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I专著
[1] Andrew Chesterman(Finnish).Memes of translation: The Spread of Ideas in Translation Theory.Amsterdam & Philadelphia: J.Benjamins, 1997.
[2]André Lefevere (USA).Transltion, 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ture.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3]Basil Hatim (UK).Communication across Cultures: Translation Theory and Contrastive Text Linguistics.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4]Basil Hatim & Ian Mason (UK).Discourse and the Translator.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5]Chris Rojek (ed.) (UK) Touring cultures: transformations of travel and theory.London:Routledge, 1997.
[6]Cao Xueqin and Gao E.A Dream of Red Mansions (Volume I).Yang Xianyi and Gladys Yang(trans).Beijing: Foreign Languages Press, 2003.
[7]Ernst-August Gutt.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 Cognition and Context.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8]Eugene A.Nida (USA).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3.
[9]Eugene A.Nida(USA).Language and Culture: Contexts in Translating [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10]Geoffrey N.Leech, Michael H.Short(UK).Style in Fiction: A Linguistic Introduction to English Fictional Prose.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8.
[11]Graham Allen(USA).Intertextuality.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0.
[12]Ha Jin(USA).The Writer as Migrant.Chicago and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8.
[13]Jean Boase-Beier (UK).Stylistic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11.
[14]Judith Oster(USA).Crossing Cultures: Creating Identity in Chinese and Jewish American Literature.Columbia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Missouri Press, 2003.
[15]Kathleen Davis (USA).Deconstruction and Translation.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16]Katharina Reiss (German).Translation Criticism: The Potentials and Limitations.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17]Iain Chambers (UK).Migrancy, Culture, Identity.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1994.
[18]Norman Page (USA)(ed.).The Language of Literature.London: Macmillan Press, 1984.
[19]Peter Newmark (USA).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20]Rainier Grutman(UK).Auto-Translation.In Mona Baker(ed).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17-20.
[21]Stuart Gillespie (UK) (ed.).Translation and Literature (volume 2).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Ltd, 1993.
[22]Xiao-huang Yin.Worlds of difference: Lin Yutang, Lao She,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Chinese-language writing in America [A].Werner Sollors (ed.).Multilingual America:Transnationalism, Ethnicity, and the Languages of American literature.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1998.
[23]Lin Yutang.Moment in Peking.New York: The John Day Company.1939.
[24]Lin Yutang (Ed.).The Wisdom of China and India.New York: Random House.1942.
[25]Lin Yutang.The Wisdom of Laotse.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9.
[26]Lin Yutang.The Importance of Living.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1999.
[27]爱德华·W.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
[28]——《文化与帝国主义》,王宇根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
[29]本雅明:《译者的任务》,张旭中译,载陈德鸿、张南峰编:《西方翻译理论精选》,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0]巴柔:《形象》,载孟华:《比较文学形象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1]巴赫金:《小说理论》,白春任、晓河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32]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年版。
[33]曹雪芹、高鹗:《红楼梦》,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4年版。
[34]陈平原:《林语堂东西综合的审美理想》,载子通主编:《林语堂评说七十年》,中国华侨出版社2003年版。
[35]陈漱渝:《“相得”与“疏离”——林语堂与鲁迅的交往史实及其文化思考》,载于子通主编《林语堂评说七十年》,中国华侨出版社2003年版。
[36]陈亚联编:《林语堂的才情人生》,东方出版社2004年版。
[37]程爱民等:《20世纪美国华裔小说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38]陈洪:《中国小说理论史》(修订本),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39]陈德鸿、张南峰:《西方翻译理论精选》,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0]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41]蒂费纳·萨莫瓦约:《互文性研究》,邵炜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42]董娜:《基于语料库的“译者痕迹”研究——林语堂翻译文本解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43]E.M.福斯特:《小说面面观》,冯涛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
[44]方梦之主编:《中国译学大辞典》,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45]冯智强:《中国智慧的跨文化传播——林语堂英文著译研究》,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46]冯庆华编著:《实用翻译教程》(增订本),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47]傅雷:《翻译经验点滴》,载罗新璋:《翻译论集》,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48]郭著章等编著:《翻译名家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49]郭济访编著:《幽默大师林语堂》,中国青年出版社1994年版。
[50]龚鹏程:《近代思潮与人物》,中华书局2007年版。
