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玉泉寺-八宗祖庭

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玉泉寺-八宗祖庭

时间:2023-12-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此后日本天台宗僧众常常来此巡礼参拜祖庭。玉泉寺在湖北当阳县西15公里的玉泉山东南麓,也是天台宗的祖庭。梁时辽东人僧朗善“三论”和《华严经》,前来师事法度,后被称为三论宗初祖。

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玉泉寺-八宗祖庭

第三节 八宗祖庭

隋唐时代中国佛教形成了八个宗派,这些宗派都有创始者和主要继承人,他们同被奉为祖师,祖师的庭院,即他们所开创或住过的寺院,称为“祖庭”。这些祖庭是中国佛教宗派的发源地,在佛教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其中有些也是著名的名胜古迹仍保存至今,其他或已荡然无存,或仅留遗迹。下面依据它们的不同情况作一详略有别的介绍。

一、天台山——天台宗祖庭

天台宗发源地天台山,在浙江天台县城北。天台山群峰争秀,巉峭多姿,景色秀丽。据传三国时吴赤乌(238—251)年间僧人就已在此建有佛寺。东晋以来名僧支道林、昙光、竺昙猷等曾居此修习禅定。天台宗初祖慧文在河北,二祖慧思住湖南南岳,天台宗三祖、实际创始人智于南朝陈太建七年(公元575年)率弟子慧辩等20余人居此,建草庵讲经十年。他继承慧文、慧思的思想,并在此基础上构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思想体系,形成了自己的一家之言,创立了天台宗。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晋王杨广承智遗志,在山麓建寺,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赐寺名国清寺,为天台宗的根本道场。后经历代的多次整修,现存的建筑清代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所建。1973年又作了全面的修整。这是一个拥有殿宇14座、房屋600余间的大型建筑群。大雄宝殿正中设明代青铜释迦牟尼坐像,连座高6.8米,重13吨。殿两侧列元代楠木雕制的十八罗汉坐像,工极精致。殿东侧小院中有古梅一株,传为隋代初建寺院时所栽。寺内藏有珍贵文物,其中有智的遗物贝叶经,清雍正年间的钦赐藏经和唐代诗僧寒山子印的《寒山诗集》等。

国清寺前的前岗上巍然屹立砖塔一座,为隋代所建,宋代重修。高约6米,六面九级,形制挺秀。国清寺前还有唐天文学家一行禅师墓塔。一行为修订《大衍历》曾到国清寺向寺僧求教数学,后人在寺前的七佛塔后建墓塔以纪念之。又传他到寺时,正值北山风雨大作,前寺东山涧流水猛长,向西山涧倒灌。今寺外丰干桥旁侧有石碑一方,上书“一行到此水西流”七字。

隋开皇十七年(公元597年)智去世,后人在天台山佛陇为其建塔院,称“智者大师塔院”。此塔院现在真觉寺中。塔院祖殿中置六角智者大师肉身宝塔。现有的建筑系明代重修,近年又重建。天台山寺院甚多,如高明寺也是智者大师的道场之一,宝相寺是智者大师入灭处,还有五代时德韶大师所立的华顶寺,都比较著名。

唐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日本僧人最澄入华求法,在天台山从道邃和行满学习天台宗教法,归国后创立日本佛教天台宗。此后日本天台宗僧众常常来此巡礼参拜祖庭。

天台国清寺与南京栖霞寺、山东灵岩寺、湖北玉泉寺,一度曾合称“天下四大丛林”。玉泉寺在湖北当阳县西15公里的玉泉山东南麓,也是天台宗的祖庭。智曾在此寺讲《法华玄义》和《摩诃止观》。此寺经唐、宋、明相继修葺后,“占地左五里,右五里,前后十里”,被誉为“荆楚丛林之冠”。今寺大殿前有隋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铸造的大铁锅,重1.5吨,还有元代铸的铁钟、铁釜。殿侧有石刻观音画像,线条流畅,笔力遒劲,相传为唐代大画家吴道子的杰作。东南土丘上有玉泉铁塔,北宋时铸,八角十二层,高17.9米,塔身重53.3吨,形体纤瘦挺拔,稳健玲珑,光泽夺目。

