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蒙医药高等教育机构
一、内蒙古医科大学蒙医药学院
1.历史沿革
内蒙古医科大学蒙医药学院,其前身是内蒙古医学院中蒙医系,成立于1958年,是全国西医院校中设置民族医学专业最早的系部之一。1980年被国家教委批准为全国首批蒙医学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 2005年和2011年分别与北京中医药大学和天津中医药大学联合培养民族医学(蒙医学)和中药学(蒙药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2006年经上级批准,成立内蒙古医学院蒙医药学院,成为内蒙古医科大学独立的二级学院。 从2006年开始招收蒙药专业本科生,从2007年开始承担护理专业(蒙医方向)本科班蒙医药专业教学任务和学生管理任务。
2.师资队伍
截至2016年6月,学院在编教职工70人,其中专任教师51人,教辅人员8人,医疗专业技术人员1人,行政管理人员10人。 在编教师(教辅)中具有高级职称人员27人,硕士生导师23人,博士生导师4人;教师(教辅)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24人,硕士学位29人,在读博士学位10人;被评为“国医大师”2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人,国家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内蒙古自治区杰出人才奖获得者3人,自治区“草原英才”2人,自治区突出贡献专家4人,入选自治区新世纪“321”人才工程5人,自治区名老蒙医10人,自治区医疗卫生学术带头人2人,自治区优秀专业技术人员(记一等功)1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人,自治区教学名师2人,自治区教坛新秀3人,全国百佳女中医师1人,自治区劳动模范1人,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自治区优秀教师2人。
3.专业设置
蒙医学科2007年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重点学科,2009年被评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蒙医专业2006年被国家教育部评为全国高等学校重点建设特色专业,2007年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级品牌专业,2012年获批第一批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中蒙医临床模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蒙医学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分别于2013年和2014年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级实验中心; 蒙药专业2009年被国家教育部评为全国高等学校重点建设特色专业,蒙药学科2012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重点学科;蒙医诊断学、蒙医疗术学、蒙医眼科学、蒙医方剂学为内蒙古自治区级精品课程;蒙医诊断学教学团队为国家教育部优秀教学团队; 蒙医传统疗法教学团队为内蒙古自治区优秀教学团队;蒙医药学创新团队为自治区“草原英才”工程高校创新团队。2015年蒙医药协同创新中心,被内蒙古教育厅认定为自治区蒙医药协同创新培育中心, 目前该学科已成为全国少数民族医学教育中历史最长、规模最大、专业人才最多、办学层次最高、科研学术水平在国内外居于领先地位的一个特色优势学科。
五十多年来, 学院在人员结构上经历了由第一届国医大师苏荣扎布教授、第二届国医大师吉格木德教授、卫生部学部委员白清云教授、 全国第一位蒙医学博士生导师罗布桑教授等为代表的老一辈专家创业,中年学者精心传承,青年学科带头人崛起等学科梯队发展历程;专业方向上经历了由传统文献整理到现代实验研究,辨证论治研究到其机理机制揭示等不同层次上的定位与领域发展过程, 呈现出专业方向明确,研究领域拓展,学术水平不断提升,科研成果显著,与现代医药学、中医药学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大好局面。 目前设有蒙医学、蒙药学和护理学(蒙医方向)三个专业,蒙医基础理论、蒙医医史文献学、蒙医内科温病学、蒙医外科学、蒙医五官科学、蒙医妇儿科学、蒙医传统疗法学、蒙医护理学、蒙药学、蒙医方剂学、蒙药资源分析、蒙药炮制学、蒙医骨科学、蒙医皮肤科学、蒙药制剂学等15个教研室,综合办公室、教学科研办公室、学生工作办公室等3个行政科室及1所附属蒙中医院(蒙医临床研究中心),建有自治区蒙医药博物馆及蒙医传统疗术学实验中心、蒙药炮制实验中心、蒙医药基础实验中心、蒙医临床技能实训中心等4个实践教学中心,有自治区国际蒙医医院等教学医院13所。目前注册全日制本科生有1318人,硕士研究生110人,是内蒙古自治区培养蒙医药高级人才的主要教学基地。 学院一直以蒙医本科教育为主并结合地区特点,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兼顾留学生培养。 已为国内外培养蒙医药专业博士研究生20人,硕士研究生289人,本科生1971人,其中多人已成为蒙医药及相关领域的学术带头人或学术骨干。