[51]高鸿:《跨文化的中国叙事》,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版。
[52]郭少堂:《旅行:跨文化想象》,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3]葛校琴:《一种新的“回译”现象——从Moment in Peking到〈〈京华烟云〉》,载张柏然、刘华文主编:《中国译学:传承与创新——2008年中国翻译理论研究高层论坛文集》,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54]高罗佩:《大唐狄公案》,陈来元、胡明等译,海南出版社2008年版。
[55]胡亚敏:《叙事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6]侯维瑞编:《文学文体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57]华莱士·马丁:《当代叙事学》,伍晓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8]胡勇:《文化的乡愁——美国华裔文学的文化认同》,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年版。
[59]黄肇珩:《林语堂和他的一捆矛盾》,载向弓主编:《衔着烟斗的林语堂》,四川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60]金圣华:《有关文化的还原问题》,载《桥畔译谈——翻译散论八十篇》,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7年版。
[61]贾植芳、俞元桂主编:《中国现代文学总书目》,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62]金圣华:《巴别塔文丛——译道行》,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63]林语堂:《京华烟云》,郑陀、应元杰译,台中文听阁图书有限公司2010年版。
[64]——《京华烟云》,郑陀、应元杰译,台北远景出版事业公司1985年版。
[65]——《京华烟云》,张振玉译,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
[66]——《京华烟云》,张振玉译,作家出版社1993年版。
[67]——《京华烟云》,张振玉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8]——《红牡丹》,张振玉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9]——《瞬息京华》,郁飞译,湖南文艺出版社 1991年版。
[70]——《关于〈瞬息京华〉——给郁达夫的信》,郁飞译,载《瞬息京华》,湖南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
[71]——《林语堂自传》,工爻、张振玉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72]——《吾国与吾民》,黄嘉德译,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
[73]——《生活的艺术》,越裔译,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
[74]——《在美编〈论语〉及其他》,载《林语堂名著全集》(第十八卷),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75]——《林语堂散文》,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76]——《无所不谈集》,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77]——《悠游人间》,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78]——《轻风茗月品女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79]——《人生不过如此》,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80]林语堂等著:《幽默大师林语堂思想与生活》,大东书局1966年版。
[81]林太乙:《林语堂传——我心中的父亲》,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82]林如斯:《关于〈京华烟云〉》,载林语堂:《京华烟云》,张振玉译,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
[83]林大津:《跨文化交际学:理论与实践》,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84]刘炎生:《林语堂评传》,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85]——《中国现代文学论争史》,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86]刘禾:《跨语际实践:文学、民族文化与被译介的现代性》,宋伟杰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
[87]李勇:《本真的自由:林语堂评传》,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88]罗钢:《叙事学导论》,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89]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文学理论》,刘向愚等译,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版。
[90]刘士聪:《红楼译评——〈红楼梦〉翻译研究论文集》,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91]鲁迅:《鲁迅和瞿秋白关于翻译的通信》,载罗新璋:《翻译论集》,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92]孟华:《比较文学形象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93]孟昭毅、李载道:《中国翻译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94]诺曼·费尔克拉夫:《话语与社会变迁》,殷晓蓉译,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
[95]罗新璋:《翻译论集》,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96]倪浓水:《小说叙事研究》,群言出版社2008年版。
[97]浦安迪:《中国叙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98]浦安迪:《明代小说四大奇书》,沈亨寿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
[99]彭宗平:《北京话儿化词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00]秦文华:《翻译的互文性视角》,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
[101]让—马克—莫哈:《试论文学形象学的研究史及方法论》,孟华译,载孟华主编:《比较文学形象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02]赛珍珠:《我的中国世界》,尚荣林等译,湖南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
[103]施建伟:《林语堂在大陆》,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
[104]——《林语堂在海外》,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
[105]沈谦:《林语堂与萧伯纳》,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9年版。
[106]申丹、王亚丽:《西方叙事学:经典与后经典》,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07]申丹:《叙事、文体与潜文本——重读英美经典短篇小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08]——《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09]刘登翰编:《双重经验的跨域书写——20世纪美华文学史》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版。
[110]孙会军:《普遍与差异》,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
[111]孙良好:《林语堂笔下的美国形象——以〈唐人街〉和〈奇岛〉为中心》,载孟华等著:《中国文学中的西方人形象》,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112]萨丕尔:《语言论》,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113]萨克雷:《名利场》,杨必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114]谭学纯、朱玲:《广义修辞学》,安徽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115]唐跃、谭学纯:《小说语言美学》,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116]唐弢:《林语堂论》,载子通:《林语堂评说七十年》,中国华侨出版社2003年版。
[117]万平近:《林语堂传》,海峡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118]——《林语堂评传》,上海远东出版社2008年版。