二、栖霞寺——三论宗祖庭

三论宗的祖庭较多,初祖僧朗和二祖僧诠住南京栖霞寺,僧诠传法朗,法朗住金陵城郊的兴皇寺,相继传播三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之学。三论宗实际创始人吉藏七岁跟法朗出家,长期从法朗问学,至陈灭隋时去会稽(今绍兴)嘉祥寺住了十几年。后应隋炀帝杨广之约,受请到隋京大兴(今西安),住日严寺。在此期间他完成了三论的注疏,并撰有《大乘玄论》、《三论玄义》等,对三论中的要义作了专门的阐述,创立了三论宗。但现在除栖霞寺外其他诸寺均已湮没无闻了。下面只对栖霞寺作一介绍。

栖霞寺位于江苏南京东北22公里的摄山上。此山多药材,食之可摄益身心,故名“摄山”。又因山上有栖霞寺,也称栖霞山。南朝齐高帝建元(479—482)年间,有居士名僧绍(即明征君)隐居此山,时有名僧法度自黄龙来,与僧绍交游甚厚。僧绍死后,舍宅为法度造寺,称栖霞精舍。梁时辽东人僧朗善“三论”和《华严经》,前来师事法度,后被称为三论宗初祖。僧朗死后,弟子僧诠,诠弟子慧布继位此寺。唐高祖时增建殿宇49所,改名为功德寺。唐高宗制《明征君碑》,改名《隐君栖霞寺》,相传“栖霞”二字为高宗亲笔题写。碑文为当时书法名家高正臣所写,置于栖霞寺山门外左前侧,为江南古碑之一。此寺清咸丰年间毁于大火。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由寺僧兴工重建,略复旧观。

寺内有舍利塔一座,始建于隋仁寿元年(公元601年),五代时重修。塔八面五层,高15米,雕饰精美。舍利塔东有无量殿,又名大佛阁。殿内居中有无量佛,坐身高约10米,佛座高约2米,左右各有两尊菩萨像,高约10米。无量殿后的山崖上还有千佛岩,相传僧绍儿子仲璋秉承父亲遗志于山崖上雕无量寿佛和两座菩萨像。后人又相继开凿,共有佛龛294个,佛像515尊。千佛岩第一窟佛高近11米,是南朝时的著名石窟,曾与大同的云冈石窟齐名。

三、慈恩寺和兴教寺——法相唯识宗祖庭

(一)慈恩寺

慈恩寺在今陕西西安市南4公里,原为隋朝的无漏寺,唐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太子李治(后为高宗)为给母亲文德皇后追荐冥福而改建,故以“慈恩”命名。当时建筑宏大,云阁禅房10余院,房舍共1 897间。雕梁画栋,穷极华丽。延玄奘为上座。寺西北立翻经院,为玄奘译经处。玄奘死后弟子窥基继住此寺,所以世又称法相唯识宗为慈恩宗。玄奘为置放由印度带回的经籍(梵䇲),于永徽三年(公元652年),仿照西域佛塔形式,建造了五级砖塔,名为“雁塔”。据《大唐西域记》卷九载,印度佛教小乘僧人食三净肉,有人因求三净肉而不得,见群雁在空中飞翔,就开玩笑说:“今日僧供不充,菩萨应知是时”。时有一雁应声堕地而死。群僧深感惭愧,就不再食三净肉了,并以为死雁是菩萨化身,特地建塔埋葬,名曰“雁塔”。估计玄奘所建的“雁塔”就是按照这个传说而命名的。因相对于附近荐福寺塔体形更大,而称为“大雁塔”,荐福寺塔则名为“小雁塔”。大雁塔建成后屡次重修。现在的塔为七层,合底座和塔身总高64.1米。塔南面两侧镶嵌有唐太宗李世民撰《大唐三藏圣教序》和唐高宗李治撰《大唐三藏圣教序记》碑二通,由唐大书法家褚遂良书写,字体娟秀,为唐代名碑。唐代大诗人杜甫岑参、高适等文人墨客都曾登临大雁塔,并各有题咏。

(二)兴教寺

兴教寺位于西安市东南约20公里长安县的少陵原畔,是玄奘的遗骨迁葬地。玄奘死于玉华宫,葬于西安东郊河东岸的白鹿原上,后迁葬于此。同时修建寺塔作为纪念。后唐肃宗李亨来此寺游览,题塔额“兴教”二字,从此就名为“兴教寺”。寺内有三塔,中间一座最高,是玄奘舍利塔,五层,约23米,砖仿木结构,底层洞内有玄奘塑像。两侧为玄奘大弟子窥基和圆测(朝鲜人)的墓塔,上面均有石刻、塔铭和泥塑像。清代同治年间除这三塔外其余建筑都被兵火毁坏。1922年和1939年曾两度重修,现正殿、藏经楼及寺外长方形敞亭都是近代建筑。正殿内有铜佛像和缅甸赠送的白玉弥勒佛像各一尊。配殿正面墙上嵌有玄奘赴印度求经行程的石刻像,系由印度摹绘而来。

