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旧事译坛烟云》简介
《京华旧事译坛烟云》这本书是由江慧敏著创作的,《京华旧事译坛烟云》共有47章节
1
第一章 绪 论
...
2
第一节 选题的缘起
林语堂(1895—1976)作为中国重要的文学家、翻译家、语言学家,在文学创作尤其是小说创作上极具特殊性。他精通中英文两种语言,更精通中外两种文化。“两脚踏中西...
3
第二节 研究现状分析
本节是对国内外林语堂研究的文献综述,分为两个部分,首先是20世纪国外与国内林语堂及其《京华烟云》的研究,接下来分析21世纪国内林语堂及其作品的翻译研究,因为从学...
4
第三节 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
鉴于小说Moment in Peking创作与翻译的特殊性,本研究意欲以之及其三个中文译本(两个《京华烟云》、一个《瞬息京华》)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写作与翻译上所...
5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本研究属于翻译个案研究和翻译批评研究,主要采用相关的文学和翻译理论作为依托,多角度全方位地对小说原文本以及中文译本进行分析,最终落脚到无本回译的理论探讨上。同时...
6
第五节创新之处
本研究以多种理论为依托,综合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对Moment in Peking进行了全方位的探讨,为翻译理论的概括与总结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为翻译批评提供一...
7
第二章 林语堂与Moment in Peking:难以书写的一章
林语堂学跨中西,为中西文化的沟通和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娴熟地运用中英两种语言,创作了大量的中英文作品,在文学上取得巨大成就。然而,由于林氏长期定居海外,游走于...
8
第一节 尴尬的边缘人:游走于中西文化之间
林语堂一生不停地游走于中西之间,为向西方弘扬中国文化和树立中国的正面形象,一直在积极地努力。然而,由于政治意识形态因素和林氏长期定居海外,再加上其英文作品的特殊...
9
第二节 Moment in Peking:林语堂最负盛名的传世之作
林语堂在文学上的重要贡献,一是他的散文创作,二是他的英文小说创作。其中,小说三部曲Moment in Peking(《京华烟云》或《瞬息京华》)、A Leaf ...
10
第三章 Moment in Peking的叙事、修辞、文体与翻译
本章运用叙事学、修辞学和文体学理论,从宏观叙事结构和微观语言层面上全面把握小说 Moment in Peking 的艺术特点,并分析在译文中的体现情况。更重要的...
11
第一节 叙事学与Moment in Peking的叙事模式与手段
本节运用中西方叙事学理论,以中国叙事学理论为主,对跨文化叙事的小说Moment in Peking进行叙事分析。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进行:卷首献词、分卷策略、...
12
第二节 修辞学与叙事话语的修辞特征
人对世界的表达是以修辞的方式进入的,同样人对世界的理解也是从修辞角度的一种审美化理解。文学原本是一种语言艺术,从语言的描绘上认识和反映世界,那么其语言的修辞性特...
13
第三节 文体学与Moment in Peking的文体风格
由于叙事学聚焦于宏观结构布局,关注超越文字层面的结构上的叙述技巧,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作品的遣词造句,而文体学聚焦于文字表达层面,关注的是作品的语言问题,却忽略了...
14
第四章 文化旅行与Moment in Peking的形象塑造
文学是由艺术形象构成的世界。文学通过审美形象表现作者的主观评价态度,同时也表达其客观理智认识。对于叙事文学尤其是小说而言,作为小说三要素的人物形象的塑造格外重要...
15
第一节 比较文学形象学与东方主义理论概述
形象学是比较文学的一个分支,它诞生于法国,后被中国学者引进,其研究对象尤其适合于小说文本。而东方主义由于涉及与“西方”对立的“东方形象”,因此与形象学关系密切。...
16
第二节 Moment in Peking塑造的中国形象
林语堂由于自身的成长和教育经历,在创作过程中潜意识地用西方文化反观中国文化,同时由于身处异域创作,难免受到西方的一些客观因素的制约,使得其英文作品中带有“自我东...
17
第三节 外国人形象及其译本体现
林语堂对中国形象的塑造态度是较为温和的,相比之下,对小说Moment in Peking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日本侵华战争背景下塑造的西方人形象和日、韩等东方人形...
18
第五章 Moment in Peking的互文性与翻译
小说Moment in Peking是在模仿《红楼梦》的基础上创作而成,行文中可以看到《红楼梦》文本的痕迹。除此之外,还引用不少中国古典诗词,儒家及老庄思想的文...
19
第一节 互文性理论溯源
自从法国符号学家朱利娅·克里斯蒂娃正式提出互文性的概念之后,具有不同学术和思想背景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理论概念进行阐释,使互文性从语言学概念转变为文学概念,...
20
三、翻译与创作:互文性视角
翻译与创作在林语堂的作品中形成一种难解难分的关系,翻译中有创作,创作中有翻译。在其翻译作品中,林语堂不拘泥于汉语原文,创作性很强。而在他的创作中,翻译成为其创作...
21
第二节 显性互文性及其翻译
此处采用费尔克劳的显性互文性,但是在具体互文手法的处理上与费氏不同,而是借鉴罗选民教授的分析模式[2]进行探讨。上文已经论述显性互文性的内涵与范围,这里具体探讨...
22
第三节 成构互文性:Moment in Peking与《红楼梦》的互文及翻译
对于成构互文性的定义及其适用范围前文已有论述(参见本章第一节),成构互文性除了包括体裁、规范、类型和主题的互文之外,还可以再大而化之,把文化文本如哲学思想、宗教...
23
第六章 三个中译本的特色比较与整体评价
Moment in Peking 于1939年由美国约翰·黛公司出版之后,在国内很快被翻译成中文。1941年郑陀和应元杰合译的《京华烟云》是第一个汉语全译本,但...
24
第一节 郑陀、应元杰及其《京华烟云》
郑陀、应元杰合译的《京华烟云》紧随小说Moment in Peking的出版而翻译出版,以应当时国内抗战形势之需,因此郑、应译本是时代的产物。这样,该译本在语言...
25
第二节 张振玉及其《京华烟云》
张振玉先生翻译的《京华烟云》在大陆以及台湾等地区流传最广,很多读者甚至一些学者读其译本《京华烟云》误以为是林语堂的原著,认为是林语堂用章回体撰写的小说。这一方面...
26
第三节 郁飞及其《瞬息京华》
林语堂曾请求郁达夫翻译Moment in Peking,但是由于主客观原因后者最终没能完成。郁飞是郁达夫之子,他积十年之功翻译《瞬息京华》,完成了其父郁达夫未竟...
27
第四节 三个中译本整体考察
通过以上对Moment in Peking的三个中译本的研究,在发现各个译本特点的同时,还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些共同之处,这或许是翻译的共性以及所译原文本的特点...
28
第五节 《京华烟云》、《瞬息京华》:一种翻译文学
小说Moment in Peking创作中语言能指与文化所指的错位,及其汉语译本中二者的统一,给汉语读者带来一种文本阅读的错觉,即原著与译著错位的感觉。由于小说...
29
第七章 无本回译:Moment in Peking翻译的理论问题
本章探讨小说Moment in Peking创作的特殊性(即,异语写作)带来特殊的翻译类型——无本回译及其相关翻译理论问题。对于Moment in Peking...
30
第一节 无本回译:一种特殊的翻译类型
无本回译作为一种特殊翻译类型,是王宏印教授在对小说Moment in Peking及其汉译的特殊性进行具体分析的基础上,概括总结出的一种新的翻译类型。它从理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