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 结

小 结

肯尼迪上台后,不可避免地要对前任政府的政策进行调整,但这种调整只是微调。因为美国的对手没有变,盟友也没有变,利益更不会发生重大改变。肯尼迪政府在制定第二次柏林危机政策时,基本上沿袭了艾森豪威尔政府军事准备加谈判的思路,但在具体的措施上存在区别。与艾森豪威尔不同,肯尼迪并没有参与二战后初期将联邦德国纳入西方阵营的一系列条约的制订,因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条约对他的约束力稍有削弱。加上肯尼迪十分不满艾森豪威尔事事征求阿登纳意见的做法,比较排斥阿登纳政府所施加的影响。故而两国关系的冷淡在所难免。

“柏林墙”事件更是使两国关系雪上加霜。肯尼迪政府对“柏林墙”修筑的看法是,它不影响美国所宣布要确保的“三个基本目标”,为此,不应该有过激的反应,所以拒绝了联邦德国所提出的要采取贸易禁运等措施。从中可以看出,在涉及美国可能卷入战争的紧要关头,美国不会在乎所谓的声望问题,也不会屈从于盟国的看法。而联邦德国在这样一次危机面前,可以作出的反应也很有限。对联邦德国政府来说,既希望美国和盟国方面作出一些适当的反应,但也不愿意看到事态激化到一发不可收拾的地步,这就给美国方面造成了联邦德国政府不希望事态扩大的印象,也给了美国政府不采取行动的借口。既然美国认为无法采取军事行动,那么最好的解决危机的方式就是与苏联进行谈判。在“柏林墙”修筑前,美国政府就已经提出要进行对苏谈判。“柏林墙”的修筑刚好可以说明,与苏联谈判解决柏林问题非常有必要。

【注释】

[1][美]西奥多·索伦森:《肯尼迪》,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第407页。

[2]Walter Stutzle,Kennedy und Adenauer in der Berlin-Krise 1961-1962,Bonn-Bad Godesberg:Verlag Neue Gesellschaft,1973,p.20.

[3]John F.Kennedy,“A Democrat Looks at Foreign Policy”,Foreign Affairs,Vol.36,No.1(1957),p.49.

[4]John F.Kennedy,The Strategy of Peace,Allen Nevins(ed.),New York:Harper and Brothers,1960,p.98.

[5]George M.Schild,“John F.Kennedy and Berlin”,Paper Presented at the Nineteen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Society for Historians of American Foreign Relations,University of Virginia,Charlottesville,VA.,17-20 June 1993.

[6]John F.Kennedy,The Strategy of Peace,Allen Nevins(eds.),p.7.

[7]John F.Kennedy,The Strategy of Peace,Allen Nevins(eds.),p.30.

[8][英]D.C.瓦特:《国际事务概览:1961年》上册,于树生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第56页。

[9][德]威廉·格雷韦:《西德外交风云纪实》,梅兆荣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年,第426页。

[10]Felix von Eckardt,Ein unordentliches Leben,Lebenserinnerunge,Duesseldorf,Wein:Econ-Verlag,1967,S.625.

[11]Terence Prittie,Konard Adenauer,1876-1967,London:Tom Stacey,1972,p.283.

[12][德]威廉·格雷韦:《西德外交风云纪实》,梅兆荣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年,第428页。

[13][美]西奥多·索伦森:《肯尼迪》,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第376页。

[14][德]威廉·格雷韦:《西德外交风云纪实》,梅兆荣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年,第434页。

[15]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1961-1963,Vol.XIV,Berlin Crisis,1961-1962,document13.

[16][德]威廉·格雷韦:《西德外交风云纪实》,梅兆荣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年,第434页。

[17][德]施特劳斯:《施特劳斯回忆录》,苏惠民等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3年,第312页。

[18]Frank A.Mayer,Adenauer and Kennedy:A Study in German-American Relations,1961-1963,New York:St Martin's,1996,p.19.

[19][德]威廉·格雷韦:《西德外交风云纪实》,梅兆荣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年,第441页。

[20]Frank A.Mayer,Adenauer and Kennedy:A Study in German-American Relations,1961-1963,New York:St Martin's,1996,p.19.

