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 结

小 结

“柏林墙”事件后,为缓和紧张局势,在盟国之间还未进行充分磋商的情况下,肯尼迪政府开始单方面推动对苏谈判。由于并没有得到其他西方国家的授权,所以美国称之为“试探性”谈判。美国之所以急于推动对苏试探性谈判,表明它不希望由于盟国之间立场的不一致而导致局势无法得到缓和。在这种考虑中,尤其是要摆脱联邦德国对美国谈判政策的影响。然而,在谈判过程中,一旦陷入僵局,需要提出新的计划和建议,肯尼迪就不得不再次征求阿登纳的意见,其目的在于探询联邦德国所能接受的让步的限度。

问题在于,联邦德国的立场毫不松动。在这种情况下,肯尼迪政府决定逼迫联邦德国政府对美国的提议进行表态。华盛顿类似最后通牒的做法引起了波恩的强烈反弹。由此发生了“四月泄密”事件,两国互相公开指责,矛盾公开化。1962年4月美国与联邦德国之间的摩擦,充分暴露了美国与联邦德国在处理柏林危机问题上存在的分歧。两国关系急转直下,降到了自1949年联邦德国成立以来的最低点。美国强迫阿登纳政府接受关于柏林问题的新建议,表明它急于与苏联达成妥协,也表明它对波恩一直以来对美国政策指手画脚已经失去耐心。实际上,美国所谓的新建议,并不是突然摆在阿登纳面前的,关于成立国际通道管理机构的计划、关于增加两个德国之间接触的建议早已经在与阿登纳政府的以往的接触中提到过。对于计划本身,波恩方面虽然不能接受,但进行磋商的余地还是有的,至少联邦德国外交部并不激烈反对这一计划。阿登纳政府处理美国新建议的激烈方式,只是波恩长期以来对华盛顿积怨的总爆发。

在相互发泄对对方的不满之后,德美两国领导人开始冷静下来,危机逐渐消退,也使两国有足够的时间来对受挫的德美关系进行修补。

【注释】

[1][美]小阿瑟·M.施莱辛格:《一千天:约翰·菲·肯尼迪在白宫》,仲宜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年,第327页。

[2][美]亨利·基辛格:《大外交》,顾淑馨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年,第538页。

[3]FRUS 1961-1963,Vol.XIV,Berlin Crisis 1961-1962,document141.

[4]FRUS 1961-1963,Vol.XIV,Berlin Crisis 1961-1962,document130.

[5][德]威廉·格雷韦:《西德外交风云纪实》,梅兆荣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年,第480页。

[6]FRUS 1961-1963,Vol.XIV,Berlin Crisis 1961-1962,document130.

[7][德]威廉·格雷韦:《西德外交风云纪实》,梅兆荣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年,第481页。

[8]FRUS 1961-1963,Vol.XIV,Berlin Crisis 1961-1962,document133.

[9]FRUS 1961-1963,Vol.XIV,Berlin Crisis 1961-1962,document139.

[10]FRUS 1961-1963,Vol.XIV,Berlin Crisis 1961-1962,document 146,Editorial Note.

[11]Samuel H.Barnes,Frank Grace,James K.Pollock,Peter W.Sperlich,“The German Party System and the 1961 Federal Election”,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Vol.56,No.4(Dec.,1962),p.906.

[12][德]施特劳斯:《施特劳斯回忆录》,苏惠民等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3年,第349页。

[13][德]施特劳斯:《施特劳斯回忆录》,苏惠民等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3年,第351页。

[14][德]威廉·格雷韦:《西德外交风云纪实》,梅兆荣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年,第475页。

[15]C.L.Sulzberger,“Mr.K.Faces a Death and a Defeat”,New York Times,International Edition,23 September 1961.

[16][德]威廉·格雷韦:《西德外交风云纪实》,梅兆荣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年,第477页。

[17]Frank A.Mayer,Adenauer and Kennedy:A Study in German-American Relations,1961-1963,p.50.

[18]Daniel Koerfer,Kampf ums Kanzleramt:Erhard und Adenauer,Stuttgart:Deutsche-Verlags-Anstalt,1987,S.611.

