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文明的晨曲
100多年前,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曾通电全国,沿用《史记》的观点,将黄帝纪元4609年定为民国元年,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的说法从此发端。那时,用碳14同位素测定年代的方法尚未发明,我国考古工作尚未起步,当时的“上下五千年”难免有局限。在今天,随着现代科学和中国考古事业突飞猛进的发展,已将中华文明指向了远比5000年更久远的年代。
任何一个民族,历史总会比传说还要久远,发展到今天,必然经历过无数次的分合交融,更何况是拥有13亿的中国人。大河上下、塞北江南,中华大地越来越多的古文化遗址群星璀璨。仰韶文化、二里头文化、红山文化、龙山文化、良渚文化等,时间都远在5000年前。更有甚者,广西发现了远在1.2万年至1.3万年前的古陶器,河南舞阳出土了9000年前的笛子,居然可以演奏现代乐曲……现代考古有如一支强有力的大手,描绘出中华文明悠久灿烂的远古图画。
在这些惊人的发现中,古代长江文明也风姿卓然。巫山猿人在204万年前就聆听着两岸的猿啼开启了文明的曙光,在南方温暖丰饶的大地上,建始人200万年前就度过了金色的童年,依次而下,170万年前的元谋猿人、2万年前的资阳人、9000年前的三峡人薪火相传地递进着文明。这些人类活动圣迹起伏,在长江水系的巨大摇篮里,兴亡盛衰,生存发展,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历史壮丽无比。信手拈来,湖南澧县彭头山和浙江余姚河姆渡相继发现人工栽培稻,前者距今8000年,后者距今7000年,堪称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早的种稻记录;良渚文化美轮美奂的玉器在苏、浙、沪、蜀等地均有发现,表明了在如此广大的区域在远古就有文化交流;近现代在鄂、赣、皖发现的近百处商周时期的矿冶遗址,展示出金属冶炼的巨大成果;楚墓出土的大批青铜器均属世界级珍品,漆器、纺织品已达较高水平;蜀地的三星堆也不甘落后,奉献出我国最早的青铜雕像群。众多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使长江流域几个大的文明块逐渐明晰,上游的滇黔和巴蜀文化,中游的荆楚文化,下游的吴越文化群星璀璨。茫茫九派中国的长江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流动的是光耀古今的文明硕果。长江文明比肩黄河文明成为中华文明中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主体文化。
长江文明的悠久在史籍中也不乏记载,在“炎黄子孙”“华夏儿女”的称谓中,炎即炎帝神农氏,炎帝牛首人身,姜姓,为黄帝同母“兄”,在黄帝部之前率先东进中原,后来被黄帝部取代,逃到南方,其部蚩尤一支成为苗族的先祖,在湖南醴陵至今存有最著名的炎帝陵。黄帝则与古蜀有深厚的渊源,《史记·五帝本纪》和《山海经·海内经》中的记载:黄帝正妃嫘祖是西陵氏女,据考证西陵为四川盐亭,盐亭地处龙门山南麓,东有古称西汉水的嘉陵江,北有连绵不断的丘陵,所以叫西陵国,距三星堆遗址仅100多公里。黄帝的儿子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于蜀山氏女,曰昌濮,生高阳,就是颛顼帝。蜀山指岷山地区,若水即雅砻江。那就是说黄帝与其子昌意均与蜀族开亲,颛顼帝的母家也是蜀族。对古代典籍称蜀人“相承云黄帝后世子孙”,就不足为奇了。
