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研究背景
R&D,即研究与开发,根据DECD的权威定义,R&D是指在系统研究的基础上从事创造性的工作,为了增加知识总量(其中包括有关人文和社会知识的总量)以及利用这些知识发明新的用途。目前,学术界已经取得共识, R&D活动在长期内对于科技进步乃至生产率提高有重要影响,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对于企业、地区和国家的长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R&D一般包括3种活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实验开发。高校作为三大研发主体之一,主要承担着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研发任务,还负责培养高技能的劳动者。与企业和科研机构相比,高等学校作为知识、信息、人才等资源聚集的场域,从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培养研发人才,通过产业化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国家的人才战略、产业战略以及整个创新体系建设都有十分重要的支持作用,因此,研究高校R&D这一课题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为了研究这一课题,我们以中国知网作为数据来源和检索工具,用“高校、R&D”为检索词,以篇名、关键词等方式进行搜索,共得到109篇文献,文献数量不多,但大多发表在CSSCI或A类期刊上。我们整理了文献,发现关于高校R&D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以下3个方面:
①高校R&D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关晓斌、张豫(2012)运用北京地区高校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分析了北京地区高校R&D投入产出绩效的特点[56]。许寒、胡宗菊(2015)以湖北省各级各类高等学校2004年和2013年科技活动投入产出数据为样本,采用DEA方法,对湖北省高校R&D活动的效率进行了分析评价[57]。
②高校R&D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庞文、韩笑通过因子分析构造经济增长的复合指标,并利用2005—2006年我国31个省市高校R&D的相关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和聚类分析,发现高校R&D的专利授权对地区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研发的经费投入和人员投入对经济的推动作用不明显;高校的基础研究对地区经济发展至关重要;高校R&D的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不同地区的高校R&D的经济效益差异较大,处于非均衡状态[132]。赵文红通过对27个省市1996—2005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考察了高校R&D与高新技术企业创建的关系,以及高校R&D、高新技术企业创建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高校R&D经费支出可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区新企业的创建,这不仅能直接推动经济增长,还能间接地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为经济增长作出贡献[133]。孙文祥(2005)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不同地区高校的R&D实力作了计算,将其与各地区的GDP进行回归分析,发现高校R&D实力对地区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134]。许爱萍、俞会新、赵宝山(2012)通过对北京、天津、上海三大城市1990—2009年连续20年的高校R&D投入与城市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三大城市高校R&D经费投入对城市经济增长有积极的拉动作用,而高校R&D人员投入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并不明显[135]。
有学者的研究结果迥然不同。吴玉鸣(2009)通过研究发现,我国31个省域创新能力的贡献主要是由企业R&D投入实现的,高校R&D对区域创新能力没有明显的贡献,高校R&D与企业R&D的结合也没有对区域创新表现出显著的作用,高校R&D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也没有和企业建立起有效的联动机制,无法成功地实现高校科研成果向企业转移技术的渠道[136]。
③高校R&D的资源配置状况。董友、胡宝民、于建朝(2007)从R&D人力投入、R&D经费投入、R&D物力投入和R&D产出等几个方面,利用2001—2005这5年的数据,对河北省高校的R&D资源配置现状进行分析总结,不仅将河北省各年的高校R&D投入和产出进行对比分析,还将河北省研发资源配置的整体情况与东部、中部、西部及全国平均数进行比较[58]。卢方元、赵银虎(2012)以中部6省高校为研究对象,从R&D经费来源、R&D经费投入和R&D经费支出结构3个方面分析中部6省高校R&D经费资源配置现状,并找出其与先进地区或国家存在的差距[137]。杨妮娜(2015)研究了我国高校R&D资源配置的具体情况,在分析了高校R&D人力及财力资源配置的地区差异后,运用DEA模型评价了我国各地区高校R&D投入产出效率[59]。
从以往的文献来看,国内对于高校R&D的研究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定的研究路径和逻辑,但关于高校R&D与高校教育效率的研究非常少见。
《国家长中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到2020年要建成一批国际知名、高水平、有特色的高等院校,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为实现这一具有挑战性的战略目标,政府每年投入大量的资源给高等院校,以支持高等院校的基础建设和科研工作,从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科技创新平台、重点学科,到政府研究基金的发放,加上企事业单位委托高校的投入,尽力为高校的科研工作提供帮助。评价各所高校对资源利用效率,明确高校R&D与高校教育效率的关系,可以为政府和其他有关部门提供更好的资源配置建议,是非常值得探究的问题。
Griliches(1979)通过研究开发和知识溢出对生产率增长的影响,提出知识生产函数的概念[138]。Jaffe(1989)认为新经济中知识是最重要的产出,企业追求新经济知识并将其投入生产过程,而投入变量则包括研发经费投入和人力资源投入[139]。Romer(1990)在关于内生增长模型的文献中着重讨论了知识生产函数的构建以及创新知识的流动是如何严重地依赖于现有的知识存量[140]。Broadberryand Crafts(2000)通过知识函数发现市场集中对创新产出有显著负影响[141]。O’Donoghue Ted,Zweimüller(2004)在一个内生增长的一般均衡框架中认识到了专利制度会影响均衡条件下R&D的配置[142]。Yoo-Jin Han(2007)认为R&D资本存量不应该是各年R&D投入的加总,而应该用创新产出来衡量,因为过去的R&D不断地过时而出现贬值,贬值程度是难以准确度量的[143]。Fuatand Sener(2008)利用知识生产函数研究最佳的R&D政策[144]。上述国外的研究在研究方法、数学模型、指标体系设计等方面的工作,为开展与高等学校教育效率相关的实证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本章拟利用知识生产函数和OLS模型实证研究R&D对普通高等学校教育效率的影响。通过构建知识生产函数模型,以全国104所普通高校数据为样本,运用永续盘存法测算2003—2013年高校的R&D资本存量,研究R&D支出和R&D存量对高等学校教育效率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