四、华严寺和草堂寺——华严宗祖庭

(一)华严寺

华严寺在陕西长安县少陵原的半坡上。北距西安市15公里,居高临下,南望终南山,环境幽美。华严宗初祖杜顺、二祖智俨都住终南山至相寺宣讲《华严经》,发挥义理。华严宗三祖创始人法藏死后葬于现在的华严寺南边。华严寺始建于唐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为华严宗的道场之一。清乾隆年间少陵原部分崩塌,寺内殿宇全毁。现存砖塔两座,东面的是华严宗初祖杜顺禅师的塔,方形七层,高13米,上层石刻“严主”两字。西面一座华严宗四祖清凉国师塔,六角五层,高7米,塔上有石刻“大唐清凉国师妙觉之塔”十字。寺内原有唐大中六年(公元852年)刻的《杜顺和尚行记碑》,现移至陕西省博物馆保存。

(二)草堂寺

草堂寺在陕西户县城东南20公里的圭峰山下。华严宗五祖宗密曾住此起草《圆觉经疏》,后又入草堂寺南的圭峰兰若,诵经修禅。死后葬于东小圭峰,世称“圭峰禅师”。有圭峰《定慧禅师传法碑》一通,立于唐大中九年(公元855年),为当时人裴休撰写,柳公权篆额,相当有名。今移至草堂寺鼓楼内。相传草堂寺最早为姚秦鸿摩罗什译经之处。因堂系草苫所盖,故名草堂。鸠摩罗什死后火葬于此。唐后不断修缮。寺中有“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舍利塔”,造型殊异。塔身通高两米余,八面十二层,用白玉、砖青、墨黑、乳黄、淡红、浅蓝、赭紫及灰色八种颜色的玉石雕刻镶并而成。上面浮雕蔓草花纹及阴雕佛像等,都工巧艺高,俗称“八宝玉石塔”。寺西北部有一水井,秋冬的早晨井内水汽上升,烟雾缭绕,称为“草堂烟雾”,为古时关中八景(“长安八景”)之一。

五、大明寺——律宗祖庭

唐代道宣住陕西终南山丰德寺,著有《四分律行事钞》,为律宗主流南山宗创始人。道宣的再传弟子鉴真曾游长安、洛阳等地,后住江苏扬州大明寺讲律。唐天宝年间赴日本传授戒法,大弘律学,开日本佛教和文化的先河。鉴真在日本奈良建唐招提寺,其墓塔即在该寺后院。大明寺位于江苏扬州新北门外的蜀岗中峰上,初建于南朝宋大明年间(457—464),故名大明寺。隋文帝仁寿元年(公元601年)该寺建一座栖灵塔,于是改名为“栖灵寺”。唐代诗人李白白居易刘禹锡等都登过此塔,并留下著名的诗篇。鉴真东渡后该寺几经兴废。宋文学家欧阳修任扬州太守时建平山堂,堂后有“远山来与此堂平”的匾额。宋大诗人苏轼为纪念欧阳修,又在平山堂后建谷林堂,墙上有欧阳修石刻像。清乾隆皇帝巡游扬州又改题“法净寺”。今恢复原名大明寺。1973年在大雄宝殿东侧建鉴真纪念堂,由正殿、碑亭和陈列室组成,为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参照唐代建筑风格设计。堂内有鉴真楠木雕像,仿照日本唐招提寺鉴真干漆夹像雕刻而成。

六、大兴善寺和青龙寺——密宗祖庭

(一)大兴善寺

大兴善寺在陕西西安城南2.5公里处。始建于晋武帝年间,名遵善寺,隋文帝时改名大兴善寺。当时有印度僧人那莲提黎耶舍、阇那崛多和达摩笈多先后来此寺翻译佛经。唐开元年间又有印度僧人善无畏、金刚智和狮子国(今斯里兰卡)僧人不空(一说也是印度人)即“开元三大士”来此译出众经,传授密法。一时成为长安城内佛经三大译场之一,也是密宗的发源地。密宗以毗卢遮那为初祖,普贤金刚萨埵为二祖,龙树为三祖,龙智为四祖,金刚智为五祖。金刚智传弟子不空,不空为六祖。实际上开元三大士才是中国密宗的真正创始人。一行和尚曾住持此寺,对天文、数学的研究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现唐代寺院已毁,仅存唐刻青石龙头和历代整修寺院的碑碣。现存的寺院为明清时建筑。1956年以来又进行了全面修葺,寺院正在逐渐恢复本来面貌。

