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疾病分布
问题1 2005年四川省发生了人感染猪链球菌Ⅱ型疫情,发病曲线如图2-1所示,请分析猪链球菌地方暴发特点,及短期时间波动的原因。
答:2005年四川省共报告204例人感染猪链球菌病例,其中实验室确诊68例,临床诊断136例,死亡38例,这主要是由于宰杀和食用病死猪羊所致。患者分布于四川省资阳、内江、遂宁、绵阳、自贡、泸州、成都、宜宾、德阳、乐山、南充和广安12个地市的37个县区131个乡镇195个村庄。首发病例为资阳市雁江区52岁的男性农民,在屠宰并食用了一只不明原因死亡的山羊3天后,于2005年6月24日出现急性发热、寒战、腹痛、呕吐、全身疼痛、皮肤瘀点瘀斑等症状,10小时后死于送往医院的途中。7月上旬陆续发生了一些零星病例,7月16日起发病人数明显增多,22日达到高峰,19~25日发病稳定在较高水平,27日开始明显下降,与当地政府23日以后采取的以禁止屠宰病(死)猪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相吻合。8月6日以后没有新发病例。
问题2 如图2-2所示,请分别描述乙型脑炎和军团菌病季节分布规律并分析可能的原因。
答: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influenza),是一种传播于鸟类和哺乳动物之间的传染病。它是由黏液病毒科的RNA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流感病毒一般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或与被污染物品的接触传播,流感的流行在温带地区有明显的季节性:温带地区的季节性流感主要在冬季流行,通常不会在夏季流行。历史上的大流行流感也常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例如1918年的流感大流行是在当年春天开始,夏季仅有少数病例,到秋天以后才开始大暴发。2009年的甲型H1N1流感流行也有类似的表现。
军团菌病(legionnaires disease)是由革兰染色阴性的嗜肺军团杆菌(legionella pneumophila)引起的一种以肺炎为主的全身性疾病。该菌存在于水和土壤中,常经供水系统、空调和雾化吸入而被吸入,引起呼吸道感染,亦可呈小的暴发流行。军团菌病发生的季节分布情况,呈夏秋季高发特点,与其他病原引起的肺炎季节分布明显不同。疾病季节性升高的原因较为复杂,不仅受自然环境、气候条件、媒介昆虫、野生动物的生活习性和家畜的生长繁殖等因素的影响,也受人的生活方式、生产、劳动条件、营养、风俗习惯、医疗卫生水平、暴露于致病因素的机会和人群易感性的影响。由于在空调系统冷却塔的水中,可能有军团杆菌污染,故在夏季频繁使用空调,可通过带菌气溶胶,而频发军团菌病。
问题3 图2-3为四川省西昌市对当地1960~2005年麻疹疫情监测情况,请描述四川省西仓市麻疹随时间的变化趋势。
答:根据流行曲线的规律,大体上可以分为3个时段:第一个时段是上个世纪的60年代;当地经历过一次大的流行,这次流行一直持续5年左右,流行高峰出现在1964和1965年,每10万人的发病率高达944.75和955.76,1965年实施了大面积疫苗接种,其周期性的流行规律发生了变化;第二个时段是70年代到80年代中期,发病率水平明显降低,但其间仍表现出周期性,共有5次周期性流行,高峰分别出现在1972、1976、1978、1980和1983年,高峰间隔2~4年;第3个时段是1985年以后,发病水平明显降低,每10万人的发病率波动在2~50之间,流行周期性波动依然存在,高峰分别出现在1989、1993、1998和2001年,高峰间隔3~5年。
问题4 如图2-4所示,请描述各国家胃癌死亡比50年时间趋势。
答:标化死亡比为实际死亡人数与该地区(或人群)预期死亡人数之比。为能合理比较不同人群之间同一种疾病的死亡率水平,需消除因不同人群内部年龄和性别构成差异所带来的影响。为此,人为选出一个有代表性的人口作为标准人口,并将该标准人口的各年龄和性别组死亡比率应用于所研究人群的相应各组人口数目上,由此得到它们的灭亡人数的预期数,即计算出能进行合理比较的标准化死亡比(SMR)。
一项对部分国家50年间胃癌死亡比的趋势性研究显示,胃癌发病率低的国家如美国、新西兰,胃癌发病率下降早,但下降速度慢。胃癌发病率高的国家,如日本、智利和芬兰胃癌发病率下降晚,但下降速度快。
