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前言

蒙古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医疗保健, 很早以前就建立了医疗机构。元朝建立后,官方制定的医药规章制度及医疗机构均模仿唐朝和宋朝的建制, 同时积极吸收并应用阿拉伯医学和回族医学知识与经验。 从当时建立的医药机构的作用来看,常服务于官府官员及军事活动中的负伤者,而普通老百姓受益较小。

佛教传入蒙古高原后, 蒙古族的最大受益就是蒙古族传统医学经验发展为理论化、系统化的蒙医药学。蒙医药学之所以能够传播到今天这样一个广袤的区域, 发展到今天这样一个宏大的规模, 是因为其医学传承形势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蒙医主要传统传承形势有史前的口耳相传,父子或组织性不强的师徒传承以及寺庙教育等。公元17世纪以后,在广大的蒙古族地区格鲁派寺院出现的“曼巴札仓”这样一种寺院医学教育模式, 使得蒙医药学教育更加具有组织化、体系化,加速了蒙医药学在蒙古族地区的传播。 曼巴札仓教育体制完备,教学内容充实,教学方法极具特色,培养造就了大量的蒙医学人才,并且翻译、注疏、编写了大量的蒙医药学典籍,其形成、发展、制度以及功能等诸多方面的研究是蒙医药学发展史和民族医学教育史研究的重要内容。

在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以后,特别是90年代以后,相继出现了一百多家公立蒙医医院、 十多家蒙药企业以及蒙医学校、研究机构,民办蒙医门诊和民间蒙医数量更是层出不穷。因此我们立项专门研究“蒙医药机构历史与现状”,从元朝开始梳理蒙医药机构的建立年代及规模、作用等,到明、清建立的寺庙曼巴札仓,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建立的蒙医药高等教育机构、医疗机构、医药管理局、科研院所、博物馆、制药企业状况等。 我们课题组经过几年的研究,通过实地调研及查阅历史资料等,编写完成了《蒙医药机构史略》一书,值此出版之际,对帮助查阅资料或提供资料的各位同仁表示由衷的谢忱!

白长明

2017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