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冯桂芬的变法思想与江苏思想史同名书相符

冯桂芬的变法思想与江苏思想史同名书相符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面对四“不如”,冯桂芬认为只有进行变法,“采西学议”,舍此则无强国之途。冯桂芬所说的“善”就是指有利于国家富强的制度,反之就是“不善”,换言之,判断制度的标准从是否由祖宗制定变成是否有利于国家的富强。冯桂芬在变法图强上提出了一些具有进步意义的观念,但是,对于其变法思想的局限性也要有清醒的认识。冯桂芬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对传统的纲常名教是深信不疑的,所以他还提出变法要“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

冯桂芬的变法思想与江苏思想史同名书相符

西方的侵略深深震动了当时的有识之士,1860年,清朝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战败,冯桂芬称之为“有天地开辟以来未有之奇愤”。但是在激愤之后,随着东西交往的深入,冯桂芬开始对世界形势有了一定的认知。特别是西方地理知识的传播,使得部分传统士大夫的时空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转变,原来的天圆地方、禹贡九州的认知被逐次颠覆,冯桂芬从西方的地图中得之环球之内,“不下百国”,其中更有英、法、美等诸强国。冯桂芬因此清醒地认识到与西方列强共存的局面是不可避免的,“贼可灭,夷不可灭也”。中国如何处理与“夷人”的关系,已经成为朝廷要处理的首要问题。因此,面对列强的步步紧逼,他一直在追问:“彼何以小而强,我何以大而弱?”经过长期的思索,他总结了四条原因,即“人无弃才不如夷,地无遗利不如夷,君民不隔不如夷,名实必符不如夷”。面对四“不如”,冯桂芬认为只有进行变法,“采西学议”,舍此则无强国之途。面对顽固派对变法的阻挠,冯桂芬为了打破祖宗之法不能变的固化思维,对“法”进行了重新阐释,提出判断“法”好坏的标准是“善”与“不善”,“法苟不善,虽古先吾斥之;法苟善,虽蛮貘吾师之”。冯桂芬所说的“善”就是指有利于国家富强的制度,反之就是“不善”,换言之,判断制度的标准从是否由祖宗制定变成是否有利于国家的富强。为此,他提出变法的两条原则:一是“法后王”,以时代的变化为依据,因为“为其近己而俗变相类,议卑而易行也”。二是“鉴诸国”,以其他国家为参照,即要向西方国家学习发展的经验。这一提法在当时是具有革命性意义的,因为在几千年历史上,只有其他民族向中原国家学习,而没有向外族学习的传统,中外之间始终横亘着“华夷之辨”的防线,而冯桂芬明确提出西方各国与中国并存于世,并且“相类”,这就开始打破了中国人“天朝上国”和“华夷大防”的心理防线。因此,冯氏的变法思想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特别是他提出变法要以是否能促进国家富强为标准,这不仅十分务实,而且驳斥了顽固派那种冥顽不灵的守旧主张。

冯桂芬在变法图强上提出了一些具有进步意义的观念,但是,对于其变法思想的局限性也要有清醒的认识。冯桂芬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对传统的纲常名教是深信不疑的,所以他还提出变法要“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他虽洞察人才对国家富强的重要作用,但他却不能认识到纲常名教对人的束缚。冯桂芬所重视的人才是一小撮统治精英,对于普通的芸芸众生,则未充分意识到发挥他们创造性和积极性的重要作用。另外,冯桂芬对西学的认识也有局限性,他所谓的“诸国富强之术”,更多的是集中于语言文字和器物层面,对于西方富强的根本原因还是缺乏清醒认识。虽然,冯桂芬的思想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不可否认的是他提出的“中体西用”思路,确实对推动洋务运动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