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 结

小 结

经过危机初期一段时间的酝酿,艾森豪威尔政府的第二次柏林危机政策开始愈加清晰起来,逐步确立了以谈判为主来解决柏林和德国问题的方针。在美国政府的推动下,联邦德国勉强同意开展对苏谈判。为了防止在接下来的谈判过程中美国对苏联作出让步,阿登纳感到有必要表现出灵活的姿态。在阿登纳的影响和默许下,联邦德国外交部的官员们提出了一些在美国看来比较具有操作性的计划。随着危机的缓解,阿登纳决定收回先前所作出的让步,并对西方国家间所形成的一致意见表示反对。在美国政府以及本国外交官员们的劝说下,阿登纳最终采取了合作态度,使得西方终于在日内瓦外长会议前就谈判立场达成了一致。

必须指出的是,正是由于阿登纳的反复之举,拖延了进行磋商的时间,导致西方的“赫脱计划”既不完善,也不具备实际操作性。西方正是带着不完善的谈判计划参加日内瓦外长会议。在提出的计划遭到苏联的拒绝后,为挽救谈判,美国出现了让步的倾向。联邦德国对美国的“妥协”十分不满。所幸的是,苏联也不接受美国的让步。日内瓦外长会议陷入僵局后,艾森豪威尔决定采取单方面的行动,邀请赫鲁晓夫访问美国。阿登纳以极其忧虑的眼光注视美苏之间的首脑会晤,担心在联邦德国不知情的情况下,美苏之间达成妥协。面临来自波恩一次又一次的质疑,艾森豪威尔政府不厌其烦地予以解释。美国虽然再三向阿登纳保证,它不会忽视联邦德国的利益,但仍然无法使阿登纳感到安心。由于有先前日内瓦外长会议和戴维营会议的经验,阿登纳对与苏联进行谈判的态度越来越消极。其根源就在于对美国的不信任,他不相信美国可以在苏联的压力面前立场坚定,也不相信美国对他所作的决不妥协的承诺。这种不信任态度反过来也让美国政府十分恼火,导致美国在与联邦德国磋商时非常小心,对自己的谈判计划闪烁其词,以免遭到阿登纳的指责。正是因为阿登纳的不信任,加上艾森豪威尔任期将至,美国政府在协调西方的谈判立场时也显得比较消极。从某种意义上说,巴黎最高级首脑会议的流产对这一时期的德美关系来说,未免不是一件好事,它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联邦德国对美国外交政策的怀疑。

【注释】

[1][英]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国际事务概览:1959—1960》,曾稣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第21页。

[2]FRUS 1958-1960,Vol.Ⅷ,Berlin Crisis 1958-1959,pp.299-305.

[3]FRUS 1958-1960,Vol.Ⅷ,Berlin Crisis 1958-1959,p.306.

[4]FRUS 1958-1960,Vol.Ⅷ,Berlin Crisis 1958-1959,p.318.

[5]FRUS 1958-1960,Vol.Ⅷ,Berlin Crisis 1958-1959,pp.307-310.

[6]Hans-Peter Schwarz,Adenauer.DerStaatsmann:1952-1967,S.474.

[7]William Burr,“Avoiding the Slippery Slope:The Eisenhower Adiminisration and the Berlin Crisis,November 1958-January 1959”,p.202.

[8]FRUS 1958-1960,Vol.Ⅷ,Berlin Crisis 1958-1959,p.253.

[9]FRUS 1958-1960,Vol.Ⅷ,Berlin Crisis 1958-1959,pp.345-348.

[10]Wolfram F.Hanrieder,Germany,America,Europe:Forty Years of German Foreign Policy,p.67.

[11]FRUS 1958-1960,Vol.Ⅷ,Berlin Crisis 1958-1959,pp.340-341.

[12][美]德怀特·D.艾森豪威尔:《艾森豪威尔回忆录——白宫岁月(下)缔造和平1956—1961年》,静海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7年,第385页。

[13][英]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国际事务概览:1959—1960年》,曾稣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第31页。

[14][德]威廉·格雷韦:《西德外交风云纪实》,梅兆荣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年,第368页。

[15]FRUS 1958-1960,Vol.Ⅷ,Berlin Crisis 1958-1959,p.310.

