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背景
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实施了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对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不断作出新的部署。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立足于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面向21世纪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作出了“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的重大决策。经过10多年的努力,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先后超过俄罗斯、印度、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有高等教育学历的从业人员总数居世界第二,每年授予博士学位数居世界第三,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高等教育大国。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经过10多年高等教育规模持续、快速、跨越式的发展,到2014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3559万人,是1998年的3.8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37.5%,比1998年增长14.4个百分点。普通高校中本科院校有1202所,全国共有研究生培养机构788个,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共招生721.40万人,研究生招生62.13万人。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口数达到11963万人[1],主要劳动年龄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超过10%。
中国用了不到10年的时间就走过了美国40年的发展路程。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使我们用相对较短的时间迅速提升了我国的人力资源开发水平,推动了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带动了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成倍提高。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求学愿望,为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进入21世纪,我国实现了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而培养创新人才,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不断提升教育的质量和效率,已经成为当今我国赢得国际竞争主动权的关键所在。
长期以来,教育都被视为一种福利和消费,被认为只有投入,没有产出。同时,由于教育机构是非营利机构,在内部既没有提高效率的动力,在外部也没有提高效率的压力。但近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已从过去的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高等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教育资源稀缺、教育投资不足的现状下,充分有效地利用现有资源是发展高等教育的一条基本途径。通过对高等教育投入产出效率问题的研究,可以发现教育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从而有助于教育决策者和管理者改善管理,挖掘投入资源的利用潜力,从而保证教育质量,提高办学效益。
效率问题一直是经济学研究的核心,而教育效率也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研究的重点问题。教育效率是经济学的效率理论与方法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主要是指教育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使用,即从“一个给定的投入量中获得最大的产出”(奥肯,1999)[2]。效率反映在高等教育领域,是指考察投入高等教育事业中的各种资源与产出成果之比。从国内外研究情况来看,关于高等教育效率的研究较多,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存在研究方法的单一及理论分析的不足,对其影响研究不系统。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加速的同时,如何保障教育质量也成为我国高校、政府和社会关注的问题。教学评估从实施的初期开始与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当前促进高校改革、加大对高校投入的最重要的保障之一,教学评估从政府监督的角度,对高等学校的教育工作过程及质量作出科学价值判断,可以为科学管理和决策提供依据。作为重要的外部保证手段,教学评估对高等教育效率是否产生影响是值得深究的一个问题。
为了培养创新人才,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政府每年投入大量的资源给高等学校,以支持高等学校的基础建设和科研工作。高等学校的研究与开发(R&D)活动从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培养研发人才、通过产业化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国家的人才战略、产业战略以及整个创新体系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支持作用。从政府投入的角度观察高等教育效率,有助于提高高等学校的资源利用效率,从而为政府和其他有关部门提供更好的资源配置建议。因此,R&D对于高等教育效率是否产生影响是值得我们探讨的一个问题。
本书将研究教学评估、R&D对于我国高等学校教育效率的影响,以期有助于提升高等学校教育效率,为教育管理部门制订提升高等教育效率的相关政策提供理论依据,最终促进高等学校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