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壮丽火文化

辉煌壮丽火文化

2008年8月4日,北京奥运圣火激情四射在三星堆传递,红彤彤的火焰驾着号角般的“祥云”,携着珠穆朗玛峰的问候,带着全世界各种肤色的敬意,亲切牵手东西方的古老文明,将奥林匹克精神和浓浓的中国元素在这片沃野上吹出漫天彩霞。圣火如花,纯洁灿烂地开放在超越差异,超越民族,超越信仰和国界的奥运理念上。火光中辉映着人类最优秀的奔跑,映射着最卓越的跳跃,闪现出最奋力的投掷,火焰中仿佛涌动着魅力十足的青春、鲜花怒放的昂扬体魄和英雄的呐喊。

火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地壳下面涌动着炽热的岩浆,偌大一个地球上,火崇拜是普遍现象,几乎没有一个民族没有火神。中华史上最早、最著名、最伟大的火神是炎帝,楚先祖祝融、蜀王开明也是火神,与三星堆渊源甚深的氐羌系中,火神是与太阳同体或太阳之子的民族大宗神。与古蜀族渊源甚深的氐羌生活在极为苦寒的青藏高原上,没有火甚至无法生存,所以特别看重火。氐羌各部祭祀的最重大节日,就是祭火,以火炬、火堆燔祭火神。

火炬俗称火把,在苍茫暮色里,是谁点燃第一支火把?那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遐想。时至今日,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仍隆重庆祝火把节,足见其永不衰减的地位。人们杀猪宰牛,用火把燎身驱邪,并且在广场上扎制巨型火把彻夜燃烧,仪式非常隆重。当火舌升腾、火星飞溅时,人们还撒入松粉助势,使火焰冲天而起。在熊熊大火的四周,人们唱歌跳舞,纵情饮酒作乐,彻夜狂欢,生命的活力强劲迸发。到夜深时,人们甚至举着小火把巡游田间,火龙游动在黝黑的山野间。“万朵莲花开海市,一天星斗下人间”,把狂欢之夜多少美好的祈祝、多少情侣奔放的激情带向更为广阔的空间。

火帮助人类战胜了黑暗和寒冷,给人类提供了改造自然的利器,人类因掌握和使用了火,拓宽了生产、生活的范围,一举摆脱了茹毛饮血的野蛮时代。熊熊火焰照亮了人类的生命历程,最终使人得以与其他动物区分。圣火辉映三星堆,热情奔放的“祥云”,与古蜀先民在远古青山绿水间狩猎时,那些优秀的奔跑奋力的跳跃,以及标枪鱼叉精准的投掷遥相呼应。天府之国草创时期那些谋生的劳动,经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点化而大放异彩。三星堆遗址中那些层层堆积的灰坑,众多的陶器、青铜器,有如腾起圣洁的火焰,顿时活了过来。

金色花朵的火焰温暖过古蜀先民重重叠叠的光阴。远古时期,在这片林莽丛生泥沼遍地的土地上,三星堆先民以火熟食,扩大了食物的种类和范围,从而促进了大脑的发育和体魄的强壮。火焰驱逐了猛兽,减少了对寒冷黑暗的恐惧,乃至进一步有了刀耕火种,它在五月点燃这片大地上远古时的菽浪,十月弥漫开稻香,造福于古蜀先民的方方面面,那悄悄潜入鸭子河中,洒下粼粼万点金光的美景,就是后来广汉八景之一的“金雁晴澜”。

神圣、热烈、阳刚的火,被视作生命、光明、进取的象征,因而在世界上留下了许多美丽的神话。“燧人氏”钻燧取火,就是一个著名的中国神话。“燧”有木、金、石三种,木燧即钻木取火,金燧指用金属凹镜对着太阳聚光取火,石燧则指敲击燧石取火。恩格斯高度评价过钻木取火,他说:“毫无疑问,就世界性的解放而言,摩擦生火还是超过了蒸汽机,因为摩擦生火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最终把人和动物界分开。”蜀地与“燧”还有一个特殊的链接:火井在汉之前的典籍中皆记着“燧”,取火钻燧又有钻开自然气井以“出火”,用来“煮盐”“烧合流支铁”等的意义。上溯源流,《山海经·南次三经》有一条记录,几乎是带颠覆性的:“令丘之山,无草木,多火。”郝懿行在注解此条时,转引《括地志》中一个记载:“神丘有火穴,光照千里。”“神”、“令”二字声相近,郝氏以为神丘即令丘。所谓“多火”,山无草木,何来“多火”?火焰冲天,光照千里,而且典籍中还有“南望昆仑,其光熊熊,其气魄魄”的记述,这是一种足以让人激情飞扬的燃烧。四川盆地多天然气,会不会古蜀的火种来源就是天然气,抑或是煤层露头的自燃?古蜀人发现然后围着燃烧的大火庆祝,后制作火把加以保存利用。秦灭蜀时,曾在铁石山旁发现一堆蒜子石,专家们推测这很可能是上古时初炼的铁,而冶铁所需的高温,“山无草木,多火”的记载,就是其中一个注解,这些美丽的遐想,使天府之国的远古充满了神秘美丽的光彩。