而“夏”即大禹开启的夏朝。中华上古诸先帝先祖们的身世,唯有禹的族属生地记载最明确,禹生于西羌。四川的汶川、北川两地均有石纽刳儿坪的遗迹。位于岷山东麓的北川禹王沟,有巨石纽结如女阴,石上刻“石纽”二字,相传为汉代扬雄手笔。禹王沟极为逼狭,一溪淙淙而下,溪中产有一种表面鲜红的“血石”,传为禹母产禹时鲜血染成,远近之名视为灵物,采回供奉以乞大禹母子灵佑,山麓一悬泉飞漱两穴小潭中,名唤“洗儿池”,传为禹母洗儿之处,溯溪而上,山原即北川刳儿坪。“大禹出于西羌”之说始于先秦,这个观点,很早就被记入《山海经》中。司马迁将其记入了《史记·六国年表》:“夫作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故禹兴于西羌。”
大禹的勋迹家喻户晓。“羌”是一个非常古老的民族,羌人应是最先驯化野羊的民族,“羌”字被释为“羊之子或牧羊人”。《山海经》载:华西崇吾之山到翼望之山间数千里地域中,“其神皆羊首人身”,正说明诸羌以羊为总图腾。这一原始观念在氐羌文化、华夏文化中影响极为深远。
岷山地区即羌人活动的重要区域。据《山海经》中的记载,古巴蜀西部的大山都称作“岷”山(西山皆岷),也即中华发祥史上的圣山昆仑。因而在古代很长一段时间,岷江被认作长江的源头。《山海经·中次九经》:“岷山,江水出焉,东流注于海。”“江水”就是指的长江。《禹贡》也有相同的记载:“岷山导江,东别为沱。”一直到郦道元的《水经注》,仍然说:“岷山在蜀郡氐道县,大江所出,东南过其县北。”
在中华大地上,以黄河、长江为中心的两大文明,开始各自发展,然后逐渐融合形成中华文明。炎黄华夏,“黄与华”与北方关系密切,而“炎与禹”则与南方联系较多。其实稍加思索就不难发现,长江、黄河分别代表南北,历来就是二元耦合的,在人们习惯性称谓中,经学分南学和北学、禅宗分北宗和南宗,戏曲、书画皆分南北,甚至连拳术也称北拳和南拳。两大文明浓缩了莽莽神州太多的记忆,二者不仅在营造城池、建立国家、精神和文化层面上诸多相似,而且在从猿到人的进化,生产资料从石器、陶器发展到铜器、铁器,乃至高分子材料、合成材料上皆相互影响和诸多相似。只是由于纬度高低导致气候差异,地势平坦些的北方显得稍冷干燥一些;河流湖泊众多的南方,则温热潮湿一些。这些地理差异,形成生物种群的不同,也导致南北华夏先民对野生植物利用的不同。华北最早的作物是两种耐旱的黍子,20世纪70年代以来,河北的磁山遗址发现88个粮食窖穴,储存大约5万公斤黍子和粟,同时在遗址内发现大量石质斧、镰、铲、刀等农业生产工具和磨盘、磨棒等粮食加工工具,以及鸡、猪、狗、羊、鹿、牛等23种动物骨骸,经鉴定时间在1万年前,堪称世界上粟、黍的发祥地。黄河流域农耕文明的优秀高明,令人惊叹!平坦的地势,培养出北方先民们擅长造车的技术。相比之下,南方则显示出稻种文化和更善于造船的特点。华南开始驯化水稻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迄今我国发现的含人工栽培稻的60处文化遗存,有95%在长江流域。水乡特色促使南方很早就开始造船,河姆渡发现了7000年前的木桨,说明那时船已驶进了日常生活。而且有一种探索性的研究认为:四五千年前,越人的船队就曾历经艰险到达过太平洋各岛乃至南、北美洲,如果这项探索成立,那可是上古辉煌航海事业的鼻祖!
