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华民族精神的界定:儒家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精神的界定:儒家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时间:2023-1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华民族精神中的“精神”显然是后一种含义。这可以称为民族文化的主导思想,亦可简称为民族精神。有些专家学者认为中华文化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等同,进而概括出很多民族精神的内容,笔者并不赞同。进一步讲,民族精神的内涵之所以没有得到共识,很大程度上与将两者混淆有关。

中华民族精神的界定:儒家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精神一词,总体上有两种含义。一种含义是相对于“物质”而言,这是广义上的一般含义,指的是一切意识领域中的现象,包括各种心理、思维、观念、学说、理论、认识等,这种意义上的精神往往是好坏优劣并存。另一种含义是特指某一团体、民族、政党、国家的一切意识现象中处于核心地位而又相对稳定的精神特征、精神气质,这种意义上的精神通常带有褒义,具有积极进步的性质,比如我们平时所讲的团队精神、企业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女排精神等。这种精神特征、精神气质是这一团体、民族、政党、国家的重要标志。中华民族精神中的“精神”显然是后一种含义。

关于民族精神的界定,历来有两种看法,分歧在于民族精神是只讲精华部分,还是既讲精华部分也讲糟粕部分,就是说,民族精神是否包括糟粕在内。有人认为民族精神中没有糟粕。张岱年指出,“中华精神”是指导中华民族延续发展、不断前进的精粹思想。在民族精神的发展中,总有一些思想观念受到人们的尊崇,成为生活行动的最高指导原则。这种最高指导原则是多数人所信奉的,能够激励人心,在民族的精神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这可以称为民族文化的主导思想,亦可简称为民族精神。它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比较广泛的影响;二是能激励人们前进,有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1]也有人认为民族精神具有二重性,精华与糟粕同在,因此对待民族精神要一分为二,有取有舍,对于正面的东西,我们要大力弘扬,对于负面的东西,我们要谨慎对待。[2]笔者同意前一种观点。我们研究传统文化,精华和糟粕都要研究,而且对糟粕部分的研究也要下大力气,分析其是何以形成、何以影响中国人的。但是,我们研究传统文化的最终目的是继承、弘扬传统文化。研究中华民族精神的目的是发现传统文化所体现的中华民族在几千年里形成的反映民族优秀气质性格的内容,是为了在今天的条件下,继续激发中华民族前进,促进中国社会发展。如果把糟粕也涵盖在民族精神里,必然是南辕北辙、事与愿违。

顺便指出,20世纪20年代,人们提出了国民性的问题,因为当时思想界提出了改造国民性的主张。当时,国民性是贬义的,主要指中华民族的愚昧、守旧、盲从、懦弱、散漫等劣根性。后来张岱年认为,国民性不仅指劣根性,中国人民也有许多优良品质,我们不能妄自菲薄,国民性还包含良根性。[3]现在,“国民性”一词成为一个中性词。民族精神只能在国民性的良根性中概括,比良根性的范围还窄,是良根性中具有普遍代表性的反映整个中华民族气质性格的内容。(www.daowen.com)

我们要从传统性与时代性的辩证统一高度理解中华民族精神。传统文化是活的,它所承载的民族精神也是活的,是传统性与时代性、稳定性与变动性的统一。一方面,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里形成的具有永久价值的珍品。中华民族精神体现了中国人民对宇宙和人生的深刻认识,不仅对中华民族而且对整个人类都有普遍意义。这些普适价值不仅在过去和现在有意义,在将来也有意义,因为这些价值体现着真理。所以,中华民族精神具有传统性和稳定性。另一方面,传统的东西总要通过特定的时代加以体现,具有普适价值的东西一般必须与不同时代、不同时期特定的条件结合起来,才能够发挥作用。我们不能离开时代特点来抽象地谈论民族精神,要把两者统一起来,在两者的结合中谈论民族精神,体现民族精神的时代价值。所以,时代是民族精神发挥作用的载体。同时,民族精神又是发展变化的,这种发展变化主要体现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历史的变化,民族精神的内容不断变化。在不同时代、不同历史阶段总结概括出的民族精神是不同的。因为,从本质上看,民族精神也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是中国人民对宇宙和人生的真理性认识,只不过这种认识已经被人们理解并内化为精神气质。宇宙和人生是发展的,世界是变化的,真理的宝库是不断丰富的,民族精神的内容也是不断变化的。

我们要将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文化精神区别开来。这里的“文化”指的是狭义上的思想文化。所谓文化精神指传统文化包含的具有科学性和价值性的思想理论当中,反映中国人思维认识整体水平的代表性观点。文化精神反映的是中国人民对宇宙人生的正确认识以及价值观念,反映的是一个民族的认识能力、认识高度;民族精神高于文化精神,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文化精神所体现的真理和价值被整个民族认识到,二是在实际中得到了普遍运用和贯彻。民族精神不仅反映了一个民族的认识能力、认识高度,而且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实践即知行合一能力。文化精神只有得到整个民族的普遍践行才能上升为民族精神。文化精神属于逻辑范畴,民族精神属于历史范畴。在逻辑上和历史上同时体现的精神才能概括为民族精神。不仅要看中华民族说了什么,还要看中华民族做了什么,比如,我们概括载人航天精神,必须从他们的行动、事迹中概括,而不能只看他们说了什么。一个民族认识到了真理是一回事,但能否普遍按照所得到的真理来指导实践,可能就是另一回事。有些专家学者认为中华文化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等同,进而概括出很多民族精神的内容,笔者并不赞同。进一步讲,民族精神的内涵之所以没有得到共识,很大程度上与将两者混淆有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