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蒙医医疗机构

第五节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蒙医医疗机构

1.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以下简称巴州)蒙医医院

巴州蒙医医院始建于1982年,是巴州唯一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的地州级公益性二级甲等蒙医医院,是自治州城镇职工医保、居民医保、新农合、兵团医保、铁路医保定点医疗单位,是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是自治州大中专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

医院占地面积0.678公顷,建筑面积16221.7平方米,编制床位200张,实际开放床位130张。 现有职工252人(在编职工131人,聘用职工121人),其中高级职称21人,中级职称38人。 设有办公室、医务科、护理部、院感办、门诊部、急诊科、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特色治疗区、塔布恩阿尔善(药浴)科、五疗康复科、药械科、功能科、检验科等23个临床、医技、职能、后勤科室。 医院五疗康复科是自治区重点专科,塔布恩阿尔善科是自治区重点专科培育项目,塔布恩阿尔善科与内科胃肠病是自治州重点专科, 内科胃肠病科为国家重点专科协作组成员单位, 骨性关节炎为自治区级蒙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梳理项目。 目前医院开展非药物蒙医诊疗技术项目46种,配备中医蒙医诊疗设备8类116种。 拥有德国产西门子彩超、狼牌腹腔镜、美国GE心血管B超、数字化胃肠机、数字化摄影系统(DR)、日本产前列腺电切系统、膀胱镜、电子胃镜(内窥系统)、阴道镜、呼吸机、奥林巴斯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美国产尿沉渣仪、骨密度检测仪、利普刀、脑电图、骨密度仪、碳-14检查仪、胃肠仪、导融仪、BS-8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BC-680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等先进医疗设备。

巴州蒙医药在巴州地区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 蒙医以其独特的疗法,蒙药以其纯天然、优质珍贵药材为原料等优势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社会需求量也越来越大。 巴州拥有全国最大的亚高山草原 ——巴音布鲁克草原和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目前已查明的蒙药材有600多种,其中植物类药材500多种,矿物类药材60多种,动物类药材30多种,名贵药材40多种,在蒙医药科研和开发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巴州蒙医医院在蒙药制剂研发、生产上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集散剂、丸剂、冲剂、颗粒、口服液、膏、贴等10多种剂型,目前有126个蒙药制剂品种获得自治区食药局注册认证,其中有蒙药特色制剂60余种,其中以治疗消化系统、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的专药为主,深受患者的认可和好评。 自治区已出台过政策,新疆地域内的制剂药品经药监部门注册认证后,即可在新疆范围内调剂使用,这为该院大力发展蒙医药事业奠定了良好的政策基础。

巴州蒙医医院在蒙医药特色诊疗方面,有自己独特的优势。 蒙医药浴运用药浴疗术与现代医学相结合的方法, 对系统治疗皮肤病如银屑病、湿疹、神经性皮炎、疖肿、痈疽,以及风湿性疾病、腰腿疼等具有良好的疗效,已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在巴州地区乃至全疆已树立较好的口碑,吸引了和田、吐鲁番、阿克苏、克拉玛依等周边地区患者来院就医,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

在开展蒙医适宜技术方面,巴州蒙医医院融合现代医学新技术、新动态、新思路,结合推拿、按摩、康复、药浴、小针刀、拔罐、排毒、针灸等理疗项目,在治疗慢性病、常见病、多发病如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中风、偏瘫、胃肠道等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治疗有效率在90%以上。 同时,通过运用蒙医药浴、推拿、针灸及现代康复医学对脑卒中、中风、偏瘫、各种手术后骨关节康复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建立了一套临床治疗体系,给广大患者提供了安全、有效、便捷、廉价的医疗服务,深受各族患者的欢迎。

2.博尔他拉蒙古自治州(以下简称博州)蒙医医院

在素有“西来异境,世外之灵壤”美誉的博州,有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就是蓬勃发展的博州蒙医医院。博州蒙医医院成立于1984年7月。 建院时,实有员工12人,病床20张。 经过30多年的风雨沧桑和一代代蒙医人的艰苦努力,该医院现已发展成为一所以蒙医为主,蒙医、西医、中医相结合,集蒙医医疗、科研、康复、教学、蒙药生产加工为一体的综合性“二级甲等民族医院”,也是博州唯一一所蒙医医院。

