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夏商周时期的发展及艺术成就

夏商周时期的发展及艺术成就

时间:2023-08-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奴隶制发展经历了夏、商、西周、春秋四个时期,夏后、商王、周天子先后成为众多部落方国的共主。夏商周时期,在青铜器问世之后,石器作为劳动的工具已经越来越少,石器的雕刻逐步进入了艺术的领域,这是中国石雕和玉雕艺术的开始。商周时期以青铜器为代表。商周时期,青铜器的主要功能是用作“礼器”。商周时期在制玉方面也取得了很大成就。

夏商周时期的发展及艺术成就

距今四五千年前的原始社会末期,华夏大地先后出现了黄帝炎帝、少昊、大昊、蚩尤颛顼、帝誉、九黎等部落联盟,还有数以千计的部族部落和方国。约4000余年前占据统治地位的是尧、舜、禹相继任首领的中原部落联盟。夏禹任首领时,打败了三苗部落,三苗“亡其姓氏,路毙不振,绝后无主,湮替隶圉”[1],很多人成为胜利者的奴隶。禹被中原各部落尊为后,拥有发号施令的权力。对外征服战争的胜利和大规模治理洪水、兴修水利灌溉工程的成功,为夏王朝的建立和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禹死后,其子启在新兴奴隶主贵族的拥戴下继位,传统的首领奴隶制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也是最野蛮、最残暴的剥削制度。禅让制度被王位世袭的“天下”所代替。我国奴隶制发展经历了夏、商、西周、春秋四个时期,夏后、商王、周天子先后成为众多部落方国的共主。在中国,奴隶制发展得不够充分和完善,始终存在着大量氏族公社残余,这是中国奴隶制的特点。夏代是奴隶制形成时期,商代奴隶制有很大的发展,西周是我国奴隶制发展的最高阶段,进入春秋时期,奴隶制便日趋衰落了。

夏商周时期,在青铜器问世之后,石器作为劳动的工具已经越来越少,石器的雕刻逐步进入了艺术领域,这是中国石雕玉雕艺术的开始。对于漂亮的石头,祖先已经懂得通过加工,使之变成艺术品

商周时期以青铜器为代表。奴隶社会的政治、经济、技术发展和社会风俗变化极大地影响了青铜器造型纹饰风格的演变。

青铜是红铜和锡、铅的合金,因泛灰青色而名。商周时期,青铜器的主要功能是用作“礼器”。

以青铜器的造型分类,可分为炊煮器、食器、酒器、水器等。

青铜炊煮器用于炊煮食物。著名炊煮器有鼎、鬲、甗。鼎用于煮肉食。青铜鼎造型由鼎腹、鼎足、鼎耳组成。鼎的各组成部分因时代、具体用途不同而不同。商王为祭祀母亲铸造的后母戊鼎造型厚重威严,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鬲和甗分别用于煮粥食和蒸煮食物。鬲的款足设计巧妙,方便热量传递;甗中间有穿孔的隔板,就是今天的蒸隔。

青铜食器用于盛放食物。簋用于盛饭食,豆用于盛菜食。

青铜酒器包括用于盛酒的尊、饮酒的爵与调和酒的盉等。尊是较大型的盛酒器,器腹硕大,侈口。商代著名青铜尊有龙虎尊和四羊方尊。爵是造型别致的青铜饮酒器。爵腹用于盛酒;器口缘有便于饮酒的“流”,边上有把手,器壁附有菌型柱。

青铜水器主要用于盥洗,主要匜和盘。匜用于注水,盘用于盛水。(www.daowen.com)

青铜器的纹饰包括主体纹样和陪衬地纹两类。奴隶社会鼎盛时期的青铜主体纹样是兽面纹(也称饕餮纹),主要陪衬地纹为云雷纹。兽面纹作为青铜器的主纹出现,通常左右对称,巨目大口,头上有角,狞厉威严。现代学者认为,兽面纹应该是牛、羊、虎、猪等动物正面形象的图案化综合。

随着时代的演进,青铜器的形制和纹饰前后有很大的变化。商周青铜器风格厚重、森严,以兽面纹为主纹,显示奴隶主政权的威慑力量。西周末至东周初,青铜器的风格趋向简洁,出现了单纯明了的环带纹和重环纹。东周至秦的青铜器造型纹饰都转为轻巧、活泼,富于动感。蟠螭纹和反映社会生活的图画也成为青铜器的装饰题材。