(二)青龙寺

青龙寺位于西安市东南郊铁炉庙村北高地上。初建于隋开皇二年(公元582年),名“灵感寺”。唐代再经修建,名“观音寺”。景云二年(公元711年)称“青龙寺”,为当时著名的寺院,密宗的根本道场。不空弟子惠果住此寺东塔院,称密宗七祖。惠果弟子中有诃陵(今印度尼西亚爪哇)的辨弘、新罗(今朝鲜)的慧超等。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日本僧人空法来唐求法,从惠果受灌顶(传法仪式),传金刚界、胎藏界两部大法,并受传法阿阇梨(导师)灌顶。回国后在高野山建立了日本的真言宗。此后日本的天台宗僧人圆仁、圆珍,真言宗僧人宗睿先后入唐,都在此寺从惠果再传弟子法全受学密法。所以“青龙寺”也是日本真言宗的发源地。寺毁于北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于1979年开始发掘寺院遗址。今在遗址上立有石碑,并建惠果空海纪念堂,目前仍在积极发掘和恢复当中。

七、玄中寺、香积寺和东林寺——净土宗祖庭

(一)玄中寺

玄中寺位于山西交城县西北10公里的石壁谷中,四面石壁陡立,所以也称“石壁寺”,为净土宗发源地之一。北魏延兴二年(公元472年)兴建。时有为皇帝崇敬的昙鸾大师住此弘布净土信仰,隋代道绰和唐代善导相继位持此寺,基本上完成了昙鸾的净土宗系统。寺后改称为石壁永宁禅寺。主要殿堂毁于清代,1955年重建。殿内木雕佛像造型生动,栩栩如生。现存北魏以来的碑刻为珍贵文物。寺东的大龙山有一两层八角白色秋容塔。日本净土宗和净土真宗,因奉昙鸾、道绰、善导为净土宗三祖,也奉该寺为祖庭。

(二)香积寺

香积寺在陕西长安县香积村,距西安约17公里。唐神龙二年(公元706年)善导法师弟子怀恽等人为纪念善导而建。初建时气魄宏伟,殿堂壮观,院内花草茂盛,林木葱茏。唐高宗李治曾赐百宝幡花,武则天也驾临瞻仰。诗人王维《过香积寺》的诗句“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生动地描绘了彼时寺院的景色。寺后毁,仅存善导堂和敬业塔,现塔身已残裂为十一级,高33米。其东侧有小型砖塔一座,据传是善导的墓塔。香积寺经1980年重修,外观有所恢复。

(三)东林寺

东林寺在江西庐山西北麓,系东晋太元十一年(公元386年)刺史桓伊为慧远所建。慧远提倡弥陀净土信仰,曾和刘遗民等人立誓共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为期。后来又传说慧远曾在庐山邀集十八高贤立“白莲社”,因此尊慧远为净土宗初祖。东林寺作为东晋以后南方的佛教重镇,在历史上曾盛极一时,名扬天下。寺内有神运殿、三笑堂、念佛堂(十八高贤堂)、文殊阁、聪明泉、石龙泉、罗汉松等。殿后东窗下嵌有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真迹残碑。寺前有虎溪桥,相传慧远送客从不过此桥。有一次他与诗人陶渊明道士陆修静谈玄论道,慧远送陶、陆二人出山门,边谈边走,过了石拱桥,“神虎”吼叫,三人相视大笑不止。这就是文苑佳话“虎溪三笑”的来历。实际上这是儒、道、佛合流的反映。东林寺群山环抱,溪水回流,景色清幽,历代文人纷纷慕名而来。李白、白居易、陆游岳飞王阳明等在此都留下了名篇佳作。鉴真和尚东渡之前曾来东林寺约智恩和尚同赴日本,慧远学说也随之东传,所以日本的东林教也奉庐山东林寺慧远为始祖。