[19][德]威廉·格雷韦:《西德外交风云纪实》,梅兆荣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年,第473~474页。

[20][德]威廉·格雷韦:《西德外交风云纪实》,梅兆荣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年,第476页。

[21][德]威廉·格雷韦:《西德外交风云纪实》,梅兆荣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年,第485~486页。

[22][德]威廉·格雷韦:《西德外交风云纪实》,梅兆荣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年,第485~486页。

[23]Jean Edward Smith,The Defense of Berlin,Baltimore:The Johns Hopkins Press,1963,p.313.

[24]Frank A.Mayer,Adenauer and Kennedy:A Study in German-American Relations,1961-1963,p.52.

[25]FRUS 1961-1963,Vol.XIV,Berlin Crisis 1961-1962,document170.

[26][德]威廉·格雷韦:《西德外交风云纪实》,梅兆荣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年,第487页。

[27][德]威廉·格雷韦:《西德外交风云纪实》,梅兆荣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年,第490页。

[28]FRUS 1961-1963,Vol.XIV,Berlin Crisis 1961-1962,document176.

[29]FRUS 1961-1963,Vol.XIV,Berlin Crisis 1961-1962,document182.

[30]笔者注:在比伦巴赫的回忆录中并未指明具体日期,只是提到在“1961年10月第二个星期”,根据格雷韦在场这一线索,通过翻阅格雷韦的回忆录得知,格雷韦10月12日到10月20日之间在波恩述职,在此期间,格雷韦与阿登纳的会面有两次,一次是10月13日,一次是10月19日,据此推断,阿登纳与比伦巴赫的会面应该是在1961年10月13日,参见《我的特殊使命》第1页,《西德外交风云纪实》第492页。

[31][德]库尔特·比伦巴赫:《我的特殊使命》,潘琪昌、马灿荣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第2页。

[32][德]库尔特·比伦巴赫:《我的特殊使命》,潘琪昌、马灿荣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第24页。

[33][德]库尔特·比伦巴赫:《我的特殊使命》,潘琪昌、马灿荣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第57~58页。

[34][德]库尔特·比伦巴赫:《我的特殊使命》,潘琪昌、马灿荣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第61页。

[35][德]库尔特·比伦巴赫:《我的特殊使命》,潘琪昌、马灿荣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第64页。

[36][德]库尔特·比伦巴赫:《我的特殊使命》,潘琪昌、马灿荣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第64页。

[37]FRUS 1961-1963,Vol.XIV,Berlin Crisis 1961-1962,document184.

[38]FRUS 1961-1963,Vol.XIV,Berlin Crisis 1961-1962,document188.

[39]FRUS 1961-1963,Vol.XIV,Berlin Crisis 1961-1962,document188.

[40][德]威廉·格雷韦:《西德外交风云纪实》,梅兆荣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年,第496页。

[41]Frank A.Mayer,Adenauer and Kennedy:A Study in German-American Relations,1961-1963,p.54.

[42]Raymond L.Garthoff,“Berlin 1961:The Record Corrected”,Foreign Policy 84(Fall1991),pp.142-156.

[43]Richard Reeves,President Kennedy:Profile of Power,New York:Simon and Schuster,1993,p.250.

[44][英]D.C.瓦特:《国际事务概览:1961年》上册,于树生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第360~361页。

[45]FRUS 1961-1963,Vol.XIV,Berlin Crisis 1961-1962,document209.

[46]FRUS 1961-1963,Vol.XIV,Berlin Crisis 1961-1962,document 210,Editorial Note.

[47][德]威廉·格雷韦:《西德外交风云纪实》,梅兆荣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年,第501页。

[48]Frank A.Mayer,Adenauer and Kennedy:A Study in German-American Relations,1961-1963,p.56.

[49][英]D.C.瓦特:《国际事务概览:1961年》上册,于树生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第362页。

[50][德]威廉·格雷韦:《西德外交风云纪实》,梅兆荣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年,第503页。

[51][英]D.C.瓦特:《国际事务概览:1961年》上册,于树生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第363~364页。

[52][德]威廉·格雷韦:《西德外交风云纪实》,梅兆荣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年,第501页。

[53]FRUS 1961-1963,Vol.XIV,Berlin Crisis 1961-1962,document215.