学院全体教师始终坚持教学、科研、临床相结合,以科研促教学,以教学带科研。 已编写出版多部全国蒙医药院校统编教材和适应不同层次人才使用的蒙医药学教学参考书。 出版专著61部、 教材43部、译著6部,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和图书奖22项。 主持完成国家和自治区级重点科研课题59项,其科研基金已达1000余万元。 近年来,积极与国内各中医药院校、部分西医院校及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医学院、日本富山医科药科大学、蒙古国健康医科技大学等院校在人才引进、学者互访、人才培养、科研合作、医疗合作等方面进行广泛深入的联络与交流。
二、内蒙古民族大学蒙医药学院
蒙医药学院前身是1978年创建的哲里木盟医学院,1979年改称哲里木医学院,1980年改称内蒙古民族医学院,1987年更名为内蒙古蒙医学院,2000年通辽地区三所本科院校合并组建内蒙古民族大学后调整成立蒙医药学院。
截至2016年6月,学院有蒙医药教学科研人员41人,其中教授14人、副教授9人、高级实验师5人。博士16人、在读博士5人,硕士13人。硕士生导师36人、博士生导师6人、兼职博士生导师7人。全国先进工作者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人、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1人、 自治区草原英才4人、 自治区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自治区优秀教师2人、自治区民族团结先进个人1人、自治区名蒙医5人、自治区首届科技标兵1人、自治区高校科技创新标兵1人、自治区高校优秀共产党员2人、自治区优秀党务工作者1人、通辽市劳动模范1 人、通辽市科尔沁英才2人、自治区“111”和“321”人才工程一层和二层人选5人。 学院拥有“自治区蒙医药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自治区高校蒙药研发创新团队”“自治区蒙医方剂学教学团队”和“自治区蒙医基础理论教学团队”。 2014年学院获得“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受到教育部的表彰。
学院现设有蒙医基础理论教研室、蒙药化学与药理教研室、蒙药鉴定教研室、蒙药学教研室、蒙医方剂学教研室、蒙药制剂学教研室、蒙医诊断与养生学教研室等7个教研室。 蒙医药实验教学中心现有蒙医基础医学实验室、蒙药生药学实验室、蒙药化学实验室、蒙药药理实验室、蒙药制药实验室、蒙医养生康复实验室、蒙医学技能实验室等7个教学实验室。 蒙医药实验教学中心现有房屋面积3000平方米,仪器设备1200余台(件),总价值达2000万元。 另设蒙医药博物馆、内蒙古国际蒙医医院、内蒙古蒙药股份有限公司、罕山自然保护区等18个实践教学基地。
蒙医药研发中心现有国家民委—教育部蒙医药研发工程重点实验室、 内蒙古自治区蒙医药重点实验室和内蒙古自治区工程实验室等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蒙医药研发工程重点实验室及内蒙古自治区医药卫生重点实验室等2个厅局级重点实验室。 蒙医药研发中心现有房屋面积1311平方米,仪器设备800余台(件),总价值达3000万元。 学院现有蒙医学(蒙医学、蒙西医结合、蒙医卓越医生)、蒙药学、药物制剂(蒙授)等3个本科专业、5个学习方向。 蒙医学专业是自治区品牌专业,药物制剂(蒙授)专业是国家特色专业。在校本科生有1100余人、留学生100余人。至今学院共培养蒙医药专业本专科生10000余人,主要遍布在内蒙古及新疆、青海、甘肃、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区,并发挥着骨干作用。
学院现有自治区优质精品课程1个(蒙医方剂学),自治区精品课程3个(蒙医基础理论、蒙药学、蒙药化学),示范课程1个(蒙药学),自治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蒙医药实验教学中心),学校精品课程2个(蒙医内科学、蒙医温病学),优秀课程4个(蒙医诊断学、蒙药制剂学、分析化学、工业药剂学)。 学院与内蒙古医学院等单位合作,编写了蒙医药高等院校规划教材25部,其中《蒙医基础理论》《蒙医方剂学》《蒙医儿科学》《蒙医疗术学》分别获国家教育部优秀教材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 学院正在承担编写教育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蒙医药规划教材56部,已经出版教材20余部。 在蒙医药教学中获教育部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获教育厅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获校级教学成果奖23项。