八、禅宗祖庭

前文已经提到过禅宗奉菩提达摩为初祖。禅宗后又分南北两宗,北宗神秀一系曾盛极一时,但不久便衰落下去。南宗慧能一系祖师辈出,弘传不衰。南宗先后分出南岳怀让、青原行思两系。南岳系下又分化出临济、沩仰两家。青原系下分化出曹洞、云门、法眼三家。临济宗后又分出黄龙、杨岐两派。杨岐一派又有虎丘和径山两派。因此禅宗祖庭之多为各宗之最。

(一)少林寺

少林寺在河南登封县城西北13公里少室山北麓的五乳峰下。因建寺时少室山麓丛林满野,故名。北魏孝文帝于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为印度僧人跋陀(佛陀)禅师而建。相传印度僧人菩提达摩曾来此凝修壁观,传授禅法,因而被奉为禅宗初祖,少林寺也被尊为禅宗祖庭。北周武帝灭佛时,少林寺被毁,大象年间(公元579—580年)重建后改名为“陟岵寺”。后隋文帝又敕复原名。唐太宗时寺院重修,有殿宇阁楼一千多间,规模宏大。至唐末五代时逐渐衰败,南宋时又有所中兴,清雍正时重修。1928年军阀混战,天王殿和大雄宝殿被焚烧一空。现存建筑是原来的主体部分。千佛殿内有著名的明代“五百罗汉朝毗卢”壁画,约300多平方米;还有当年僧人练拳遗迹——站桩坑。白衣殿内有清代少林寺拳谱、十三棍僧救唐王(李世民)故事的壁画。寺内达摩亭相传是二祖慧可在门外立候达摩,大雪没膝也不动摇的地方,所以又叫“立雪亭”。寺内还保存有唐以来的碑碣石刻约300余品,其中以《秦王告少林寺主教碑》以及苏轼、米芾、蔡京、赵孟、董其昌、日本僧人邵元等撰文、书写的碑文最为珍贵。(www.daowen.com)

少林寺西侧有少林寺塔林,因塔多密集如林,故称。塔林多为少林寺历来名僧的墓地。共有砖、石基塔220多座,造型各异,形态多样,反映了不同时代造塔的不同风格,是综合研究我国历代砖石建筑和雕刻艺术的宝库。

少林寺西北的五乳峰上有初祖庵,传说菩提达摩在此曾面壁九年(一说十年)。洞前石坊额上刻有“默然处”三个字。北面刻“东来肇迹”四字。周恩来的《大江歌罢掉头东》诗句“面壁十年图破壁”的“面壁”典故即出于此。

寺西南4公里的钵孟峰上有二祖庵,传为二祖慧可从菩提达摩学禅,立雪断臂后,在此山养伤,其弟子为纪念他而建此庵。庵内有大殿、碑碣,庵外有古塔三座。由庵南上里许有觅心台,登台远眺,东览太室,西望伊洛,邙山横亘,黄河西来,百里景物尽收眼底。

少林寺也是少林派拳术的发源地。禅宗主坐禅,但坐久了会筋肉麻木,需要起身舒展肢体,久而久之,舒展动作形成了定势,被称为拳法、拳术。唐初,少林寺僧人因佐唐太宗有功,受封后得以养寺兵五百,这样便又把马前兵法和多种器械也引进了少林武术。后来少林拳术更负盛名,流传日广。拳术是武术中重要的一种,人称“天下功夫出少林”。武以寺名,寺因武显,少林寺因而被誉为“天下第一刹”。

(二)山谷寺

山谷寺又称乾元禅寺、三祖寺。在安徽潜山县天柱山野寨区。相传南朝梁时,有宝志禅师来此开山建寺,后禅宗三祖僧璨禅师云游至此,扩建寺院,讲经传法,声扬遐迩。寺内屹立的觉寂塔又名三祖寺塔。七层八面,高33米多。塔体外旋中空,内有台阶可登塔顶。寺西有石牛古洞,宋文学家黄庭坚曾在此读书,乐其山水之美,因自号“山谷道人”。

(三)四祖寺

四祖寺在湖北省黄梅县城西15公里的破额山上(西山),为禅宗四祖道信的道场。原来寺院规模宏大,后因几度兵火而毁。现存四祖殿、慈云阁等。在寺西的山坡上有毗卢塔,为道信墓塔。塔由砖石砌成,仿木结构,高约15米,重檐亭式,下设台基,略成正方形。造型稳重,气势轩昂。在寺西北的西山山腰上有一鲁班亭,传为古代大建筑师鲁班所修,实为唐所建,具有唐代早期建筑的风格。在寺岩泉溪上有灵润桥,为元代建造。桥下的岩石上刻有“碧玉流”的字样,出于柳宗元的手笔。另有元代黄眉山人以及明清时诗人的诗文题刻。四祖寺一带,寺塔亭桥,山水花木,交相辉映,别有情趣。

