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 结
联邦德国是二战后由美国一手扶植起来的国家,它在政治、经济、军事上与美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特别是地处东西方冲突的前沿,面临着国家重新统一的问题,因而联邦德国必须依靠美国军事力量的保护。美国在处理与联邦德国分歧的过程中,比较注重听取波恩方面的意见,对于阿登纳政府所表达出来的不同意见基本都予以采纳。华盛顿之所以对波恩采取迁就态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是因为联邦德国恢复了主权地位,在外交上拥有相当程度的自由,美国不可能再以粗暴的方式将自己的意见强加给联邦德国政府。其次,这一时期的国际形势比较缓和,并没有出现要求立即解决德国问题等迫在眉睫的挑战,这样,华盛顿和波恩可以有时间和机会来进行磋商以处理双方之间的分歧。最后,美国处于战略调整期,前一时期制定的许多政策如大规模报复战略、解放东欧战略都陷入困境,美国已经意识到必须进行一些调整,但如何调整还没有具体的、清晰的思路,这也便于波恩方面施加影响。
需要指出的是,艾森豪威尔政府对阿登纳的迁就,在某种程度上等同于赋予了阿登纳政府对艾森豪威尔政府欧洲政策特别是德国政策的否决权,使得波恩在诸如两德关系、裁军等问题上的立场更加强硬。华盛顿与波恩之间的矛盾暂时被掩盖起来,并不表明双方尽释前嫌,至少从联邦德国方面来看,阿登纳对美国的不信任在加深。1958年9月,阿登纳同法国总统戴高乐在科隆贝双教堂会晤时所说的一段话最直接地表达了他对美国的不信任态度。他说:“我们的形势是由我们直接与苏联接邻所决定的。判断这种形势的出发点是:我们不能永远指望美国。美国人曾经给予欧洲许多慷慨的援助。但是,他们一作出反应,或好或坏,都嫌快了些。美国还是一个很年轻的民族,所以从长远的观点来看,人们还不能确切知道美国将抱怎样的态度。”[95]
【注释】
[1]John Mearsheimer,“Back to the Future:Instability in Europe after the Cold War”,International Security 15(Summer 1990),p.26.
[2]Konrad Adenauer,“Germany and the Problems of Our Time”,International Affairs(Royal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1944-),Vol.28,No.2(Apr.,1952),p.156.
[3][英]德里克·W.厄尔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欧政治》,章定昭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年,第49~50页。
[4][美]J.斯帕尼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外交政策》,段若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45页。
[5]李植枬、高明振、唐希中:《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当代分册)》,长沙:湖南出版社,1991年,第2页。
[6][德]库特·宗特海默尔:《联邦德国政府与政治》,孙克武等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6页。
[7][美]埃德温·哈特里奇:《第四帝国的崛起》,范益世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2年,前言第Ⅲ页。
[8]James McAllister,No Exit:America and The Geraman Problem,1943-1945,Ithaca:Cornell University Press,2002,p.75.
[9]PascalineWinanal,Eisenhower,Kennedy and the United Statesof Europe,New York:St.Martin Press,1993,p.11.
[10][美]亨利·基辛格:《选择的必要》,国际关系研究所编译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年,第159~160页。
[11][德]卡尔·哈达赫:《二十世纪德国经济史》,扬绪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93~94页。
[12][美]埃德温·哈特里奇:《第四帝国的崛起》,范益世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2年,第83~84页。
[13]Elliott Roosevelt(eds.),FDR to Queen Wilhemina,Augst 26,1944,in F.D.R.His Personal Letters,1928-45,New York:Duell,Sloan,and Pearce,1947,2:1535.
[14]FRUS,1942,vol.3,p.521.
[15]Frank A.Ninkovich,Germany and The United States: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German Question since1945,New York:Twayne Pubulishers,1994,p.22.
[16]Henry Stimson&McGeorge Bundy,On Active Service in Peace and War,New York:Harper&Brother,1947,pp.577-578.
[17][美]埃德温·哈特里奇:《第四帝国的崛起》,范益世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2年,第87页。
[18][德]卡尔·哈达赫:《二十世纪德国经济史》,扬绪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97页。
[19][英]德里克·W.厄尔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欧政治》,章定昭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年,第79页。
[20]John Lewis Gaddis,We Now know:Rethinking Cold War history,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p.116.
