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医药研究机构

第三章 蒙医药研究机构

一、内蒙古医科大学蒙医药研究院

1.概况

内蒙古医科大学蒙医药研究院是2010年成立的学校内设科研机构,其前身为内蒙古自治区蒙医药研究院,科学研究、组织管理、信息收集、交流合作、服务咨询(社会服务)为其基本职能。

蒙医药研究院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建设蒙医药博士学位点及高水平医科大学为目标,以社会服务为宗旨,以改革为动力,以绩效为导向,发挥学校现代医药学、中医药学、蒙医药学“三位一体”的办学特色和优势,有效整合校内外蒙医药相关资源(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与国内外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企业等协同,多学科交叉开展蒙医药研发与应用,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协同创新与社会服务等工作,有力推进学校蒙医药整体实力和水平的提高,引领蒙医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化和国际化发展。

蒙医药研究院是国务院学委办公室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建设单位,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 ——蒙药学建设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学科 ——蒙药学建设点,也是“内蒙古自治区中蒙药重点实验室”“内蒙古自治区重点实验室提升计划” 对象,“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蒙药重点实验室”和“内蒙古自治区医疗卫生领域蒙药学重点实验室”,内蒙古自治区蒙医药协同创新培育中心所在地。

蒙医药研究院设有常设机构和非常设机构, 现有常设机构包括蒙药重点实验室,蒙医药博物馆,蒙医药综合研发中心,综合办公室;非常设机构有蒙医研究所,蒙药研究所,蒙医临床研究所和蒙医药文献研究所。 研究院现有固定人员13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者4人,中级职称者3人,初级职称者6人;具有博士学位者5人,硕士学位者8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3人;自治区海外引进高层次人才2人,自治区杰出人才1人,自治区新世纪“321”工程第二层次人才1人。

目前,研究院本着突出优势,找准定位,特色发展的原则,通过与其他相关专业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交叉融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将成为全校乃至全区蒙医药学、中药学、药学高级人才(博士、硕士、本科生)培养及科研与开发的平台,为促进内蒙古医科大学和全区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工作发挥重要作用, 已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地区特色的蒙医药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

2.分设机构简介

(1)蒙药重点实验室

蒙药重点实验室为“内蒙古自治区中蒙药重点实验室”(内蒙古科技厅,2003年10月),“内蒙古自治区高等院校蒙药重点实验室”(内蒙古教育厅,2009年6月)和“内蒙古自治区医疗卫生领域蒙药学重点实验室”(内蒙古卫生厅,2009年11月)的总称,具有蒙药药效物质基础和质量控制的研究、蒙药炮制方法研究、蒙药现代制剂研究、蒙药药理及安全性评价研究等4个较为稳定的研究方向, 从而形成了年龄、职称、学位结构合理的,研发能力雄厚的,聚集了蒙药学、蒙医学、药学、药理学、中药学等多元学科相结合的研发团队。 研发团队共计56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者40人,中级职称者8人;博士学位者16人,硕士学位者19人;45岁以下者28人。蒙药重点实验室是开放性的共享科研平台;是整合相关蒙药资源,开展蒙药现代开发与应用研究,“产、学、研、用”合作与协同创新,培养高层人才、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平台; 是引领蒙药现代研发及学术前沿开发的主要阵地。

(2)蒙医药文献研究所(蒙医药博物馆)

蒙医药博物馆始建于2006年9月。 2007年8月,经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批准,更名为内蒙古自治区蒙医药博物馆,隶属于内蒙古医学院(2012年更名为内蒙古医科大学)。 2008年5月内蒙古医学院命名为蒙医药基础文献实践教育中心,2011年被评为校级实践教学示范中心,2013年11月成为内蒙古医科大学蒙医药研究院蒙医药文献研究所。