还有一个地理特征是中国东西部之间的广阔地带地形相对平缓,横贯西东的长江黄河大动脉起了纽带作用,它既不像非洲和墨西哥北部被沙漠阻隔,也不像中美洲那样被狭窄的地峡隔开,为往来提供了条件,于是在中华大地上很早就开始了南北文化交流,东西之间的农作物和技术的传播交流的范围之大、时间之长也世所罕见。
从历史上看,中国多数新事物是由北向南传播的,但也有两个重要的例外,就是冶铁技术和水稻栽培是由南向北传播的。所有这些促成了莽莽神州很早就有了文化和政治统一的因素,黄河长江联袂创造了灿烂悠久的中华文明。
炎帝被黄帝击败后徙于南方,炎帝一支蚩尤部纠合百蛮九黎族反攻黄帝部,号称81个部铜头铁额的兄弟。在5000年前河北涿鹿那场弥天大雾中,发生过一场惊心动魄的大战。最后黄帝发明了指南车,驱散大雾,杀了蚩尤。蚩尤虽相貌狰狞,但勇武超群,铜头铁额的形象留了下来,黄帝叫人画下他以威震天下,连元妃嫘祖去世,黄帝也让人装扮成蚩尤的模样,担负守灵防夜的任务。后来蚩尤形象综合九黎部落诸多图腾形成了流传至今的饕餮形象。漫长的时间消弭了仇恨和胜败荣辱,当石头风化成粉末,当骨肉化作了黄土,以征战杀伐开始的战争,却结出了民族和文化的融合和发展的硕果。
作为中华最伟大的火神、粗耕农业和医药学的创始者炎帝,人们并未因他败于黄帝而忘怀或不敬,仍将炎黄二帝奉为最伟大的先祖。至今,在河北涿鹿三祖堂中,黄帝、炎帝、蚩尤三位中华先祖就并坐神坛上,共同接受一代代中华儿女的朝拜。
战败的蚩尤族余部只有选择向更南方迁徙,所以现在生活在南方的苗族、黎族都自称是蚩尤的后裔。有专家分析,良渚文化的主人就是蚩尤一族,它距今5000年,处于新石器时代,已具备了国家的早期形态。古代最伟大战神蚩尤铜头铁额,很可能是指带着铜、铁面具,显示出蚩尤部已有了冶铁技术。人类使用面具的时间很早,世界上多数民族都曾使用过面具。早期的面具基本上是娱神的,地位极高,被认为有特异功能,祭祀征战杀伐时带上,期望能得到神力保佑获胜。由此联想到三星堆100多件青铜面具和6件青铜头像的金面罩,使我们依稀窥见蚩尤将士们勇武的特色。更远距离的联系是:三星堆金光闪闪的金面具媲美于同时代的古埃及、古巴比伦金面具。2001年,中国和埃及联合发行了一套两枚纪念邮票,选的就是三星堆金面罩和埃及图坦卡蒙王陵金面罩。方寸之间,古蜀和北非文化灿烂对接,昭示了人们对这一遥远关联的期许。
岷峨毓秀,200万年前的“巫山猿人”显示出古巴蜀地区很早就是人类繁衍生息的乐园。以“三星堆”“金沙”为代表的青铜文明,更是唱响了远古的长江文明晨曲。这片沃野悠久的文化和丰富的物产,哺育出一代代文化名贤和“蜀学”精英,信仰和精诚营造了“文章冠天下”以及“易学在蜀”“天数在蜀”等一个个文化奇观,丰富了祖国的文化宝库。
在这个文明大舞台上,三星堆是一个点,代表了古代长江文明一个地域一个时段的文化高度。它的出现是一个契机,两个祭祀坑奉献给后人一个完整的体系,把当时最高层面的东西保留下来了。文明的发展需要若干小系统的滋养,三星堆众多的礼器反映出万物有灵的精神乃至宗教层面的东西,是一个文化最极致的东西,不仅仅体现在制度、在生产力方面,而且体现在社会关系层面。古人敬畏天地万物,留给现代人一些很有益的启示。什么叫文明?文明就是不断从野蛮走向不野蛮。不野蛮是什么?不仅善待他人,也要善待万物万类。人们有理由相信,之前还应有其他文化活动的高峰,找到它还需要探寻和等待。
历史的发展是互为因果的,三星堆的发现,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长江上游古代文明的视角。为充分揭示早期中华文明的丰富内涵和辉煌成就,解答中华文明形成的时间、地域、过程、原因和机制等基本问题。2001年,在中国科技部和国家文物局等部委的组织实施下,多学科联合启动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彰显出它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即便是小系统的文明也弥足珍贵。三星堆博物馆和金沙博物馆相继开放,其价值是难以估量的!它们帮助我们深入到开发天府那个原点,让人们记住那个发轫的年代,感悟先民们曾有过的激情和梦想。多一次接触,就多一份精神交流,对文物多一份认识和喜爱,就增加一份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