[21]John Lewis Gaddis,We Now Know:Rethinking Cold War History,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p.116.
[22]R.Harrison Wagner,“WhatWas Bipilority?”,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47(Winter 1993),p.88.
[23]Frank A.Ninkovich,Germany and The United States: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German Question since1945,p.54.
[24]FRUS,1946,vol.2,p.869.
[25]U.S.State Department,Germany,1947-1949:The Story in Document,Washington D.C.: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50,pp.3-8.
[26]Roger Morgan,“Washington and Bonn:A Case Study in Alliance Politics”,International Affairs(Royal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1944-),Vol.47,No.3(Jul.,1971),p.491.
[27]吴友法、黄正柏:《德国资本主义发展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309页。
[28]Frank A.Ninkovich,Germany and The United States: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German Question since1945,p.58.
[29][美]孔华润(沃伦·I.科恩)《剑桥美国对外关系史》(下)第四卷,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第261~262页。
[30]吴友法、黄正柏:《德国资本主义发展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436页。
[31][美]孔华润(沃伦·I.科恩):《剑桥美国对外关系史》(下)第四卷,周桂银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第265页。
[32][美]J.斯帕尼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外交政策》,段若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58页。
[33][美]J.斯帕尼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外交政策》,段若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58页。
[34][美]孔华润(沃伦·I.科恩):《剑桥美国对外关系史》(下)第四卷,周桂银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第266页。
[35]连玉如:《新世界政治与德国外交政策——“新德国问题“探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第165页。
[36][美]J.斯帕尼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外交政策》,段若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58~59页。
[37][美]亨利·基辛格:《大外交》,顾淑馨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年,第413页。
[38]Wolfram F.Hanrieder,“The Foreign Policies of 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1949-1989”,German Studies Review,Vol.12,No.2(May,1989),p.315.
[39][美]埃德温·哈特里奇:《第四帝国的崛起》,范益世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2年,第24页。
[40][德]库特·宗特海默尔:《联邦德国政府与政治》,孙克武等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202页。
[41][德]库特·宗特海默尔:《联邦德国政府与政治》,孙克武等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204页。
[42]Wolfram F.Hanrieder,“The Foreign Policies of 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1949-1989”,German Studies Review,Vol.12,No.2(May,1989),p.316.
[43][德]康拉德·阿登纳:《阿登纳回忆录1945—1953(一)》,上海外国语学院德法语系德语组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第98~99页。
[44][德]康拉德·阿登纳:《阿登纳回忆录1945—1953(一)》,上海外国语学院德法语系德语组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第261~262页。
[45]潘琪昌:《阿登纳的外交思想》,载《德国研究》1994年第4期。
[46][德]康拉德·阿登纳:《阿登纳回忆录1955—1959(三)》,上海外国语学院德法语系德语组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第431页。
[47][美]理查德·尼克松:《领导者》,尤勰、施燕华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7年,第181页。
[48]周琪、王国明:《战后西欧四大国外交(英、法、西德、意大利)1945—1980》,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275页。
[49]王飞麟:《联邦德国重新武装与入盟西方战略研究(1949—1955)》,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第26页。
[50][美]亨利·基辛格:《大外交》,顾淑馨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年,第455~456页。
[51]ThomasW.Maulucci,Jr.,“Konard Adenauer's April 1953 Visit to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Limits of the German-American Relationship in the Early 1950s”,German Studies Review,Vol.26,No.3(Oct.,2003),p.588.
[52][德]康拉德·阿登纳:《阿登纳回忆录1955—1959(三)》,上海外国语学院德法语系德语组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第180页。
[53][美]亨利·基辛格:《大外交》,顾淑馨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年,第485~486页。
[54]Otto B.Roegele,“Adenauer's Electoral Victory September 6,1953”,The Review of Politics,Vol.16,No.2(Apr.,1954),pp.221-222.
[55][德]威廉·格雷韦:《西德外交风云纪实》,梅兆荣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年,第360页。
[56][德]威廉·格雷韦:《西德外交风云纪实》,梅兆荣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年,第360页。
[57][美]J.斯帕尼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外交政策》,段若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118~119页。
[58]高嵩:《康拉德·阿登纳外交战略研究》,载《长春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
[59][德]库特·宗特海默尔:《联邦德国政府与政治》,孙克武等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191页。
[60]Lawrence S.Kaplan,“NATO and Adenauer's Germany:Uneasy Partnership”,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Vol.15,No.4(Autumn,1961),p.619.
