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况研究方法

第三章 现况研究方法

问题1 这是一种什么类型的流行病学研究方法?请结合案例回答为什么?本次流行病学调查的目的是什么?

答:这是一项横断面研究或现况研究或患病率研究。该次调查是在特定的时期内(1995年9~10月)和特定范围内(血吸虫病流行区)的人群中开展的,采用抽样调查的法,调查这个特定人群中个体的血吸虫病患病情况。调查目的和方法都符合横断面调查设计。

本次调查的主要目的是了解1995年血吸虫病在居民中的感染状况。1995年是全国血吸虫病综合治理‘八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实施“世界银行贷款中国血吸虫病控制项目”的第四年,通过与“规划”和“贷款项目”实施前(1989年)的感染状况进行比较,可考核和评价“规划”和“贷款项目”对血吸虫病的干预效果,并为制订“全国血吸虫病综合治理‘九五’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问题2 该研究的特点是什么?有哪些用途?

答:该调查属于横断面研究,具有横断面研究的特点:①开始时一般不设对照组。如本次调查是没有设对照组的;②现况研究的特定时间,如此次调查时间是1995年9~10月;③在确定因果联系时受到限制。例如,此次调查不能确定哪些因素是血吸虫病感染的原因;④对不会发生改变的暴露因素,可以提示因果联系,如男性居民血吸虫病感染率高于女性,提示性别可能跟血吸虫病感染有关。

横断面研究的用途如下:

1.描述疾病或健康状态在目标人群中的分布情况。例如,本次调查可以描述血吸虫病感染率(患病率)在不同省份、不同流行区类型以及不同人群中的分布情况,见表3-1、表3-2、表3-3。

2.描述某些因素或特征与疾病或健康状态之间的关联,为疾病病因研究提供线索。例如,男性居民血吸虫病感染率高于女性,提示男性的某些特征或行为(如捕鱼)可能跟血吸虫病感染有关。

3.确定高危人群,可达到在目标人群中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某种疾病的目的。例如,本次调查确定的高危人群为30岁及以上的人群。

4.通过在不同时间段重复开展横断面研究,可以对防治策略和措施的效果进行评价,也可以为疾病监测或其他类型流行病学研究提供基础资料。例如,我们可以比较1995年和1989年的两次调查结果,来考核和评价此段时期内血吸虫病的干预效果。

问题3 该调查应该采用普查还是抽样调查?为什么?

答:抽样调查。这次调查涉及的范围很广,有7个省,调查对象人数众多,达2 200多万人,如果采用普查,工作量将非常巨大,很难统一管理和标准化,不能保证调查质量,所耗费的人力和物力巨大,费用很高,故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比较合适。

问题4 本次为何以3~60岁人群为抽样调查对象?抽样调查的基本要求是什么?如何保证样本具有足够的代表性?

答:年龄≤3岁者没有机会接触疫水,年长的老者(年龄>60岁)也不再外出接触疫水,故这些人群不是我们的调查对象。抽样调查的基本要求是能从样本获得结果,用以估计总体(整个群体)状况。抽样必须随机化,样本量要足够大,且调查对象分布要均匀。

问题5 常见的随机抽样方法有哪些?本次抽样调查采用了哪些随机的抽样方法?

答:常见的随机抽样方法有单纯随机抽样、系统抽样、整群抽样、分层抽样和多阶段抽样。

本次采用分层二阶段抽样方法,共分245层,每一层内再进行二阶段抽样,第一阶段以行政村为单位进行整群抽样,第二阶段在抽得的样本村中以居民个体为单位进行单纯随机抽样。因此本次采用了单纯随机、整群、分层和多阶段抽样方法。

问题6 本次调查研究为什么要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分层抽样有什么优点?

答:因为血吸虫病在我国流行区的分布很不均匀,血吸虫病的感染程度不仅在各省分布不同,在各种类型流行区的分布也不一样,具有明显的地方聚集性,见表3-1、表3-2,故本次调查研究采用了分层抽样的方法。

分层抽样的优点:不仅可以提高总体指标估计值的精确度,方便组织管理,而且能保证总体中每一层都有个体被抽到。除了能估计总体的参数值,还能估计各层内的参数值。

问题7 本次调查抽样研究采用了整群抽样方法还是二阶段抽样?整群抽样有哪些特点?

答:整群抽样的特点:①易于组织、实施方便,可以节省人力、物力。如本次调查以行政村为单位进行整群抽样,人群比较集中,易于组织。②群间差异越小,抽样的群越多,则精确度越高。本次调查首先按流行区类型和感染程度将人群分为245层(子总体),每层内再以行政村为单位进行整群抽样,确保各群有较好的代表性,即群内各单位的差异大,群间差异小,且群数足够大。③抽样误差较大。如本次每层内采用整群抽样+简单随机抽样,比直接在各层内直接进行简单随机抽样的误差要大。

问题8 决定现况研究样本量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答:影响现况研究样本量大小的因素来自多个方面,主要有:①预期现患率(p);②对调查结果精确性的要求,即容许误差(d)越小,所需样本量就越大;③要求的显著性水平(α),即α值越小(显著性水平要求越高),样本量要求越大。

本次调查中,每个层(子总体)血吸虫感染率相差较大,因此要求每个样本村的样本量都足够大,可以估计各个层(子总体)的感染率。由于每个抽样村的预期现患率(p)都不同,故在计算每个抽样村的抽样人口数时,所使用的预期现患率(p)是不同的。

问题9 有一个被抽中的行政村,3~60岁的常住人口有3 525人,1989年血吸虫患病率为25%。在容许误差为10%,显著性水平(α)为0.05的条件下,对这个行政村采用普查好,还是单纯随机抽样好?如果采用单纯随机抽样,则需要调查多大的样本量?