我对1997年10月26日盛况空前的开馆仪式记忆犹新,那天碧空如洗艳阳高照,参加第五届中国艺术节的嘉宾学者云集,举行了有上万人参加的隆重庆祝,祭祀台上旗幡飘扬,大型三星堆祭祀乐舞演绎着古蜀人的辉煌和梦想。开馆后,新闻媒体频频聚焦,专家学者熙熙攘攘,四海游客纷至沓来,博物馆以其丰厚的文化内涵蜚声海内外。
三星堆博大精深的“古城古国古蜀文化”,开馆当年,就获得了1997年度全国文物系统“十大陈列展览精品”的殊荣,十几年来,一个呱呱坠地的婴儿成了翩翩少年,博物馆现已成为亚太地区首家通过“绿色环球21”与“ISO9001:2000”双项国际认证的博物馆,被评选为“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地方之一”,先后成为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科普教育基地、文明服务示范窗口、中国旅游业优先发展项目、四川“三大”国际旅游品牌形象之一。
2009年,博物馆荣膺国家首批遗址公园的殊荣,茵茵碧草绿树红花,环护着博物馆园林似的600亩土地。经过灾后重建的博物馆更是焕然一新,拥有1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展厅,1800米长的展线,具备了历史博览、学术研究、科普教育、园林景观、休闲娱乐等多种功能。展厅内雅洁整肃,图文并茂的展墙,玻璃合金展柜中炫目的灯光,将一组组排列有序的精美文物清晰展现,尽显古蜀先祖开发天府的神韵。
时光带走了许多东西,却留下了许多难忘的记忆。当初为了宣传三星堆,博物馆建设者们甚至在北京六铺坑办过一家餐馆,取名“三星堆饭庄”,而且办了整整6年。当博物馆筹建任务下达时,仅有400万元启动资金。而建馆必须实行“高起点、高品位、高投入”,凭一个县级市的财力真是进退两难。是古代长江文明给了建设者们巨大的精神动力量,鼓舞人心的共识是:三星堆一醒惊天下,是长江流域早期文化的杰出代表;把博物馆建成有旅游价值的公园,成功就有把握;而且在遗址上建馆的巨大价值具有不可替代性。正是在这种共识的鼓舞下,四川省文化厅伸出了援手,国家文物局同意解决300万元,四川省同意解决200万元,省计委同意解决100万元,广汉自筹200万元,国家计委也同意拨款支持三星堆博物馆的建设。国家文物局还特开先例,决定将三星堆文物赴日本展出的收入1亿日元(当时折合人民币800万元)全部交地方作为三星堆博物馆的修建经费。感恩三星堆的古老辉煌,感谢各上级部门的扶持,建馆有了转机。
1992年4月,博物馆筹备处乘势筹办了首届“三星堆国际学术研讨会”。收到国内外专家学者论文100余篇。与会专家、学者180余人多学科综合研讨了广泛的学术课题,会后,编辑出版了三星堆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三星堆与巴蜀文化》。之后又陆续举办了5次大型国际学术会,编纂了学术丛书《三星堆研究》,系统收录了田野资料,荟萃了研究成果。这些学术研究成果,为三星堆遗址的保护利用提供了有力的科学支撑。1992年,在古汉州八景之一的“三星伴月”这个地方,三星堆博物馆破土动工了,历经5年而建成。
西岭逶逶以蔚霞,鸿雁翩翩翔江渚。月亮湾一弯新月,阅尽古蜀春色;三星堆三颗金星,演奏天府神曲。当鲜艳的红日绕过千年神树,被岁月风沙填满皱纹的青铜纵目无言如石,从远古走来的三星堆,如今已接待游客近亿人次。从三星堆文物1998年赴日本展出获得巨大成功开始,1999年4月赴“台北故宫博物院”展出,轰动了台湾。如今已先后在英、美等26个国家和港澳地区展出,好评如潮。
广汉籍诗人覃子豪有句名言:“大海中的落日,悲壮得像英雄的感叹。”古蜀一代代开发天府的祖先,不正是在这片沃土上留下了英雄的感叹吗?这里曾点燃开发天府第一个梦幻,几千年前的田舍也环抱茂林修竹吗?那时的水稻会不会也杂生稗草?干栏式的茅草房之间可否鸡犬之声相闻?