蒙医药博物馆共有3个展厅,分别是医史文物展厅、古籍文献展厅、蒙药展厅。展厅面积共1600平方米。馆藏有教学唐卡、疗术铜人、医疗器械等蒙医医史文物800余件,蒙成药和蒙药材标本2500余种(其中植物标本1110种、动物标本201种、矿物标本76种、蒙成药320种、蜡叶标本400余种、浸制标本400余种),馆藏古籍文献2600部(其中包括公元2世纪成书的古印度阿育吠陀医学古籍、藏医药古籍和蒙医药古籍及全套《甘珠尔》《丹珠尔》)等。 该博物馆是蒙医药专业性博物馆和蒙医药文化教育基地。

蒙医药博物馆建馆以来,除了完成正常展示工作以外,同时还承担本科生、留学生、研究生实践教学任务。 面向蒙医、蒙药、护理、制剂等4个专业和“蒙医史”“蒙医经典著作”“蒙医各家学说”“蒙药学”“四部医典” 的导读、“蒙医文献学”“药用民族植物学”“药用植物学”等8门课程的实践教学均在该馆开展,成为学校教学、科研重要的平台,2012年被评为校级蒙医文献优秀团队。

另外,博物馆教师们编写完成了7部著作,其中3部荣获第二届“内蒙古出版(图书)奖,1部荣获了首届中国民族医药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近5年完成了国家级项目7项、国际合作项目1项、自治区级项目2项、校级项目2项,其中一项科研成果荣获内蒙古自治区哲学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获得了2项知识产权专利,建立了1个数字化平台、4个数据库。

博物馆教师们研发了国际上首个蒙医药古文献全文数据库,并建立了蒙医药古文献数字化加工平台,2011年9月在网上运行,该数据库共收录了100部蒙藏医药古籍(19世纪之前的文献)。 该数据库实现了目录和内容简介及全文检索。 该数据库的建立填补了蒙医药古籍数字化的空白。 该数据库系统于2014年2月已成功申请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版权局《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证书号:软著登字第0690793号。 另外,文献研究者们利用蒙医药古籍数字化加工平台,完成古籍知识的深度挖掘、发现规律、总结经验等重要工作。 同时攻克了OCR软件不能识别蒙古文的技术瓶颈, 与清华同方合作研发了OCR软件识别蒙古文技术,识别率达到85%。 这项技术的研发,对蒙医药古籍实现数字化加工、解析标引、深度挖掘,以及更广泛地开展数字化研究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蒙药材查询系统》:该系统能够查询230种蒙药材的基源、生境图片、药用部位图片、性味、药材鉴定、功效等内容,蒙汉文对照配音,三维图设计,动态显示。

《蒙医医案知识库》:该知识库收录了《王永福医案(1)(2)》《罗布桑沙达日布医案》《白清云医案》等14部蒙古族名医的临床医案,并实现了目录和内容简介及全文检索。 蒙医医案知识库不仅服务于课程教学,全面对师生开放,而且面向社会,在蒙医药研究、临床及古籍开发利用等多方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蒙医方剂数据库》: 该数据库收录了240种常用蒙医方剂、别名、来源、药物组成、功能分析、主治病症、剂量用法等信息及蒙、中文语音讲解视频。 该数据库系统2014年2月已成功申请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版权局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 证书号: 软著登字第0690792号。

蒙医药研究院蒙医药文献研究所是集收藏展览、教学、科研于一体的综合性专业博物馆,是蒙医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基地。

(3)蒙医临床研究所

蒙医药研究院蒙医临床研究所成立于2013年10月30日,挂牌于附属医院蒙医科,专门从事蒙医临床研究的集教学、科研、服务、培训、组织协调和技术支持于一体的公共平台。 蒙医临床研究所致力于为高质量的临床研究提供技术支撑和培养优秀的临床研究专业人才,从而推动蒙医临床研究的发展,提高蒙医临床研究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 蒙医临床研究所的职能主要包括提出、设计、组织和实施高质量的重大临床研究项目,并支撑、协调和管理全校范围内的跨院项目和全国性的多中心合作项目, 开展高水平的临床研究培训和教育活动。

蒙医科现有成员21人,其中医师10人、护理人员11人;蒙医教授2人,蒙医副教授1人;西医主任医师1人,蒙医主治医师5人,蒙医住院医师1人,蒙医医师1人;主管护师1人,护师7人,护士3人;具有研究生学历的8人,大学本科学历的6人,专科学历的7人。