问题5 如图2-5所示,请描述乙型肝炎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分布特点。
答:乙肝呈世界范围流行,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报道,全球约20亿人曾感染过HBV,其中3.5亿人为慢性HBV感染者,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HBV感染所致的肝衰竭、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不同地区HBV感染的流行强度差异很大,WHO按人群HBsAg携带率将全球划分为高、中、低3个流行区域,HBsAg携带率分别为≥8%、2%~7%和<2%。在乙肝高发地区,HBsAg阳性率>8%,非洲部分地区可>15%;在一些低发地区,如西欧、北欧、北美和澳大利亚,HBsAg阳性率仅在0.2%~0.5%。
问题6 如图2-6所示为1949年后50年我国血吸虫病发病现状,试分析了解疾病空间分布特征在疾病控制中的重要作用。
答:我国血吸虫病流行区分布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上海、湖南、湖北、广东、广西、云南、四川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经过50余年的有效防治,至2003年,已有广东、上海、福建、广西、浙江5个省(市、区)阻断了血吸虫病的传播;然而,尚未控制流行的有7个省(市、区)110个县,主要分布在水位难以控制的江湖洲滩地区(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5个省)和人口稀少、经济欠发达、环境复杂的大山区(四川、云南两省)。
问题7 表2-1为2007年中国城乡居民前10位疾病死亡率专率,试分析城乡疾病死亡专率顺位差别及原因。
答:据36个城市和78个农村县死因统计,2007年城市及农村居民前10位死因顺位有所不同,呼吸系病和损伤及中毒死亡专率农村高于城市,余8种疾病死亡专率城市高于农村。城乡疾病死亡顺位差别是由于城乡在人口密度、卫生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差异所造成的。
城市:城市人口的密度大、居住面积狭窄、人口流动性大和交通拥挤等,呼吸道传染病容易传播,如水痘、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和流行性感冒等常在大城市发生流行。城市的出生率相对稳定,青壮年所占比例较大,特别是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使城市始终保持一定数量的某些传染病的易感人群,导致某些传染病可常年发生,并可形成暴发或流行,也常常呈现周期性流行的特点。
城市工业较集中,车辆多,空气、水、环境受到严重污染,慢性病患病率明显升高,如高血压病、肺癌及其他肿瘤的发病率城市高于农村。与空气污染或噪声有联系的职业性因素所致的疾病也多见于城市。
城市的供水、排水设施完善,管理健全,饮用水的卫生水平较高,因此肠道传染病的流行受到限制。城市中医疗卫生水平高,设施集中,医疗保健制度较健全,所以肠道传染病发病率较低,且疫情容易得到及时的控制。
农村:由于农村人口密度低,交通不便,与外界交往相对较少,呼吸道传染病不易流行,但一旦有传染病传入,便可迅速蔓延,引起暴发和流行。农村卫生条件较差,人群更接近自然环境,所以肠道传染病、虫媒传染病及自然疫源性疾病,如痢疾、疟疾、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等较易流行。一些地方病,如地方性甲状腺肿,氟骨症等在农村的发病率高于城市。
近些年农村经济和人群生活水平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乡镇企业得以迅速发展,但发展的同时也导致农村的环境污染加剧,如高血压病、糖尿病和肿瘤发病率出现上升趋势。农村劳动强度大,劳动条件和防护条件较差,职业中毒和职业伤害时有发生。农村人口不断在城乡间的流动,一些传染病发病率在城乡间的差异减小或消失。
问题8 如图2-7所示为我国各型地方性氟中毒的地区分布,试描述地域分布情况及原因。
答:地方病一般意义上讲是一类由于自然地理环境中人体正常代谢所需的某些微量元素过多或者缺乏所致的疾病,如地方性氟中毒、地方性砷中毒、碘缺乏病、大骨节病等。我国幅员辽阔,环境致病因素复杂,环境因素与人群行为生活方式、经济发展等方方面面因素交织存在,地方病种类繁多,疾病类型各异,防制任务仍十分艰巨。