医院位于博乐市团结路13号,占地面积14500平方米。 医院现有职工211人, 卫生专业技术人员178人, 约占全院职工总人数的84.4%,其中正高级职称2人,副高级职称20人,中级职称20人。 全院设编制床位160张,实际开放床位210张。 开设内科、外科、肛肠科、塔布恩阿尔善(药浴科)、骨伤科、妇产科、急诊科、塔布恩扎萨勒科(五疗康复科)、功能科、药剂科、检验科及职能机构共计16个科室。 迄今已配置螺旋CT、数字化X线机(DR)、全自动生化仪、全自动血球仪、彩色超声诊断仪、动态心电图、动态血压仪等大型医疗设备125台。 进入20世纪以来,特别是2008年以来,医院综合实力得到快速提高,门诊人数年均增长8%以上,住院病人年均增长10%,床位使用率年均达92%。 其中药浴、骨伤、五疗康复等蒙医特色医疗需求明显增长, 慕名而来的患者络绎不绝。 这些蒙医专家都在各自的专科领域,享有较高的知名度,蒙医事业呈现旺盛的发展态势。 作为一所民族综合性医院,医院始终坚持以传统蒙医药理论为主导,充分发挥和体现传统医药专长和特色, 坚持蒙医药工作者和继承者的培养及人才队伍建设,坚持“蒙、西、中医并重”的方针,积极培养蒙医药人才和医技人员,不断提高医院对急、危、重症病人的诊断水平和救治能力。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走“特色求发展,质量求生存”的办院之路,建立和完善了一批独具民族医疗特色的专业科室,其中,蒙医专家门诊、肛肠、药浴、皮肤、蒙医传统五疗、蒙药制剂等特色科室已影响到全疆,尤其是蒙医专家门诊、肛肠科和蒙药制剂不仅在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而且在新疆和内地,乃至在国外颇具影响力。

30多年来,医院经历了成立、搬迁以及发展壮大的沧桑巨变,每一步的成长足迹,都昭示着博州蒙医药事业快速发展的轨迹。 特别是1998年搬迁新址以来,医院本着和谐、科学、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积极推行医疗体制改革,广泛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大力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努力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深入挖掘蒙医药文化遗产,加强人才队伍培养, 使医院焕发出蓬勃的生机, 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现在,医院的综合诊治能力显著增强,社会影响日益扩大。医院将继续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发扬蒙医人“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精神,朝着“一流技术、一流设备、一流管理、一流服务”的目标迈进,以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回报广大患者。

蒙医医院制剂室始建于1984年,1992年经自治区卫生厅验收合格,取得了制剂许可证。 经过30多年的不懈努力和艰苦探索,走出了一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断发展的路子。 严格按照《医疗机构制剂配制质量管理规范》和《药品管理法》的相关规定配制、生产蒙药,供应本院临床用药。 1999年,自治州卫生局按自治区卫生厅要求,对州蒙医医院制剂室进行了初审,并提出了整改意见和要求。该院进行整改, 达到了基本要求。 尤其经过2001年、2005年、2010年、2015年制剂室换证验收工作后,在自治区药监局、州药监局领导和专家们的大力支持下,各项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完善化,取得了146个蒙药制剂批准文号,拥有散剂、丸剂、胶囊剂、软膏剂四种剂型的生产线。 院领导始终把蒙药制剂作为本院特色发展,为确保蒙药质量,安全生产,2009—2010年先后投入120万元对蒙药制剂室和药品检验室的设施设备进行了更新改造,进一步提高了配制生产工艺,以此确保蒙药制剂生产的质量。 制剂室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740平方米。

蒙药制剂室现有工作人员15人, 其中蒙药副主任药师3人,主管药师2人,执业药师兼主管检验师1人,药师5人,高级技工2人,初级技工2人。 其中本科生5人,大专生7人,中专生3人,专业人员约占总人数的73%。制剂室建立了完整的配制管理、质量管理等组织机构,制定了各项管理制度及岗位职责,使制剂室管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保证了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蒙药制剂室是本院重点科室,1992年, 国家整治规范医院制剂室, 该院经自治区药监局验收合格并颁发制剂许可证, 批准配制散剂、丸剂、胶囊剂、软膏剂等4种剂型,取得了146种常用蒙药制剂批准文号。 目前制剂室不仅满足本院临床需求,同时经自治区药监局批准还供应北疆片区的蒙医医疗机构、诊所的蒙医临床用药,年生产和销售额达200多万元。 医院蒙药制剂,因质量好、价格低、疗效确切、副作用小而深受医生及患者的欢迎。 如额日敦-乌日勒、巴特日-7、扎冲-13、古日古木-13、伊和哈日-12、旺勒格-37、乌力吉-18、那仁满都拉-11、海鲁木勒-9等传统蒙药,常年供不应求。

