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 结
与美国政府的判断相同的是,阿登纳也认为苏联领导人不希望就柏林问题发动战争,也认为西方需要保持冷静和坚定。但在其他问题上,则存在不同判断。首先,在赫鲁晓夫的动机上,阿登纳更多的是从本国立场出发去看问题,认为法德关系的接近是一个重要原因;美国则更多是从东西方对峙、美苏对抗的角度来分析问题。其次,在一开始,美国政府就认为赫鲁晓夫并非虚张声势,而阿登纳只是在苏联发出了最后通牒后才认为赫鲁晓夫是认真的。再次,美国并不排斥谈判,而阿登纳在一开始就不希望进行谈判。最后,美国希望盟国可以与美国一道分担责任、承担义务,但阿登纳则希望盟国特别是美国应该承担起主要责任。
为了摆脱危机,美国政府认为,应该与苏联进行谈判,而为了营造合适的谈判氛围,就必须首先作出灵活的姿态,让苏联和公众舆论得到这样的印象,即美国政府不愿意让危机进一步升级。正因为如此,对于阿登纳政府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强硬、立场僵化,艾森豪威尔政府非常不满。危机的最初阶段,两国之间的分歧便暴露出来,在不承认东德和德国通过自由选举实现统一这两个重大问题上,杜勒斯都发表了在波恩看来十分危险的观点。“这两个声明预示了要完全放弃美国以前长期坚持的不承认东德政权和德国自决权的立场的危险性。”[75]虽然由于联邦德国的反对等原因,美国政府最终放弃了“代理人理论”,并坚持要在自由选举的基础上实现德国的重新统一,但这种反复之举在很大程度上引起了阿登纳政府的怀疑。首先,在柏林问题上,美国政府并不是像阿登纳所希望的那样立场坚定。“毫不奇怪,这一插曲降低了阿登纳对盟友的信心,使他怀疑,他们可能会‘把他推下河’。”[76]其次,存在美国向苏联让步的危险性。美国为了缓解危机,在盟国之间无法达成一致的情况下,会与苏联进行双边谈判,而在这种谈判中,无法保证它们在不牺牲联邦德国的利益的前提下达成交易。
【注释】
[1][美]德怀特·D.艾森豪威尔:《艾森豪威尔回忆录——白宫岁月(下)缔造和平1956—1961年》,静海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7年,第371页。
[2]U.S.Department of State.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1958-1960,Vol.Ⅷ,Berlin Crisis,1958-1959.Washington:Goverment Printing Office,1993,p.46.
[3][美]雷蒙德·加特霍夫:《冷战史:遏制与共存备忘录》,伍牛、王薇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年,第123页。
[4][美]雷蒙德·加特霍夫:《冷战史:遏制与共存备忘录》,伍牛、王薇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年,第124页。
[5]FRUS 1958-1960,Vol.Ⅷ,Berlin Crisis 1958-1959,p.57.
[6]William Burr,“Avoiding the Slippery Slope:The Eisenhower Adiminisration and the Berlin Crisis,November 1958-January 1959”,Diplomatic History xviii:2(Spring 1994),pp.183-184.
[7]Richard H.Immerman,“Confessions of an Eisenhower Revisionist:An Agonizing Reappraisal”,Diplomatic History 14(Summer 1990),pp.328-329.
[8]U.S.Department of State,Document on Germany,pp.384-385.
[9]U.S.Department of State,Document on Germany,pp.384-385.
[10][美]沃尔特·拉弗贝:《美苏冷战史话1945—1975》,游燮诞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222页。
[11][美]斯蒂芬·安布罗斯:《艾森豪威尔传(下卷)1952—1969》,徐问铨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第527~528页。
[12]Kori Schake,“A Broader Range of Choice?US Policy in the 1958 and 1961 Berlin Crises”,John P.S.Gearson&Kori Schake(eds.),The Berlin Wall Crisis:Perspectives on Cold War Alliances,London:Palgrave Macmillan,2002,p.26.
