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地区曼巴札仓

第一节 内蒙古地区曼巴札仓

一、乌素图召

乌素图,蒙古语“有水”的地方,乌素图召是庆缘寺、长寿寺、法禧寺、广寿寺、罗汉寺等五个寺的总称。

1.庆缘寺

庆缘寺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 先是察哈尔游方喇嘛萨木腾阿斯尔来到乌素图村山洞中修行,因他擅长医术,经常为附近牧民治病,因而深受信徒尊敬。 同时,该喇嘛又拜当时土默特地区名望很高的喇嘛洞的察汗博格达喇嘛为师, 成为其重要门徒之一。 因此,他在土默特贵族和施主的支持下,修建了一座庙宇,这就是乌素图召最初的建筑。 该喇嘛后来成为乌素图召的第一代葛根 ——察哈尔迪彦齐一世。

清太宗年间,察哈尔迪彦齐一世到盛京,向清太宗赠送银制曼陀罗、银制百花茶壶、经卷、黄色绸缎、哈达、骏马等礼物。 据说,顺治十五年(1658年),经过清廷允许,察哈尔迪彦齐一世自愿拿出白银3万余两,在五台山修葺五座寺庙和五座塔。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第五世察哈尔迪彦齐对乌素图召进行了大规模维修和扩建。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由当时呼和浩特札萨克大喇嘛库蒙呼图克图呈请理藩院赐名“庆缘寺”,发满、蒙、汉、藏四体文寺名匾额。

据史料记载,乌素图召(庆缘寺)是完全由蒙古族工匠自行设计和建造的一座寺庙,整个建筑群糅合蒙、藏、汉建筑的艺术,各具风格,相映成趣,体现了蒙古族艺术家的高超技艺。

2.长寿寺

长寿寺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由达赖扎木苏却尔吉所建。 据寺中历次修葺年代的三座石碑记载:该寺在清代修葺过六次,所以寺中彩画和佛像直到新中国成立初期还比较完整。

3.法禧寺

法禧寺,蒙古语称“玛然巴”庙。 据记载,该庙建于雍正三年(1725年)。乾隆五十年(1785年),清廷赐名“法禧寺”。对该庙创建人有不同的记载,相传,一是该庙是由察哈尔迪彦齐三世罗布桑旺吉勒所建,二是该庙是由其弟子绰尔吉旺吉勒所建。

该寺里因珍藏着《松巴堪布所著经》的藏文雕刻板而著名。 这部经版长49厘米,宽7厘米,共有3455块,其内容包括经、律、论、医、算五部分,是一部价值很高的藏文著作。

对于这一雕刻版片的来源,也有不同说法。 一说是,罗布桑旺吉勒到青海塔尔寺学经,拜塔尔寺高僧松巴堪布(佑宁寺法台)为师,学成归来时,把松巴堪布所著的《松巴堪布所著经》原稿带了回来,雕刻成木版,珍藏于寺内。 但察哈尔迪彦齐三世(1696年坐床,1739年逝世)生辰年代早于松巴堪布(1704—1788),因此,拜松巴堪布为师可能性不大。 又一说是,罗布桑旺吉勒去世后,他的一个弟子到青海去学医深造,拜松巴堪布为师。 学成回来时,松巴堪布将其著作的原稿赠送给他。 后来松巴堪布来呼和浩特地区传教时,驻于该寺,并将其原稿雕刻成版片,藏于该寺中。 察哈尔迪彦齐三世罗布桑旺吉勒,精通经典,擅长医道,他继承一世察哈尔迪彦齐遗志,为民医治疾病,很有名望。 因此,法禧寺正殿供“敖特齐”(药师)佛,神案上放置藏药盒,故称该寺为“玛然巴”庙。

4.广寿寺

广寿寺由呼和浩特席勒图召阿旺丹丕勒却尔吉于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所建。 在康熙初年,阿旺丹丕勒喇嘛奉清廷之命,出使蒙古各地,立有功绩,清廷赐赏给他很多银钱。 阿旺丹丕勒喇嘛利用这些钱修建此庙,以图死后成为转世“呼毕勒干”。 但由于寺内喇嘛人数很少,财力又不大,故未能实现其目的,而成为席勒图召属庙。 但又一说是,该寺是席勒图召第四世呼图克图纳旺罗布桑拉布坦所建。

5.罗汉寺

罗汉寺, 是由乌素图召察哈尔迪彦齐三世罗布桑旺吉勒于雍正三年(1725年)所建,该寺规模较小。

乌素图召属庙有增福寺,又称里索召。

据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统计,乌素图召(即庆缘寺、长寿寺、法禧寺、广寿寺、罗汉寺)有呼图克图1人,呼毕勒干1人,达喇嘛1人,德木齐1人,格斯贵8人,一般喇嘛61人,俗徒37人,共计110人。

注本文根据:

(1)《庆缘寺察哈尔迪彦齐三世洞礼年班及该寺始建考察报告》;

(2)《土默特旗简志》;

(3)荣祥《呼和浩特市沿革纪要》(初稿);

(4)《呼和浩特市文物古迹便览》(初稿)。

二、额木齐召

额木齐召,即隆寿寺。 康熙八年(1669年),由达赖却尔吉喇嘛兴建。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额木齐召进行修葺和扩建。清廷赐名“隆寿寺”。

嘉庆十年(1805年)该寺因遭大火全部被烧毁,后又重新修建。

迦兰召(隆福寺),又称可兰召。 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由达赖却尔吉喇嘛的弟子恩和所建,是额木齐召的属庙。

据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统计,本寺有呼毕勒干1人,札萨克喇嘛1人,达喇嘛1人,格斯贵4人,一般喇嘛34人,俗徒66人,共计107人。

注本文根据:

(1)《延寿寺档案》;

(2)《土默特旗简志》。

三、绰尔齐召

绰尔齐召,即延禧寺。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由第一世兰占巴达尔汗绰尔吉呼图克图兴建。

达尔汗绰尔吉呼图克图一世,是来自青海安多德格伦寺的喇嘛。由于该喇嘛医道高明,于康熙十三年(1674年)奉康熙之命,任清帝热河木兰围场的“医师”。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清廷派他来呼和浩特任札萨克达喇嘛,并开始兴建绰尔齐召。

第三世达尔汗绰尔吉于乾隆八年(1743年),由达赖喇嘛授予“呼图克图达尔汗绰尔吉” 名号。 嘉庆九年(1804年)清廷赐名“延禧寺”。

绰尔齐召,原为席勒图召属庙,嘉庆年间清廷赐名后,开始同席勒图召闹分立,打了几年官司。 当时在任呼和浩特札萨克达喇嘛的察罕迪彦齐呼图克图和副札萨克达喇嘛额尔德尼迪彦齐呼图克图的大力帮助下,最后,经过理藩院裁定,绰尔齐召的呼毕勒干是席勒图召呼图克图的弟子,两个召的喇嘛,在行政管理和宗教活动方面完全独立自主。 从此,绰尔齐召成为独立的寺庙了。