[54]FRUS 1961-1963,Vol.XIV,Berlin Crisis 1961-1962,document216.

[55]FRUS 1961-1963,Vol.XIV,Berlin Crisis 1961-1962,document217.

[56]FRUS 1961-1963,Vol.XIV,Berlin Crisis 1961-1962,document218.

[57]FRUS 1961-1963,Vol.XIV,Berlin Crisis 1961-1962,document219.

[58]FRUS 1961-1963,Vol.XIV,Berlin Crisis 1961-1962,document221.

[59][德]威廉·格雷韦:《西德外交风云纪实》,梅兆荣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年,第505页。

[60][德]威廉·格雷韦:《西德外交风云纪实》,梅兆荣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年,第506页。

[61]FRUS 1961-1963,Vol.XIV,Berlin Crisis 1961-1962,document221.

[62]FRUS 1961-1963,Vol.XIV,Berlin Crisis 1961-1962,document222.

[63]Frank A.Mayer,Adenauer and Kennedy:A Study in German-American Relations,1961-1963,p.61.

[64]Charles Planck,The Changing Status of German Reunification in Western Diplomacy,1945-1966,Baltimore:Johns Hopkins Press,1967,pp.40-41.

[65][德]威廉·格雷韦:《西德外交风云纪实》,梅兆荣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年,第506~507页。

[66]Hans-Jürgen Grabbe,Unionsparteien,Sozialdemokratie und die Vereigten Staaten von Amerika,1945-1966,Düsseldorf:Droste,1983,S.275.

[67][德]库尔特·比伦巴赫:《我的特殊使命》,潘琪昌、马灿荣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第67页。

[68][德]威廉·格雷韦:《西德外交风云纪实》,梅兆荣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年,第507页。

[69][美]亨利·基辛格:《大外交》,顾淑馨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年,第538页。

[70][英]D.C.瓦特:《国际事务概览:1961年》上册,于树生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第364页。

[71]笔者注:信将在第二天递交给阿登纳,而肯尼迪与阿朱别伊之间的谈话刊登在当天的《消息报》上。

[72]FRUS 1961-1963,Vol.XIV,Berlin Crisis 1961-1962,document225.

[73]FRUS 1961-1963,Vol.XIV,Berlin Crisis 1961-1962,document229.

[74]FRUS 1961-1963,Vol.XIV,Berlin Crisis 1961-1962,document225.

[75]FRUS 1961-1963,Vol.XIV,Berlin Crisis 1961-1962,document229.

[76][德]康拉德·阿登纳:《阿登纳回忆录1959—1963断片(四)》,上海外国语学院德法语系德语组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第134页。

[77][德]康拉德·阿登纳:《阿登纳回忆录1959—1963断片(四)》,上海外国语学院德法语系德语组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第139页。

[78][德]康拉德·阿登纳:《阿登纳回忆录1959—1963断片(四)》,上海外国语学院德法语系德语组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第141~142页。

[79][德]威廉·格雷韦:《西德外交风云纪实》,梅兆荣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年,第508页。

[80]FRUS 1961-1963,Vol.XIV,Berlin Crisis 1961-1962,document234.

[81]FRUS 1961-1963,Vol.XIV,Berlin Crisis 1961-1962,document238.

[82][德]威廉·格雷韦:《西德外交风云纪实》,梅兆荣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年,第510页。

[83]FRUS 1961-1963,Vol.XIV,Berlin Crisis 1961-1962,document239.

[84]FRUS 1961-1963,Vol.XIV,Berlin Crisis 1961-1962,document241.

[85]FRUS 1961-1963,Vol.XIV,Berlin Crisis 1961-1962,document242.

[86]FRUS 1961-1963,Vol.XIV,Berlin Crisis 1961-1962,document243.

[87]FRUS 1961-1963,Vol.XIV,Berlin Crisis 1961-1962,document249.

[88]FRUS 1961-1963,Vol.XIV,Berlin Crisis 1961-1962,document251.

[89]FRUS 1961-1963,Vol.XIV,Berlin Crisis 1961-1962,document268.

[90]FRUS 1961-1963,Vol.XIV,Berlin Crisis 1961-1962,document 271,Editorial Note.