[13][美]孔华润(沃伦·I.科恩):《剑桥美国对外关系史(下)》第四卷,周桂银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第346页。
[14]Kori Schake,“A Broader Range of Choice?US Policy in the 1958 and 1961 Berlin Crises”,p.26.
[15][美]德怀特·D.艾森豪威尔:《艾森豪威尔回忆录——白宫岁月(下)缔造和平1956—1961年》,静海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7年,第382页。
[16][德]威廉·格雷韦:《西德外交风云纪实》,梅兆荣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年,第342页。
[17][德]康拉德·阿登纳:《阿登纳回忆录1955—1959(三)》,上海外国语学院德法语系德语组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第518页。
[18][德]康拉德·阿登纳:《阿登纳回忆录1955—1959(三)》,上海外国语学院德法语系德语组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第538页。
[19][德]康拉德·阿登纳:《阿登纳回忆录1955—1959(三)》,上海外国语学院德法语系德语组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第543~544页。
[20][德]康拉德·阿登纳:《阿登纳回忆录1955—1959(三)》,上海外国语学院德法语系德语组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第543~544页。
[21][德]康拉德·阿登纳:《阿登纳回忆录1955—1959(三)》,上海外国语学院德法语系德语组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第539~540页。
[22][德]康拉德·阿登纳:《阿登纳回忆录1955—1959(三)》,上海外国语学院德法语系德语组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第538页。
[23][德]康拉德·阿登纳:《阿登纳回忆录1955—1959(三)》,上海外国语学院德法语系德语组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第538~539页。
[24][美]亨利·基辛格:《大外交》,顾淑馨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年,第524页。
[25][德]康拉德·阿登纳:《阿登纳回忆录1955—1959(三)》,上海外国语学院德法语系德语组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第530页。
[26][德]康拉德·阿登纳:《阿登纳回忆录1955—1959(三)》,上海外国语学院德法语系德语组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第530页。
[27][德]康拉德·阿登纳:《阿登纳回忆录1955—1959(三)》,上海外国语学院德法语系德语组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第534页。
[28][德]康拉德·阿登纳:《阿登纳回忆录1955—1959(三)》,上海外国语学院德法语系德语组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第541页。
[29][苏]A.C.阿尼金等:《外交史》(第五卷)下,大连外国语学院俄语系翻译组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年,第608页。
[30][英]哈罗德·麦克米伦:《麦克米伦回忆录(四)——乘风破浪》,余航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559~560页。
[31][法]夏尔·戴高乐:《希望回忆录》,《希望回忆录》翻译组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59页。
[32]William Burr,“Avoiding the Slippery Slope:The Eisenhower Adiminisration and the Berlin Crisis,November 1958-January 1959”,p.183.
[33]FRUS 1958-1960,Vol.Ⅷ,Berlin Crisis 1958-1959,pp.76-80.
[34]FRUS 1958-1960,Vol.Ⅷ,Berlin Crisis 1958-1959,pp.118-119.
[35]FRUS 1958-1960,Vol.Ⅷ,Berlin Crisis 1958-1959,pp.106-109.
[36][德]威廉·格雷韦:《西德外交风云纪实》,梅兆荣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年,第343~344页。
[37][德]威廉·格雷韦:《西德外交风云纪实》,梅兆荣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年,第343~344页。
[38]FRUS 1958-1960,Vol.Ⅷ,Berlin Crisis 1958-1959,pp.103-105.
[39]FRUS 1958-1960,Vol.Ⅷ,Berlin Crisis 1958-1959,pp.103-105.
[40]Jack M.Schick,The Berlin Crisis,1958-1962,Philadelphia: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1971,p.33.
[41][美]亨利·基辛格:《选择的必要》,国际关系研究所编译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年,第179页。
[42]FRUS 1958-1960,Vol.Ⅷ,Berlin Crisis 1958-1959,pp.76-80.