(4)蒙医研究所

蒙医药研究院蒙医研究所成立于2014年12月17日,机构设置在蒙医药学院。 整合相关蒙医基础和临床资源,依托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虚拟仿真实验中心等国家级实验平台及自治区蒙医药协同创新培育中心等主要研究平台, 开展蒙医基础理论的现代创新研究、蒙医特色诊疗技术机制研究及其器械研发、“产学研”合作、协同创新、蒙医高层人才培养及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

研究所团队积极拓展渠道, 努力发挥团队作用及横向联合科研攻关优势,使科研项目层次逐渐提高,项目数量及经费逐年增加。 该所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3项,“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1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项目7项,省部级科研项目40余项,出版教材62部、学术著作60余部。此外,该团队十分重视教学与科研二者之间相辅相成作用的发挥, 以教学带动科研水平的提高,以科研成果提高教学质量、转化多项科研成果为教学内容,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荣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自治区自然科学三等奖2项,自治区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

(5)蒙药研究所

蒙医药研究院蒙药研究所成立于2014年12月17日,机构设置在药学院。 整合相关蒙药资源,开展蒙药资源开发与有效利用研究、蒙药药理毒理研究、蒙药安全性研究、蒙药有效成分研究、蒙药炮制规范研究、蒙药新剂型及二次开发研究、蒙药配伍规律现代研究及分子配方研究、蒙药质量标准研究及蒙药新药研发、“产学研”合作、协同创新、蒙医高层人才培养及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

蒙药研究所前身为2001年成立的内蒙古医学院药物研究所, 2014年12月经内蒙古医科大学研究决定,成立内蒙古医科大学蒙医药研究院蒙药研究所,挂靠于药学院,蒙药研究所位于内蒙古医科大学金山校区H座1~3层,占地面积约2500平方米,下设蒙药制剂研究室、蒙药药理研究室、蒙药化学研究室、蒙药质量标准研究室等4个研究室,设蒙药药理实验室、蒙药分析实验室、蒙药化学实验室等11个实验室,设核磁室、液相室、液相实习室等9个仪器室和1个无菌室、3个动物实验观察室。 拥有核磁共振波谱仪、液质联用仪、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薄层色谱扫描仪、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仪、超微粉磨机、血球计数仪、紫外分光光度计、红外分光光度仪、荧光分光光度仪、高速离心喷雾干燥机、沸腾制粒干燥器、 挤条—抛园微丸机组、 多功能提取浓缩机组等价值近2500多万元的仪器设备。 具备了药物有效成分提取、结构分析、活性成分筛选、质量标准制定、药理毒理学研究、制剂工艺研究等开发性研究条件和能力。

研究所成立以来, 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余项,自治区政府蒙药现代化研究重大科技专项项目27项,自治区各级各类科研项目60余项,立项科研经费达1000多万元,出版《蒙药炮制规范化研究》《蒙药材质量标准研究》(上, 下)《蒙药材指纹图谱研究》《蒙药炮制文献研究》等著作;获得“草乌炮制工艺研究”等中国发明专利5项;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

(6)内蒙古自治区蒙医药协同创新培育中心

按照国家“2011”计划(高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要求,2013年内蒙古医科大学牵头,以内蒙古国际蒙医医院、包头医学院、内蒙古民族大学蒙医药学院为核心协同单位, 联合蒙古国国立健康科技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内蒙古自治区地方病防治研究中心、内蒙古通辽市蒙医整骨医院、赤峰荣兴堂药业有限责任公司、上海锦奕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26家国内外相关高校、科研机构、医院及企业建立协作关系,成立了内蒙古医科大学蒙医药协同创新中心,组建了中心学术委员会,办公室设在蒙医药研究院。