三星堆依傍着鸭子河,古称洛水的鸭子河在金堂汇入沱江,沱江在宜宾汇入长江。“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长江有一种深广得无法比拟的惊世豪放。6380公里长的大江牵手700多条支流,河网布满中国南方广阔的大地,她养育了中国三分之一的人口,创造了中国三分之一的财富。长江儿女栽种水稻,造船航海打鱼,早晨读《离骚》,下午背宋词,宣纸上泼墨,瓷器上绘画,在江南的雨巷徘徊,用钟声温暖寒江渔火,茶香饱醮秀色,醇酒醉了陆游李白。近代的长江流域在中华民族现代文化自觉的进程中更是功勋卓著:中国共产党创立于上海,党的几代主要领导人多数来自长江流域,她是民主革命早期的根据地和重大革命活动主要集中地。长江流域近20年来更是突飞猛进:天路让火车飞驰于世界屋脊;“高峡出平湖”,三峡建成了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浦东开发,长三角的崛起;世界级南水北调工程全面启动,长江流域正在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最宽广、最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带,长江朝气蓬勃展现出赫赫煌煌的气势。回望这些杰出成就让三星堆倍感自豪,虽然三星堆只是一个点,但这个点联系着长江文明的原点。是长江的甘露滋润了这一方沃土,留下了“百谷自生,冬夏播琴”的人间仙境般的记忆,留下了她童年的艰辛和辉煌,古蜀先民谱写了千秋史话,用生命的豪放留下了文明的华章。
怀着战栗的敬畏仰望长江文明,云在天上飘,江河万古流。中华文明发展到秦代,或许可以讲统一为秦文化,秦文化融入有巴蜀文化,由于这个统一短暂,秦文化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秦被汉取代,刘邦来自楚地,支撑汉朝的是以楚文化为主体的汉文化,随着它的急剧发展,长江文明应是深刻地影响到中华文明。在汉代,中国的三大宗教,北方的儒教,南方的道教、外来的佛教,也是不约而同地全面深刻影响中国人的生活和精神世界。
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宗教、文化进一步大融合。带着众星捧月的视角,从上海沿江汉平原溯流而上,登上各拉丹冬雪山,我们会看到中华文明的多个源头,不仅有滔滔黄河奔流到海,有滚滚长江的“大江东去”,有澜沧江惊涛南下,还有黑龙江、珠江的滚滚浪花……江河湖海千姿百态。历史是那样气象万千,人类并非如西方学者所言全部起源于东非峡谷。当然,中华文明的组成还包括一些草原文明和山地文明,每个文化圈各有自己的特性,互相碰撞、排斥、融合,引导人类社会不断前进。无数灾难无数挫败无数忍耐无数期待,长江的惊涛拍岸,汇入中华文明的大潮,涛声回荡在天外。
以一种庄严的敬畏走进三星堆,进一步跟随鸭子河走向长江,就惊奇发现,以二里头为代表的夏文化和三星堆的古蜀文化存在诸多相似性,碳14测定两者时间相近,包括铜牌、牙璋、陶豆、陶等多种器物相似。“蜀夏同源”正在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这根红线甚至可能潜藏着带震动性的巨大谜底。
浩浩长江摩天滴露润土发祥,飞流直下5000米气势磅礴地奔向太平洋,奔腾激越着壮美的华章。星移斗转,日月星辰在流动,江河在流动。源远流长的长江,哺育出风光佳丽、经济发达、文化昌盛的长江文明,涛飞浪卷传出的是5000年永远向前的声威。长江是一部史诗,是华夏又一巨大图腾,它惊心动魄的急流和宽广安详的波澜,像黄河一样,紧密联系着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紧密联系着中华民族的命运、特征、精神和品质。
世纪之交时,国际学界曾涌起一波反思的浪潮,在现代化、全球化的进程中要特别注意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希望留住让我们眷恋、产生归属感的某些东西。世界著名经济学家预测,21世纪将是太平洋世纪,这是一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世纪,长江文明将在这个世纪中高奏凯歌。
2016年1月5日,在重庆召开的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强调,长江、黄河都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都是中华民族的摇篮。通观中华文明发展史,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长江流域人杰地灵,陶冶历代思想精英,涌现无数风流人物。千百年来,长江流域以水为纽带,连接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形成经济社会大系统,今天仍然是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纽带。
我们虔诚地以赤子之心祝福黄河,祝福长江。“蜀之为国,肇于人皇,与巴同囿。”李学勤先生说:“可以断言,如果没有对巴蜀文化的深入研究,便不能构成中国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完整图景。”一个国家的文化形象就是它立足于世界的文化象征资本,是综合国力的一部分,而且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要素。2016年1月28日,四川省考古研究院公布三星堆“十二五”考古成果:古城北城墙确认;月亮湾小城合围,北部的城圈已基本清晰;三星堆遗址在西周时期,至少在西周早期仍比较繁荣。三星堆又展示了新的荣耀,灿烂的古蜀文化必将在群星闪耀的长江文明中放射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