注本文根据:

(1)《延禧寺兰占巴达尔汗绰尔济年谱调查》;

(2)《延塔寺档案》;

(3)《土默特旗简志》。

四、梅力更召(广法寺)

梅力更召(广法寺,即沙金尼巴达尔古勒克齐苏莫)。 梅力更召是蒙古族习惯称呼,位于包头昆都仑区西30公里处。 本召是原乌拉特西公旗的旗庙。

梅力更召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丑殿、经堂、迈达里佛楼、葛根府邸以及七个仓、两个甲巴、200余间喇嘛房舍。 盛兴时期,喇嘛有500多人。新中国成立前有100余人。梅力更召是一座完全用蒙古语诵经和举行宗教活动的召庙,是内蒙古地区召庙中独特的一家。

本召始建于康熙十三年(1674年)。据说,当时由西藏来了三个喇嘛到乌拉特部传教。 这三个喇嘛是却尔吉喇嘛、喜达格喇嘛和呼布日格喇嘛,(注却尔吉、喜达格、呼布日格,不是三位喇嘛的名字,是西藏喇嘛的僧人“职位”的名称)。 这三位喇嘛来到乌拉特以后,云游乌拉特各地传扬黄教教义,并给当地蒙古族念经、医病。 他们周游各处以后,选择了乌拉山南麓一个风景优美,有山有水,山峰陡峭,松柏成林,景色秀丽的吉祥风水之地要建立一座寺庙。 于是三位喇嘛云游各地,念经化缘,广求布施,他们的行动得到王公、贵族、牧主及广大牧民的资助。 在旗王爷的大力支持下,于康熙十六年(1677年)动工修建,经过十多年的时间,建成五座大殿,其中最大的殿是“迈达里”大殿,殿中供奉着泥塑“运达里”佛像,佛像身高八丈一尺,殿外墙壁上砌有砖雕佛。“迈达里”殿前面是“苏格沁”殿,大殿正门挂有康熙皇帝所赐的“广法寺”牌匾。“锡尔林”庙内供奉有各世葛根的骨灰。四大天王庙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拆毁。 梅力更召主体庙宇建成后,在青海藏族中请来一位帝恕瓦喇嘛,这是梅力更召的第一世葛根。

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由该召葛根仓呈请清朝理藩院,将梅力更召备案注册享受俸禄。 乾隆三十八年,由理藩院转呈乾隆皇帝以满、蒙、汉、藏四种文字书写的“梵昌寺”牌匾,悬挂在葛根府正门。

梅力更召设有七个“仓”,即葛根仓、巴格希仓、喜达喇嘛仓、拉木亥仓、古兴仓、医木其仓、席勒喇嘛仓。 另有两种“甲坝”,即玛尼甲坝、大甲坝。 上面所说有七个仓和两个“甲坝”,都是为召庙宗教活动和召庙膳召地分股、收租等事项服务的机构。

梅力更召有已开垦的膳召地一千零五六十顷。 全部出租给汉族人耕种,到秋收时节,派人到地头分股收粮收草。 另外,梅力更召在清光绪年间至民国初年,蒙古族群众所布施的牲畜头数有18300多头,其中羊的数目较大,在10000只以上。

梅力更召是旗庙, 本旗境内27座召庙(其中24座庙为册封之庙),都属本召管辖。 这24座册封召庙是:

1.吉勒格楞图召,有喇嘛40多人。

2.苏波尔齐召,有喇嘛15人。

3.甘珠尔召,有喇嘛20人。

4.公爷庙,有喇嘛15人。

5.呼和哈达召,有喇嘛15人。

6.德布山召,有喇嘛50人。

7.席力格召,有喇嘛15人。

8.额尔德尼召,有喇嘛12人。

9.佘太庙,有喇嘛30人。

10.察汗补勒格召,俗名补拉格庙,有喇嘛12人。

11.阿拉苏布尔圪后召,俗称后庙,有喇嘛12人。

12.麻尼图召,俗名麻尼庙,有喇嘛15人。

13.海留图召,俗名海留庙,有喇嘛10人。

14.莫盖图召,俗名莫盖庙,有喇嘛25人。

15.宝音尼额德勒圪齐召,俗名乌兰勒圪庙,有喇嘛20人。

16.乌兰库洛叶图召,俗名库洛叶图庙,有喇嘛18人。

17.七劳浩特召,俗名七劳庙,有喇嘛25人。

18.那木吉尔莫图召,俗名千里庙,有喇嘛55人。

19.里萨图召,俗名合沙土庙,有喇嘛15人。

20.阿古勒达乌力希召,俗名图美召,有喇嘛20人。

21.土门圪召,俗名土木庙,有喇嘛15人。

22.阿拉席力圪召,俗名席拉庙,有喇嘛20人。

23.道拉登召,俗名道拉庙,有喇嘛40人。

24.巴音宝日格召,俗名宝力庙,有喇嘛30人。

以上24座召庙依据1958年西公旗的调查资料, 是清末民初的召庙数字。

注本文根据:

云昌秀梅力更召(广法寺)调查资料编写。《见包头市宗教史料》61~65页。

五、准格尔召

位于原伊克昭盟准格尔旗西南部,始建于明天启三年(1623年)。相传, 成吉思汗十九代孙准格尔部执政官东日布台吉看到在准格尔旗西南部乌力吉图山前,有一处山清水秀、森林茂密、百花争艳、草场优美,东西八道小溪流水汇聚,寓意“一切吉祥和智慧都汇集于此”,是一块理想中的风水宝地。 因此,他决心在这里兴建寺庙,弘扬佛法。于是,他筹集5万两银子,修建了一座寺庙。 以后在清代康熙、乾隆年间,陆续扩建,形成了大型寺庙。

准格尔召是汉藏结合建筑形式的规模很大的大型寺庙。 本召殿堂很多,以苏格沁大殿为中心,共有34座殿堂、4个札仓、8大庙仓、2处葛根宫、1座札萨克行宫和300余间喇嘛房舍。 最兴盛时期喇嘛达1000余人。