中心设有蒙医药文献研究平台、蒙医传统疗法研究平台、蒙医临床研究平台、蒙药资源与利用研究平台、蒙药研发平台、蒙西医结合研究平台、布氏菌病及地方病防治研究平台等7个稳定的研究平台。现有成员231人,其中正高级职称人员139人,具有博士学位94人,有国医大师1人,博士生导师30人,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6人,内蒙古自治区杰出人才6人,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英才34人,内蒙古自治区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8人, 入选内蒙古自治区新世纪“321”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18人。 先后获得了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奖14项,自治区教学成果奖2项,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政府奖1项,药物临床试验批件两项,国家专利19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两个等突出成果。

2015年5月被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认定为“内蒙古自治区蒙医药协同创新培育中心”。

二、内蒙古大学高分子化学及蒙药研究所

在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以及内蒙古大学的支持下,“内蒙古大学高分子化学及蒙药研究所”于1999年底正式挂牌成立。 2003年底,该研究所由自治区科技厅确定为“内蒙古自治区蒙药化学重点实验室”(以下将高分子所和重点实验室统称为:高分子所)。

为了开展创新药研究和蒙药研发工作, 促进内蒙古大学和全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工作, 用自治区政府拨给的建立研究所的专项经费500万元,在内蒙古大学提供的实验室和学科条件下,建设了较现代化的高分子化学和蒙药研究的科研基地和人才培养中心: 内蒙古大学高分子化学及蒙药研究所, 即内蒙古自治区蒙药化学重点实验室。

内蒙古自治区蒙药化学重点实验室由4个实验室组成:“高分子及蒙药化学实验室”“蒙药药理实验室”“药物分子实验室”和“制剂实验室”,在蒙药研究、新药开发和人才培养方面成就显著。 自2000年起, 培养的多名研究生和博士生全部由各大学和国家科研单位择优录用。

在蒙药研究、 新药开发方面, 高分子所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公认的成果。 首先在抗艾滋多糖及蒙药研究方面,自1999年起,先后主持国家和自治区14项科研项目,全部按时圆满完成,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6项,其中5项已在国家获得授权。 在蒙药开发方面,完成了降糖蒙药(3类药)的全部临床前研究工作,已获国家临床批文。 降血脂创新产品研制的实验室工作全部结束,申请了国家生产批文。

高分子所在蒙药研发和国内外合作交流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在国内外赢得很高的声誉。 学科带头人博·格日乐图,主持和参加国际学术会多次,兼任中国科技大学博导,被内蒙古自治区中蒙药工程协会选为副会长和中、蒙、俄三国组建的国际东西方医学科学院院士,并获得中国优秀青年科技创新奖。

内蒙古自治区蒙药化学重点实验室, 能够独立开展多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和新型现代蒙药的研究和开发工作,表明自治区蒙药研究团队的创新能力和学术水平短期内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证明在内蒙古自治区正在成长一批颇具才干的科研人才队伍。这也是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多年实行科技兴区、人才强区战略,长期重视科技人才、鼓励科技创新的具体成果之一。

三、内蒙古民族大学蒙医药研究所(内蒙古蒙医药工程技术研究院)

内蒙古蒙医药工程技术研究院坐落在科尔沁大地通辽市, 是由政府推动、企业牵头、高校及科研院所参与组建的自治区新型研发机构。 研究院实行由理事会领导,专家咨询委员会、科技顾问、法律顾问和知识产权顾问辅助下的院长负责制。 理事长是研究院的法定代表人。

研究院于2013年10月22日挂牌成立,经历了2013年11月—2015年6月基础建设阶段之后, 从2015年6月18日开始进入了实质性运行阶段。

研究院现有专兼职人员60余人,其中专职人员26人。 教授30人,特聘教授5人,博士20人。博士生导师10人,硕士生导师40人。全国先进工作者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5人,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3人,内蒙古自治区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7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内蒙古自治区首届科技标兵1人,内蒙古自治区高校科技创新标兵1人,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英才8人,通辽市科尔沁英才2人。

研究院蒙医药研发主要依托单位有内蒙古民族大学、 内蒙古医科大学、内蒙古国际蒙医医院、内蒙古大学、内蒙古蒙药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库伦蒙药股份有限公司等。 研究院蒙药研发队伍有内蒙古科技厅 ——蒙医药研发创新团队(2010年),内蒙古教育厅 ——蒙药研发创新团队(2012年), 内蒙古草原英才蒙药创新创业人才团队(2015年)。