[91]FRUS 1961-1963,Vol.XIV,Berlin Crisis 1961-1962,document273.

[92]FRUS 1961-1963,Vol.XIV,Berlin Crisis 1961-1962,document287.

[93]FRUS 1961-1963,Vol.XIV,Berlin Crisis 1961-1962,document296.

[94]FRUS 1961-1963,Vol.XIV,Berlin Crisis 1961-1962,document300.

[95][英]D.C.瓦特:《国际事务概览:1962年》,上海市政协编译工作委员会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第22页。

[96]FRUS 1961-1963,Vol.XIV,Berlin Crisis 1961-1962,document316.

[97]FRUS 1961-1963,Vol.XV,Berlin Crisis 1962-1963,document1.

[98]FRUS 1961-1963,Vol.XV,Berlin Crisis 1962-1963,document4.

[99]Frank A.Mayer,Adenauer and Kennedy:A Study in German-American Relations,1961-1963,pp.69-70.

[100]FRUS 1961-1963,Vol.XV,Berlin Crisis 1962-1963,document2.

[101][美]亨利·基辛格:《大外交》,顾淑馨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年,第538页。

[102][德]威廉·格雷韦:《西德外交风云纪实》,梅兆荣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年,第534~535页。

[103]FRUS 1961-1963,Vol.XV,Berlin Crisis 1962-1963,document30.

[104]笔者注:时任基督教民主联盟议会党团主席。

[105][德]威廉·格雷韦:《西德外交风云纪实》,梅兆荣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年,第535页。

[106]FRUS 1961-1963,Vol.XV,Berlin Crisis 1962-1963,document34.

[107]FRUS 1961-1963,Vol.XV,Berlin Crisis 1962-1963,document35.

[108][德]威廉·格雷韦:《西德外交风云纪实》,梅兆荣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年,第535~536页。

[109]FRUS 1961-1963,Vol.XV,Berlin Crisis 1962-1963,document36.

[112][美]亨利·基辛格:《大外交》,顾淑馨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年,第541页。

[113][德]威廉·格雷韦:《西德外交风云纪实》,梅兆荣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年,第540页。

[114][德]威廉·格雷韦:《西德外交风云纪实》,梅兆荣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年,第541页。

[115][德]威廉·格雷韦:《西德外交风云纪实》,梅兆荣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年,第531页。

[116][德]威廉·格雷韦:《西德外交风云纪实》,梅兆荣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年,第536~537页。

[117][德]威廉·格雷韦:《西德外交风云纪实》,梅兆荣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年,第532页。

[118][美]小阿瑟·M.施莱辛格:《一千天:约翰·菲·肯尼迪在白宫》,仲宜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年,第332页。

[119][德]威廉·格雷韦:《西德外交风云纪实》,梅兆荣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年,第537页。

[120][德]康拉德·阿登纳:《阿登纳回忆录1959—1963断片(四)》,上海外国语学院德法语系德语组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第175页。

[121][德]威廉·格雷韦:《西德外交风云纪实》,梅兆荣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年,第541页。

[122]FRUS 1961-1963,Vol.XV,Berlin Crisis 1962-1963,document50.

[123]FRUS 1961-1963,Vol.XV,Berlin Crisis 1962-1963,document53.

[124][德]威廉·格雷韦:《西德外交风云纪实》,梅兆荣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年,第545~546页。

[125]FRUS 1961-1963,Vol.XV,Berlin Crisis 1962-1963,document 56,Editorial Note.

[126][德]威廉·格雷韦:《西德外交风云纪实》,梅兆荣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年,第548页。

[127]FRUS 1961-1963,Vol.XV,Berlin Crisis 1962-1963,document58.

[128][德]威廉·格雷韦:《西德外交风云纪实》,梅兆荣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年,第553页。

[129][德]威廉·格雷韦:《西德外交风云纪实》,梅兆荣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年,第547页。

[130][美]西奥多·索伦森:《肯尼迪》,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第428页。

[131]吴友法:《冒险、失败、崛起——二十世纪德意志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421页。

[132]肖月、朱立群:《简明国际关系史1945—2002》,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第14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