对称的细阳线双钩形云纹。尾钟除正鼓饰相同外,钲篆边框改用简单的细阳线,并略去篆饰,内壁光平,无磨锉痕迹,发音尚可,延音稍长。[27]

1980年,宝鸡市茹家庄M1乙室也出土一组编钟,一组三件,编号为74BRM1的墓葬时代推断为昭、穆之际,即西周早中期之际,共存乐器有铎一件。除甬端有方形横穿,其余形制与竹园沟墓地出土甬钟相同,内壁也很光平,据其柄制当既可借横穿直悬,又可凭干侧悬。纹饰与上面也基本相同,但钲篆边框小乳钉稍大而稀少,前两钟后面鼓饰和尾钟前面鼓饰略去上半部,变为对云纹,尾部钲篆边框改细阳线双弦纹,后面正鼓无饰。[28]

研究者认为这两个墓地相距不过两公里左右,两处墓地应属于同一国族的,即都是古国贵族墓地,,国名,史籍失载,地点大体应该在今宝鸡市、凤县一带,是西周畿内重要方国之一。[29]

图2-11 一式兴钟

1954年,陕西长安县普渡村长甶墓出土三件甬钟,墓葬时代推断为穆王时期,亦即西周中期前段。甬钟略有残损,形制和茹家庄M1出土的相同,纹饰也基本相同,唯前两钟舞面饰粗阴线S形云纹。尾钟舞面素,篆饰样式稍异于上面两个钟。[30]

1976年,陕西扶风庄白一号西周青铜器窖藏出土一批编甬钟21件,时代为西周中期。大多用四范合铸而成,这里略举几例:

一式兴钟,管状甬,甬内有泥范,阔旋,索状干,合瓦形体,侈铣,钲饰三排乳状长枚。舞部饰卷云纹,篆间饰细阳线卷云纹,鼓部亦饰云纹,篆周围饰连珠纹。腔体有四道长隧。钲与左右鼓共铸铭103字。通高47.2厘米,甬长14厘米,铣间27.5厘米,鼓间19.8厘米,重量16300克。(图2-11)

二式兴钟,管状甬,阔旋,方宽干,合瓦形体,侈铣,钲饰三排乳状长枚。旋饰窃曲纹,干饰重环纹,舞饰云纹,篆间饰云纹,正鼓饰象鼻虁纹。钲与左右鼓共铸铭104字,仅二式兴钟丙鼓右装饰小鸟纹,尺寸以及长隧的数目等略有不同。(图2-12)

三式兴钟,共有六件,形制也基本一致,都是管状甬,阔旋,方宽干,侈铣,合瓦形体,钲间饰三排乳状长枚,仅纹饰及其铭文等略有不同。三式兴钟甲乙丙丁戊己六器铭文相连为文,共109字。(图2-13)

四式兴钟,三件,形制基本一致,纹饰也是一致的,仅尺寸等略有不同,都是管状甬,阔旋,方宽干,侈铣,合瓦形体,钲饰三排乳状长枚,旋饰窃曲纹,干饰重环纹。舞饰云纹,篆间饰云纹,正鼓饰象鼻虁纹,鼓右饰小鸟纹。(图2-14)

韩城梁带村M28也出土过一批青铜甬钟,一组八件,形制基本相同,甬上粗下细,呈圆柱形,衡面均不平齐,呈斜形,粗糙未经打磨,下部有干旋,均配有钟钩,甬、干素面无纹。体呈合瓦形,舞端微小,口稍大,略呈窄梯形,两铣(角)下垂,于呈弧形。体部以阴线分隔钲、鼓两部分,钲部又以阴线分隔为枚、篆、中钲三部分,钲呈竖长方形,素面无纹;篆部呈横长方形,饰方S形云纹。枚呈柱状,上细下粗为两节式,钻形钝尖,一侧三排枚,每排三枚,左右共六组十八枚。于内有细三角形棱,无调音痕迹。甬、旋、干素面,舞部饰兽面纹,隧部饰变形云纹。仅尺寸略有不同。[31]

图2-12 二式兴钟

图2-13 三式兴钟

图2-14 四式兴钟

1967年,文物部门在西安市大白杨废品回收库征集了一件战国中晚期的龙钮应钟,镂空双龙钮,龙头相对,张口,角向后弯曲与龙身相连,龙身弯曲,两龙前足拱起相接成方孔,后腿微曲而立,龙尾自然下垂,尾尖上卷。头部四肢饰谷纹,龙背、龙尾饰鳞纹,龙身后段饰几何纹。钲、枚、篆用绳纹相框并间隔。一面线刻“应钟”(按形制为镈),一面线刻“大和”,均为篆体。钲左右有篆两排,将枚间隔成三排,每排有三个凸起的涡旋纹枚。舞、篆、鼓及绳纹框四周均为蟠螭纹,钲及鼓下部为素面。通高22.5厘米,铣径15厘米,重量3170克。(图2-15)

