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我国纺织工业概况与纺织企业管理基础

我国纺织工业概况与纺织企业管理基础

时间:2023-10-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我国纺织工业各行业的组成新中国成立前,我国的纺织工业实力十分薄弱,人民穿衣问题始终没有解决。图1-6我国纺织工业体系(二)纺织企业的发展历程1.扩张期从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是我国纺织产业的扩张期。这一时期,我国的纺织工业进入了新的调整与提高阶段,纺织产业从原来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转向市场经济体制,打破了以前统分统配、统购统销、产销脱节的产业政策。

我国纺织工业概况与纺织企业管理基础

(一)我国纺织工业各行业的组成

新中国成立前,我国的纺织工业实力十分薄弱,人民穿衣问题始终没有解决。在新中国成立前,仅有棉纺纱锭500万枚,织布机6万多台;棉布产量最高年份只有27.9亿米,最低年份的产量只有19亿米;人均棉布年耗量仅3m左右,农村仅2m左右;品种、花色十分单调,没有出口。

新中国成立后,纺织工业经过了六十多年的奋斗,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先后在沿海及内地数十个省市建立了行业门类其全的新老纺织工业基地,把我国的纺织工业推进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不仅解决了13亿人民的穿衣和其他方面的需要,而且成为世界上第一纺织品服装出口创汇大国,建成了多行业、多类别的纺织工业体系,如图1-6所示。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2012年年底,我国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单位数达到3.7万户,2012年实现工业总产值5.78万亿元,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达2 625.63亿美元。

图1-6 我国纺织工业体系(www.daowen.com)

(二)纺织企业的发展历程

1.扩张期 从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是我国纺织产业的扩张期。这一时期,我国的纺织工业获得了新的生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迅速实现了产业扩张,走上了正常化发展道路,基本建成了我国纺织产业的总体框架,解决了当时人民的穿衣问题,成为当时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当时我国纺织企业的经济管理体制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型计划经济体制,其“统得过多、管得过死”的产业政策不利于发挥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供需结构主要通过国家指令性计划配置,纺织企业基本属于无风险经营,由此暴露出一系列问题,如产品质量差,花色品种少,更新换代慢,物质消耗高,经济效益低,企业竞争力弱,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

2.调整期 从1978年至20世纪90年代是我国纺织产业的调整期。这一时期,我国的纺织工业进入了新的调整与提高阶段,纺织产业从原来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转向市场经济体制,打破了以前统分统配、统购统销、产销脱节的产业政策。企业通过政企分开扩大了经营自主权、增强了企业活力。同时通过宏观调控和产业导向政策以及借助财政、税收、价格等经济杠杆的调节,理顺了产业、地区、企业之间的关系,推行了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通过兼并、租赁、参股等多种形式调整了企业内部的经营机制,通过价格手段调整了供需关系。纺织产业的市场化、社会化程度日趋提高、经济效益明显改善,国际竞争力得到加强。但与此同时,纺织产业内部重复建设现象严重,形成了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全行业连续几年出现整体亏损,成为当时国民经济发展最困难的产业之一。

3.快速增长和产业升级期 从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国纺织产业进入了快速增长和产业升级期。从1998年开始,纺织产业经过连续3年的努力,完成了“压锭、减员和扭亏”三大目标,纺织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技术改造效果明显,产业整体素质不断得到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获得较大提升。在“十五”规划期间,行业规模稳步提升,纺织工业纤维加工总量增长98%,规模以上企业总资产增长63.6%,销售产值增长134%,人均劳动生产率按现价增长48.5%,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已经形成,并涌现出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知名企业。“十一五”期间,纺织工业进一步加大科技研发力度,科技贡献率明显提高,自主品牌成为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选择。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纺织行业从持续高速增长逐步转向了在平稳增长的同时更加注重结构优化的发展阶段,严峻的外部形势所形成的倒逼机制与市场竞争机制,促使纺织行业调结构、促升级,提高创新、质量、效益对行业经济发展的贡献程度。“十二五”期间,纺织行业将坚持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主攻方向,以自主创新、品牌建设和两化融合为重要支撑,努力建设结构优化、技术先进、绿色环保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纺织工业体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