1623年,东日布台吉开始兴建本召苏格沁大殿(面阔9间,进深9间,共81间),有42根立柱的二层楼阁,经过3年时间建造完成。这座大殿是黄绿相间、瓷瓦顶盖的汉式正殿大庙。 后来他又在苏格沁大殿西侧增建了迈达里庙,东侧增建了巴达玛桑布庙;在前面加建了四大天王殿、中鼓楼和大经堂,铸造了一口500千克重的大钟,悬挂在钟楼上。 明熹宗赐名“秘宝寿”(蒙古语称尼古察额尔德尼·苏莫)。 此后,东日布台吉的后代和本召喇嘛继续进行扩建。 清康熙年间,赐名“宝堂寺”(蒙古名称额尔德尼·布日杜森·苏莫)。 乾隆十三年(1748年),本旗色代台吉等人派人到西藏,请达赖喇嘛派高僧来主持寺庙。由达赖喇嘛选派喀尔喀喇嘛(从小在西藏拉萨修习经典)席勒图额尔德尼喇嘛任本召主持喇嘛,即第一世葛根。 乾隆十五年(1750年),由本旗贝勒那木吉勒道尔吉用500两白银, 在北京铸造了渡金曼珠希利(文殊菩萨)佛像,供奉在苏格沁大殿。 同年修建了却伊拉札仓殿。乾隆十六年(1751年), 修建了丁科尔札仓殿。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修建了葛根宫。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修建了葛根陵殿。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修建了卓德巴札仓殿。 道光年间,修建了曼巴札仓殿。 这样,准格尔召已经形成了规模宏大的寺庙建筑群。

准格尔召,历史上进行过三次大的维修与扩建。 第一次是本旗第五代札萨克贝子那木吉勒多尔吉(1740—1777年在任)进行了一次维修和扩建。 除维修苏格沁大殿等几个主要殿堂外, 还增建喇嘛宅院100多套。

第二次是本旗第九代札萨克固山贝子扎那嘎尔迪, 于同治年间对主要殿堂进行过维修。

第三次是在本旗第十代札萨克多罗贝勒阿拉坦瓦其尔主持下,从本旗各台吉、伊克昭盟六旗札萨克捐助筹集4万两白银,从民国九年(1920年)至民国十一年(1922年),用近三年时间,进行重修和维修。 准格尔召是内蒙古西部地区大寺庙之一,法会和佛事活动很多。每年正月、四月、八月、十月都有大型宗教节日集会,远近香客聚集,北京、天津、河北、山西、陕西、宁夏等地商贾云集,其中八月庙会规模最大,可聚集1万~3万人。

准格尔召,最兴盛时期有喇嘛1200余人。 20世纪30年代有820人,新中国成立初期有300余人。 该庙香火地约1667公顷,还有上千头牲畜。 准格尔召是旗庙,它所属寺庙有:日细未米尔林庙、希达日布尔再林庙、德吉格皮拉再林庙、德木楚克再林庙、热喜开比再林庙、格登皮拉再林庙、热喜中乃林庙、其木德如比林庙、热喜巴德嘎尔林庙、德吉德米朱尔林庙、格登库巴拉林庙、热喜朋斯克林庙、那林布朋柏林庙等13座寺庙。

六、乌审召

位于乌审旗乌审召苏木所在地。

相传,在16世纪70年代,有一个青海藏族游僧囊索喇嘛来到乌审旗一带传教, 有一次来到商达河附近一个富户宝音图台吉家中诵经祝福。 从此,在宝音图台吉的资助下,建立了一个三间小佛堂,供奉释迦牟尼佛和《甘珠尔》经。后来,17世纪初,在此基地上,扩建为一座小庙,集中少数喇嘛,诵经拜佛,故称甘珠尔庙。 这就是现在乌审召所称呼的古庙。 以后在古庙北边高坡上建了十二个敖包,故又称甘珠尔敖包。 每年农历正月十三四和六月十三四,举行祭敖包庆典活动。

乌审召正式建庙是在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清廷下旨允许在乌审旗建立寺庙。雍正十二年(1734年),由乌审旗第五代贝子拉喜则仍主持建立苏格沁大殿(面宽7间,进深7间,共为49间)。 寺庙建成后,本旗第六代贝子沙格达尔扎布派人到西藏,向第五世达赖喇嘛请求,派遣高僧来主持乌审召的宗教活动。 五世达赖喇嘛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派遣在西藏的喀尔喀喇嘛罗布生道尔吉拉然巴,即第二世葛根来主持庙务。

罗布生道尔吉拉然巴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主持兴建却伊拉札仓殿,并于次年建立却伊拉札仓。 此后,乌审召在历代葛根的主持下,逐年扩建,形成乌审旗第二大寺庙。 乌审召设有四个札仓,即却伊拉札仓、卓德巴札仓、丁科尔扎仓、曼巴札仓,兴盛时喇嘛达1200人。

乌审召规模大,殿堂多,在殿堂之内所供佛像种数繁多,其中主要殿堂有:

1.苏格沁大殿,二层楼,其中一层楼49间。 内供5尺高镀金铜质宗喀巴像一尊,5尺高铜质镀金千手千眼观音像三尊,5尺高钢质镀金牙门达嘎(大成德金钢)像一尊,有宽3尺、高7尺,雕刻龙凤图案的佛龛一座,铜质四大天王像和加钦修当佛各一尊。 两侧存放经卷、法器等物。

2.却伊拉札仓殿,二层楼,其中一层49间。 内供1尺高钢质镀金宗喀巴像一尊,5尺高铜质迈达尔佛像一尊,3尺高钢质释迦牟尼佛像一尊,5尺高银制文殊菩萨像一尊,3尺高钢质吉祥天母像一尊,斯钦夫人手锈3尺高、2尺宽缘度母像一尊。 此外还有很多唐卡画像和《甘珠尔》经卷、法器等物。

3.卓德巴札仓殿,18间。 内供四臂观音菩萨塑像一尊,还有观音菩萨成佛故事图、德木楚克(胜乐金刚)塑像等,以及各种供品、供物、法器、经卷。

4.丁科尔札仓殿,二层楼,其中一层为25间。 内供释迦牟尼铜质像和丁科尔佛铜质像, 以及曼陀罗城图案及本札仓所用法器、 法物等。

5.曼巴札仓殿,18间,内供“敖特奇”药师诸佛像。

6.葛根宫,一处大院落。 葛根住室二层小楼,有佛堂、侍服人员住室、办事处、厨房、接待室,共40余间房屋。

7.却伊拉库伦殿,44间。 内装饰有宇宙结构画图案、须弥山图案及喇嘛举行却伊拉法会或进行辩论时所需要的设备和法物。

8.贡布(玛哈噶刺)殿,9 间。 内供从拉萨请来的贡布唐卡画像一幅、钢质镀金贡布像一尊,还有不少唐卡画像和供桌、供品、法物。

9.乃丹庙,3间。 内供乃丹佛像,16尊;释迦牟尼像,1尊;四大天王像,4尊,均为钢质。

10.德木齐克(胜乐金刚)殿,9间。 内供德木齐克神塑像1尊,天女神塑像4尊。

11.吉庙(甘珠尔庙),25间。 内供白檀香木、红檀香木雕刻制成的释迦牟尼佛像3尊,钢质镀金释迦牟尼佛像1尊,钢质镀金白度母、绿度母佛像各1尊,八洞神仙像8尊,迪勒瓦佛像1尊,《甘珠尔》经一部及其他供品法物。