[21][美]约翰·肯尼迪:《扭转颓势》,沙地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6年,第13页。

[22][德]威廉·格雷韦:《西德外交风云纪实》,梅兆荣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年,第442页。

[23]FRUS 1961-1963,Vol.XIV,Berlin Crisis 1961-1962,document1.

[24]FRUS 1961-1963,Vol.XIV,Berlin Crisis 1961-1962,document2.

[25]FRUS 1961-1963,Vol.XIV,Berlin Crisis 1961-1962,document3.

[26][德]威廉·格雷韦:《西德外交风云纪实》,梅兆荣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年,第442页。

[27][德]威廉·格雷韦:《西德外交风云纪实》,梅兆荣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年,第442页。

[28]FRUS 1961-1963,Vol.XIV,Berlin Crisis 1961-1962,document5.

[29][德]威廉·格雷韦:《西德外交风云纪实》,梅兆荣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年,第444页。

[30]Honore M.Catudal,Kennedy and the Berlin Wall Crisis:A Case Study in U.S.Decision Making,Berlin:Berlin Verlag,1980,p.44.

[31]Elizabeth Pond,Beyond the Wall:Germany's Road to Unification,Washington,D.C.: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1993,p.36.

[32][英]D.C.瓦特:《国际事务概览:1961年》上册,于树生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第62页。

[33][美]小阿瑟·M.施莱辛格:《一千天:约翰·菲·肯尼迪在白宫》,仲宜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年,第275页。

[34]杨生茂:《美国外交政策史1775—1989》,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13页。

[35]Walter Stuetzle,Kennedy and Adenauer in der Berlin-Krise 1961-1962,Bonn-Bad Godensburd:Verlag Nene Gedellschaft,1972,S.88.

[36][英]D.C.瓦特:《国际事务概览:1961年》上册,于树生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第286页。

[37]FRUS 1961-1963,Vol.XIV,Berlin Crisis 1961-1962,document9.

[38][英]D.C.瓦特:《国际事务概览:1961年》上册,于树生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第287页。

[39]Frank A.Mayer,Adenauer and Kennedy:A Study in German-American Relations,1961-1963,p.22.

[40]Frank A.Mayer,Adenauer and Kennedy:A Study in German-American Relations,1961-1963,p.22.

[41]Frank A.Mayer,Adenauer and Kennedy:A Study in German-American Relations,1961-1963,p.22.

[42]FRUS 1961-1963,Vol.XIV,Berlin Crisis 1961-1962,document17.

[43]Anneliese Poppinga,Das Wichtigste ist der Mut”:Konard Adenauer-die letzten fuenf Kanzlerjahre,Bergisch-Gladbach:Gustav Luebbe Verlag,1994,S.293.

[44][德]威廉·格雷韦:《西德外交风云纪实》,梅兆荣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年,第448页。

[45]Wilhelm G.Grewe,“Konard Adenauer and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The Konard Adenauer Memorial Lecture,1987,St.Anthony's College,Oxford,England,26 October 1987,p.12.

[46][德]威廉·格雷韦:《西德外交风云纪实》,梅兆荣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年,第447~448页。

[47][德]威廉·格雷韦:《西德外交风云纪实》,梅兆荣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年,第447~448页。

[48][德]威廉·格雷韦:《西德外交风云纪实》,梅兆荣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年,第448页。

[49][德]库尔特·比伦巴赫:《我的特殊使命》,潘琪昌、马灿荣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第12页。

[50]FRUS 1961-1963,Vol.XIV,Berlin Crisis 1961-1962,document23.

[51][德]威廉·格雷韦:《西德外交风云纪实》,梅兆荣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年,第465页。

[52][美]西奥多·索伦森:《肯尼迪》,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第387页。

[53]Henry A.Kissinger,The Tronbled Partnership:A Reappraisal of the Atlantic Alliance,New York:McGraw Hill,1965,p.26.

