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自考改革问题分析及解决─《浙江教育考试研究》

自考改革问题分析及解决─《浙江教育考试研究》

时间:2023-10-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此情况下,浙江省现行的评价方式主要是采用理论考试和实践考核并重,部分课程实施过程性考试。可见,事实上浙江省采用的过程性考试并不是实质意义上的过程性考试,它只是多次考试成绩的简单叠加。

自考改革问题分析及解决─《浙江教育考试研究》

(一)自考与其他教育的沟通衔接问题

以从自考与不同教育层级及形式的沟通实践来看,自考与普通高校及非学历教育之间的沟通还有待加强。普通高校因为传统的门第之见,对自考的对自考生仍有不同程度的偏见;非学历教育,由于其参与自考改革的起步较晚,还未受到重视。即使在合作相对较为广泛的职业教育领域,从实践看,实施系统衔接的总体效果是好的,但不同形式衔接沟通的效果仍不平衡,如与技师、技工院校的衔接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见表1,表2)。

表1 自考与不同层次教育的沟通衔接

表2 自考与不同形式教育的沟通衔接

(www.daowen.com)

(二)自考内容过渡性和适应性问题

自考课程内容过渡性缺乏的问题主要是体现在中职至自考高职的过渡方面。首先,课程目标不衔接,自考在课程目标上继承了普通高等院校重视基础知识和理论学习的人才培养模式,但课程目标的功能发生了偏离,寻求每门课的及格便变成了唯一目标,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被忽视。其次,课程结构与内容不衔接,自考课程中的知识相对于中职课程具有高深而专门的特点,无论是在课程内容的广度还是深度上两者相差比较大,缺乏过渡性,中职学生一时很难适应自学考试的教学内容。再次,课程安排很难衔接,由于自考是全国统一时间考试,考试时间都在周末,有些考试是在寒暑假,考试周期与学校的教学周期不一样,因此,在课程开设安排和考务安排上都存在一定的困难。

面对全国30多个省市每次考试的600多万考生,通过自考专业考试计划、统编教材和统考试卷的大量使用,实现了数十万考生学同一本书,考同一张试卷,达到了大规模的统一,表面上看是统一了标准,保证了质量,但学习内容、考试内容没有考虑到地域的差别和考生群体的差异,这种做法是值得斟酌的。同时,这种高度统一的制度,导致自学考试的教材缺乏地方适应性,不利用学生学习。其偏重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忽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趣的能力,以及职业技能的训练,不利于学生自学。

(三)自考评价体系协调问题

当前自学考试中的每个学科考试,均属该科结业考试,是以60分及格为唯一的衡量尺度,所有规定的科目考试考核及格,即可获得同层次的毕业证书。这种单一的考评办法,无法进一步衡量考生的学习质量和发挥考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助长了“60分万岁”的思想。在此情况下,浙江省现行的评价方式主要是采用理论考试和实践考核并重,部分课程实施过程性考试。但是目前自学考试高职类专业,实践考核比率远远不够。此外,目前浙江省实施的过程性考试,由统考和过程性考试组成,过程性考试每门课程安排三次,两次为客观题考试,一次为主观题考试,过程性考核的终结成绩的产生由学生在两种方案中任选:(1)统考成绩与过程性考试成绩以70∶30的比例合成;(2)单采用统考成绩。可见,事实上浙江省采用的过程性考试并不是实质意义上的过程性考试,它只是多次考试成绩的简单叠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