研究院设有蒙药资源保护及种植栽培研究室、 蒙药配伍规律研究室、蒙药提取制备工艺研究室、蒙药质量标准及稳定性研究室、蒙药药理及安全性评价研究室。 拥有300余台(件)仪器设备,总值达3000万元。 研究院依托平台还有国家民委—教育部蒙医药研发工程重点实验室, 内蒙古自治区蒙医药重点实验室和内蒙古自治区工程实验室等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蒙医药研发工程重点实验室及内蒙古自治区医药卫生重点实验室等两个厅局级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房屋面积4000平方米,仪器设备800余台(件),总价值达4000万元。

内蒙古蒙医蒙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015年)和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蒙医药专业委员会(将成立)挂靠在研究院。 研究院现正在承担着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自治区蒙医药科技重大专项,主要包括蒙医药基础理论的传承与创新、特色蒙药材标准化种植与推广、蒙药材及其制剂标准化研究、蒙药有效物质基础及安全性评价研究、 蒙药新药和保健品的研发及其生产工艺共性技术研究、科技支撑体系建设、蒙药产业化及蒙医药国际化等研究任务。

研究院在蒙药研发科技合作方面,对外主要与蒙古国、俄罗斯、美国、奥地利、日本、韩国等国家合作。 对内主要与沈阳药科大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四川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河北理工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江西中医药大学、中南民族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广西中医药大学、广州博济医药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及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等单位合作。

研究院本着“求真务实、开放包容、协同创新、彰显特色”的发展理念,围绕蒙医药“科技创新、重大成果、一流学科、标准建设”,致力于创建蒙医药科学研究基地、蒙医药人才培养基地、蒙医药技术转移基地、蒙医药国际合作基地。

研究院愿与充满创新激情的人、怀抱创业梦想的人一道,创造属于蒙医药共同的未来。

四、国际蒙医医院蒙医药研究所

(国际蒙医医院蒙医药研究所详情请看内蒙古国际蒙医医院简介)

五、呼和浩特市蒙中医院蒙医药研究所

(呼和浩特市蒙中医院蒙医药研究所详情请看呼和浩特市蒙中医院简介)

六、锡林郭勒盟蒙医研究所

(锡林郭勒盟蒙医研究所详情请看锡林郭勒盟蒙医医院简介)

七、通辽市蒙医研究所

通辽市蒙医研究所(蒙医医院)建于1980年,1984年被国家民委、卫生部和内蒙古自治区同时列为国家民族医药重点建设单位,是集全市蒙医药科研、医疗、教学于一体的三级乙等民族医院。

全所占地面积11652平方米,建筑面积10344平方米,开放床位180张,人员编制80人,现在岗职工135人(其中在编人员65人)。专业技术人员112人,约占职工总数的83%,其中,正、副高级职称44人,中级职称21人,自治区名医6人,通辽市名医6人,全国名老中蒙医学术经验集成教育指导老师6人,博士生1人,研究生7人。

建所以来,始终坚持科研医疗并举并重的办院方针,挖掘、搜集、整理了不同语言文字撰写的蒙医学古籍12类,388部,536册。 翻译出版了《索玛然萨》《医学诀窍秘籍》等10余部经典著作。 先后承担和完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自治区科委下达的“蒙药新药‘保利尔’的研究”“中华草本·蒙药专卷”“蒙医病症诊断及疗效标准”“医学诀窍秘籍”“奥特奇荟萃”等16项科研课题,其中12项课题分别获得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成为自治区蒙医药界科研信誉单位。 2013年,根据市政府“关于研究蒙医药文献翻译整理专题会议”要求,该所承担完成《医学四本木》《甘露要名》《兰塔布》等10部古籍文献翻译整理出版工作,现已完成翻译及审稿工作。