答:先计算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时所需要的样本量,计算公式如下:

预期现患率p=0.25,容许误差d=0.1,p=0.1×0.25,zα=1.96。

采用单纯随机抽样,约需要的样本量为1 153人。此样本量不到该村调查对象的1/3,故采用单纯随机抽样为好。

问题10 现况研究中收集资料的方法一经确定,就不能更改,以避免研究资料的不同质。收集资料的方法一般有哪两种?

答:一是通过直接用调查表询问调查对象,让其回答暴露或疾病的情况;另一是通过检测或检查的方法收集资料。如本次调查采用改良加藤法检查居民粪便中是否含有血吸虫虫卵,来确定居民是否感染了血吸虫。不能在一部分人用改良加藤法检查之后,在其余人中改用间接血凝试验。这两种方法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不同,会造成这两部分人群的感染率不能比较。此外,本次调查和1989年的抽样调查均采用改良加藤法,因此可以进行比较。

问题11 现况研究为什么要进行质量控制?

答:现况研究往往涉及调查的范围比较广,参加调查的人员较多,为了保证调查方法的一致性,收集到的原始资料真实可靠,尽量减少偏倚的产生,需要对调查进行质量控制。

问题12 在调查实施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哪些偏倚?

答:可能会出现无应答偏倚、幸存者偏倚、报告偏倚或回忆偏倚、调查者偏倚和测量偏倚。

问题13 现况研究中偏倚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哪些?如何控制偏倚的产生?

答:主要原因:①主观随意选择研究对象,会产生选择偏倚;②任意变换抽样方法,会产生选择偏倚;③调查对象不合作或因种种原因不能或不愿意参加调查,会产生无应答偏倚;④现况研究调查到的对象均为幸存者,无法调查死亡者,会产生幸存者偏倚;⑤由于种种原因回答不准确或回忆不清,会产生报告偏倚或回忆偏倚;⑥调查员有意识地深入调查某些人的某些特征,而不重视或马虎对待其他一些人的这些特征,会产生调查者偏倚;⑦测量工具、检验方法不正确,实验室检查技术操作不规范,会产生测量偏倚;⑧在数据分析中,存在混杂因素,会产生混杂偏倚。

控制偏倚的方法:①严格遵照抽样方法要求,确保抽样随机化,避免产生选择偏倚;②提高研究对象的依从性和受检率,避免产生无应答偏倚;③正确选择测量工具和检测方法,避免产生测量偏倚;④组织好研究工作,培训调查员,统一标准和认识,避免产生调查者偏倚;⑤做好资料的复查复核工作;⑥选择正确的统计分析方法,去除混杂因素的影响,避免产生混杂偏倚。

问题14 血吸虫病在不同省份和不同流行区类型的分布有差异吗?

答:血吸虫病在不同省份和不同流行区类型的分布是不同的(表3-2)。江苏省血吸虫病的流行程度最轻,湖南省血吸虫病的流行程度比较重(χ2=3 611.90,P=0.0000)。水网型血吸虫病的流行程度最轻,而湖汊型的流行程度最重(χ2=2 632.91,P=0.0000)。

问题15 血吸虫病在人群中的分布有何特点?

答: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随着年龄的增加,居民血吸虫病阳性率逐渐升高,到30~年龄组达到感染高峰,以后逐渐下降。男性居民的阳性率高于女性(χ2=630.57,P=0.0000)。

问题16 此次抽样调查是否达到了当初的设计要求?

答:当初抽样调查的设计要求是:人口抽样比例为1%,居民受检率≥95%,全国居民血吸虫阳性率误差系数<5%,省的误差系数<10%。实际的人口抽样比例为1.41%,居民受检率为94.69%,全国居民血吸虫病阳性率误差系数为1.69%,各省的误差系数都<10%。基本达到了当初的设计要求。

问题17 与1989年的抽样结果(居民粪检阳性率为10.20%)相比,“八五”规划和世界银行贷款中国血吸虫病控制项目是否取得了明显的防治效果?

答:两次采用同样的抽样调查方法和改良加藤法,发现居民血吸虫病阳性率从1989年的10.20%下降到1995年的4.89%,下降了52.06%。经过统计学检验,发现两者的差异达显著水平。说明了“八五”规划和世界银行贷款中国血吸虫病控制项目所取得防治效果是显著的。

(周艺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