人们歌颂膜拜取火的英雄,西方有普罗米修斯盗火,后被宙斯锁在高加索山上,中国则有商伯盗火的传说。这个商伯是很有来头的,商伯之父是三皇五帝的帝喾,原是天上管火的神,继承职位的商伯看见人间没有火很苦,于是悄悄点燃一根蒿绳,藏在衣服下将火种带到了人间,后又在滔滔的大洪水中,独自将火种带到一座高台上保存到洪水消退,商伯自己饿死了,火种保留下来了。盗火献身救民的精神,使商伯成为商民族的始祖,被尊为中华民族的火神,《诗经·商颂》中“天命玄鸟,降而生商”,颂扬的就是这件事。

用火过程中,黏土在火中焙烧变硬的现象,启发先民发明了制陶,“嚼火燃回春浩浩”,火的精魂,被人类以卓越的创造力留住了,宣告了“以土涂生物,炮而食之”的原始饮食方式的结束,制陶在人类文明史中具有里程碑意义。关于制陶,在蜀地流传着宁封制陶的故事,轩辕黄帝曾封宁封为“陶正”,就是专管烧制陶器的官。这则传说将古蜀与中国制陶的悠悠源头联系起来。

三星堆的陶器数量众多,有属于三星堆遗址一期文化的翻领器、盘口器、圈足器、平底器,时间距今约4800年-4000年。有三星堆遗址二、三期文化的高柄豆、鸟头把勺、小平底罐等,距今约4000年-3200年。高柄豆和鸟头把勺都是古蜀文化标志性器物,鸟头把勺多达几百件,其中又以鱼鹰头形数量最大,其鹰头纹饰简洁,圆眼钩喙,寥寥数笔就尽显鱼鹰的精气神,堪称三星堆陶器精品。鸟头把勺是祭祀时往祭器中注酒的舀酒勺,其地位十分崇高,刻在勺把上的鱼鹰头不排除有族徽的意蕴。在三星堆两千年的繁荣中,这些鸟头造型也在不断发展变化,有带冠和不带冠的,甚至还出现鸡头、雁头、鸭头等造型,众多的鸟头把勺,让人不免想到众鸟翔集的祥和。高柄豆是一个造型奇特的餐具,一根中空的30厘米长的豆柄,连接着上部的豆盘和下部的喇叭形圈足,豆柄的高度,估摸是三星堆人为席地而坐,方便取食豆盘中食物而设置。三星堆的陶器器型十分丰富,除上面谈到的,还有饮食器、贮藏器、酒器(酿、存、饮酒器具),包括尊、盆、缸、罐、钵、瓶、盘、豆、等多个品种。还有一些艺术作品创作,如陶羊、陶猪、陶鸟、陶蟾蜍等小动物惟妙惟肖。小陶猪和善可亲,胖乎乎的脸上笑意盈盈,没有半点野猪的凶悍味。小小的陶双面猫头鹰合身连体,前后都能看到猫头鹰头,使人分不清正反面。显然,这些家畜和动物与人已有深厚的情感。

三星堆陶器用土是本地一种细软、易融且黏性好的泥土。先民们在其中添加了细砂、石灰和稻草末,以减少泥土在干燥及焙烧过程中因收缩导致的开裂。三星堆工匠制陶时使用了捏塑、盘筑和陶轮等制作方法。盘筑比捏塑增加了难度,需将和匀的泥土先搓成泥条,再将泥条层层叠圈成所需的器型,然后里外抹得平整光滑。就其精美程度看,已借助了简易机械陶轮的快速旋转,用手或工具提拉修整,获得线条优美厚薄均匀的精美器形。制陶工艺由简至繁,从手工进步到轮制。

三星堆发现一座在当时较为先进的竖穴窑址遗迹。窑炉为浅床斜坡式平面心形坑,宽1.6米。从结构上看,窑室不直接位于火膛之上,火焰是沿斜火道进入窑室的。首先考虑实用,然后就注入了审美情趣,普通黏土造型的丰富性,被神秘的火焰赋予无限的情感,诱人的创造力和艺术魅力,使泥土获得了新的生命。三星堆人娴熟地化土成陶,显示出“陶冶群形”的卓越技艺。丰富多彩的陶器“协合五味,革变腥,酒醴烹饪,于斯获成”。其生活状况,虽然还不敢说衣食无忧,但田里种着庄稼,圈里养着牲畜,大陶缸里装着粮食,当夜幕降临,家家点燃火塘,三足炊具里沸腾着食材,瓶形杯里散发着酒香,已初具田园牧歌式生活雏形。