(四)东山寺

在湖北省黄梅县城东12公里的东山上,故名。因东山又名双峰山,故也称“双峰寺”,是禅宗五祖弘忍传授禅法,弘扬东山法门的地方,俗又称“五祖寺”。寺始建于隋末,唐代又加以扩建,堂舍达千余间。由山脚沿石级小径至山顶长约3公里。寺内外名胜古迹很多。大满禅师塔相传为瘗五祖弘忍之所。寺前“一天门”有释迦多宝如来佛塔,系北宋所建。塔身端庄稳重,雕刻秀雅精致。寺花桥下路旁有十方佛塔,用青色砂石,单件垒砌,八角七级,高6.36米。设有佛龛,中置佛像,形制俊俏,结构严谨。寺山门内有飞虹桥,传为元代修建,以青石条构筑,单孔拱券,横跨谷涧,状如飞虹。寺外的白莲峰顶上有白莲池。由峰顶俯瞰山麓,古寺藏幽,远眺庐山,锦屏绣翠,美不胜收。唐代大诗人杜甫、柳宗元、宋之问以及宋文学家欧阳修等都曾到此寺登临游览,题咏佳句。

(五)南华禅寺

在广东韶关市南20公里。背依庾岭山脉,面对北江支流曹溪,幽静秀丽。初建于南朝梁天监三年(公元504年),名“宝林寺”。唐仪凤元年(公元676年)慧能在广州乾明法性寺菩提树下剃发受戒。法性寺即今光孝寺。寺内有六祖殿,原名“祖堂”,系纪念禅宗六祖慧能的建筑物。寺内的瘗发塔传为纪念慧能剃度,将他的头发埋在菩提树下而后在上面建的塔。寺内还有睡佛阁,也称“风幡堂”,传为慧能宣讲风幡非动而是心动理论的地方。仪凤二年(公元677年)慧能主持宝林寺,开创禅学南宗,被奉为禅宗六祖,该寺也成为禅宗的著名祖庭。唐代敕名“中兴寺”、“法泉寺”,宋初赐名“南华禅寺”,一直沿用至今。南华寺有“东粤第一宝刹”的美称。寺院建筑几经兴废,寺内六祖殿供六祖像,传为六祖慧能真身像。另有五百罗汉像,形态生动。寺内还藏有金绣千佛袈裟、历代皇帝的圣旨、水晶钵盂等大量珍贵文物。

(六)南岳般若寺(福严寺)——禅宗南岳系祖庭

南岳般若寺在湖南省衡山掷钵峰下,建于南朝陈光大元年(公元567年)。唐先天二年(公元713年),怀让参拜慧能后来此,住般若寺观音台弘扬禅法,开南岳一系。宋时扩建,更名为“福严寺”。清代毁后重修。寺山门横额石刻“天下法院”,两旁石刻联“六朝古刹 七祖道场”。寺中有南朝时铸铜质岳神一尊,1.3万斤,佛像三尊,各重万斤。寺旁有“极高明台”,上有唐李泌书写的“极高明”三字。寺前不远处有“三生塔”,是天台宗三祖慧思禅师墓。附近另有磨镜台。据说怀让以磨砖不能成镜作比喻,说明坐禅不能成佛的道理,以开导道一禅师。道一禅师后住钟陵(今江西进贤县)开元寺,弘传怀让的宗旨,时称为洪州宗。

(七)青原山净居守——禅宗青原系祖庭

青原山在江西吉安县东南15公里处。青原山上的净居寺为禅宗青原一系开创者行思的道场。青原系后来又分出曹洞、云门、法眼三派,尊行思为禅宗七祖。净居寺的正门上镌刻着宋文天祥手书“青原山”三字。寺内殿宇严整,古迹很多。颜真卿、苏轼等文人骚客都曾到此游历题咏。

行思门下的希迁(石头和尚)于唐天宝二年(公元743年)受请住湖南衡山南台寺,辟为道场,弘扬行思禅法。寺有希迁墓塔。日本有关碑文称日本僧六休为希迁42代孙,日本佛教曹洞宗视南台寺为祖庭。