[43][德]威廉·格雷韦:《西德外交风云纪实》,梅兆荣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年,第343页。
[44]William Burr,“Avoiding the Slippery Slope:The Eisenhower Adiminisration and the Berlin Crisis,November 1958-January 1959”,p.191.
[45]William Burr,“Avoiding the Slippery Slope:The Eisenhower Adiminisration and the Berlin Crisis,November 1958-January 1959”,p.188.
[46]William Burr,“Avoiding the Slippery Slope:The Eisenhower Adiminisration and the Berlin Crisis,November 1958-January 1959”,p.188.
[47]FRUS 1958-1960,Vol.Ⅷ,Berlin Crisis 1958-1959,pp.143-145.
[48]FRUS 1958-1960,Vol.Ⅷ,Berlin Crisis 1958-1959,pp.156-157.
[49]William Burr,“Avoiding the Slippery Slope:The Eisenhower Adiminisration and the Berlin Crisis,November 1958-January 1959”,pp.189-190.
[50]Townsend Hoopes,The Devil and John Foster Dulles,p.467.
[51]William Burr,“Avoiding the Slippery Slope:The Eisenhower Adiminisration and the Berlin Crisis,November 1958-January 1959”,p.199.
[52]FRUS 1958-1960,Vol.Ⅷ,Berlin Crisis 1958-1959,pp.180-183.
[53]Hans-Peter Schwarz,Die Aera Adenauer:Epochenwechsel,1957-1963,Stuttgart:Deutsche Verlags-Anstalt,1983,S.90.
[54]Wolfram F.Hanrieder,Germany,America,Europe:Forty Years of German Foreign Policy,pp.167-168.
[55]Wolfram F.Hanrieder,Germany,America,Europe:Forty Years of German Foreign Policy,pp.167-168.
[56][德]威廉·格雷韦:《西德外交风云纪实》,梅兆荣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年,第348页。
[57][美]斯蒂芬·安布罗斯:《艾森豪威尔传(下卷)1952—1969》,徐问铨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第527页。
[58]许海云:《北约简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97页。
[59][德]威廉·格雷韦:《西德外交风云纪实》,梅兆荣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年,第351页。
[60][德]威廉·格雷韦:《西德外交风云纪实》,梅兆荣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年,第349页。
[61][英]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国际事务概览:1959—1960年》,曾稣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第17页。
[62][德]威廉·格雷韦:《西德外交风云纪实》,梅兆荣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年,第352页。
[63][英]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国际事务概览:1959—1960年》,曾稣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第19页。
[64][英]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国际事务概览:1959—1960年》,曾稣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第21页。
[65][德]康拉德·阿登纳:《阿登纳回忆录1955—1959(三)》,上海外国语学院德法语系德语组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第546页。
[66]Jack M.Schick,The Berlin Crisis,1958-1962,pp.45-46.
[67][德]威廉·格雷韦:《西德外交风云纪实》,梅兆荣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年,第353~354页。
[68]Jack M.Schick,The Berlin Crisis,1958-1962,pp.37-38.
[69]Hans-Peter Schwarz,Adenauer.DerStaatsmann:1952-1967,S.474.
[70][德]威廉·格雷韦:《西德外交风云纪实》,梅兆荣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年,第353页。
[71][德]威廉·格雷韦:《西德外交风云纪实》,梅兆荣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年,第354页。
[72]FRUS 1958-1960,Vol.Ⅷ,Berlin Crisis 1958-1959,pp.257-258.
[73][德]威廉·格雷韦:《西德外交风云纪实》,梅兆荣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年,第354页。
[74][美]亨利·基辛格:《大外交》,顾淑馨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年,第530页。
[75][美]J.斯帕尼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外交政策》,段若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131页。
[76]William Burr,“Avoiding the Slippery Slope:The Eisenhower Adiminisration and the Berlin Crisis,November 1958-January 1959”,p.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