制陶之后,古蜀先民显然发现了用木炭可以获得比木材更高的温度,开始了烈火熔金。他们发挥聪明才智,在铜中加入锡、铅,炼制出了青铜。铅不熔于铜,只能均匀地把铅液滴进铜液中,才能克服这道难题。青铜比纯铜提高了灌铸时的流畅性,更容易加工成器。不仅熔点降低了,硬度提高了,而且还增添了光泽度,获得了广泛的应用,从而三星堆出色地加入了中国的青铜文明。

三星堆的青铜器林林总总,有礼器、人像、动植物造像几大类。青铜礼器构形简约,颇有殷墟特色的青铜尊对称稳重、体量较大,一看就给人一种华贵尊严的感觉;青铜雕像群既有全身立人像、跪坐人像,又有人头像、人面像。三星堆青铜人像线条简练流畅,外形饱满充满张力,制作者注意多维空间的思索,从早期人类平面浮雕进入了立体雕塑,在真实表现人物特征时,显得抽象而富有现代感元素;纵目面具特立独行,充分展开艺术想象,似人非人、似兽非兽,神其主题、诡其形式。这些雕像表情多作沉思状,全无原始诸神凶恶吓人模样,仿佛在以高度的悲悯俯视众生;以青铜神树为代表的动植物造像则异彩纷呈,青铜神树神圣庄严,融多种元素于一体,称得上是“十日神话”的活化石,丰富了中国商代青铜文化中动植物造型与树崇拜内容,填补了中国青铜文化这方面的空白,精湛绝伦。

我国冶铸青铜有极高的成就,目前发现的青铜器,最早的在公元前2000年前后,冶铸青铜到殷商和西周完全成熟。三星堆的青铜器无论其铸造工艺,还是其分型水准,都表现出青铜冶炼的高度成就。青铜神树基座的维氏硬度质为Hv=60,即使在今天也是很难达到的高硬度。青铜神树含有微量钙元素,为中国古代青铜的首例。值得一提的是三星堆的青铜器不含锌,而自然界中铅锌通常是伴生的,这些青铜器反而含有微量磷元素,磷增加了青铜的流动性和弹性。其他地区均未发现青铜含磷,三星堆人掌握的青铜合金的脱氧技术,已是同时期的一流水平。这些精湛技术恐怕未必仅是偶然巧合,它们在远道而来的奥运圣火辉映下光彩夺目。

三星堆青铜器铸造工艺以自己质朴的特色,深刻传达出特有的文化心理,十分精妙。除未发现失蜡法外,中国青铜铸造工艺都能找到。使用范铸法要通过制作陶范、制模、翻模、合模、浇注、打磨等多个工艺才能成器。工匠们采用了范铸法中的浑铸和分铸法铸器,能一次成形的就用浑铸,不能一次成形的就用分铸。青铜头像内部是空的,仅有一层薄壳,除了制外模,还要做内模,需内外模合起来,留下铜液浇铸的空隙,这需要多么娴熟的技术和耐心!分铸法尚有先铸、后铸之分,先铸成器物的附件,把附件放在器身的模子里浇铸成器,叫先铸法;后铸法则指先铸成器身,然后在器身上套模子,再浇铸附件。像青铜神树、神坛这些结构复杂的重器,还大量使用了套铸、铆铸、嵌铸等铸接技术,显示出高超的青铜铸造水平。三星堆青铜器数量和规模之大,制作之精,一般没有千年以上的发展,不可能达到如此水平。青铜人像的头、额、颈部有小方框,显示出三星堆人的切割技术,小方框用于悬挂,估计它们在漫长的世纪中,曾高悬神殿之上,发挥着长久被供奉祭拜,起着凝聚激励族人精神的神圣作用。

炉火熊熊,还成就了三星堆熠熠生辉的金器,不仅有金杖、金虎、金鱼、金璋、金叶等多种黄金制品,还在青铜头像贴上了闪闪发光的金面。古蜀工匠牢牢掌握了黄金采集加工技术,通过淘洗沙金、冶炼合金,继而捶打、碾压成金皮、金带、金箔等半成品,再使用模压、錾刻、镂空、剪切成形、粘贴等手段制成金器,不排除最后使用过抛光技术,才使得它们在地下埋藏数千年至今璀璨夺目。就说金杖吧,金皮展开面积1000平方厘米,平整均匀,无空洞、无破裂,捶制水平何等高超!这些熔融冶炼的金银二元合金,含金量高达85%,在3000年前的远古,简直是人间奇迹!