医院领导非常重视蒙药制剂,近两年先后投入30多万元对蒙药散剂包装材质进行更换,换成3克小包装,目前已有40个品种都是3克小包装,不仅方便了药房发药,也方便了患者的服用。 近年来开始按照自治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要求, 对蒙药制剂进行微生物限度检查适用性试验工作,同时进行再注册工作,送往自治区药品检验室和博州药品检验所, 目前已经做了110个品种的微生物限度检查适用性试验,90个品种的再注册工作到目前已经全部做完。每年夏季上山采药,主要在在本州境内及在伊犁境内采药,目前由于林业及草原管理的限制,只能采集十几个品种。

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制剂室布局不合理,该院领导通过多方努力,通过政府划拨的方式, 在博乐市南城工业园区争取1.5公顷土地,用于蒙药制剂室的整体搬迁, 重新设计的制剂室将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设计建设。 目前该项目已列入自治区卫计委中医民族医药管理局“十二五”规划中。

3.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蒙医医院

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蒙医门诊部始建于1980年12月份,坐落在县城王爷府。 当时有7名工作人员, 两名蒙医医师坐诊看病。1991年11月,在党的中医民族医药发展的政策指引下,原有的蒙医门诊部升级为县蒙医医院,并在县城敖包特东街新建一栋1200平方米的具有蒙古特色的二层综合楼。 2011年该院搬迁至县城哈尔尕特南路4号,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新建4000平方米住院楼、3000平方米门诊楼及供应室、洗衣房等辅助用房。 该院是以蒙医为主、蒙西医结合的综合型二级甲等民族医医院。

人员情况:2011年3月搬迁到新址后,该院工作人员增加到141人,在编人员58人,县财政拨款的有53人(包括三支一扶4人),临时聘用32人。 专业技术人员98人,大学本科毕业生30人,大专毕业生33人,中专毕业生38人。 主任医师2人,副主任医师5人,主治医师7人,医师30人(蒙医医师20人),护士40人,药师6人,检验师6人,其他技术人员12人。 设有传统疗术科、门诊部、内科、外科、急诊科、手术室及药剂科(蒙、西药药房、药库)、医技科(检验室、DR、彩色B超、心电图)、消毒供应室、行政科(院办、医务科、财务科)等科室,医院就诊患者逐年增加,蒙医医院医技水平逐步提高。 其中蒙医传统疗术科和皮肤科为重点蒙医专科,床位增加到99张。

一是争取政府资金投入,建立财政保障机制。 严格按照“核定收支、补足差额、突出重点、确保发展”的原则,争取政府资金支持;将人员工资、药品零加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已形成的历史债务、基础设施建设和大型设备购置纳入财政补偿支付范围。

二是确立补偿原则。对编制内人员工资实行全额补偿(由90%差额补齐到100%),编制外同资质人员实行同岗同酬,聘用人员工资不足2000元/月全部提高至2000元/月,“五险” 由县政府出资缴纳。2013年招聘42名专业技术人员, 有效地缓解了医院人员短缺现状。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急救医疗、 承担的其他公共卫生服务等由财政予以定额补偿;对历史债务、住院医师培训、人才引进、重点学科发展等费用,根据财政补偿能力及实际需要予以补偿;对医院基础设施建设、大型设备购置、药品加成政策取消后的政策性亏损等投入,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予以专项补偿;对医院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水、暖、电、设备年检、车辆保险、医务人员风险保险、财产保险、聘请专家费用等费用实行实报实销,由政府承担。

医院2016年较2010年门诊病人由15000人次上升至35000人次,住院患者由500人次上升至2500人次,业务收入由300万元/年上升至930万元/年。

医院拥有DR数字摄影机、 全功能数字化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动态心电图、动态血压机、过敏源检测仪、骨质疏松诊断仪和治疗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全自动血球分析仪、微量元素分析仪、H-100尿液分析仪、血流变仪经络通治疗仪、LXZ-200D型熏蒸机、ZZIR-I型红外偏振光治疗仪、蒙医五疗灯、蒙医尼如哈灌肠仪、蒙医温针仪等大中型现代化医疗仪器设备50余台,完全满足了临床的辅助检查需求。