[119]王兆胜:《林语堂与中国文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120]王宏印:《〈红楼梦〉诗词曲赋英译比较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21]——《英汉翻译综合教程》,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22]——《中国传统译论经典诠释:从道安到傅雷》,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23]——《文学翻译批评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24]——《文学翻译批评论稿》(第二版),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125]——《中外文学经典翻译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126]——《新译学论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27]王瑾:《互文性》,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28]W.C.布斯:《小说修辞学》,华明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129]王一川:《语言乌托邦——20世纪西方语言论美学探究》,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30]——《通向文本之路》,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31]王平:《中国古代小说叙事研究》,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32]王秉钦:《中国翻译思想史》,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33]王希杰:《修辞学导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34]汪曾祺:《关于小说语言》,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文学编辑室编:《小说文体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135]徐岱:《小说叙事学》,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136]夏志清:《中国古典小说 》,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
[137]——《中国现代小说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38]徐岱:《小说形态学》,杭州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139]谢天振:《译介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40]——《译介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41]辛红娟:《〈道德经〉在英语世界:文本旅行与世界想象》,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版。
[142]萧乾:《北京城杂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
[143]杨义:《中国叙事学》,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144]杨义:《杨义文存(第二卷)——中国现代小说史(上、中、下)》,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45]——《杨义文存(第二卷):中国古典小说史论》,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46]——《中国现代文学图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
[147]——《中国叙事学》,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148]乐黛云、张辉:《文化传递与文学形象》,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49]乐黛云、孟华主编:《多元之美》,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50]尹晓煌:《美国华裔文学史》,徐颖果译,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51]严家炎:《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长江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
[152]尤金A.奈达:《语言文化与翻译》,严久生译,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53]余光中:《翻译和创作》,载罗新璋主编《翻译论集》,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154]郁风编:《郁达夫海外文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年版。
[155]郁嘉玲:《我的爷爷郁达夫》,昆仑出版社2001年版。
[156]袁行霈:《文科知识百万个为什么:中国文学》,漓江出版社1990年版。
[157]子通编:《林语堂评说七十年》,中国华侨出版社2003年版。
[158]郑海凌:《文学翻译学》,文心出版社2000年版。
[159]赵稀方:《后殖民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60]赵毅衡:《意不尽言:文学的形式—文化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61]——《对岸的诱惑——中西文化交流记》(增订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62]周宁:《永远的乌托邦——西方的中国形象》,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63]——《跨文化形象学的中国问题》,乐黛云,载[法]李比雄主编:《跨文化对话》(第22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64]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第二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65]张振玉:《翻译学概论》,译林出版社1992年版。
[166]——《翻译散论》,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3年版。
[167]——《忆良师李霁野先生》,载陈明章:《私立辅仁大学》,南京出版社1982年版。
[168]——《张谷若先生》,载陈明章:《私立辅仁大学》,南京出版社1982年版。
[169]郑敏宇:《叙事类型视角下小说翻译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170]郑万鹏:《中国现代文学史》,华夏出版社2007年版。
II博硕论文
[171]Diran John Sohigian (USA).The life and Times of Lin Yutang, Columbia University, 1991.
[172]Jun Qian.Lin Yutang: Negotianting Modernity between East and West, California University at Berkley, 1996.
[173]Shuang Shen.Self, Nations and the Diaspora—Re-reading Lin Yutang, Bai Xianyong, and Frank Chin, The 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 1998.
[174]Jue Wang.Moment of Freedom from the Symbolized World—A Semiotic Study of Lin Yutang’s Depiction of Women, The University of Arizona, 2005.
[175]Fang Lu.Constructing and Reconstructing Images of Chinese Women in Lin Yutang’s Translations, Adaptations and Rewritings, Simon Fraser University, 2008.
[176]Madalina Yuk-Ling Lee, The Intellectual Origins of Lin Yutang’s Cultural Internationalism,1928-1938.[master’s]The University of Maryland, 2009.
[177]宫以斯帖:《林语堂〈京华烟云〉(张译本)之研究》,台湾中国文化大学,1980年。
[178]王少娣:《跨文化视角下的林语堂翻译研究——东方主义和东方文化情结的矛盾统一》,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179]何子章:《差异与对立的终结——移民英文小说汉译研究》,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180]王正良:《回译研究》,博士研究生论文,2006年。
[181]罗选民:《互文性与翻译》,岭南大学,2006年。
III期刊杂志
[182]Richard Jean So.Collaboration and Translation: Lin Yutang and the Archive of Asian American Literature [J].MFS Modern Fiction Studies.2010(1): pp.40—62.
