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 酶的诱导

1.5.2 酶的诱导

1900年迪纳(F.Diener)发现,当酵母依靠乳糖或半乳糖提供碳源和能源时,酵母细胞就含有与乳糖的利用和代谢有关的酶,而一旦移至以葡萄糖为碳源的培养基上,这些酶就会渐渐消失。20世纪20年代,卡思托姆(H.Karstrom)研究了在细菌中发现的类似现象,他把细菌中的酶分成两大类:一类叫组成酶,这类酶的出现和培养条件无关;另一类叫适应酶,这类酶只有在培养基中存在相应的底物时才能合成。大肠杆菌的β半乳糖苷酶是研究得较多的一种适应酶。1946—1961年,法国的微生物遗传学家莫诺研究这个酶长达15年之久,他发现这个酶是研究基因表达调控的良好实验研究系统,原因是这个酶的合成速率可以直接通过改变培养基的成分来调节,如培养基中乳糖的存在可以诱导β半乳糖苷酶的合成。莫诺把酶的适应现象改称为酶的诱导现象,把能诱导酶合成的化合物(包括底物)称为诱导物,把适应酶改称为诱导酶。

莫诺的第一个发现是,某些具有很强的诱导作用的诱导物不一定是诱导酶的底物。例如,β半乳糖苷酶的正常底物是带有半乳糖苷的乳糖:

但是,β半乳糖苷的一种含硫类似物异丙基硫代半乳糖苷(isopropyl thiogalactoside,IPTG)虽不能为细菌所利用,却是β半乳糖苷酶的高效诱导物,其结构式为:莫诺由此想到诱导物不一定是诱导酶的底物,而只是给细胞一个合成β半乳糖苷酶的化学信息。这个发现不仅使莫诺把适应酶改为诱导酶的理由更加充分,而且使他获得了一个极好的实验模型。在这个模型中,他以甘油为碳源和能源,以IPTG为诱导物,以β半乳糖苷酶为研究对象,因为细菌并不能利用IPTG,就有可能在诱导物浓度恒定不变的条件下,研究酶诱导的生化动力学。他发现在加入诱导物后几分钟,酶的合成可达到最高速率。在去除诱导物后,酶的合成即告停止(图1-26)。

图1-26 不耗费诱导物的酶诱导动力学实验

对于这种快速诱导,有两种可能的解释:①在诱导物的存在和作用下,早先就在细胞内的“前酶”被激化为有活性的酶;②诱导物的存在使细胞的调控系统作用于酶合成机构,促使酶的大量合成。

为了确定孰是孰非,莫诺做了一个判断性实验。他先把细菌培养在含放射性35S的培养基中,但不加诱导物。经几代增殖后,把被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细菌移至不含35 S的培养基中,再加入诱导物。细菌开始形成β半乳糖苷酶。最后从细菌中分离并纯化这种酶,测定其是否含有35s。结果表明,诱导产生的酶并不含有放射性硫,表明酶并非由先前存在于细胞的前酶活化而来,而是在诱导物出现后新合成的。

不久,莫诺和他的同事发现乳糖或IPTG等诱导物诱导细菌产生的不仅是β半乳糖苷酶,还有另外两种酶,即半乳糖透性酶和半乳糖苷乙酰转移酶被同时诱导,这两种酶也都和乳糖的吸收利用有关,即三种酶在诱导物出现时同时被诱导合成,去除诱导物后又一起被阻遏,这种诱导多效性是诱导现象的又一个重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