近年来,该院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县卫生局的关心支持下,全院职工认真学习领会上级有关会议精神及医疗卫生各项方针、政策,结合发展实际,理清思路,明确目标,坚持把追求社会效益,维护群众利益,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放在第一位。 通过强化内部管理,构建长效机制,提高竞争实力,提升医院形象。 团结拼搏,开拓创新,扎扎实实地推动医院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协调发展,并通过有效开展“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的卫生管理年活动,促进医院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三是改变工作作风,加强公共卫生管理。 近三年,医院按照“以病人为中心,发挥中医民族医药特色”为主题的中医民族医院管理年活动要求,更好地发扬传统蒙医药特色,更好地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挖掘蒙医药人才, 重视蒙医学经验继承工作及加强专科建设。2008~2016年邀请老蒙医专家那木吉勒来院坐诊看病,配备2~3名见习医师学习专家的经验,如何把脉,如何诊断等。 那木吉勒擅长就诊各类疑难杂症, 深受塔城、 阿勒泰、 克拉玛依等地区患者的欢迎。2008~2010年通过各种人事考试招聘了蒙医药高等院校的毕业生15人,正在各蒙医岗位上发挥着他们的作用。 2006—2009年,在自治区中医药管理局的大力支持下, 该院积极争取到了民族医院急诊能力建设项目,康复医疗建设项目(针灸理疗),蒙医皮肤专科项目及中药房建设等四大国家级专科项目, 现正在建设中, 项目资金为140万元,争取专科项目为该院蒙医药继承发展工作奠定了基础。 近年争取到科研项目资金12万元,即蒙药“古日古木-4味临床应用”项目资金7万元、青年科技人才扶持资金5万元等。2015年争取到自治区中医民族医药管理局专病“尼如奈胡英病”培育项目,2016年争取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病“乌赫日伊力德(银屑)病”项目。 2017年自治区科技厅申报援疆项目 ——蒙医药浴旅游正在审核当中。 从2016年4月份开始,该院和乌鲁木齐市中医医院协议对口支援3年,第二批支援队伍马上结束支援工作,第三批医疗队伍将继续开展工作。

四是加强在职培训管理,积极开展基本医疗服务工作。 近年来,医院始终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发扬蒙医药特色”的服务宗旨,以“团结拼搏、继承发展”的敬业精神,不断改变观念,改进服务,积极推出便民举措。 充分发挥蒙医药特色,用严谨的治学态度、精湛的医疗技术,热情周到地为全县人民健康提供良好的医疗服务,让患者满意。

4.巴音郭楞州博湖县蒙医医院

博湖县蒙医医院坐落在风光瑰丽, 集大漠与水乡景色于一体的全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 ——“巴州的母亲湖”博斯腾湖畔。

医院始建于1989年,前身为博湖县蒙医诊所,经过几代蒙医人的艰苦努力,现逐步发展成集鲜明蒙医特色医疗、康复、保健为一体的现代化二级甲等蒙医医院。 现有职工86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60人,副高级职称5人,中级职称10人,初级职称40人,县级拔尖人才2人,学科带头人5人,拥有两位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013年蒙医医院药浴、 金烙术成功入选第三批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医药事业发展,为蒙医医院新址建设投入了3000余万元,新址占地面积约1.9公顷,建筑面积由综合楼、药浴楼、附属设施构成,总建筑面积10846平方米。 2016年7月,医院整体搬迁至博湖县博湖镇光明南路(蓝翔公司旁、 加气站斜对面)。

设置科室有塔布恩阿尔善科(药浴科)、塔布恩扎萨勒科(五疗科)、阿日森额布钦科(皮肤科)、内儿科四个临床科室,编制床位80张。

塔布恩阿尔善科(药浴科)是医院的特色科室(自治区级重点专科),采用野生中草药制剂,通过熏蒸和全身药浴,结合针灸理疗推拿等方法,治疗风湿、类风湿、关节炎、骨质增生、腰腿疼、皮肤病、高血压、各种顽固性过敏及妇科疑难杂症,见效快,治疗周期短,治愈率高。

塔布恩扎萨勒科(五疗科)是自治区级重点专科,蒙医传统五疗术就是利用针刺、放血、浸浴、灸法、涂擦、推拿等多种外治疗法,主治各种关节痛、肌肉痛、肩周炎等慢性病症。

阿日森额布钦科(皮肤科)采用蒙药熏蒸、泡洗及蒙西医结合的方法,对痤疮、神经性皮炎、银屑病、湿疹、扁平疣、尖锐湿疣、脂溢性皮炎、光泽苔藓及各种过敏有良好的疗效,主治痤疮、湿疹、毛囊炎、荨麻疹、脓包疮、黄褐斑等,并新开展蒙医面膜疗法(涂擦疗法)。

内儿科采用蒙西医结合的方法,在治疗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等常见病、多发病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医院现有迈瑞dc-7彩超、Digi Eye560医用X射线摄影系统、迈瑞BS-42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万元以上医疗设备39台(件),蒙医特色诊疗设备29台(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