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国境内曼巴札仓

第四节 蒙古国境内曼巴札仓

一、蒙古国甘丹寺简介

甘丹是藏语音译,其意为“兜率天”,这是未来佛弥勒所教化的世界,所以,甘丹寺也可以理解成:极乐世界的圣殿。 蒙古国的甘丹寺位于乌兰巴托市中心的西北部,始建于1838年,是蒙古国最大的寺庙,也是蒙古国香火最旺的寺庙,与西藏的甘丹寺同名,但比西藏的晚了500年。乌兰巴托市的前身大库伦是在甘丹寺的基础上逐渐发展成城镇的。 现在的甘丹寺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黄色围墙内的汉式建筑群是甘丹寺,第二部分是观音殿(寺内最高大的建筑),其余建筑是佛学院及各种宗教机构。

甘丹寺是一座藏传佛教的寺庙,由第四世哲布丹尊巴所建,为专修高等经典之处,大小庙宇相连,建筑极具美感。 佛教黄教领袖甘宝喇嘛就曾住在这里,达赖喇嘛也多次来访。

甘丹寺共由五座僧院组成,有600多名喇嘛,定期举行大规模或小规模的祈祷仪式,是现今蒙古广大佛教徒的活动中心,为蒙古的众信徒们服务,同时还接待国外的广大佛教徒。 甘丹寺的图书室拥有5万多册图书及手抄本。 在这些图书及手抄本当中有许多罕见的出版物,这些出版物对藏学家和蒙古学家来说是难得的珍藏本。

寺内最引人瞩目的是世界上最大的铜铸章冉泽大佛, 翻译过来就是我们熟悉的千手观音。 是用日本和尼泊尔的捐款于1996年建成的,佛高28米,重20吨,全身镀金,镶嵌大量宝石,中空的内部装有27吨药草,334卷佛经,200万件祷文。大佛气势雄伟,富丽堂皇,是蒙古的国宝。 据说,原来的大佛是博格多汗1911年修建的,但在二战期间,大佛被运到苏联的列宁格勒(圣彼得堡)熔化做了子弹。

众所周知,清代蒙古地区藏传佛教盛行,现在在内蒙古依然可以看到藏传佛教格鲁派在人们日常生活与生产中所产生的影响。 蒙古国自20世纪20年代之后,政府颁布《关于教会和国家分离的法令》,禁止宗教信徒对寺院布施,宗教职业者须服从国家法令,当时只保留了呼图克图(清朝所封)和呼毕勒罕制度。 20世纪30年代中期,藏传佛教还很发达,全国有800多座寺院,2300多个小庙,喇嘛约占全国男性的一半,大约有九万名。

20世纪40年代后, 蒙古国采取了严厉的措施, 许多寺院被封、被撤,喇嘛还俗,废除了寺院的各种制度和权力。 当时,蒙古全国只开放首都乌兰巴托的一个甘丹寺,藏传佛教受到了极大的打击,一时间,格鲁派的各项宗教活动日渐萧条,几至绝迹。直到20世纪90年代,蒙古国对宗教管理政策才有所改变,佛教作为传统文化和习俗受到了重视。

1970年,甘丹寺下属的佛学院开始正常工作,它为苏联和蒙古的佛教寺院培养了大批骨干。 甘丹寺是亚洲佛教徒和平运动委员会总部所在地。 在甘丹寺的图书室里收藏着喇嘛的先辈们所研究的哲学及历史方面的大量著作,同时也记载着甘丹寺日常的生活情况。

在甘丹寺院内, 收藏着已经成为蒙古民族文化财富的许多极为珍贵的珍宝。 在这些珍宝当中,有扎那巴咱尔 ——蒙古的第一位博格多格根用银和铜铸造出的全身人像, 扎那巴咱尔不仅是佛教教会的首领,而且也是一位卓越的雕刻家。

甘丹寺里收藏着他用铜浇铸的镀金全身人像的大量制品——菩萨旺扎拉丹尔及第一世班禅喇嘛罗桑克珠杰的雕像。 在甘丹寺的遗宝中还有在黑纸上用金字写着的《甘珠尔》经108卷,这是仅次于观音铜像的文物,以及1956年世界佛教徒纪念释迦牟尼诞辰两千五百周年时铸造的释迦牟尼佛像。 那些素描的佛像,则是以刺绣及贴花的工艺制成的,还用罗凯施法尔檀香料雕塑出印度、蒙古、波兰、尼泊尔,以及我国西藏的诸佛雕像等等。

甘丹寺现有佛学院、医学院等九所学院,图书室拥有五万多册图书及手抄本。

二、额尔德尼召曼巴札仓

额尔德尼召是蒙古国著名古寺庙, 位于首都乌兰巴托西部的哈拉和林,距市区400 公里。由外喀尔喀土谢图汗阿巴岱汗(1534—1586)建造于1586 年。 他皈依喇嘛教后,曾亲自前往朝见三世达赖喇嘛,从此喇嘛教在蒙古国流行起来。 这座寺庙,是蒙古第一座喇嘛庙,已被辟为博物馆。 额尔德尼召坐西朝东,呈正方形,面积约为0.16 平方公里,四周筑有高大的土墙作为寺墙,每面墙上都建有25 个城垛,正中辟大门。 每个城垛上都建有1 座喇嘛教小白塔,围墙四角的地面上也各建有一大一小的白塔,寺院里共有大小108 个塔。 墙的四角还各有一具石龟。

寺院内的主要建筑都建在一条东西纵深的中轴线上。 西南隅另有一组专门供奉释迦牟尼的建筑物, 西北部及北部的建筑主要是喇嘛们的僧舍。 寺内主要建筑还有拉布兰殿、三座大庙、金塔和墓塔等。东门中轴线上的第一座建筑已被毁坏,仅存遗址,当初原为阿巴岱汗召集会议的毡房,其基址的大圆台清晰可见,直径约有45 米。 拉布兰殿是一座藏式建筑,高大宏伟,建于1780年,平面是“凸”字形,中央主楼3 层高,两侧的翼楼各为2 层。 层顶为平台式,各层每间房屋都开设着一个下大上小的梯形窗户,窗顶嵌出檐部,外墙稍向内倾,原是喇嘛举行法事的场所。 在正殿入口处有哼哈二将,殿内有八大金刚和十八罗汉的塑像。佛堂内供奉着神态各异的铜佛。寺院内有3 座庙宇建造在砖台上,3 殿一字排开,平面都是长方形,进深为4 间,面阔5 间,屋顶是重檐歇山式,覆盖着黄色、绿色、紫色的琉璃瓦,还配有吻兽。这3 座庙宇布局协调,手法各有千秋。南北两侧的殿宇是单层,中间的殿宇为两层,中间高两侧低。 3 座殿里分别供奉着佛祖释迦牟尼青年、中年和老年的塑像。 从这3 座庙宇的建筑结构上看,是建寺初期的建筑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