12.迪瓦天母殿,3间,内供迪瓦天母神像。

13.土地神殿,1间,内供土地神塑像。

14.敖特喜(药师)佛殿,3间,内供敖特齐佛塑像。

15.金刚殿,3间,内供雅曼德嘎(大盛德金刚)神塑像。

16.桑堆殿,9 间,内供(密集多杰)桑堆神塑像。

17.白伞盖佛殿,9间,内供5尺高白伞盖佛塑像。

18.麦达尔殿,9间,内供丈高运达里佛塑像。

19.却精(凶熬)神殿,25间,内供五帝塑像、丹金(头金刚)塑像、莲花生塑像,以及乃琼神盔甲服饰以及法器、法物。

20.吉祥天母殿,3间,内供钢质3尺高吉祥天母钢像一尊,存放经卷和法器等物。

21.罗本(莲花生)喇嘛殿,9间,内供罗本喇嘛钢质像。

22.法轮殿,4间,内设木制大法轮四台。

23.达木林殿,3间,内供达木林护法神塑像1尊,存放经卷、法器等物。

24.桑达木神殿,9间,内供桑达木神像及法轮。

25阿尤喜佛(无量寿佛)殿,9间,内供铜质阿尤喜佛及其两个弟子塑像。

26.公拉嘎殿,9间,内供高15尺宗喀巴像和高3尺公拉嘎佛像。

27.大小庙仓10多处,即为苏格沁仓、葛根仓、却伊拉仓、丁科尔仓、卓德巴仓、曼巴仓、能乃仓、甘珠尔仓(古庙仓)、劳本仓、乃丹仓、公拉嘎仓等。

28.菩提金刚宝塔。1934年第九世班禅到伊克昭盟杭锦旗放经时,应乌审旗王爷请求,准许他仿照印度“道尔吉丹”大塔(菩提伽耶大塔)在本旗内建造一座菩提金刚宝塔,以求全旗吉祥平安。 根据这一旨意,从乌审召派高僧到印度用三年时间考察,取回图案。 1940年动工,1942年竣工。塔基方圆为25丈,高7丈,塔顶呈“金”字形。塔顶装饰物均用紫铜、黄铜制作,并用金、银镀之。 塔内装有元宝、金银制物、珠宝等物和“七海之水”等宝物甚多,共花费30余万银元。

29.寺庙北侧有大白塔一座,寺庙周围建造小型白塔20余座。

30.喇嘛房舍300余座。

乌审召管理部门为“索干代”。 形式与其他庙不同,有独特之处。寺庙内最高权力者是葛根,其下为三个“锡勤喇嘛”(达喇嘛),再其下为30名成员。 索干代组织形式也有三层,即高、中、下层组织。

最高索干代是全庙最高权力机构,决定寺庙一切重大事务。 其组成人员10名,即苏格沁锡勒喇嘛、却伊拉札仓锡勒喇嘛、丁科尔札仓锡勒喇嘛、卓德巴札仓锡勒喇嘛、四大格斯贵、大德木齐(旗府任命)和葛根仓昌斯德。

中层索干代组成人员10名,即牙尔乃德木齐、丁科尔德木齐、却伊拉德木齐、卓德巴德木齐、苏格沁格伊格、却伊拉格伊格、却伊拉齐布尔、丁科尔齐布尔,一名能乃,一名钦巴。

下层索干代组成人员10名,即8名拉古尔按喇嘛居住位置划分组(村组长)、2名甘坝(管理山林负责人)。

乌审召是旗庙,又是乌审旗第一大寺庙。 设却伊拉、卓德巴、丁科尔、曼巴四个札仓。兴盛时喇嘛达1000余人。大、小型法会天天都有,每年正月八日—十五日,四月八日—十五日,六月八日—十五日,九月八日—十五日,十月二十日—二十五日举行全寺庙性大法会。 每年正月十五日,举行大型查玛舞会,盛况空前,热闹非凡。

注本文根据:

《乌审召》(蒙古文)等资料编写。

七、延福寺

1.延福寺的由来及其社会地位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浩如来诺颜从新疆迁至阿拉善(即今阿拉善盟),清廷赐给他牧地。 定居之后修建佛堂,将从新疆带来的“拉姆”像和从青海带来的“宗喀巴”法衣、“莫钦尼布特格”像供奉起来。雍正九年(1731年),清朝皇帝将定远营城赐予浩如来之子阿布作王府。 该城中有唐朝时期修建的罗汉堂、城隍庙、龙王庙、释迦寺等4座寺庙。 为了修复原来的汉式旧寺“十六窟佛尊”,阿布整整花了7年时间。 他还将原来的罗汉堂改称如来殿,在11间殿堂里将“十六窟佛尊”像雕塑成半圆形,正中供起了“三世佛”像。 前面有汉式四大天王殿3间,院中央修了一亭双层八角楼,收藏奈塘版《甘珠尔》全卷,珍藏在巨型木轮中,由此命名为“法轮寺”。 东西两厢修起相对的两座偏殿,分别供奉着“五帝”“拉姆”等神像。 整座寺院竣工后,命名为王府寺,作为诺颜们专用内寺。 阿布诺颜还将西边原有的汉式“阎王庙”扩建成独门独院,并挂上了“城隍庙”的牌匾。 当时主持寺院的是摩尼齐喇嘛,名叫阿格旺丹森旺吉勒。 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和法王多杰、温都尔葛根等曾先后到该寺登法座诵经。

乾隆二至四年(1737—1739年),由仓央嘉措亲自倡导,在北博如乐河畔修起了“广慈菩提寺”,经罗卜桑道尔吉王爷恩准,从该寺抽出100多名喇嘛到新寺住修。 乾隆十年(1745年),罗卜桑道尔吉亲王为了给已故父母修福超度,破费1万两银子,修了四角有飞檐的两层楼阁,周围有108个法轮、49间宽的大雄宝殿,还把城外原先就有的鲁班庙、吕祖庙、城隍庙、娘娘庙、龙王庙、药王庙等汉式庙翻修一新。 与此同时,在王府旁新建了救度母、土地爷等寺庙,还把原来的马王爷(马头金刚)庙重新修复,城墙外的那些格斯尔庙、那木斯来庙(财神庙)、玉皇庙、凤凰庙、胜东嘎庙,以及城门口的天王庙等所有庙宇,还有诺颜敖包、 将军敖包等全部归该寺或王府管辖。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旗衙门就这些寺庙名称匾额一事,启奏清廷六部衙门。 次年(1760年)皇上赐名“延福寺”,并送来了四种文字的挂匾和印函。