蒙医学、 蒙药学和蒙西医结合临床学科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蒙西医结合基础学科为国家民委重点学科。 蒙医学和蒙药学也是自治区重点学科。 蒙药学学科是自治区优质特色学科。 服务国家特殊需求蒙药学博士人才培养项目,2012年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2013年开始招生,在校博士生8人,其中1名博士生为蒙古国学生。 现有蒙药学、蒙西医结合医学两个一级学科,有民族医学(蒙医学)、蒙药学、蒙西医结合基础、蒙西医结合临床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等5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 自2002年开始,已培养300余名硕士研究生,现在校硕士研究生有278人。
在科学研究方面,近五年学院共承担各级科研项目近200项,包括国家科技支撑项目1个、课题3个,“973”前期专项1个,新药创制专项1个,国家自然基金13个,部委课题12个,自治区课题60余个,市校合作项目100余个,研究经费达4000余万元。 在蒙医药研究中获国家专利12个、国家新蒙药证书2个、国家新药临床研究批件5个、发表论文500余篇、鉴定科技成果17项。 在蒙医药研究中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自治区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该学科自主研发国家首例三类新蒙药“冠心舒通胶囊”荣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2003年上市,1000余万名冠心病、 心绞痛患者受益,取得了广泛的社会效益和可观的经济利益。
在学生工作方面,1999年,96级蒙医本科班被教育部、共青团中央评为全国先进班集体;2001年,98级蒙医本科班被教育部、共青团中央评为全国先进班集体标兵;2001年,学工办被自治区教育厅和团委评为全区高校学生工作先进集体。 2007年, 在内蒙古自治区人事厅、教育厅、人民教育基金会联合表彰中,学院获得自治区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一名教师获“2011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 提名奖。
学院对外与蒙古、日本、韩国、加拿大、奥地利、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家,以及布里亚特共和国的相关大学,对内与内蒙古医科大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沈阳药科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吉林农业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河北理工大学、内蒙古蒙药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蒙医药工程技术研究院、陕西步长制药有限公司、内蒙古康臣药业、 奥特奇中蒙药制药有限公司等高校和企业建立了友好协作关系,并合作开展相关领域科学研究工作。
三、鄂尔多斯市卫生学校
鄂尔多斯市卫生学校始建于1959年,是自治区唯一一所使用蒙汉两种语言文字授课的卫生职业院校。 建校50多年来培养出各类医疗技术人才2万余人,其中2003年以来,为蒙古国培养蒙医药人才200余人,为自治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2009年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成为内蒙古医学院鄂尔多斯分院,2010年开始举办普通专科学历教育,2012年更名为内蒙古医科大学鄂尔多斯学院,实行一套人马两块校牌的运行模式。
学校坐落在鄂尔多斯市东胜区科技教育创业园, 占地面积约22.2公顷,校舍建筑总面积9.93万平方米。 现有专任教师214人,其中副高及以上职称有58人, 研究生学历教师36人, 双师型教师84人。 学校面向全国13个省市自治区招生, 现有全日制在校生3016人。 学校教学仪器设备价值4432.17万元,配备计算机782台,已有77个教室配备了多媒体,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近9.5万册。 学院现有直属全科附属医院1所(设床位400张),有教学医院5所、实习基地55个。