判断一种疾病是否属于地方性疾病的依据是:①该地区的居民发病率高。②其他地区居住的人群发病率低,甚至不发病。③迁入该地区一段时间后,其发病率和当地居民一致。④迁出该地区后,发病率下降,患病症状减轻或自愈。⑤当地的易感动物也可发生同样的疾病。
问题9 如表2-2所示,试描述不同年龄组死因排序。
答:不同年龄组疾病的死因顺位不同,15~24岁组和25~34岁组自杀和道路交通伤害分别位于第一和第二位。随年龄增大恶性肿瘤和循环系统疾病的死亡率增高,恶性肿瘤疾病死亡顺位由15~24岁组的第三位升至35~44岁组的第一位,循环系统疾病死亡顺位也随年龄增大而上升,表现为与年龄的增长密切相关。
问题10 如表2-3所示,试描述2005年疾病死因构成和死亡率性别分布情况。
答:某些疾病的死亡率与发病率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差异,这种疾病的性别差异与男性、女性的遗传特征,内分泌代谢,生理解剖特点和内在素质的不同,以及致病因子暴露的特点有关。这些内在因素影响了人们对疾病的易感性和生理反应,如在同年龄组中女性患心脏病的概率低于男性,这与妇女具有较高的雌激素水平有关。而多疾病发生率的性别差异与暴露机会和暴露水平有关,如肺癌,男女的发病率不同是由于男性吸烟者所占比例高于女性所致。
在描述疾病的性别分布时,除可比较男女的发病率、患病率或死亡率等指标以外,还可用性别比和死因构成表示。通过疾病性别差异的分析,有助于探讨致病因素。我国城市不同疾病死亡构成结果显示,部分疾病男女性别死因构成顺位相同,但有些疾病表现出较大的性别差异,如男性的肺癌、肝癌和机动车交通事故的死因构成高于女性,而女性的冠心病、糖尿病的死因构成高于男性。
问题11 如图2-8所示,试描述不同职业人群肺癌的患病率并分析差异的原因。
答:①石棉是一种矿物质,某些行业可能会经常接触到石棉。石棉纤维容易打入微粒,能漂浮在空气中,当粒子被吸入,可以存在于肺部,损害细胞及增加患肺癌的风险。研究表明,接触过大量石棉的工人患肺癌的风险是正常人的3~4倍。建议石棉工人使用防护设备,并严格执行工作惯例和安全程序。②氡是一种无形的、无臭、无味的放射性气体,天然存在于土壤和岩石,可以对人的健康造成损害,可能导致肺癌。有些人是在煤矿工作受到氡气体的侵害,但在一些地区,氡存在于住宅中。吸烟会增加患肺癌,甚至为那些已经因为接触氡风险的人增加了更大的患肺癌风险。
在研究职业与疾病的关系时应主要考虑的因素:①职业是劳动者所处的作业环境、社会经济地位、卫生文化水平、体力劳动强度和精神紧张程度等因素的综合指标;②疾病的职业分布与作业环境致病因子暴露有关;③职业相关致病因子的暴露及其作用与劳动条件、防护设施有关;④不同职业人群疾病种类不同,防制重点各异;⑤职业暴露时间及既往职业史对疾病发生的影响。
问题12 如表2-4所示,试描述我国不同民族食管癌死亡率关系。
答:种族和民族是长期共同生活并具有共同生物学和社会学特征的相对稳定的群体。不同民族由于长期受一定自然环境、社会环境、遗传背景的影响,疾病分布也显示出了差异性,如社会经济状况、风俗和生活习惯、遗传易感性,以及医疗卫生水平的影响等。黑种人中镰状细胞贫血发病率高于其他人群,中国人的鼻咽癌发病率高于其他地区人群,提示遗传因素的作用。日本人的胃癌高于美国人,但移居美国后发病率降低,表明行为生活方式发挥重要作用。不同民族疾病发病情况差异较大,如表2-4显示我国部分少数民族食管癌死亡率可相差数十倍。
问题13 如图2-9所示,请描述不同行为人群发生HIV年感染风险,并分析差异的原因。
答:高危行为是指容易引起艾滋病病毒感染的行为。具体说来,高危行为是指与别人发生体液交换的行为,即别人的体液进入到他们的身体内,或他们的体液进入别人的身体内。具体的高危行为有如下4种。
1.通过性途径的高危行为有:无保护性交、多个性伙伴等。
2.通过血液途径的高危行为有:静脉注射吸毒;与他人共用注射器或共用其他可刺破皮肤的器械;使用未经检测的血液或血制品。
3.通过母婴途径的高危行为有:艾滋病病毒阳性的女性怀孕并生育,艾滋病病毒阳性的母亲哺乳,都可能引起孩子的艾滋病病毒感染。
4.其他可以引起血液传染的途径有:理发、美容、文身、扎耳朵眼、修脚等用的刀具不消毒;与其他人共用刮脸刀、电动剃须刀、牙刷;体育运动外伤和打架斗殴引起的流血;救护伤员时,救护者破损的皮肤接触伤员的血液。
(胡 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