图2-15 龙钮应钟

【延伸阅读】

韩城梁带村芮国墓地M28是2007年发掘的最大的墓葬,带一条斜坡墓道的“甲”字形大墓,葬具为单椁重棺,出土遗物丰富,出土随葬品有成套青铜礼乐器及较多其他遗物,M28晚于M27等墓,时代约相当于春秋早期偏晚阶段。M28出土青铜器上均没有发现铭文,这对确定墓主人的身份等带来一定困难。墓主人骨骼也严重腐朽,其性别难以确定,但从随葬品看,M28出土了兵器却未出土女性墓中多见的装饰品,因此断定该墓墓主为男性。据推测,该墓的规模和配制应相当于诸侯,是芮国的又一代国君的墓葬,也应为芮公墓。鉴于该墓的年代明显晚于M27墓组,我们认为它应是M27墓组的后辈,两者可能是前后相继的两代芮公。

1966年,陕西省扶风县齐镇村出土了一件西周中期的甬钟,被称为佞钟,现藏于陕西省宝鸡周原博物馆。通高53.8厘米,甬长16.4厘米,铣间32.4厘米,鼓间21.6厘米,重量34400克。管状甬,阔旋,方干,合瓦形体,侈铣,钲部饰三排乳状长枚,舞饰卷云纹,篆间饰S形兽面纹,正鼓与鼓右饰鸟纹。腔体内有两道长隧,钲部及鼓左共铸铭8行48字。(图2-16)

1988年,陕西省扶风县召陈村出土了一件西周晚期的甬钟,被称为楚公家钟,现藏于陕西省宝鸡周原博物馆。管状甬,内有泥范,阔旋,方干,平舞,侈铣,合瓦形体,钲饰三排乳状长枚。旋饰窃曲纹,舞部饰云纹,篆间饰S形变形顾首虁纹,正鼓饰卷云纹,鼓右饰鸟纹。钲部铸铭2行16字。通高33厘米,甬长7.6厘米,铣间18.7厘米,鼓间13.9厘米,重量8690克。(图2-17)

图2-16 佞钟

另外,在扶风县还出土过多件甬钟,现藏于扶风县博物馆,形制大同小异。(www.daowen.com)

1972年,陕西省扶风县刘家村出土一件西周中期的甬钟。管状甬,阔旋,方干,侈铣,合瓦形体,钲部饰三排乳状长枚,钲间与篆间以连珠纹相隔,舞部饰卷云纹,钲部饰变形蝉纹,正鼓饰云纹。

1966年,陕西省扶风县齐镇村出土了一件西周中期的甬钟。管状甬,阔旋,方干,合瓦形体,侈铣,平舞,钲饰三排乳状长枚。舞饰卷云纹。

1949年以前,陕西省扶风县任家村出土了一件西周中期的甬钟。管状长甬,阔旋,索状干,侈铣,合瓦形体,钲饰三排乳状长枚,周围以连珠纹界隔。正鼓饰乳钉云纹,钲间饰变形蝉纹,舞与篆间饰云纹。

1966年,陕西省扶风县齐家村出土一件西周中期的甬钟。管状甬,阔旋,方干,合瓦形体,侈铣,钲饰三排乳状长枚,周围以连珠纹界隔于钲间、篆间。舞饰卷云纹,篆部饰阴线云纹,正鼓饰双线圈云纹。(图2-18)

图2-17 楚公家钟

1966年,陕西省扶风县齐镇村出土西周中期用享钟,现藏于陕西省宝鸡周原博物馆。通高19.4厘米,甬长7.4厘米,铣间9.9厘米,鼓间7.3厘米,重量1944克。管状甬,阔旋,索状干,合瓦形体,侈铣,钲饰三排乳状长枚,旋饰云纹,舞饰卷云纹,正鼓饰云纹,鼓右饰鸟纹。鼓右铸铭两字。(图2-19)

图2-18 扶风县出土甬钟

1960年,扶风齐家村窖藏出土三件西周晚期甬钟,分别为中义钟甲、己、辛,三件甬钟形制基本一致,只是纹饰及尺寸不同,中义钟甲旋饰变形象首纹,舞饰云纹,篆间饰两两相对的三角形顾首卷尾虁纹,正鼓饰一对顾首象鼻虁纹。腔体内有两道长隧,钲间铸铭两行10字。中义钟己旋饰变形虁纹,舞饰云纹,篆间饰S形变形虁纹,鼓右饰一象鼻虁纹,正鼓饰一对顾首象鼻虁纹。腔体内有八道长隧,钲间铸铭两行10字。而旋饰变形虁纹,舞饰云纹,篆间饰三角纹,鼓右饰一象鼻虁纹,正鼓饰一对顾首象鼻虁纹。腔体内有四道长隧,钲间、鼓左共铸铭4行10字。(图2-20)