学校开设有高中起点三年制专科临床医学、护理、蒙医学、眼视光技术、医药营销、医学检验技术等6个专业,开设的初中起点五年制专科专业有护理、医学影像技术、医学检验技术,开设的初中起点三年制中专有护理、蒙医医疗与蒙药、农村医学、医学影像技术、医学检验技术、药剂、助产等8个专业。 学院拥有中央财政支持的重点建设专业3个,中央财政支持的紧缺人才实训基地1个,自治区级精品专业1个, 自治区骨干专业2个, 自治区基础能力建设实训基地1个。近几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过关率呈逐年上升趋势,2014年平均过关率达90%以上,其中专科护理毕业生过关率达100%。 近五年来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学院获得内蒙古医科大学2013年就业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就业率单项奖。2009年以来,学校先后获得了国家级“职业教育德育工作实验基地”“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单位”“鄂尔多斯市职业教育先进集体”等殊荣。
近年来, 学校主动适应卫生教育改革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办学思路和奋斗目标,全校上下紧紧围绕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按照抓基础、抓队伍、抓制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强化办学特色的工作思路,全面加强内涵建设,加强管理,狠抓落实,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规模适度、结构合理、质量上乘、特色鲜明的医学院校。
2015年4月,教育部批准内蒙古大学鄂尔多斯学院、内蒙古医科大学鄂尔多学院、 内蒙古工业大学矿业学院组建鄂尔多斯应用技术学院,学院的升格为鄂尔多斯职业教育迎来了更好的发展机遇,必将推动鄂尔多斯经济和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该校蒙医医疗与蒙药专业创办于建校初期,50多年来一直是学校发展建设的重点特色专业。 2003年获得招收培养蒙古国留学生资格,2008年蒙医医疗与蒙药专业被自治区列为基础能力建设实训基地,2012年6月被列为第二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的重点建设专业。 为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医学,加强蒙医医疗与蒙药专业建设,以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为目标,拥有一支结构合理,教学经验丰富,实践能力强的教学团队,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始终以学生为本,努力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蒙医医疗与蒙药人才,坚持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式方法,深入研究专业发展方向,为各级医疗机构培养了大批从事蒙医医疗与蒙药专业工作的技能型、服务型高素质人才。
四、锡林郭勒职业学院
锡林郭勒职业学院是内蒙古政府批准、 教育部备案的综合类高职院校,成立于2003年5月,先后由锡林郭勒盟教育学院、师范学校、蒙古族师范学校、广播电视大学、民族卫生学校、民族财贸学校、民族体育学校、锡林浩特牧业学校、牧业机械化学校等9所大中专院校整合而成。经过14年的建设和发展,学院校区占地面积约118.3公顷,建筑面积41万平方米,实习实训设备总值4.1亿元,现有教职工1315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948人,副高级以上职称332人;硕士及以上学历人员205人(其中博士和在读博士20人);在校学生20071人(其中全日制在校生13127人, 成人及电大远程学历教育生6944人);毕业生就业率始终稳定在95%以上,每年完成各类短期培训3.8万人次,职业技能鉴定1万余人次。
学院现设有医学院、机械与电力工程学院、草原生态与畜牧兽医学院、蒙古语言文化与艺术学院、体育学院、齐·宝力高国际马头琴学院、师范教育系、经济管理系、信息技术工程系、民族中等职业学校、继续教育学院、广播电视大学和福达驾驶员培训中心等13个教学单位,设有蒙古文化研究所、褐煤粉煤灰工程技术研究院、生物工程研究院等研究机构。 学院与吉林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联办招收了在职工程硕士和教育硕士研究生学位班, 与内蒙古工业大学联合举办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能源与动力工程等两个本科专业;与内蒙古医科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赤峰学院合作开设蒙医学、学前教育(蒙、汉)、体育教育(足球)、食品质量与安全、护理等6个职业本科专业;开设护理、电厂热能动力装置、畜牧兽医、播音与主持(蒙古语)等39个高职专业及火电厂热力设备运行与检修、 农村医学、足球等28个中职专业。
为深入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有关要求,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学院重点建设了装备制造、煤化工、能源与电力、畜牧业工程、民族体育、民族艺术和医学等7个实训中心,确定了电厂热能动力装置、煤炭深加工与利用、水土保持技术、康复治疗技术等专业为重点建设专业,自治区级重点建设专业是护理、畜牧兽医专业,民族传统体育、音乐教育、音乐表演为特色专业,蒙汉双语教学是学院的办学特色。