铜器文化是记录远古社会的形象史册。青铜艺术形象地显示了奴隶社会的生产发展水平、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状况。青铜器的铸造需要千度以上的高温,一般说来还需要鼓风的设备。青铜器往往铸造有各种铭文,字体为金文(或称钟鼎文、金钟文),它是历史的真实记录,我们从这些文字中了解到奴隶社会的人与人的关系以及许多民俗、礼仪方面的史料。

如虢季子白盘(重四百多斤)上有铭文110字,大意是说周宣王十二年(公元前816年)正月初的丁亥日,虢季子白做了这个盘。由于虢季子很威武,能打仗,于现在陕西洛河北面,抵抗了外来民族的侵略,杀死五百多敌人,捉住五十个俘虏。王很嘉美他,驱驾到祖庙,在宣榭召开宴会,王说:伯父,你很光荣。赏了他四匹马、弓箭和斧。他把这些事实载在这个盘上传给他的子孙。又如研究奴隶社会的著名资料匹马束丝换五个奴隶,就是出自《智鼎铭文》:“我既赎女(读汝)五(夫效)父,用匹马束丝。”

青铜器是奴隶社会的产物,在它上面有明显的阶级特征。从许多器物的纹饰中,尤其是作为编钟支架的奴隶铜人的形象上,把奴隶被压迫的地位表现得非常真切。青铜器是阶级压迫的历史见证。它和陶器文化不同,新石器时期的陶器上没有一丝一毫阶级压迫的痕迹,它只是反映人们对共同生存的环境的赞美,反映出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而青铜器则反映着奴隶社会的发展,体现着奴隶社会物质文明所达到的水平。

商周时期在制玉方面也取得了很大成就。商周时期玉器不仅器型多样,而且装饰多姿多彩,器型与装饰结合更加巧妙,形中显纹,纹体为形。商代常见的龙、虎、凤、饕餮、牛、鸟和神人图像,采用剪影和侧视展开的方法,对轮廓和动态加以夸张,以当时最流行的剔地阳纹或双钩线法对物体的各个细部加以描绘,眼作瞳孔突出的“臣字眼”,耳作方或圆的卷涡等。西周器型与商代相近,其装饰线条已有细微变化,由商代的两条垂直阴线出阳纹,变成一条垂直阴线和一条斜坡阴线相交出阳纹,刚柔相济,利用不同反光和阴影之差,使装饰更具立体感和图案美。由于商周时期礼治天下,制定“六瑞”“六器”用玉制度,礼玉一枝独秀,装饰主题也为礼仪服务。透过形态多变的动物形玉器的装饰表象,我们隐约看到,它们表现的不是国家的“吉祥物”,就可能是方国的“珍禽异兽”,以寓意“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君主思想。

从商周时代开始,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各种手工业的兴起以及物质文化的需要,陶器逐渐广泛应用于建筑业和青铜冶铸业。这样,陶器一词的含义,也就不再局限于日常生活所用器皿的范围了。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新材料的不断出现,再加上陶器本身具有的某些不可克服的缺点,于是普通陶器慢慢失去了往昔它曾是人类主要生活用器的重要地位,而为后起的印纹硬陶、原始瓷、低温铅釉陶、瓷器紫砂陶等新生事物所替代。

大约从公元前21世纪开始,中华民族跨入了文明社会的门槛。然而,席地坐卧的起居习俗,却依然延续了漫长的时间。席子在先秦时期仍是重要的起居用具。不过,此时已可见到不少后世家具的维形,如商周的铜俎、木、俎,战国的凭几漆案、漆几等,其形状代表着后代的几、案杌、桌等类型;商、周的铜禁、战国的漆箱等,则代表着后代的箱、橱柜等类型。此外,在商代甲骨文中,已出现了床字,写作“日”,实际上就是竖立的床的形状,而病字则写作“时”,即是人躺在床上的样子。由此可知床的历史至少已有三千多年。至春秋时期,床的使用已经较普遍了,编成于春秋时代的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已有“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的记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