该寺从1731年至1988年已有257年历史, 是阿拉善盟最早的寺院。 作为王府所属寺院,其社会地位非同一般,在八大寺庙中首屈一指。 即使从宗教方面来说,该寺也是仓央嘉措、德斯日迪法王等大德亲自扶持起来的,由此寺开始弘扬佛教,继而才出现那些众多寺庙的。 该寺下属的庙宇有正法寺、希日嘎寺、蝴蝶寺、巴岱吉兰寺、宝日嘎苏台寺、布日汉乌拉寺、顾实寺、敖包图寺等。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罗卜桑道尔吉王爷去世。1784年,为庆祝其子旺钦巴勒布尔继承王位之大喜, 新增修了曼巴殿等几座大殿。 1790年铸造了一座刻有藏、蒙、汉、满文字,能发出八种声音的大钟。 大钟上的镌文为:“御前阿拉善和硕特厄鲁特札萨克和硕亲王、银川衙门府将军、兼管原土尔扈特旗一品多罗额驸、 广乐皇太子旺钦巴勒布尔与多罗格格觉罗福晋虔诚敬献此祭钟,愿以此功德,随喜福力弘法利政,国泰民安,众生施主尤其阿拉善诺颜福晋以及亲信眷属福寿增长,消灾灭病,诸障安息,干旱解除,生生得人天福报,世世造白业善业,如愿以偿,得以见佛成佛,受金刚救度母之身报。 乾隆五十五年金狗年仲夏十日立。 ”

嘉庆二年(1797年),延福寺大弟子,安多垛布昌的沙卜隆、罗布桑道尔吉王爷之子罗卜桑丹必关布(格楞皮勒)将本寺的禅僧院分出来,并在胡岱修起两座大殿和拉卜楞(活佛住处)。 随后又将阿拉善山北面的巴音高勒视为吉祥之地,两年之内新建起福因寺。 搬迁时从延福寺调动了以阿格旺丹达尔为首的60名喇嘛,开始了例行的诵经法念。嘉庆十年(1805年),玛哈巴拉亲王增修了圣观音大殿和西花园中的救度母寺。 1805—1840年间,玛哈巴拉亲王亲自领导扩建天王殿,两边盖起18间偏殿,还把药王庙扩建成6间,在南坨子新建6间黑龙王庙,修复了城墙上的大小各寺庙。 道光十三年(1833年)以后,亲王昂都布苏荣巡视所属各寺院后,特地予以修缮并减轻了赋税,而且对各店铺下达指令, 使其分摊出资修复了城外部分寺庙。 宣统三年(1911年)在贺希格图河、乌力吉图河中间修盖1座财神(那木斯来)庙。民国十一年(1922年),甘珠尔巴葛根阿格旺却吉札木苏主持修建25间经论大殿和庙仓等,并且分别指派德木齐、尼尔巴加以管理,还从广宗寺请来通晓经论的丹巴喇嘛制定讲经说法转法轮的规矩,每年举办例行法会。 民国21年(1932年),达理札雅王爷下令从本旗金库提取巨额费用,修复了48间大雄宝殿,虔诚的金允诚福晋出资购买大殿所用装饰品, 并且连同拉旺布如格吉勒王爷生前置办的装饰品全部拿来装饰大殿。 为了迎接第九世班禅额尔德尼到此光临,特制了银嵌九种宝石的八面狮子座。 由于诺颜臣属以及地主们的供献,将大殿的每根柱子等均用地毯装修一新, 还用珍贵的物品重新打点了“查玛”用的服饰。 民国26年(1937年)达理札雅王爷下令:从本旗金库拿出费用,修建了阿拉善土地爷庙阁楼的12间神殿,殿内绘制了阿拉善的地形、地貌及和硕特先祖、活佛、国师尊像,并将游牧而到此地的经历画成了壁画。 这座大殿于民国30年(1941年)6月29日被佛灯燃起的一场大火烧为灰烬,变成一片废墟。

2.寺院的经济

历经几百年的历史发展进程, 现在有大雄宝殿81间、 禅堂25间、曼巴大殿25间、阿格巴大殿25间、三世佛大殿15间、观音大殿3间、藏经楼12间、供佛堂12间、阿拉善大殿12间、法轮寺1间、天王殿2间、雅日乃大殿12间、鼓楼及钟楼等大小13座。 还有大庙仓、能乃庙仓、雅日乃庙仓、阿格巴庙仓、曼巴庙仓、甘珠尔巴葛根拉卜楞、摩尼庙仓、准扎庙仓、执法喇嘛住处、朝克钦扎冈齐玛拉等公共建筑13座,185间。喇嘛个人住宅55座,550间住房,两项共计735间。这些建筑所花费用的价值,按当时的银币计算可达20多万元。 珍贵的护法神贡波全身嫁、宗喀巴的法衣、清朝皇帝公主陪嫁带来的镀金佛像共5尊,喇嘛用的法铃、金刚杵、奈塘版经书《甘珠尔》等,价值难以估算。 庙仓拥有骆驼、牛、马、绵羊、山羊约1600余头(只)。 出租的房屋280间,每年可收1100元租金,出租的约25.3公顷庙田,每年可收1050元田租。

同治元年(1862年),经贡僧珠尔米德王爷批准,在巴伦别立巴嘎沙格德尔河边开了两口煤窑, 还以3年期限出租了名叫额肯希拉茂敦的一块小片田产。 据记载,清朝时期喇嘛人数多达580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喇嘛人数减少到260人左右,牲畜下降到骆驼234峰、牛24头、绵羊70只、山羊140只,共计468头(只)。 包括租金和布施所得,全年收入为3150元,总支出为3070元,基本达到收支平衡。 殿堂装饰品、设备用具、法器、地毯本座、金银器皿、青黄铜佛灯、钹筝笙、喇叭笛箫、佛经法典、法衣服饰等庙仓全部财产的价值在20世纪50年代合计达98000元。 1958年入合作社的骆驼234峰、牛26头、绵羊70只、山羊81只,共计411头(只),入股牲畜一年的报酬为61212元。

3.管理寺院的机构

该寺作为王府所属寺院, 其地位决定它必须有一套完整的管理机构。 设有达喇嘛、德木齐喇嘛、格斯贵喇嘛等管理行政事务的三个掌权喇嘛,建立了一套政教合一的掌管制度。 该寺下属的寺庙有:宗乘寺、希日嘎寺、额尔布盖寺、巴岱吉林寺、沙日陶勒盖寺、顾实寺、宝日嘎苏台寺、包日汉山寺、玛尼图寺、敖包图寺等。 这些寺庙的执事喇嘛由延福寺委任。 定远营中的那些古汉式寺庙,如阎王庙、救度母两寺,以及格斯尔寺、药王庙和达木林、那木斯来、白龙庙等寺庙的管事喇嘛和僧人也都由延福寺委任。 该寺最大的寺主是甘珠尔瓦葛根,凡所有重大事情都禀报他定夺。 以达喇嘛为首共同管理寺庙的索干代会议是本寺最高组织形式。 其成员主要有执政的三个喇嘛,甘珠尔瓦葛根的商卓特巴,摩尼喇嘛的商卓特巴,禅师阿格巴,丁科尔、曼巴札仓的首席喇嘛,朝克钦的两名查布日力巴等僧职人员。