图2-19 用享钟

图2-20 中义钟

1960年,扶风县齐家村窖藏出土一批西周晚期青铜器,包括有铜甬钟柞钟丁,通高46.8厘米,甬长14厘米,铣间20厘米,鼓间21厘米,重量27800克。管状甬中空,阔旋,方干,合瓦形体,侈铣,钲饰三排乳状长枚。旋饰象首纹,舞饰云纹,正鼓饰一对象首虁纹,鼓右饰一象首虁纹,篆间饰两两相对的三角形顾首虁纹。腔体内有七道长隧,钲间及鼓左共铸铭6行48字。柞钟己仅尺寸、长隧的数目以及铭文不同,其形制是一致的,腔体内有八道长隧,钲间铸铭两行15字。通高29厘米,甬长12.5厘米,铣间18厘米,鼓间12厘米,重量6450克。(图2-21)

1993年,岐山县京当乡贺家村村民曾向文物部门上交三件西周青铜甬钟,现藏于陕西省宝鸡市周原博物馆。这三件甬钟形制一致,管状长甬,阔旋,索状干,合瓦形体,平舞,钲饰三排乳状长枚,舞间饰卷云纹,篆间饰以连珠纹相隔的云纹,正鼓饰云纹。(图2-22)

1980年,扶风县黄堆乡三号墓葬出土一件西周晚期的甬钟,现藏于陕西省宝鸡周原博物馆。通高25.4厘米,甬长8.9厘米,铣间12.7厘米,鼓间5.4厘米,重量1117克。管状甬,阔旋,三角形干,侈铣,舞隆起,合瓦形体。篆间饰云纹,正鼓饰卷曲云纹。枚多处断裂,钟体多处修补。

图2-21 柞钟己

图2-22 岐山县贺家村甬钟

2005年,韩城梁带村芮国墓地27号墓出土春秋早期编钟,钟体为合瓦形,平舞,长甬中空,且与钟腔相通,横端平齐;甬的下端有旋,旋上正面设方形环钮;弧口,铣部下阔。枚、篆钲、鼓之间有凸起的界栏,篆间各设三排九个柱状枚。钟腔内壁有数量不等的纵向调音槽。每件钟的舞部装饰四组双龙首窃曲纹,钟的篆部饰重环纹,正鼓部饰一组相背对称的长鼻曲体龙纹。(图2-23)

1978年,扶风上宋东渠村窖藏出土铜甬钟一件,时代约为西周中晚期,甬钟高27厘米,鼓间9厘米,铣间13.3厘米,甬高10厘米,重2.85公斤,器壁厚重,有合范的痕迹。体修长,甬中空与腹腔相通,干与甬间有绳纹旋虫。篆间饰斜角雷纹,舞部和鼓饰云纹,钲间有图形文字[32]。(图2-24)

图2-23 梁带村西周墓地M27出土甬钟

1979年,陕西扶风豹子沟出土的西周宣王时期甬钟南宫乎钟,现藏扶风县博物馆。旋做夔龙状,干和篆间饰窃曲纹,甬上饰环带纹,鼓部饰虁鸟,甬上、钲间及左鼓铸铭文,共68字,互不连贯,大意是说,司徒南宫乎做此钟,名叫无赦,用以祭祀先祖父考,祈求长寿。从铭文看,这是一套编钟之一。通高54厘米,甬长19.8厘米,铣间28.7厘米,鼓间19.8厘米,舞修23.5厘米,舞广16厘米,重29公斤。南宫乎可能是周武王的重臣南宫适的后代,乎的采邑可能就在豹子沟一带。[33](图2-25)

图2-24 扶风县出土符号钟

图2-25 南宫乎钟

1974年,扶风县强家村西周窖藏出土师丞钟,时代为西周中晚期之际夷厉之世,此钟形制如常,旋饰阴线乳钉窃曲纹,舞饰粗细阴线相伴的S形云纹,篆饰平雕两头夔纹,正鼓饰对称粗阴线云纹,右侧鼓饰阴线凤(小鸟)纹。钲篆边框为粗阳线纹。钲间和左侧鼓有48字铭文,大意是师丞为祭祀先祖先父做这套大林钟,以求多福长寿。本钟鼓右有第二基音标志,从其大小来看,很可能是编钟的第三件,据此估计,首钟通高估计1米左右。[34]其上有铭文“师丞肇作肤烈祖虢季究公、幽叔,朕黄考德叔大林钟,用喜侃前文人,用祈纯鲁永命,用介眉寿无疆,师丞其万年永宝用享”。其还表明,用铸钟奏乐来取悦祖先,它同时具有娱人和娱神的双重作用。这也说明周人制作编钟的目的很明确,主要是为了称颂、悼念和祭祀祖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