(八)临济寺澄灵塔——临济宗祖庭

临济寺在正定城东南1公里临济村,原为东魏兴和二年(公元540年)创建。唐大中八年(公元854年)义玄在此创临济禅院,开设道场,广收徒众,弘扬禅法,创临济宗,盛极一时。其禅风以“棒喝”著称。唐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义玄去世,弟子建衣钵塔葬之,名澄灵塔,也称青塔。塔高33米,八角九级。整体结构精巧,轮廓秀美清晰。临济宗于南宋时传入日本,信徒众多,奉此为临济宗发祥地。

此外,福建省福清县渔溪镇黄檗山万福寺,被日本黄檗宗奉为祖庭。唐贞元五年(公元789年),禅宗慧能的法嗣正干禅师开创般若堂,后改名建德禅寺、万福寺。临济玄义之师希运禅师住持万福寺,始以黄檗为山名。此山后为禅宗一大丛林。明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隐元隆琦禅师住持此山20余年之久。清顺治十一年(公元1654年)隐元应请赴日本京都东南郊建“黄檗山万福寺”,成为日本佛教黄檗宗的根本道场。我国福建省的万福寺也被奉为祖庭。隐元禅师以63岁高龄东渡传禅,创立黄檗宗,和900年前鉴真和尚以66岁高龄东渡弘法,创立律宗,先后相传,交相辉映,推进了中日文化的交流。

(九)沩山和仰山——沩仰宗祖庭

晚唐时灵祐居沩山,灵祐弟子慧寂居仰山,师资相承,别开一派,称沩仰宗。沩山在湖南省宁乡县城西70公里处。山上有十方密印寺,为灵祐所居。灵祐在此独栖七年,受到相国裴休的尊崇。前来此山受学的僧人很多,世称“沩山灵裕”。沩山山顶为广野,平畴千亩。古时住僧在山上耕作,人称“罗汉田”。寺附近有唐裴休墓和宋代理学家张栻墓。仰山在江西宜春南40公里处。山上有栖隐寺,宋时改名为太平兴国寺,慧寂在此大建法幢,平时常以手势启悟学人,称“仰山门风”。

(十)洞山、曹山和天童寺——曹洞宗祖庭

1.洞山和曹山。唐良价禅师住洞山,弟子本寂住曹山,共建曹洞宗。洞山在江西宜丰县东北25公里,山有普利院。唐大中(847—859)末良价在此大行禅法,世称“洞山良价”。创五位君臣说,门风颇盛,人称其禅风为洞上宗风。曹山在江西宜黄县本名吉水山,本寂因纪念慧能的道风而改名。山上有荷玉寺,本寂在此大振洞门禅风。

2.天童寺,在浙江宁波市东30公里的太白山麓。晋永康元年(公元300年)僧人义兴来此结茅。唐开元年间开始建寺。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僧人宗弼将寺迁至现址。不久上赐名天童玲珑寺,后更赐名天寿寺。北宋时又赐名景德禅寺。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册定天童寺名。南宋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正觉禅师在此居住大兴曹洞宗,立“默照禅”。宝庆元年(公元1225年)如净住持此寺,日本僧人道元入宋从如净受学,回国后创日本曹洞宗,该宗教徒尊天童寺为祖庭。天童寺现存建筑为清代重建, 1979年整修。殿宇规模宏大,四周群山环绕,层峦叠嶂,景色幽深。

(十一)云门寺——云门宗祖庭

云门寺在广东乳源瑶族自治县城外6公里处。创建于五代后唐同光元年(公元923年)。原名光泰禅寺,后称大觉寺,也称云门寺。五代时文偃禅师在此弘扬禅法,创立云门宗,为云门宗的发祥地。此宗在北宋时极为兴旺,到南宋时趋于衰歇。现山门内壁保存着著名的南汉大宝元年(公元958年)《大汉韶州云门山光泰禅院故匡真大师实性碑》和大宝七年(公元964年)《大汉韶州云门山大觉禅寺大慈云匡圣弘明大师碑记》两块有重要价值的石碑。现存殿宇为1934—1950年间住持虚云募化所重建。寺院周围多山水名胜,风光绮丽。