4.甘珠尔瓦呼图克图

第一世甘珠尔瓦呼图克图罗布桑道布丹旺楚格, 出生于青海三川拉札贡波。

第二世甘珠尔瓦呼图克图札木彦里都布丹却吉扎木苏, 出生于青海安多三川。

第三世甘珠尔瓦呼图克图吉布尊罗布僧嘎拉藏, 出生于青海安多三川。

第四世甘珠尔瓦呼图克图阿格旺却吉札木苏, 出生于青海塔尔寺附近。 他幼年到西藏拉萨哲蚌寺修经深造,回来后,他去喀尔喀朝拜哲布苏丹巴呼图克图。 1944年逝世,终年73岁。

第五世甘珠尔瓦呼图克图阿格旺图布登尼玛,于1948年2月出生于本旗巴伦别立苏木。 新中国成立后上小学,中专毕业。 现为阿拉善盟药材公司经理。

注本文根据:

何·全布拉文摘编。

八、广宗寺

在今阿拉善左旗境内, 贺兰山主峰巴音森布尔西北侧有一个群山环抱的宽阔地带,地势高低错落,面积约9.4平方公里,周围绿树成荫。 南边有一条小溪, 涓涓流水终年不断。 这里是阿拉善第一大寺 ——南寺的所在地。

南寺的正式名称是“广宗寺”,藏文称作“葛丹旦吉林”,意为“兜率广宗洲”。 阿拉善原有寺院28座,其中8座拥有清朝或民国时期授予的寺名匾额,因此有8大寺之说。 其实5座有匾额的寺院和其他无匾额的寺院分别属于南寺、北寺(福因寺)、延福寺等3大寺院系统,是3大寺的属庙,藏语称“关拉格”,意为“剩余寺”。 比如8大寺中的昭化寺、承庆寺、妙华寺等都是南寺的属庙,它们的主要僧职人员的任命是需要获得南寺批准的。 真正的大寺只有3座, 其中以南寺为最。

南寺建造年代之早,寺院建筑规模之大,僧侣人数之众,在蒙区和藏区佛教界的影响之大,博得信教群众的向往和虔诚之深,所供奉的神灵(六世达赖肉身)名气之大,学经制度之完善,法事、法会习俗之隆重在阿拉善地区是首屈一指的。

南寺是六世达赖的寺院,寺中供奉着六世达赖灵塔,这是远近信教群众虔诚向往它的最重要原因。

达赖喇嘛是西藏实行政教合一制度时的最高统治者。 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在位时期是西藏的多事之秋。 五世达赖在他的宠臣第司·桑杰嘉措(也叫第司,蒙古族读作迭斯尔德)正在主持扩建布达拉宫时圆寂,第司隐瞒达赖逝世,秘不发丧15年。 真相败露后,他主持选任仓央嘉措为六世达赖,并迎请到布达拉宫四嘉平措大殿坐床。 此事在他的名著《黄琉璃宝鉴》中有详细记载。 后来第司与蒙古和硕特部的固实汗之曾孙、驻藏蒙军首领拉藏汗激烈争斗,结果第司被杀,拉藏废黜仓央嘉措,另立达赖,藏人不承认,局势更加混乱。 1706年,仓央嘉措被送往北京,次年走至青海湖时他一人逃走,押送人员谎报仓央嘉措在途中病逝。 朝廷顺势批准拉藏所立之达赖坐床, 一场公案,乃告结束。 但只身遁去的仓央嘉措却化名为阿旺曲扎嘉措,游历印度及西藏、四川、安多、蒙古诸地,10年后于1716年初次来到了阿拉善,成为被当地人信奉的上师,并同阿拉善第二代札萨克建立了供施关系。 据说他为寻觅建立寺院、弘扬佛法的宝地而各处游走,最后于1719年找到了现在的南寺所在地 ——赛音希日格。 传说中说,他首次走进寺沟口时遇见了两个人,问其名,一曰沙格达尔,一曰达木丁,是藏语金刚手和马头金刚两个菩萨的名字,他心想是两个菩萨变成人的模样来迎接他了。 现在南寺的入口处两侧石壁上雕刻着数十尊佛像,刘家驹曾赞它“危岩夷石面上镌有各种佛像,五彩斑斓,巧夺天工”,即指此处。 其最外侧两尊佛像就是根据当年六世达赖遇见的两个人的名字雕刻的金刚手和马头金刚两个佛像。 六世达赖越过狭长的入口,来到赛音希日格。 此地除原有供奉无量寿佛和弥勒佛的一个小庙外,还居住着叫巴雅吉呼(富裕)、阿日毕吉呼(昌盛)的两家牧民。 仓央嘉措来到他们家时,一家把锅里沸腾的热奶献给了他,另一家则把刚缝制出来的坐垫铺在家中, 请他坐。 种种吉兆使他非常高兴。 再观其四周,只见周围群山呈现吉祥八徽,地如八瓣莲花,天似八辐金轮,犹如走进自己长年修习的本尊胜乐金刚坛城一般。 心想如此瑞兆圆满之所再也难以找到,就选定此处作为他建造寺院、宏法利生的基地和自己的归宿点。 此后近30年间,他奔波于阿拉善和安多之间,致力于佛教事业,但终究未能在自己有生之年完成在此地建造寺院之宏愿。

分析其中最主要的原因, 是他初来阿拉善后从一开始就认定做自己弟子而收为徒弟的阿旺多尔济尚在年幼, 成年后又把他派去西藏深造,因此想委以建寺重任的人还未长成。 再者,他本人在此期间担任安多13座寺院的堪布,还忙于重修甘肃天祝的石门寺,阿旺多尔济从西藏回来后, 仓央嘉措又派他去建造青海省乐都县境内的马营寺,这可能是仓央嘉措对阿旺多尔济的一次考验。 仓央嘉措把建南寺的遗嘱留给阿旺多尔济后于1746年圆寂。 同年阿旺多尔济遵其师父嘱托再次入藏做善事,并受了七世达赖授予的“阿日路克桑额尔德尼诺门汗”的封号和布达拉宫顶朗杰札仓的堪布称号。 回来后选任了仓央嘉措的转世灵童, 并做了10年的准备后于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开始破土动工,把原来的弥勒庙扩建成9间,在阿日毕吉呼家的地基上修建了49间大经堂,在巴雅吉呼家的旧址上修建了庙仓。 第二年, 从现在的朝克图库热把潘代加木草林寺全盘搬到这个新的寺址,并把六世达赖的灵塔也请到这里,专门修建一座大殿供奉,把仓央嘉措的转世灵童、11岁的罗桑图布丹嘉木苏请到新的经堂里坐床,举行了隆重的开光仪式。 这就是南寺的由来和创建的经过。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清廷为该寺赐名“广宗寺”,授给镌有藏、满、蒙、汉四种文字寺名的乾隆御笔金匾,此匾的落款为“大清乾隆岁次闰八月十六日”,从此南寺有了这个正式名称。 此后章嘉国师若必多杰应阿旺多尔济的邀请为南寺制定了寺规。 该寺规的前言中说:“按我等导师铁猴年诞生的说法推算, 导师将色身收入法界后二千六百三十六年,第十三胜生叫作自在的火牛年(1757年),新建了潘代加木草林寺,即文殊大皇帝赐名为广宗寺的大聚僧寺院……”可见南寺1760年以前的名字叫“潘代加木草林”。