[54][德]威廉·格雷韦:《西德外交风云纪实》,梅兆荣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年,第455~456页。

[55][美]小阿瑟·M.施莱辛格:《一千天:约翰·菲·肯尼迪在白宫》,仲宜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年,第308页。

[56][美]西奥多·索伦森:《肯尼迪》,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第407~408页。

[57]FRUS 1961-1963,Vol.XIV,Berlin Crisis 1961-1962,document14.

[58][美]西奥多·索伦森:《肯尼迪》,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第408页。

[59][美]西奥多·索伦森:《肯尼迪》,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第377页。

[60][美]小阿瑟·M.施莱辛格:《一千天:约翰·菲·肯尼迪在白宫》,仲宜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年,第275页。

[61][美]孔华润(沃伦·I.科恩):《剑桥美国对外关系史》(下)第四卷,周桂银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第353页。

[62][美]小阿瑟·M.施莱辛格:《一千天:约翰·菲·肯尼迪在白宫》,仲宜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年,第301页。

[63]Joseph L.Nogge&Robert H.Donaldson:《苏联第二次大战后的外交政策》,黄宗浩译,台北: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84年,第141页。

[64][德]库尔特·比伦巴赫:《我的特殊使命》,潘其昌、马灿荣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第13页。

[65]FRUS 1961-1963,Vol.XIV,Berlin Crisis 1961-1962,document49.

[66][美]小阿瑟·M.施莱辛格:《一千天:约翰·菲·肯尼迪在白宫》,仲宜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年,第310页。

[67][英]D.C.瓦特:《国际事务概览:1961年》上册,于树生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第310页。

[68][美]小阿瑟·M.施莱辛格:《一千天:约翰·菲·肯尼迪在白宫》,仲宜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年,第311页。

[69][美]小阿瑟·M.施莱辛格:《一千天:约翰·菲·肯尼迪在白宫》,仲宜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年,第311页。

[70][美]小阿瑟·M.施莱辛格:《一千天:约翰·菲·肯尼迪在白宫》,仲宜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年,第315~316页。

[71][美]小阿瑟·M.施莱辛格:《一千天:约翰·菲·肯尼迪在白宫》,仲宜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年,第317~318页。

[72][美]小阿瑟·M.施莱辛格:《一千天:约翰·菲·肯尼迪在白宫》,仲宜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年,第317~318页。

[73][美]小阿瑟·M.施莱辛格:《一千天:约翰·菲·肯尼迪在白宫》,仲宜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年,第317页。

[74][英]D.C.瓦特:《国际事务概览:1961年》上册,于树生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第311页。

[75][英]D.C.瓦特:《国际事务概览:1961年》上册,于树生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第312页。

[76][美]小阿瑟·M.施莱辛格:《一千天:约翰·菲·肯尼迪在白宫》,仲宜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年,第317~318页。

[77][美]小阿瑟·M.施莱辛格:《一千天:约翰·菲·肯尼迪在白宫》,仲宜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年,第317~319页。

[78][美]小阿瑟·M.施莱辛格:《一千天:约翰·菲·肯尼迪在白宫》,仲宜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年,第318~319页。

[79][美]小阿瑟·M.施莱辛格:《一千天:约翰·菲·肯尼迪在白宫》,仲宜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年,第319~320页。

[80][美]小阿瑟·M.施莱辛格:《一千天:约翰·菲·肯尼迪在白宫》,仲宜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年,第319~320页。

[81][德]威廉·格雷韦:《西德外交风云纪实》,梅兆荣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年,第469页。

[82][美]亨利·L.特里惠特:《麦克纳马拉》,复旦大学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研究所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125页。

[83][美]约翰·肯尼迪:《扭转颓势》,沙地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6年,第196页。

[84][美]约翰·肯尼迪:《扭转颓势》,沙地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6年,第196页。

[85][美]亨利·基辛格:《大外交》,顾淑馨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年,第536页。

[86][美]麦乔治·邦迪:《美国核战略》,盛冰、朱立群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1年,第506页。

[87][美]麦乔治·邦迪:《美国核战略》,盛冰、朱立群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1年,第510页。

[88]Kori Schake,“A Broader Range of Choice?US Policy in the 1958 and 1961 Berlin Crises”,p.22.