[16]Hans-Peter Schwarz,Adenauer.DerStaatsmann:1952-1967,S.478-480.

[17][德]维利·勃兰特:《会见与思考》,张连根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60页。

[18]Hans-Peter Schwarz,Adenauer.DerStaatsmann:1952-1967,S.484.

[19][德]威廉·格雷韦:《西德外交风云纪实》,梅兆荣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年,第376页。

[20][德]威廉·格雷韦:《西德外交风云纪实》,梅兆荣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年,第372页。

[21]Daniel Kosthorst,Brentano und die deutsche Einheit:Die Deutschlandund Ostpolitik des Aussenministers im Kabinett Adeauer,Melle:Knoth,1993,S.270.

[22]FRUS 1958-1960,Vol.Ⅷ,Berlin Crisis 1958-1959,p.419.

[23][美]德怀特·D.艾森豪威尔:《艾森豪威尔回忆录——白宫岁月(下)缔造和平(1956—1961年)》,静海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7年,第394页。

[24][美]德怀特·D.艾森豪威尔:《艾森豪威尔回忆录——白宫岁月(下)缔造和平(1956—1961年)》,静海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7年,第394页。

[25]笔者注:由于患癌症,杜勒斯从欧洲回来后就住进了医院,其职务由赫脱代理,后者于1959年4月20日正式继任。

[26]Daniel Kosthorst,Brentano und die deutsche Einheit:Die Deutschlandund Ostpolitik des Aussenministers im Kabinett Adeauer,S.270.

[27][德]威廉·格雷韦:《西德外交风云纪实》,梅兆荣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年,第376~377页。

[28]Report No.7995,“Position of 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on the Berlin Situation”,8 April 1959,BCF,NSA.

[29][德]威廉·格雷韦:《西德外交风云纪实》,梅兆荣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年,第371页。

[30][德]威廉·格雷韦:《西德外交风云纪实》,梅兆荣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年,第368页。

[31][德]威廉·格雷韦:《西德外交风云纪实》,梅兆荣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年,第372~373页。

[32]Daniel Kosthorst,Brentano und die deutsche Einheit:Die Deutschlandund Ostpolitik des Aussenministers im Kabinett Adeauer,S.301-302.

[33]FRUS 1958-1960,Vol.Ⅷ,Berlin Crisis 1958-1959,pp.530-531.

[34]FRUS 1958-1960,Vol.Ⅷ,Berlin Crisis 1958-1959,pp.553-554.

[35]FRUS 1958-1960,Vol.Ⅷ,Berlin Crisis 1958-1959,p.580.

[36]FRUS 1958-1960,Vol.Ⅷ,Berlin Crisis 1958-1959,pp.583-584.

[37][德]威廉·格雷韦:《西德外交风云纪实》,梅兆荣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年,第378页。

[38][德]威廉·格雷韦:《西德外交风云纪实》,梅兆荣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年,第381页。

[39][德]威廉·格雷韦:《西德外交风云纪实》,梅兆荣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年,第390页。

[40][英]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国际事务概览:1959—1960年》,曾稣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第40~41页。

[41]Documents on Germany 1944-1985,pp.624-629.

[42][英]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国际事务概览:1959—1960年》,曾稣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第39页。

[43][英]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国际事务概览:1959—1960年》,曾稣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第42~43页。

[44][苏]A.C.阿尼金等:《外交史》第五卷(下),大连外国语学院俄语系翻译组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年,第619~620页。

[45]FRUS 1958-1960,Vol.Ⅷ,Berlin Crisis 1958-1959,pp.766-770.

[46]FRUS 1958-1960,Vol.Ⅷ,Berlin Crisis 1958-1959,pp.771-772.

[47]FRUS 1958-1960,Vol.Ⅷ,Berlin Crisis 1958-1959,pp.823-833.

[48]Daniel Kosthorst,Brentano und die deutsche Einheit:Die Deutschlandund Ostpolitik des Aussenministers im Kabinett Adeauer,S.297-298.

