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黄玉顺早期文存》:集体编辑如何保证编辑质量,扬长授能

《黄玉顺早期文存》:集体编辑如何保证编辑质量,扬长授能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此,郑樵已有相当的意识。因此,他论述了在集体分工合作条件下如何保证编辑质量的问题,认为集体编辑应当扬其所长,授其所能。显然,他所说的“修书”指修史。《晋书》130卷,唐贞观间由房玄龄、禇遂良、令狐德棻、李延寿等人集体编写。《隋书》确实堪称集体分工合作编修史书的一个典范,郑樵对它极为赞赏:皆随其学术所长者而授之,未尝夺人之所能而强人之所不及。所以晋、隋二志高于古今,而《隋志》尤详明也。

《黄玉顺早期文存》:集体编辑如何保证编辑质量,扬长授能

对编辑集体分工的研究,也是郑樵古典编辑学理论的一大特色。随着历史的发展,编辑活动越来越趋向于集体进行。对此,郑樵已有相当的意识。因此,他论述了在集体分工合作条件下如何保证编辑质量的问题,认为集体编辑应当扬其所长,授其所能。

郑樵首先追溯历史:“古者修书,出于一人之手,成于一家之学,班、马之徒是也。”(19)显然,他所说的“修书”指修史。班氏和司马氏两家修史,都是父子相承的“一家之学”,最后成于“一人之手”的。

但接下来,“至唐人始用众手,《晋》、《隋》二书是矣。”(19)《晋书》130卷,唐贞观间由房玄龄、禇遂良、令狐德棻、李延寿等人集体编写。郑樵最欣赏的史书之一,是《隋书》。《隋书》85卷,唐贞观间由魏征、颜师古、孔颖达、许敬宗、于志宁、李淳风、韦安仁、李延寿、敬播、令狐德棻、禇遂良等人集体编著。

《隋书》确实堪称集体分工合作编修史书的一个典范,郑樵对它极为赞赏:

皆随其学术所长者而授之,未尝夺人之所能而强人之所不及。如李淳风、于志宁之徒,则授之以志;如颜师古、孔颖达之徒,则授之以纪传。以颜、孔博通古今,于、李明天文地理图籍之学。所以晋、隋二志高于古今,而《隋志》尤详明也。(19)

这个意见,郑樵在《艺文略·正史》里也表述过:

《隋志》,所以该五代南北两朝,纷然肴乱,岂易贯穿?而读其书,则了然如在目。良由当时区处,各当其才:颜、孔通古今而不明天文地理之序,故只令修纪传,而以十志付之志宁、淳风辈,所以灿然具举。

从《隋书》这个范例中,郑樵悟出集体编辑分工合作的根本原则:“随其学术所长者而授之”,“各当其才”。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在一个编辑集体中,应该根据学科专业分工,充分发挥每个编辑人员的长处。我认为,这个原则到今天依然是不可移易的。

本文着重评价了郑樵的古典编辑学成功之点,但并不意味着他的编辑学说已经完美无缺,恰恰相反,郑樵的理论及其例证都有不少粗疏甚或谬误的地方。然而,作为一个开创性的体系,疏失总是难免的,这就正如郑樵在评价司马迁时指出的:“大抵开基之人不免草创,全属继志之士为之弥缝。”[21]从宋代郑樵著《校雠略》,直到清代章学诚著《校雠通义》,足见“继志”“弥缝”之不易,也反证出“开基”“草创”之难能。所以,郑樵《校雠略》作为中国古典编辑学之奠立的标志,筚路蓝缕,功不可没。

【注释】

[1]郑樵:《通志总序》。

[2]“通史”之名是他当时的设想,后来实际名为“通志”。

[3]郑樵:《通志总序》。

[4]郑樵:《通志总序》。

[5]萧统主编:《文选·魏都赋》“雠校篆籀”注引《别录》。

[6]《宋史》本传。(www.daowen.com)

[7]称秦汉明清的时代为“封建时代”,这是现代中国思想学术中受外来影响而致的一个错误,实际上,秦汉以来是专制帝国时代,之前才是“封建”时代。——作者新注

[8]郑樵:《校雠略》。

[9]郑樵:《通志总序》。

[10]章学诚:《章氏遗书·信摭》。

[11]张舜徽:《中国文献学》,第263页。

[12]章学诚:《文史通义·释通》。

[13]张舜徽:《中国文献学》,第263页。

[14]章学诚:《校雠通义·补郑》。

[15]张舜徽:《中国文献学》,第194页。

[16]章学诚:《文史通义·释通》。

[17]章学诚:《文史通义·申郑》。

[18]章学诚:《校雠通义·叙》。

[19]引文据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通志略》,“文类一类分二十二家,书四十种”原文作“文类一类分二家,二十二种”,有误,今据下文及《艺文略》校改。

[20]郑樵:《通志总序》。

[21]郑樵:《通志总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