蒙医内、外、妇、儿科齐全,还有肾病专科、传统整骨专科、脾胃专科、传统疗术科、心脑病科等5个重点专科,1个GPP标准的蒙药制剂室,以及文献研究室、临床研究室、药物研究室等3个研究室。 目前该院肾病专科和传统整骨专科已成为该院乃至通辽市特色和优势品牌,驰名区内外,以其独特的治疗方法和确切疗效,每年接诊来自区内外上万名患者,使他们慕名而来,满意而归,深受广大患者的信赖和好评。

近几年,在国家、自治区中蒙医工作方针指引下,在市委、市政府和卫生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 始终坚持以突出蒙医药特色为办院方针,以加强蒙医药特色能力建设为目标,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内涵建设,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充分发挥蒙医药特色优势作用,为各族人民群众的健康做出应有的贡献。

八、兴安盟蒙医药研究所

(兴安盟蒙医药研究所详情请看兴安盟蒙医医院简介)

九、鄂尔多斯市蒙医药研究所

(鄂尔多斯市蒙医药研究所详情请看鄂尔多斯市蒙医医院简介)

十、巴彦淖尔市蒙医药研究所

(巴彦淖尔市蒙医药研究所详情请看巴彦淖尔市蒙医医院简介)

十一、阿拉善盟蒙医药研究所

(阿拉善盟蒙医药研究所详情请看阿拉善盟蒙医医院简介)

十二、辽宁省阜新蒙医药研究所

辽宁省阜新蒙医药研究所是辽宁省唯一一家集蒙医药科研所、蒙医院、蒙医专科学校、蒙药制剂中心、蒙医特色五疗康复中心于一体的少数民族医药卫生单位。始建于1978年,1981年正式运营,占地面积1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是阜新高专蒙医专业承办单位、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理事单位、辽宁省蒙医药学会挂靠单位、内蒙古民族大学蒙医药学院教学医院、 大连民族学院生命学院教学基地。 是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北京藏医医院、阜矿集团总医院协作医院。 现有职工337人,约85.6%是蒙古族。 有副高级以上专家6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省名医4人,优秀专家2人,阜新市‘拔尖人才’1人,县名医3人,县‘拔尖人才’5人,十佳护士2人。 全国第三批、第五批名医学术继承指导老师2人,学术继承人4人,蒙医药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5人,蒙医药专业研究生26人。

蒙医药科研所设有理论研究室、临床研究室、教学研究室、药物研究室等。 有38项科研课题,其中蒙医药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1991年通过省级鉴定,治愈率达31.3%,有效率达91.2%。2011年8月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家组评审, 治愈缓解率达65.71%, 有效率达91.43%,分别比1991年提高了34.41%和0.23%,居世界领先水平,荣获省、市科技进步奖。 蒙医药治疗银屑病已通过市级鉴定,治愈率达86.7%,有效率达98.6%。

2009年以来,该所治疗血液病、颈椎病、皮肤病、眼病等疑难病的研究成果有16项,荣获辽宁省自然科学成果二、三等奖。 蒙医药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研究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阜新市科技进步一等奖,“蒙医特色温针疗法的规范治疗及针具改进的观察”获阜新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在研国家科技部课题2项,市级课题5项,县级课题12项。 近年来挖掘、整理、出版蒙医药书籍16部,自主研发治疗血液病、眼病、皮肤病等蒙药18种。2009年以该所(院)为代表的蒙古勒津蒙医药被评为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该所(院)蒙医药治疗“血衰症疗法”2010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蒙医专科学校成立于1952年,1972年挂靠阜新市卫生学校, 1994年挂靠阜新高等专科学校,2012年1月经国家教育部、卫生部、中医药管理局批准注册。 建校60多年来为东北三省、内蒙古和新疆等地区培养输送1520名蒙医、药、护专业人才,目前阜蒙县有100多个毕业生担任城乡各医疗、防保机构负责人和学科带头人。2009年与内蒙古民族大学蒙医药学院合作, 承办蒙医药专业研究生班和本科班,已有15名研究生和126名本科生毕业,填补了辽宁省没有蒙医药专业研究生、本科生的空白。

十三、黑龙江杜尔伯特蒙医药研究所

(黑龙江杜尔伯特蒙医药研究所详情请看杜尔伯特蒙古族医院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