[49][美]亨利·基辛格:《选择的必要》,国际关系研究所编译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年,第176页。

[50][德]威廉·格雷韦:《西德外交风云纪实》,梅兆荣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年,第385~386页。

[51][德]威廉·格雷韦:《西德外交风云纪实》,梅兆荣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年,第385~386页。

[52]Daniel Kosthorst,Brentano und die deutsche Einheit:Die Deutschlandund Ostpolitik des Aussenministers im Kabinett Adeauer,S.300-301.

[53]FRUS 1958-1960,Vol.Ⅷ,Berlin Crisis 1958-1959,p.1048.

[54][英]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国际事务概览:1959—1960年》,曾稣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第53页。

[55][苏]A.C.阿尼金等:《外交史》第五卷(下),大连外国语学院俄语系翻译组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年,第625~626页。

[56]U.S.Department of State.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1958-1960,Vol.Ⅸ,Berlin Crisis,1959-1960.Germany;Austria Washington:Goverment Printing Office,1993,pp.1-3.

[57]FRUS 1958-1960,Vol.Ⅸ,Berlin Crisis 1959-1960,pp.1-3.

[58]FRUS 1958-1960,Vol.Ⅸ,Berlin Crisis 1959-1960,p.18.

[59]FRUS1958-1960,Vol.Ⅸ,BerlinCrisis1959-1960,p.34.

[60]FRUS1958-1960,Vol.Ⅸ,BerlinCrisis1959-1960,p.36.

[61][英]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国际事务概览:1959—1960年》,曾稣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第57~58页。

[62]FRUS 1958-1960,Vol.Ⅸ,Berlin Crisis 1959-1960,pp.53-54.

[63]FRUS 1958-1960,Vol.Ⅸ,Berlin Crisis 1959-1960,pp.55-56.

[64]FRUS 1958-1960,Vol.Ⅸ,Berlin Crisis 1959-1960,pp.57-58.

[65]FRUS 1958-1960,Vol.Ⅸ,Berlin Crisis 1959-1960,pp.71-72.

[66]FRUS 1958-1960,Vol.Ⅸ,Berlin Crisis 1959-1960,pp.90-91.

[67]FRUS 1958-1960,Vol.Ⅸ,Berlin Crisis 1959-1960,pp.93-94.

[68][英]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国际事务概览:1959—1960年》,曾稣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第71页。

[69][德]威廉·格雷韦:《西德外交风云纪实》,梅兆荣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年,第415页。

[70]FRUS 1958-1960,Vol.Ⅸ,Berlin Crisis 1959-1960,p.94.

[71]FRUS 1958-1960,Vol.Ⅸ,Berlin Crisis 1959-1960,p.103.

[72][德]康拉德·阿登纳:《阿登纳回忆录1959—1963断片(四)》,上海外国语学院德法语系德语组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第19页。

[73][英]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国际事务概览:1959—1960年》,曾稣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第72页。

[74][法]夏尔·戴高乐:《希望回忆录》,《希望回忆录》翻译组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96页。

[75][英]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国际事务概览:1959—1960年》,曾稣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第73页。

[76][英]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国际事务概览:1959—1960年》,曾稣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第75页。

[77][德]康拉德·阿登纳:《阿登纳回忆录1959—1963断片(四)》,上海外国语学院德法语系德语组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第23页。

[78][德]威廉·格雷韦:《西德外交风云纪实》,梅兆荣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年,第415~416页。

[79][德]威廉·格雷韦:《西德外交风云纪实》,梅兆荣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年,第415页。

[80][苏]A.C.阿尼金等:《外交史》第五卷(下),大连外国语学院俄语系翻译组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年,第630页。

[81][德]威廉·格雷韦:《西德外交风云纪实》,梅兆荣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年,第411页。

[82][德]威廉·格雷韦:《西德外交风云纪实》,梅兆荣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年,第412页。

[83][苏]A.C.阿尼金等:《外交史》第五卷(下),大连外国语学院俄语系翻译组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年,第629页。

[84][德]威廉·格雷韦:《西德外交风云纪实》,梅兆荣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年,第418页。

[85][美]亨利·基辛格:《选择的必要》,国际关系研究所编译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年,第1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