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尼山圣源书院:推动新儒学研究之设想

尼山圣源书院:推动新儒学研究之设想

时间:2023-10-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无疑,信仰也将成为第二个轴心文明的灵魂与核心。尼山,作为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诞生地,具有象征意义。这是创办尼山圣源书院的初衷,也是设立尼山新儒学论坛的缘由。令人欣慰的是,由于时代的呼唤,20世纪90年代来以来,这两个方面都显示出儒学复兴的迹象。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儒学代表了中国思想之正统。

尼山圣源书院:推动新儒学研究之设想

1.尼山新儒学提出的背景

(1)人类历史的发展趋势。

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雅斯贝斯提出“轴心文明”这个概念,认为从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在中国、印度和西方不约而同地发生的轴心文明是一种“精神过程”。“这个时代的新特点是,世界上所有三个地区的人类全都开始意识到整体的存在、自身和自身的限度。他探询根本性的问题。面对空无,他力求解放和拯救。通过在意识上认识自己的限度,他为自己树立了最高目标。他在自我的深奥和超然存在的光辉中感受绝对。”“这一切皆由反思产生。”

有人认为现在处在第二个轴心期。那么第二个轴心期的本质特征是什么呢?“我们现在所处的状况是十分明确的,现在并非第二轴心期。与轴心时期相比,最明显的是现在正是精神贫乏、人性沦丧,爱与创造力衰退的下降时期。”“这整幅画面给我们的印象是,精神本身被技术过程吞噬了。”雅氏曾经将人类历史的起源与目标做了符号性的总结:“‘人类之诞生’——起源;‘不朽的精神王国’——目标。”所以,第二个轴心期的特质,也是一种精神创造。”

按照我的理解,所谓精神文化,大致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审美,二是道德,三是信仰。在这三个方面中,信仰居核心、主导地位,它决定着精神文化的基本风格和大体方向。无疑,信仰也将成为第二个轴心文明的灵魂与核心。

信仰可以分为宗教信仰和人文信仰两种基本类型,我们的儒学属于人文信仰。近代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宗教虽然仍然代表着一些文明的民族主体价值,但已经受到科学的严重挑战,而达尔文进化论基督教的否定尤为彻底。在这种情况下,宗教犹如明日黄花,再也不能重现前现代时期的风采。

人是精神的动物,而信仰又是精神的核心,所以人不可一日无信仰。宗教势微了,价值崩溃了,信仰缺失了。怎么办?我以为,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的人文信仰或理性信仰,重建人类的精神家园,就是第二个轴心文明的精神方向!历史将会证明,在信仰领域,宗教的或非理性的信仰会越来越弱,而人文的或理性的信仰却会越来越强,最终成为人类信仰世界的主流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早就说过,在轴心时代以后,人类的每一次重大转折,总要回过头来从轴心文明中汲收智慧。我们今天发展儒学,仍然要回到轴心时代,回到原典,回到孔子。尼山,作为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诞生地,具有象征意义。这是创办尼山圣源书院的初衷,也是设立尼山新儒学论坛的缘由。

(2)当今中国和世界面临的各种现实问题。

从国内情况看,一方面,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改革开放运动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但另一方面,当前信仰失落、道德滑坡、精神颓废、官场腐败、贫富分化、社会矛盾日益尖锐,也是不争的事实。

从世界局势看,问题丛生,诸如文明冲突问题、霸权主义问题、环保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等尤为突出。

欧洲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形成的人文主义思潮以高扬个性、推崇理性为鹄的,的确起到了个性解放、精神独立的作用,极大地推动了现代化的发展。但是,物极必反,这种人文主义最终导致了人的异化,物质至上、精神失落、价值衰退、人性窒息等是其突出表现。

当今社会的种种危机,都在一定程度上归因于现代性与西方普世价值。近几个世纪以来,随着西方文明向世界各地的扩张和传播,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观念作为普世价值逐渐为不同文化圈的人们所接受。但是西方并不是普世价值的唯一来源。世界各大文明系统,不管是西方文明还是其他文明,都是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和壮大的,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深厚的底蕴,都在不同文化领域揭示了人类的普世价值。因而,和其他文明一样,在全球化和现代化过程中,中华文明也一定会为世界贡献具有普世意义的价值观。(www.daowen.com)

我相信,在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中,具有普世性的价值观不胜枚举,但要想从中选出若干最有代表性的却并非易事,难免见仁见智。我认为,对最能反映中华价值的思想文化体系加以提炼,是一条稳妥的途径。

我们常说五千年中华文明。从文化形态上,可以把这五千年一分为二。儒道释三足鼎立只是近两千年来的情况,在这之前的三千年中,《周易》传统则是中国人思想意识的代表。不仅如此,它还深刻影响着近两千年来中国人的思想世界。毫不夸张地说,对于中国人来说,《周易》实乃大道之源、文化之本。

这样,最能反映中华价值的思想文化体系有四个,即易、道、儒、释。无疑,其中任何一个思想体系都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价值理念,这就需要我们从中提炼出各自的核心价值。我个人的意见是,这四个思想文化体系的核心价值分别为太和、自然、仁义、慈悲。

这些来自中华文明的普世价值,正好可以补充和纠正那些来自西方文明的普世价值的不足,二者不在一个层面上。太和、自然、仁义、慈悲等中华普世价值分别来自不同的信仰体系,属于终极价值,而自由、平等、民主、人权等西方普世价值则大致可以归为社会价值、政治价值等一般性价值。

2.儒学发展状况

儒学可以大致分为践履与学说两个层面。令人欣慰的是,由于时代的呼唤,20世纪90年代来以来,这两个方面都显示出儒学复兴的迹象。

首先让我们亲身感受的是方兴未艾的儒学热。但是,真正的儒学复兴,从来就不是一种情绪宣泄,它意味着儒学本身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要求,在理论创新的基础上有了实质性的进展,并重新为全社会所接受,成为人民大众的主体信仰和行为准则。在这个过程中,理论创构是最根本、最关键的环节。

令人欣慰的是,大陆儒学界在经历了数十年的痛苦磨难后,已经与港台以及海外学者一起,开始探索儒学理论发展的未来方向。

我曾经编辑《当代儒学理论创构》一书,选取了一些儒学理论创新方面的代表性作品(不全)。根据致思路径的不同,我将其归为四种形态:一是走出牟宗三,以杜维明、林安梧为代表;二是引入马克思,以李泽厚为代表;三是取法西方现代哲学,以成中英、刘述先、安乐哲、黄玉顺为代表;四是基于中国传统哲学,以张立文、牟钟鉴、郭沂为代表。

3.尼山新儒学的前景

在诸子百家中,历史选择了儒学并不是偶然的。一方面,六经为春秋以前中华文明之结晶,而孔子整理六经,并以之为教材,最为全面地继承了传统文化。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儒学代表了中国思想之正统。另一方面,儒学为“内圣外王”之学,博大精深,最为全面地探讨了人生、社会、宇宙的道理。正因如此,它已经渗透到中国人的血液之中了;正因如此,儒学能够历经磨难,在历史上几次起死回生;正因如此,儒学将再一次复兴,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精神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举足轻重的学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