南寺拥有藏区大寺院必须具备的四大札仓, 即学习和修持不同佛经内容的四个学院式僧院。 它们是法相僧院(藏语称参尼札仓),密宗僧院也称续部僧院(阿格巴札仓或叫居巴札仓),时轮僧院(丁科尔札仓),医药僧院(曼巴札仓)。 它们分别学习佛教哲学和逻辑学等显宗教义、密宗教义、天文历算和医药学,并举行相关法会。 南寺的四个札仓各自有自己的名称,分别是“妙音善说洲”“两次第伏藏洲”“不变大乐洲”“无死持明洲”。

南寺在发展和扩大过程中, 得到过旗札萨克的强有力的支持和广大施主的大力资助, 他们为南寺捐献的资财和能工巧匠所付出的劳动是无法估量的。 1760年, 南寺的庙宇僧舍只有197间, 而经过100余年,到1869年的时候已达2859间,据说僧侣人数也增加到了1500名。从下面一些具体事例中可以看出旗府和施主对南寺的支持。

道光八年(1828年),阿拉善第五代札萨克玛哈巴拉一次拿出一万两白银,为南寺修建81间的大经堂和49间的密宗僧院大殿,并在密宗殿中修造一千尊贤劫千佛,镀金铜。同治二年(1863年),乔尔吉·楚勒图木献出310峰骆驼、200多只羊、5000贯铜线、4间房子, 设立了嘛尼仓房。 同治四年(1865年),旗衙门文书巴雅斯古楞等人献出100只羊和一峰骆驼,设立了普格仓。 同治五年(1866年),旗衙门发公函, 将巴丹吉兰巴嘎的卓洛固图盐湖和雅布来盐湖的三年税收收入全部拨给南寺,支持该寺的法事、法会活动。 民国二年,修缮、扩建六世达赖灵塔祀殿的时候,旗衙门派人用5.5千克黄金做成了鎏金的屋脊。 后来,阿拉善未代札萨克达理札雅也为六世达赖灵塔殿的修缮捐献过2峰骆驼、200元大洋。

南寺在同治八年(1869年)曾遭受过重大损失,有人放火焚烧了除时轮大殿和金刚亥母殿以外几乎所有的庙宇,抢走了大批财物。 在此次事件中,商卓特·图斯都布,道尼尔·巴拉丹勒格都布等人带领部分喇嘛,冲进火海,把六世达赖肉身、金刚亥母像、《甘珠尔》经等抢救出来,搬到山崖险处隐藏起来。 此后,由于殿堂被烧,把达赖肉身等送至衙门寺医药殿暂时供奉。

这次事件之后,从光绪年间开始逐步修复和重建了寺院的殿堂、庙仓, 恢复了各种法会活动。 但衙门有人主张把全旗最神圣的灵物 ——六世达赖遗体应在延福寺内造塔供奉,不应再送往南寺。 此时已还俗娶妻的南寺第五代葛根(三爷葛根)、阿拉善第七代札萨克贡桑居尔木德之三子嘉拉参旺吉勒据理力争, 强令六世达赖遗体迁往南寺供奉。

此后,在该寺第五代迭斯尔德呼图克图(俗称喇嘛坦)桑吉嘉木苏的亲自主持下,建造了81间带有阁楼的大经堂,请甘珠尔上师开了光,接着各僧院大殿和大小庙宇相继落成。 民国二年(1913年),桑吉嘉木苏喇嘛坦修缮并扩建了六世达赖灵塔祀殿。 72间带有阁楼的这个大殿具有鎏金的正脊和四条垂脊,有黄硫璃瓦的屋顶,周围墙基用绿色琉璃砖砌成。 大殿前墙外侧镶有用黄色琉璃材料烧制的佛本生故事浮雕,殿内隔扇上雕刻有唐僧取经的故事画。 雕梁画栋,刻雕精细,四周飞檐下几十处画有珍禽怪兽和传说故事及《山海经》中形天、 帝江等神的形象。 环绕大殿的转经长廊内设有100多个转经筒轮,其内用一亿玛尼咒及《回向王经》装脏。 整个大殿显得威严壮观,金碧辉煌,曾经是蒙区寺院建筑中盛极一时的庙宇。 南寺大经堂规模宏大,有64根金龙盘绕图案的柱子,全堂的雕梁两侧书有铂金梵文,书有《佛说正诠圣文殊师利梵名经》全文。

南寺在“文革”前,有六世达赖灵塔殿——黄楼庙、弥勒殿、金刚亥母服、三世佛殿等佛殿4座;有大经堂、小经堂(法相僧院)、密宗僧院、时轮僧院、医药僧院等聚会诵经的经堂5处;还有持斋庙、上护法殿、下护法殿(赞康)、法轮殿、吉祥斋等大小殿堂数座,有活佛公馆两处,有大小庙仓等公共场所多处,有僧舍上百处。

各处殿堂中佛像、佛经不计其数,这里择其最主要的略作介绍。六世达赖灵塔是1丈多高的镀金铜塔,塔门镶嵌着各种宝石,塔顶上曾放有3寸高的赤金无量寿佛像。 大经堂正中为镀金铜制的释迦牟尼像和泥塑的宗喀巴师徒三尊塑像,两侧为十六罗汉和四大天王,堪称佛教艺术的珍品。 小经堂正中是文殊师利巨像,两侧是大于普通人身高的印度八大佛学家六庄严二胜的塑像,栩栩如生。 小型佛像在弥勒殿和葛根的公馆两侧,有1000尊1尺高的宗喀巴泥像。 密宗殿中有1000尊1尺高的贤劫千佛铜像。 夏季举行法相僧院例行法会的“法园”内有1000尊1尺高的救度八难绿度母泥像。医药殿中有1000尊1尺高的白度母泥像。 各殿堂公馆都供奉和藏有绘制极其精美的佛像“唐卡”,不计其数。 最主要的有释迦牟尼的《三十四本生传》两套上百轴,《神变十五》一套15轴,反映宗喀巴本生和传记的《八十宗喀》三套上百轴,《仓央嘉措传》一套十几轴。 还有两轴用彩色锦缎缝制而成的宗喀巴和弥勒的宽4丈、高6丈的巨大的佛像,分别在每年五月和七月展示。 南寺经卷藏书也非常丰富,曾藏有北京版108卷的藏文《甘珠尔》经一部、藏文《丹珠尔》经两部,西藏版100卷的新版《甘珠尔》经一部。 另外宗喀巴师徒三尊的全集几套上百帙、五部大论及其注疏,名活佛、名高僧的著作无所不有。 南寺有两处版库,所藏的经卷刻版和佛刻版数量也相当可观。 新中国成立初期注册僧人550名。