火又是一把双刃剑,如果管控不好,也会酿成灾祸,因而有的民族将火认作灾难之神,然而更多的是将火神奉为善神。火帮助人类进入了文明时代,从刀耕火种到卫星上天,伴随着人类改造、征服自然的漫漫历程。火灾也在历史上留下了累累伤痕,还被引入了战争成为利器,不仅留有脍炙人口的烽火戏诸侯、火牛阵、火烧赤壁等历史故事,也留下了从土火箭到火枪、大炮、飞机、导弹的武器发展进程。人类用火,就是一个如何控制和使用的矛盾过程。于是,熄灭罪恶之火,兴旺文明之火,不断推出人类文明的新篇章,成为人类永恒的追求。

从化土成陶到烈火熔金,不仅标志着三星堆人在材料技术方面的进步,而且标志着火这个自然力,已从用于烹饪照明等生活目的,发展到成为一种能源,并在使用中做到了有效管控。青铜那掷地有声的硬度,撑起的是创造新生活坚实的骨架和惊世风范。

火“功用关乎古今,勋绩著乎百姓”,人们喜爱崇拜火,惠及红彤彤的颜色,古蜀开明氏“色尚赤”,就是说古蜀人在众多的颜色中唯独崇尚红色。美丽喜庆的红色,在这片大地上受到的喜爱长盛不衰。即使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逢年过节挂红灯笼、系中国结、贴对联、封红包,哪样离得开红色?红色意味着红火兴旺生机勃勃,新媳妇坐花轿顶盖头是红的,人来了运气叫走红运,从模范人物戴红花系红绸到高高飘扬的红旗,对红色的喜爱已深入到人们的血脉深处。这种深爱凝聚着丰富的历史内涵,传达出民族特有的文化心理、民俗意识,饱含着对生命力的崇拜,希望在红色中升华,美好的期盼像火一样蓬蓬勃勃,殷殷祝福在红彤彤的闪光。

火升华的最高点就是纯洁,这种纯洁性正好吻合了“公开,公平,公正”这一奥运理念,这或许就是奥运圣火一直在全世界熊熊燃烧备受尊崇的一个缘由吧!火的圣洁燃烧在三星堆还导致了一个特例,2号祭祀坑出土的一个青铜顶尊跪坐人像,基座上就镌刻满了这种庄严神圣。跪坐人像不大,只有15.8厘米高,保存却罕见的完整,赤裸上身,腰系短裙,双唇紧闭。人像虔诚地跪坐在一个山形座上,头上顶起一个喇叭形尊,其双手高举扶住尊腹。其山形基座镂空,回环往复的花纹极有动感,虽有寓山的含义,但搭眼就会看出它像一蓬燃烧的火焰。跪于火上的顶尊者,一脸的高贵、虔诚,一派严肃平静的表情,留下一个在祭祀中以身相殉,在烈火中得到永生的形象。令人惊诧的是?在历史中,奉献牺牲一般是男人的事,而该像胸部的乳头明显突出,透露出女性身份的特例,实属罕见。那头顶的青铜尊里想必应放有海贝、玉璧、醴酒、三牲等祭品吧!火焰燃烧那一刹那,她是否感到疼痛?是否想到岷山,想到天国和举着火把照亮的前程?崇高在火上燃烧,献身让人怦然心动,顶尊人像生动壮丽展示了古蜀人的一曲“凤凰涅”。

物质燃烧成火本是一种自然现象,从宇宙大爆炸,到太阳发出的光和热,火无处不在。那耀眼眩目的火光,使人想到撕裂夜空的闪电,那惊心动魄的火山。变化无穷的火焰,使人感到兴奋激动,也使人感到恐惧和震颤。百感交集的人类对于火,总的来说,还是爱多于怕,“薪火相传”说明跳动不熄的火焰中,还寄托着人类繁衍的殷殷期许。从远古的堆堆篝火,田野上飘舞的温馨炊烟,祭祀时的“煨桑”,到裂焰张天的火箭卫星发射,无不虔诚地反映出人们对繁荣昌盛的膜拜祈祝。

奥运圣火深沉隽永对接三星堆,传递着精神,传递着友谊和平,展示着普世的生命价值和意义。古蜀几千年前烈火熔金的那些勇敢勤劳身影,他们创造的丰富火文化,让人肃然起敬。生命在火中延续,希望在火中诞生,人类文明之火必将在未来燃烧得更加蓬勃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