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恢复农村经济:宜昌市夷陵区革命老区发展史

恢复农村经济:宜昌市夷陵区革命老区发展史

时间:2023-10-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跃进”浮夸风过后,粮食减产、群众生活极度困难。县委及时总结“大跃进”教训,按党中央部署,调整农业生产政策,充分发动群众积极搞好集体生产,放手让社员经营好自留地和家庭副业,度过了困难时期。1962年11月8日,全县农村党支部书记会议召开。县委副书记、县长都中奇在报告中宣布:全县农村经济形势比上年大有好转,农副产品的收购和计划供应政策已基本落实。县委的这些决策,有力地推动了全县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恢复农村经济:宜昌市夷陵区革命老区发展史

大跃进”浮夸风过后,粮食减产、群众生活极度困难。县委及时总结“大跃进”教训,按党中央部署,调整农业生产政策,充分发动群众积极搞好集体生产,放手让社员经营好自留地和家庭副业,度过了困难时期。

1961年4月,县委贯彻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缩小了人民公社的规模,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同时,赋予生产队土地所有权劳力支配权、牲畜农具所有权、山林水面所有权、经营管理权、收益分配自主权、因地种植决定增产措施权、开荒利用一切资源权。对以前的“一平二调”进行了退赔。县委发扬党的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八届九中全会和中央工作会议精神,动员各行各业大办农业、大办粮食,深入开展农村整风整社运动,贯彻中央“十二条”、省委《十项措施》和党的各项经济政策,实行人民公社新体制,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县委的决策和采取的“十条措施”,都在实际工作中得到落实。1962年11月8日,全县农村党支部书记会议召开。县委副书记、县长都中奇在报告中宣布:全县农村经济形势比上年大有好转,农副产品的收购和计划供应政策已基本落实。

1962年,县委从进一步贯彻《农业六十条》入手,放手发动群众,因地制宜,逐队把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落到实处,实行粮茶、粮棉、粮油、粮柑、粮林、粮畜等并举。

5月,县委转发省委通知,强调所有群众的自留地、“见缝插针”和私人开荒所收的粮食,不论多少,绝对不许没收,也不许抵社员的口粮标准,已经没收的要如数退还给社员,违者将以党的纪律论处。县委的这些决策,有力地推动了全县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随后,全县迅速启动精简干部职工工作,压缩非农业人口,调整工业、交通、文教、卫生等各项工作,充实了农业第一线,使全县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www.daowen.com)

7月,县委作出《关于贯彻中共中央中南局〈关于恢复与发展农业的决议〉的决议》,要求首先要把合作化以来行之有效的一套经营管理制度恢复起来,要坚决贯彻执行基本劳动日和基本肥料的制度,并督促实现;在田间管理方面,实行包工到组、到户、到人的办法,并根据农活质量实行奖惩,贯彻“三包一奖”责任制。根据县委的上述意见,全县各地以巩固生产队集体经济为宗旨,进一步探索了各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当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7520万元,比1961年增长7.52%,粮、棉、油总产量分别达到1.31亿公斤、48万公斤、196万公斤,比1961年分别增产13.18%、7.87%、66.81%。

实行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是人民群众为应对国民经济严重困难、开展生产自救的一种有效办法,既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又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但在“左”的思想影响下,党内部分人认为,任其发展将会动摇人民公社体制,出现两极分化的严重后果。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这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才得到名正言顺的实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