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 记
后 记
人生历程中,个人奋斗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来自老师、亲人、朋友的帮助和支持,必定会备感艰难,而人生的道路有时也会完全不一样。
恩师吴友法教授不嫌我愚钝,启我智慧,授我知识,教我做人。如果没有吴老师多年来的关心和支持,我就不可能顺利完成学业。在跟随吴老师学习的过程中,我深为他为人坦荡、治学严谨所感染,受益匪浅。在博士论文的写作过程中,论文观点的把握、框架的搭建、文字的润色,甚至于标点符号的运用,吴老师都给予了耐心细致的指导。博士论文假如有可取之处的话,首先应归功于我的导师。当然,文责自负。我的师母马老师多年来给予我的帮助,我亦将牢记在心。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为我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在学习期间,聆听名师教导,常为浓厚的学术氛围所感染。感谢胡德坤教授、陈勇教授、张德明教授、韩永利教授、胡才珍教授等老师在学业上给予我的指导和帮助。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黄正柏教授、刑来顺教授在开题报告会上,对博士论文提出了十分宝贵的意见,使我备受启发,在此深表谢意。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办公室的张午老师,待学生热情、诚恳,谨致以崇高的敬意。台湾学者陈郴虽然与我素不相识,但在我去信之后,立即将自己所发表的文章通过电子邮件寄给我,他的信任与热情让我感动。在论文的选题过程中,与师兄陈从阳的交流让我受益颇多。与卢勇、张才圣、郑丽等同窗的相互激励,使我每每遇到困难时总能鼓起勇气。
感谢武汉大学出版社的王雅红、胡国民、程牧原三位老师,你们认真负责的态度和辛勤付出,使这本书得以顺利出版。感谢湖北经济学院为我提供了优越的工作环境,感谢湖北经济学院为本书的出版提供的便利条件。思想政治理论课部的领导桂胜教授、路杨教授给予我的帮助和支持,使我终身受益。苏文慧主任、田琼华书记虽然现在已经不在思政课部工作,但你们在我刚到这个单位时给予我的关心,我亦将不会忘记。我所在的历史学教研室,是一个团结、和谐的大家庭,能与齐志坚、范文明、马翠兰、李燕、商守卫共事,是我的荣幸。罗骋、代保平、嵇雷,你们真的是我见过的最有见识的人。这本书将邮寄给在广州的陈亮、杨尚懂,希望你们可以抽空看一看封面。这本书要送给我的小朋友陈静。这本书还要送给我的老朋友即将退休的杨月江老师。
我故去的外公,当年在我远赴东北求学时,赠我大衣,每念及此,热泪盈眶。我年过九旬的外婆,虽然目不识丁,但老人有着朴素而坚定的认识:读书是好事。感谢我的外公、外婆,感谢我的父母,感谢他们为我成长所付出的一切。感谢我的岳父岳母,他们默默的支持让我时时感动在心。曾庆能、曾浩亮两位兄长的鼓励和支持是我前进的动力,对于他们的帮助和支持表示感谢。我的爱人彭爽,多年来一直承担了家庭的经济重担,为我求学免除了后顾之忧。这本书亦是献给我的儿子叶舒恩的礼物,他将来一定能读懂这本书。
本书是在本人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完善而成的。由于知识和能力所限,书中难免有各种不足之处,恳请专家、读者不吝赐教。
叶晓东
2013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