学院先后荣获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状”“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高校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全区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 等荣誉称号;2013年被确定为“自治区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院校,2014年荣获“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是该年度全国大学生就业工作50强高校之一;2015年被授予“全区学校安全管理工作先进集体”“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示范单位” 等荣誉称号,10月获批“草原英才”工程“内蒙古自治区高技能人才基地”。
五、呼伦贝尔职业技术学院
呼伦贝尔职业技术学院是经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 教育部备案,涉及能源化工、机电、医药卫生、财经、旅游、艺术、电子信息各类于一体的综合性院校, 也是呼伦贝尔市唯一一所市属公办高等职业院校。
学院坐落在被誉为“中国最佳民族风情魅力城市”“草原明珠”的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中心城(海拉尔)新区。
学院占地面积60.4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2.05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10亿元。 拥有现代化的体育馆、体育场和图书馆等教育教学配套设施。 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生6100人,教职工716人,其中专任教师502人,高级职称教师223人。 学院现有机电工程系、化学工程系、护理系、蒙医蒙药系、商贸旅游系、信息工程系、艺术与学前教育系、建筑工程系、经济管理系、基础教学部、成人教育部等11个教学系部。 共开设应用化工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护理、口腔医学技术、蒙医医疗与蒙药、药品生产技术、财务管理、旅游管理、计算机应用技术、音乐表演、舞蹈表演、学前教育、工程造价等24个高职大专专业,有18个“3+2”五年制大专专业和24个中专专业。
学院建有自治区安全生产培训基地、 内蒙古自治区蒙医药人才培养基地、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工作站、呼伦贝尔市入网电工考试站、能源化工实训基地、汽车运用与维修实训基地、特殊工种培训基地、职业技能鉴定所、下岗再就业培训基地、创业培训基地等多个教科研基地。 学院与呼伦贝尔能源、化工、冶金、电力、生物制药、医院等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实践实习、科研培训与学生就业的合作机制。 学院已成为呼伦贝尔经济技术开发区、岭东工业开发区、满洲里产业园区、中俄互贸区等工业园区的人才培养基地。
学院坚持以职业技术能力培养为重点,根据职业岗位要求,整合教学内容,采用职业素质培养、专业能力训练和岗位综合能力提升为一体的“双证书”培养模式,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毕业生参加职(执)业资格证书考试80%以上学生可取得双证或多证。
校企合作办学、订单培养是学院发展的优势和办学特色。 学院与大连船舶工业工程公司、呼伦贝尔驰宏矿业有限公司、呼伦贝尔东能化工有限公司、云天化控股金新化工有限公司、内蒙古华德牧草机械有限公司、内蒙古林业总医院、呼伦贝尔市医院、东北阜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北京首都旅游集团建国酒店管理公司、呼伦贝尔宾馆、呼伦贝尔鸿洋药业有限公司等20余家企业签订订单培养协议,为毕业生就业奠定了基础。
学院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实施“本土化”的人才培养战略,立足于呼伦贝尔,服务于呼伦贝尔,着力建设特色专业、品牌专业,为呼伦贝尔经济社会培养和输送高素质的技能型应用人才。 全院师生秉承“求真、求实、求新、求勤”的校训精神,团结一心、奋勇拼搏,共同描绘未来发展的美好蓝图。
