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 结
自四大国分区占领柏林起,东西方围绕柏林的斗争一直持续不断,1948年发生了第一次柏林危机。在此之后,柏林的局势稍显稳定。及至1958年11月,东西方又在柏林问题上发生了激烈的对抗。第二次柏林危机的爆发看似突然,实际上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东西方关系的缓和、二战后德国问题的长期化趋势、柏林的特殊地位,以及联邦德国谋求核武装,都是危机发生的重要原因。
尽管苏联和东德对西方以西柏林为据点的各种活动一直十分头痛,但无论如何,赫鲁晓夫的目的显然并不限于柏林问题本身。正如赫鲁晓夫在讲话的当天对波兰领导人哥穆尔卡所言,他的目的“并不那么简单”,关于柏林问题的讲话“仅仅是行动的开端”,“斗争的开始”。“东德将使交通问题,特别是军事交通问题变得更加严重,这样它们(西方)就不得不就交通问题与之交涉。结果局势自然会恶化。”英国广播公司(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BBC)记者伊丽莎白·巴克(Elisabeth Barker)得出结论:“看起来,他更愿意将柏林危机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作为有价值的筹码以与美国在更广泛的问题上进行谈判或达成交易。”[46]赫鲁晓夫还估计,美国、英国和法国并不真心赞成德国统一,加上害怕战争,多半不会进行太多的抵制。此外,既然西方不可能发动战争,它们会对东德和柏林实行经济封锁。有关资料还显示,危机之初,踌躇满志的赫鲁晓夫甚至没有考虑通过与西方谈判来解决柏林问题的可能性,直到1958年11月27日向西方正式提出最后通牒时,才决定留下谈判的余地。
【注释】
[1]Joseph L.Nogge&Robert H.Donaldson:《苏联第二次大战后的外交政策》,黄宗浩译,台北: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84年,第105页。
[2][美]孔华润(沃伦·Ⅰ.科恩):《剑桥美国对外关系史》(下)第四卷,周桂银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第301页。
[3]白建才:《美苏冷战史》,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12页。
[4][苏]A.C.阿尼金等:《外交史》第五卷(下),大连外国语学院俄语系翻译组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年,第497页。
[5][美]德怀特·艾森豪威尔:《艾森豪威尔回忆录——白宫岁月(上)受命变革(1953—1956年)》,复旦大学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研究所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8年,第173~176页。
[6][苏]A.C.阿尼金等:《外交史》第五卷(下),大连外国语学院俄语系翻译组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年,第496页。
[7][英]德里克·W.厄尔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欧政治》,章定昭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年,第172页。
[8][德]康拉德·阿登纳:《阿登纳回忆录1953—1955(二)》,上海外国语学院德法语系德语组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205页。
[9]杨生茂:《美国外交政策史1775—1989》,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485页。
[10][英]约翰·W.梅森:《冷战1945—1991》,余家驹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第39页。
[11][英]德里克·W.厄尔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欧政治》,章定昭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年,第175页。
[12]Christian Hacke,Die Auβenpolitik der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WeltmachtwiderWillen?,Berlin:Ullstein,1997,S.86.
[13][美]孔华润(沃伦·Ⅰ.科恩):《剑桥美国对外关系史》(下)第四卷,周桂银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第345页。
[14][美]孔华润(沃伦·I.科恩):《剑桥美国对外关系史》(下)第四卷,周桂银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第345页。
[15][美]孔华润(沃伦·I.科恩):《剑桥美国对外关系史》(下)第四卷,周桂银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第345页。
[16][美]J.斯帕尼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外交政策》,段若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64页。
[17][德]威廉·格雷韦:《西德外交风云纪实》,梅兆荣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年,第256页。
[18]Hans-Peter Schwarz,Adenauer:Der Staatsman,1952-1967,Stuttgart:Deutsche Verlags-Anstalt,1991,S.564.
[19]Wolfram F.Hanrieder,Germany,America,Europe:Forty Years of German Foreign Policy,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89,p.42.