[183]陈永国:《互文性》,《外国文学》2003年第1期。
[184]程锡麟:《互文性理论概述》,《外国文学》1996年第1期。
[185]陈言:《试论20世纪中国文学翻译中“异化”与“归化”问题》,《国外文学》(季刊)2002年第4期。
[186]葛校琴,季正明:《是译著还是原著——剖析〈京华烟云〉之文本错觉》,《译林》2008年第5期。
[187]查明建:《论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的关系》,《中国比较文学》2011年第1期。
[188]狄泽林克:《论比较文学形象学的发展》,《中国比较文学》1993年第1期。
[189]狄泽林克:《比较文学形象学》,方维规译,《中国比较文学》2007年第3期。
[190]顾彬:《语言的重要性——本土语言如何涉及世界文学》,《扬子江评论》2009年第2期。
[191]高巍、刘士聪:《从Moment in Peking 的写作对汉译英的启示看英语语言之于汉语文化的表现力》,《外语教学》2001年第4期。
[192]高巍、宋启娲、徐晶莹:《从互文性角度觅〈京华烟云〉的翻译痕迹》,《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193]高巍、孙法鹏、李志旺:《浅析〈京华烟云〉的自译特征》,《菏泽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194]郭茂生:《林语堂的英语语言特色》,《外国语》1996年第3期。
[195]黄念然:《当代西方文论中互文性理论》,《外国文学研究》1999年第1期。
[196]黄佳骥:《林语堂与〈朱门〉》,《中国图书评论》1991年第5期。
[197]吉士云:《林语堂研究概述》,《文教资料》1995年第3期。
[198]梁绿平:《文学作品英汉复译中一些非语言范畴的难点——林语堂〈风声鹤唳〉译后体会》,《外国语》1994年第3期。
[199]刘锋杰:《承继与分离——〈京华烟云〉对〈红楼梦〉关系研究》,《红楼梦学刊》1996年第3期。
[200]劳陇:《英汉翻译中“意合”句法的运用——消除“翻译腔”的一个重要手段》,《中国翻译》1985年第7期。
[201]倪文兴:《不要忘了林语堂——我读〈京华烟云〉》,《读书》1988年第10期。
[202]秦文华:《在翻译文本新墨痕的字里行间——从互文性角度谈翻译》,《外国语》2002年第3期。
[203]申丹:《叙事学研究在中国与西方》,《外国文学研究》2005年第4期。
[204]舒启全:《貌似神合惟妙惟肖——评张振玉译〈京华烟云〉》,《中国翻译》1989年第2期。
[205]孙会军:《从〈浮生六记〉等作品英译看翻译规范的运作方式》,《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206]王建国:《回译与翻译研究、英汉对比研究之间的关系》,《外语学刊》2005年第4期。
[207]万平近:《谈〈京华烟云〉的中译本》,《新文学史料》1990年第2期。
[208]万平近:《从文化视角看林语堂》,《福建学刊》1988年第6期。
[209]王光林:《翻译与华裔作家文化身份的塑造》,《外国文学评论》2002年第4期。
[210]王少娣:《互文性视阈下林语堂翻译探析》,《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211]肖百容,张凯惠:《论〈京华烟云〉的翻译性写作及其得失》,《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212]夏冬星:《论〈京华烟云〉人物的取名艺术》,《时代人物》2008年第3期。
[213]辛斌:《语篇互文性的语用分析》,《外语研究》2000年第3期。
[214]尹衍桐:《从互文性看创作与翻译的关系》,《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10期。
[215]周宁:《天下辨夷狄:晚清中国的西方形象》,《书屋》2004年第6期。
[216]祝朝伟:《互文性与翻译研究》,《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217]周景刚、陈陵娣:《浅谈〈京华烟云〉中的翻译因素》,《山东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218]张智中:《异化·归化·等化·恶化》,《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219]庄伟杰:《林语堂的文学史意义及其研究现代性思考》,《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6年第4期。
[220]朱伊革:《“西方文化中心主义”下的林语堂“送去主义”译介观》,《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
[221]张华容、郑锐孜:《文之至美,敬畏翻译——浅探林语堂未躬亲中译Moment in Peking之因》,《读与写杂志》2008年第8期。
[222]李楠:《京沪两地晚清——民国小报的语言文化现象》,《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223]王宏印、江慧敏:《京华旧事,译坛烟云——林语堂Moment in Peking的异语创作与无本回译》,《外语与外语教学》2012年第2期。
IV.网络资源
[224]“郁达夫之子郁飞:我与日本法西斯仇深似海”,http://www.laomu.cn/Article/2005/200508/Article_20050804082408.html。
[225]http://www.haha365.com/rkl/68895.htm.
[226]秦贤次、吴兴文编:《当代作家研究资料汇编》之一:林语堂卷p.31,参见网址:http://book2.duxiu.com。
[227]秦贤次编:《当代作家研究资料汇编》之一:语堂卷(八),65—66,网址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