[61][美]哈里·杜鲁门:《杜鲁门回忆录》第二卷,李石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1974年,第300~301页。
[62][德]施特劳斯:《施特劳斯回忆录》,苏惠民等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3年,第220页。
[63][德]康拉德·阿登纳:《阿登纳回忆录1945—1953(一)》,上海外国语学院德法语系德语组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第393页。
[64][德]康拉德·阿登纳:《阿登纳回忆录1945—1953(一)》,上海外国语学院德法语系德语组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第394页。
[65][德]施特劳斯:《施特劳斯回忆录》,苏惠民等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3年,第230页。
[66][德]康拉德·阿登纳:《阿登纳回忆录1955—1959(三)》,上海外国语学院德法语系德语组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第223页。
[67]Allen R.Millett&Peter Maslowski,For the Common Defense:AMilitary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New York:Macmillan,1994,p.636.
[68][美]马克斯威尔·D.泰勒:《音调不定的号角》,北京编译社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64年,第35页。
[69][德]康拉德·阿登纳:《阿登纳回忆录1955—1959(三)》,上海外国语学院德法语系德语组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第225页。
[70][德]康拉德·阿登纳:《阿登纳回忆录1955—1959(三)》,上海外国语学院德法语系德语组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第226~227页。
[71][德]康拉德·阿登纳:《阿登纳回忆录1955—1959(三)》,上海外国语学院德法语系德语组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第226~227页。
[72][德]康拉德·阿登纳:《阿登纳回忆录1955—1959(三)》,上海外国语学院德法语系德语组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第226~227页。
[73][德]施特劳斯:《施特劳斯回忆录》,苏惠民等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3年,第216页。
[74][德]施特劳斯:《施特劳斯回忆录》,苏惠民等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3年,第216页。
[75][德]康拉德·阿登纳:《阿登纳回忆录1955—1959(三)》,上海外国语学院德法语系德语组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第231页。
[76][美]马克斯威尔·D.泰勒:《音调不定的号角》,北京编译社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64年,第36页。
[77][德]施特劳斯:《施特劳斯回忆录》,苏惠民等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3年,第286页。
[78]笔者注:阿登纳在其回忆录中提到了这次会见的日期。见[德]康拉德·阿登纳:《阿登纳回忆录1955—1959(三)》,上海外国语学院德法语系德语组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第279页。
[79][德]施特劳斯:《施特劳斯回忆录》,苏惠民等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3年,第272页。
[80][德]施特劳斯:《施特劳斯回忆录》,苏惠民等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3年,第272页。
[81][美]亨利·基辛格:《大外交》,顾淑馨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年,第502页。
[82][美]亨利·基辛格:《大外交》,顾淑馨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年,第497页。
[83][德]施特劳斯:《施特劳斯回忆录》,苏惠民等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3年,第242页。
[84][德]施特劳斯:《施特劳斯回忆录》,苏惠民等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3年,第244页。
[85][德]康拉德·阿登纳:《阿登纳回忆录1955—1959(三)》,上海外国语学院德法语系德语组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第283页。
[86][德]施特劳斯:《施特劳斯回忆录》,苏惠民等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3年,第274~275页。
[87][德]康拉德·阿登纳:《阿登纳回忆录1955—1959(三)》,上海外国语学院德法语系德语组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第330页。
[88][德]威廉·格雷韦:《西德外交风云纪实》,梅兆荣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年,第274页。
[89][德]康拉德·阿登纳:《阿登纳回忆录1955—1959(三)》,上海外国语学院德法语系德语组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第332页。
[90][德]康拉德·阿登纳:《阿登纳回忆录1955—1959(三)》,上海外国语学院德法语系德语组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第328页。
[91][德]威廉·格雷韦:《西德外交风云纪实》,梅兆荣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年,第276页。
[92][美]斯蒂芬·安布罗斯:《艾森豪威尔传(下卷)1952—1969》,徐问铨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第464页。
[93][德]康拉德·阿登纳:《阿登纳回忆录1955—1959(三)》,上海外国语学院德法语系德语组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第356页。
[94][德]威廉·格雷韦:《西德外交风云纪实》,梅兆荣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第277页。
[95][德]康拉德·阿登纳:《阿登纳回忆录1955—1959(三)》,上海外国语学院德法语系德语组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第503~50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