[20][德]康拉德·阿登纳:《阿登纳回忆录1955—1959(三)》,上海外国语学院德法语系德语组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第343页。
[21][德]康拉德·阿登纳:《阿登纳回忆录1955—1959(三)》,上海外国语学院德法语系德语组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第344页。
[22][美]孔华润(沃伦·I.科恩):《剑桥美国对外关系史》(下)第四卷,周桂银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第344页。
[23][德]施特劳斯:《施特劳斯回忆录》,苏惠民等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3年,第287页。
[24][德]施特劳斯:《施特劳斯回忆录》,苏惠民等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3年,第288~289页。
[25][德]施特劳斯:《施特劳斯回忆录》,苏惠民等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3年,第290页。
[26][德]施特劳斯:《施特劳斯回忆录》,苏惠民等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3年,第290页。
[27][英]德里克·W.厄尔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欧政治》,章定昭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年,第257页。
[28]Wolfgang Hofman,“West Berlin-The Isolated City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Journalof Contemporary History,Vol.4.No.3,Urbanism(Jul.,1969),p.87.
[29]F.Friedensburg,“The Geographical Elements in the Berlin Situation”,The Geographical Journal,Vol.133,No.2(Jun.,1967),p.139.
[30][法]阿尔弗雷德·格罗塞:《战后欧美关系》,刘其中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第114页。
[31]Wolfgang Hofman,“West Berlin-The Isolated City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Journalof Contemporary History,Vol.4.No.3,Urbanism(Jul.,1969),p.87.
[32]David G.Coleman,“Eisenhower and the Berlin Problem 1953-1954”,Journal of Cold War Studies,Vol.2,No.1(Winter 2000),pp.29-31.
[33]Elisabeth Barker,“The Berlin Crisis 1958-1962”,International Affairs(Royal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1944-),Vol.39,No.1(Jan.,1963),p.59.
[34]Willy Brandt,“The East-West Problem As Seen from Berlin”,International Affairs(Royal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1944-),Vol.34,No.3(Jul.,1958),p.301.
[35]C.D.Lush,“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erlin and 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The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Law Quarterly,Vol.14,No.3(Jul.,1965),pp.746-748.
[36]Elisabeth Barker,“The Berlin Crisis 1958-1962”,p.59.
[37][德]维利·勃兰特:《会见与思考》,张连根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33页。
[38][德]康拉德·阿登纳:《阿登纳回忆录1955—1959(三)》,上海外国语学院德法语系德语组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第529页。
[39]U.S.Department of States,Documents on Germany 1944-1985,Washington,1985,pp.542-546.
[40]U.S.Department of States,Documents on Germany 1944-1985,Washington,1985,pp.542-546.
[41][苏]尼基塔·赫鲁晓夫:《赫鲁晓夫回忆录》,赵绍棣等译,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8年,第647~648页。
[42][英]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国际事务概览:1956—1958》,福建师范大学外语系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第735、746、751页。
[43]Francis O.Wilcox,“Soviet Diplomacy:A Challenge to Freedom”,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Vol.324,Resolving the Russian-American Deadlock(Jul.,1959),p.127.
[44]D.F.Fleming,“The Future of West Berlin”,TheWestern Political Quarterly,Vol.14,No.1,Part1(Mar.,1961),p.38.
[45]Petr Lunak,“Khrushchev and the Berlin Crisis:Soveit Brinkmanship Seen from Inside”,Cold War History,V ol.3,No.2(Jan.,2003),pp.53-82;Hope M.Harrison,“Driving the Soviets up theWall:A Super-Ally,a Superpower,and the Building of the Berlin Wall,1958-61”,Cold War History,Vol.1,No.1(Agu.,2000),pp.53-74;[美]霍普·哈里森《中国与1958—1961年的柏林危机》,原文系作者提交“冷战在亚洲”香港国际学术讨论会(1996年1月)的论文,白建才译,杨明校;[美]霍普·哈里森:《赫鲁晓夫1958年对柏林的最后通牒》,来自“冷战中国网”。
[46]Elisabeth Barker,“The Berlin Crisis 1958-1962”,p.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