[89]FRUS 1961-1963,Vol.XIV,Berlin Crisis 1961-1962,document71.

[90][德]施特劳斯:《施特劳斯回忆录》,苏惠民等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3年,第336~337页。

[91][德]施特劳斯:《施特劳斯回忆录》,苏惠民等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3年,第341页。

[92][德]威廉·格雷韦:《西德外交风云纪实》,梅兆荣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年,第466页。

[93][德]施特劳斯:《施特劳斯回忆录》,苏惠民等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3年,第339页。

[94]Frank A.Mayer,Adenauer and Kennedy:A Study in German-American Relations,1961-1963,p.38.

[95]FRUS 1961-1963,Vol.XIV,Berlin Crisis 1961-1962,document95.

[96]FRUS 1961-1963,Vol.XIV,Berlin Crisis 1961-1962,document96.

[97]FRUS 1961-1963,Vol.XIV,Berlin Crisis 1961-1962,document100.

[98]FRUS 1961-1963,Vol.XIV,Berlin Crisis 1961-1962,document100.

[99][英]D.C.瓦特:《国际事务概览:1961年》上册,于树生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第322页。

[100][英]D.C.瓦特:《国际事务概览:1961年》上册,于树生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第325~326页。

[101][美]亨利·基辛格:《大外交》,顾淑馨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年,第535页。

[102]Documents on Germany 1944-1985,p.776.

[103][美]西奥多·索伦森:《肯尼迪》,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第419~420页。

[104][美]西奥多·索伦森:《肯尼迪》,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第419~420页。

[105]Frank Ninkovich,Germany and the United States: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German Question Since 1945,Boston:Twayne Publishers,1988,p.130.

[106][美]亨利·基辛格:《大外交》,顾淑馨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年,第535页。

[107][美]亨利·基辛格:《大外交》,顾淑馨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年,第535页。

[108][德]维利·勃兰特:《会见与思考》,张连根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8页。

[109][德]维利·勃兰特:《会见与思考》,张连根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18页。

[110][德]威廉·格雷韦:《西德外交风云纪实》,梅兆荣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年,第472页。

[111][德]威廉·格雷韦:《西德外交风云纪实》,梅兆荣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年,第472页。

[112][英]D.C.瓦特:《国际事务概览:1961年》上册,于树生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第328页。

[113]Frank A.Mayer,Adenauer and Kennedy:A Study in German-American Relations,1961-1963,p.45.

[114][美]小阿瑟·M.施莱辛格:《一千天:约翰·菲·肯尼迪在白宫》,仲宜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年,第324页。

[115]FRUS 1961-1963,Vol.XIV,Berlin Crisis 1961-1962,document106.

[116]FRUS 1961-1963,Vol.XIV,Berlin Crisis 1961-1962,document113.

[117]FRUS 1961-1963,Vol.XIV,Berlin Crisis 1961-1962,document111.

[118]FRUS 1961-1963,Vol.XIV,Berlin Crisis 1961-1962,document111.

[119][美]小阿瑟·M.施莱辛格:《一千天:约翰·菲·肯尼迪在白宫》,仲宜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年,第323页。

[120]Konard Adenauer,Rhöndorfer Ausgabe,Teegespräche 1959-1961,Stiftung Bundeskanzler-Adenauer-Hans,herausgegeben von Rudolf Morsey und Hans-Peter Schwarz,Berlin:Siedler Verlag,1988,S.545.

[121][德]维利·勃兰特,《会见与思考》,张连根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6页。

[122][德]维利·勃兰特,《会见与思考》,张连根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23页。

[123][美]小阿瑟·M.施莱辛格:《一千天:约翰·菲·肯尼迪在白宫》,仲宜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年,第324页。

[124]FRUS 1961-1963,Vol.XIV,Berlin Crisis 1961-1962,document120.

[125][美]西奥多·索伦森:《肯尼迪》,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第420页。

[126][德]威廉·格雷韦:《西德外交风云纪实》,梅兆荣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年,第480页。

[127]FRUS 1961-1963,Vol.XIV,Berlin Crisis 1961-1962,document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