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书总序

丛书总序

终于可以为这套丛书写一个总序了。

从2000—2001年我第一次赴美国访学期间就着手酝酿,到今天出版在即,这一套丛书经历了漫长的等待,也遭遇了种种困难。从寻找有意愿的出版社、寻求出版资金、遴选书目、接洽作者和版权方,到落实翻译者,等等,每一个环节都经历了反复的颠沛过程。冷暖自知,本不足道也,但还是应该给关心这套丛书的朋友们一个必要的交代。鉴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纪录片理论与实践之间一直存在着一种紧张关系,较之丰富活跃、复杂多元的当代中国纪录创作与生产的实践,理论建设严重落后,研究队伍基本匮乏,依然是今天必须正视的现实问题,所以这套丛书还是选择了坚持,也是迫于这样的情境。好在较之十年前,本丛书的书目进行了更新和调整,有的选目在这十年间出版了修订版,翻译则依修订版而行,以期反映海内外最新的研究动态和成果。

本丛书第一要旨是希望激发中国纪录片理论在学术上的精进,以学术建设为根底和方法,形成与实践之间的有效对话与互动,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彼此激励与促进。基于以上考虑,本丛书包括了两个系列的内容,第一是对海外纪录理论的翻译介绍,目的是建构一个全球视野中可资比较研究的框架,以开放出不同理论、历史视野与中国当下语境的对话与论辩;第二是在视觉文化的框架下观照当代中国影像研究,打通电影、电视以及当代视觉文化等不同文本之间的界限,以期在一个影像中国的学术视野中寻求对中国纪录片的理论研究定位。这也是因为无论在国内还是海外,对于中国当代纪录片的研究都处于方兴未艾的状况,大家都在摸索和开拓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借助这些不同的理路和坐标来填补和完成自己的学术建构,并以此方式参与这个生气蓬勃的过程。这就是本丛书的基本思路。在上述两个系列中,本丛书都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电影研究领域,而是注重在新技术和新媒体环境下,纪录影像与其他影像之间的互文本性,并特别关注与中国当下语境具有强烈对话基础的相关研究。

第一辑纪录影像研究丛书包括四本:《新纪录》(斯特拉·布鲁兹著)、《纪录电影的地平线——为了批判地认识世界》(佐藤真著)、《高压森林——小川绅介的作品与日本战后纪录片》(马克·诺尼斯著),以及《中国新纪录运动:为了公共档案》(裴开瑞、吕新雨、罗丽莎编著)。非常遗憾的是司徒兆敦老师推荐的《伊文思电影创作历程——伊文思和20世纪的艺术》一书,由沈涯涵先生由荷兰语译出多年,经张巍女士帮助与欧洲尤里斯·伊文思基金会反复协商,版权问题始终不能解决,无法纳入丛书。第一辑中国影像研究丛书包括四本:《城市一代》(张真编著)、《银幕上的中国》(裴开瑞、法夸尔著)、《播映:为世界最多的观众——全球化与中国的电影电视》(迈克·科廷著)以及《性别与视觉——百年中国影像研究》(王政、吕新雨主编)。这些选目希望能够体现丰富与多元的理念。特别感谢老朋友裴开瑞(Chris Berry)教授对英语书目的建议与贡献,以及在联系作者与版权方面的帮助。这些选目希望能够体现包容、开放与多元的学术追求,特别是与当代中国纪录片发展脉络的内在联系。本辑以翻译为主,今后则希望能够更多纳入本土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

感谢复旦大学新闻传播与媒介化社会研究基地曾经给予的出版资助,感谢基地主任童兵教授对本丛书的理解与支持。感谢复旦大学出版社黄文杰先生为此丛书付出的辛苦努力。从2013年始,丛书开始陆续出版。之后,本人于2014年7月调动到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并主持华东师范大学-康奈尔比较人文研究中心(ECNU-Cornell Center for Comparative Humanities)的工作。此套丛书也希望在新的平台上获得继续与发展。

本丛书在第一辑出版之后,如果可能,希望能够不断纳入新的书目,滚动出版,以容纳新的研究成果。本丛书秉承开放的理念,欢迎读者后续的批评、建议与帮助。作为第一次相对系统的纪录片理论和当代中国影像研究的翻译工程,承担翻译任务的多是年轻的学人,大量术语和影片都是第一次介绍到中文世界,虽然我们尽了最大的努力来校勘,但是难免有失误,也欢迎读者的指正,以帮助我们进一步完善这项工作。

谨序。

吕新雨
2015年8月9日,补订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