六、乌兰察布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乌兰察布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的乌兰察布市集宁新区,交通便利,环境怡人。 其前身是在1959年建立的乌兰察布市卫生学校基础上,经国家教育部2009年3月(教发函〔2009〕66号)批准升格的全自治区唯一的一所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学校从2009年9月起, 按照自治区教育厅核定的专科招生计划独立招收各类专科学生。 学校现已发展成为以全日制普通专科教育为主体,五年制高职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为补充, 兼顾中职教育和职业培训的多学科、多专业、多层次的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学校由校本部和附属医院两部分组成。校本部占地约45.3公顷,一期建筑面积8.19万平方米。 各类实验室75个,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442万元,馆藏图书14.5万余册,包括多媒体教室在内的各类教室100个,固定资产达2.48亿元。 目前,学校在校生总数3800多人。
随着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学校师资队伍数量逐步增加,结构逐步优化,质量稳步提高。 学校拥有专兼职教师175人,其中专任教师153人, 先后培养引进硕士研究生29人, 约占专任教师比例达18.95%; 副高职称以上专业技术职务96人, 约占专任教师比例达62.75%;双师型教师58名,约占专任教师比例达37.91%。
专科开设的专业有10个:分别是护理专业、临床医学专业、助产专业、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药学专业、医学检验专业、中医专业、蒙医专业、康复技术、眼视光技术。 其中护理专业为学校的主要专业,蒙医专业为学校的特色专业。
学校按照打品牌、创特色的专业建设要求,前瞻调研区域产业结构和社会需求变化趋势,以专业教学团队和“双师”型队伍建设为基础,以实验实训和基地建设为依托,以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为核心,以建立质量等次标准和实行评估制度为推手,优化专科专业设置,提高专业质量、水平和品质,打造品牌特色专业。“十二五”期间,力争建设两个自治区级品牌特色专业。 积极探索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推进课程、教材建设和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改革创新。 积极探索教学运行与质量监控两条线管理模式, 大力推动现代教学管理方法和手段的应用,不断提高教学管理水平、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附属医院是隶属学校的一所集教学、临床、科研为一体的二级医院,是乌兰察布市医疗保险、公费医疗、城镇医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院。医院占地面积约2.8公顷,建筑面积13200平方米。医院现有职工269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37人,中级职称30人。 床位240张,固定资产7000万元。 医院现有骨外科、烧伤科、内科、妇产科、普外科、五官科等23个临床、医技科室,其中骨外科、烧伤科、妇产科为领先学科,在全市医疗机构中享有盛誉。
另外,学校还有非隶属的教学医院4所,在北京、呼和浩特、大同等校外固定实习基地有35处。
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对学校未来发展做了全面规划和定位。在服务面向上,学校确立了立足乌兰察布市,面向全区,辐射周边,重点面向基层的定位方向。 在办学形式上,学校确立了以全日制普通专科教育为主体,五年制高职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为补充,兼顾中职教育和职业培训的办学形式定位。 在专业建设上,学校确定了做优护理专业、蒙医骨干(特色)专业,做强临床医学专业,提升中医、药学、医学检验专业。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5年增设4个以上新专业的专业建设定位。 在培养目标方面,学校以培养基础理论够用,专业知识扎实,执(职)业技能熟练,综合素质优良,“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
目前,学校强力推进“人才强校”工程、“教科研兴校”工程和“文化校园”工程。 坚持稳定规模,强提质量,优化结构,注重效益,充实内涵,培育特色的发展要求,走整体推进协调发展之路。 坚持因需改善条件,倾力壮大队伍,提高管理水平的建设要求,走要素支撑可持续发展之路;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要求,走探索校企合作共同发展之路;坚持加强学校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平安校园建设的基本要求,走强基固本和谐发展之路,力争在“十二五”末达到自治区级示范院校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