(十二)清凉寺——法眼宗祖庭

清凉寺在江苏南京市汉中门内的清凉山上。五代十国杨吴时为兴教寺,南唐建清凉道场。南唐始祖李昇建国后,请文益到金陵,住报恩禅院,署号净慧禅师。既而迁住清凉寺,前后三坐道场,自扬一家禅风。声望颇高,门徒众多,创法眼宗(法眼为文益的封号),流传约百年。相传清凉寺为李氏避暑宫,李后主(李煜)常留宿于此。原寺已废。现存佛殿为清末年间所建,还保存有南唐保大三年(公元945年)义井一口。传说僧人终生饮此井水,至老须发不白。

(十三)黄龙山——黄龙宗祖庭

黄龙山在今江西武宁县。唐时释超慧在此山创永安寺,北宋真宗赐名为“崇恩禅院”。北宋仁宗时慧南禅师在黄龙山崇恩禅院创“黄龙三关”教义,大振禅风,法席很盛,人称“黄龙慧南”。由禅宗临济宗下另自创一派,建立黄龙宗。

(十四)杨岐山——杨岐宗祖庭

杨岐山在江西萍乡市。相传先秦哲学家杨朱南游至此,迷失方向,不辨岐路,放声大哭,故名杨岐山。唐代在此建杨岐寺,也称普通禅寺。乘广法师住锡山中,他死后,诗人、哲学家刘禹锡为他撰写了《袁州萍乡县杨岐山故广禅师碑》。北宋时慧南同门方会住此,大弘道法,又从临济宗自创一派,并成为临济宗的正统。以山为名,称杨岐宗。方会也称杨岐禅师。山中古寺在“文化大革命”中遭破坏,现存刘禹锡手书石碑、甄叔大师塔和乘广禅师塔。著名的“唐柏”,高14米,直径两米多,至今傲然屹立于寺中。

(十五)虎丘山——虎丘派祖庭

虎丘山在江苏苏州市阊门外山塘衔,距城约3.5公里。春秋时吴王夫差葬其父阖闾于此。晋司徒王珣、王珉兄弟建为别墅,后舍宅为寺,称虎丘山寺。宋代重建为云岩寺,清更名为虎阜禅寺。晋宋之际道生曾在此说法,有“顽石点头”的传说。宋绍兴四年(公元1134年)临济宗杨岐第五世绍隆住此,创虎丘派,为后世临济宗的主流。虎丘山的文物古迹很多,气势雄伟,风景秀丽。虎丘塔也称云岩寺塔,为五代建筑,平面八角形共七层。塔的砖砌部分饰以彩画,图案精美,为国内较早的建筑彩绘之一。虎丘山脚下的云岩寺二山门,也称“断梁殿”、“双梁殿”,为元代所建,极为优美。古人十分赞誉虎丘山:“塔从林外出,山向寺中藏。”有“吴中第一名胜”的美称。

(十六)径山——径山派祖庭

径山在浙江省余杭县城西北25公里处,因山上有长5公里的东西二径,蜿蜒直上达天目山而得名。山有能仁兴圣万寿寺,简称径山寺。宋绍兴七年(公元1137年)绍隆派的同门、杨岐派第五世宗杲居此,创“看话禅”(话头禅),世称大慧派(大慧是宗杲的封号),也称径山派。径山有凌宵等七峰,幽清灵秀。原有径山寺,现已废。

此外,河南洛阳市东约12公里的白马寺,称作“中国第一古刹”,也被我国广大佛门弟子尊为“祖庭”和“释源”(佛教发源地)。据传统的说法,白马寺初创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距今已有1 900多年的历史。此寺在早期翻译佛经和传播教义方面起过重要作用。寺院规模宏大,寺的后部清凉台,相传原为汉明帝乘凉读书之处,后为印度二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译经传教之所。寺内现存造像多为元、明、清三代的作品。大雄宝殿的三世佛、二天将、十八罗汉,以及元代“夹干漆”造像,气韵生动,是一组具有很高文物价值的、驰誉中外的艺术瑰宝。寺内现存的40多方历代碑刻,也具有重要的艺术和史料价值。寺的东南角和西南角,各有一座圆形墓冢,分别刻有摄摩腾、竺法兰的墓碑。白马寺东南有白马寺塔,也名“齐云塔”、“释迦舍利塔”。塔有13层,高约25米。玲珑妩媚,挺拔秀丽。按寺内藏存的宋碑记载,此塔建于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可谓是中国第一古塔。现存寺塔为金大定十五年(公元1175年)所重建,距今有800多年的悠久历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