南寺周围的瞻卯山, 额尔德尼召和距寺较远的道布吉林3座小庙是由南寺管理的。 另外子庙或属寺有昭化(朝克图库热)、承庆寺(门吉林)、妙华寺(图克木)、沙尔子庙、查干高勒庙,以及甘肃天祝的石门寺(嘉格隆)等。 它们的堪布(法台)有的由南寺喇嘛担任,有的由本寺提名后由南寺任命。 达喇嘛、学堂师(格斯贵)等主要僧职均由本寺提名后由南寺批准任命。

注本文根据:

贾拉森文摘编。

九、福因寺

福因寺,俗称“北寺”,位于阿拉善左旗木仁高勒苏木境内,地处贺兰山北麓山谷中,森林茂密,风景优美。 福因寺是阿拉善旗八大寺之一。

嘉庆九年(1804年),由福因寺第二代多布藏呼图克图在阿拉善旗和硕亲王玛哈巴拉的支持和资助下,开始兴建福因寺。 嘉庆十一年(1806年),清廷理藩院赐名“福因寺”。 以后,在阿拉善旗各代王爷的资助和支持下,逐年扩建,成为规模宏大、建筑宏伟、金碧辉煌的大寺庙。

寺庙的主要建筑:11座大殿堂,4座葛根、沙布楞宫殿(府邸),5座庙仓,其中苏格沁大段(正殿)106间,却伊拉札仓殿、丁科尔札仓殿、卓德巴札仓殿、曼巴札仓殿各36间,塔殿59间,多布藏呼图克图宫殿80间。 此外,还有阿玛海殿、达拉哈殿、启庙殿、金斯勒其最、迪巴沙布楞府、卫精沙布楞府、敖达其沙布楞府、苏格沁仓、却伊拉仓、卓德巴仓、曼巴仓、丁科尔仓及喇嘛僧宿舍等共计779间。

同治八年(1869年),该寺遭到严重破坏。正殿、卓德巴殿、大经堂及许多喇嘛房舍被焚烧,三百余名喇嘛遇难。从光绪三年(1877年)开始,第三、四世多布藏呼图克图在阿拉善旗和顺亲王的资助下进行修复,直到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基本完工,恢复了原来的规模。

同治二年(1863年),全寺喇嘛有993人;同治八年(1869年)有喇嘛600余人;新中国成立初期有喇嘛370人。

经济状况:新中国成立初期,有骆驼1000多峰,耕地约66.7公顷。

阿拉善旗第三代和硕亲王罗布僧道尔吉及其福晋(公主),第四代亲王旺勤巴拉布尔,另有阿拉善旗著名语言学家、哲学家阿旺丹达尔·拉然巴的陵墓安放在本寺灵塔内。

福因寺多布藏呼图克图,共转世五世。

第一世多布藏呼图克图, 相传他于康熙年间随第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来到阿拉善地区传教,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逝世。

第二世多布藏呼图克图罗布藏丹必贡布, 是阿拉善旗第三代和硕亲王罗布僧道尔吉之第五子。 他在西藏学经10余年,精通“五明”学,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达赖喇嘛封他为“多布藏呼图克图堪布”尊号。 他返回本旗后,又于嘉庆四年(1799年)清廷赐予“多布藏呼图克图堪布”封号。嘉庆九年(1804年)在该旗和硕亲王玛哈巴拉的资助和支持下,兴建福因寺,且建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寺庙。1813年逝世,终年43岁。

第三世多布藏呼图克图伊喜丹僧敖斯尔。 嘉庆十九年(1814年)生于青海地区, 道光五年(1825年)被迎回福因寺坐床。 咸丰五年(1855年)兴建三层苏格沁大殿,不久又兴建卓德巴札仓殿。光绪7年(1881年)逝世,终年67岁。

第四世多布藏呼图克图罗布生丹僧吉格米德札木苏, 光绪八年(1882年)出生,是阿拉善旗台吉图都布之子,1886年(光绪十二年)被北京雍和宫金瓶掣签选定,1913年民国政府按照惯例册封他为“多布藏呼图克图”封号。 他在本寺创建丁科尔札仓。 民国二十年(1931年)逝世,终年49岁。

第五世多布藏呼图克图罗布生吉格米德,1932年出生于阿拉善旗巴音诺尔苏木牧民家。 1954年当选为阿拉善旗政协副主席,1957年到青海塔尔寺学经,1960年当选为内蒙古佛教协会常务理事,1964年因“反革命案件”被判刑,1988年被安排为阿拉善盟佛教协会常务理事。

注本文根据:

何·全布拉文编写。

十、查干敖包庙

查干敖包庙原为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左旗著名古刹之一, 庙址在该旗查干敖包苏木锡林查干敖包西南恩格尔满达拉。 此庙建于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该庙第二代葛根吉木彦达巴嘎(又叫那旺吉木彦)于乾隆四十年(1775年)冬仲月初七日奏请皇帝赐名,乾隆赐名“福佑寺”。 由于此庙位于锡林查干敖包之南,当地群众叫“查干敖包庙”;又因它建于恩格尔满达拉,故叫“恩格尔庙”;还因为它僧徒曾达千人,所以又叫“恩格尔明安”。

1.查干敖包庙的发展

查干敖包庙的最初创建者为本庙第一世葛根鲁布桑诺尔布。 他火猴年(丙申1656年)生于西土默特旗,从小在大召当喇嘛,曾到塔尔寺、拉卜楞寺朝觐学经,土龙年(戊辰1688年)来到东苏旗,在乌勒敖包山洞讲经修行,因而得名“阿贵葛根”。 这时正值清朝皇帝推行“蒙地建一庙,胜养十万兵”的以宗教迷信蒙古的政策时期,所以,鲁布桑诺尔布的行为得到当时王公官吏们的支持和赞助。 他从收受的施舍中,积累了很多牲畜和金钱。 本狗年(甲戌1694年)他在满都呼(地名,现查干敖包苏木所在地)修建了一座小庙,叫满都呼诵经会(又叫乌力吉涛克涛会)。 土鼠年(戊子1708年)鲁布桑诺尔布带领他的心腹额尔德尼桑札布赴库伦拜会哲布尊丹巴, 向哲布尊丹巴禀告了建庙的意愿,哲布尊丹巴答应他无偿供给木料。 水牛年(壬丑1709年)他和额尔德尼桑扎布俩人赴呼和浩特、张家口、多伦等地招募工匠,协定运输车辆。 第二年春天招来了一些工匠,采石烧石灰,几百辆车从北瀚海拉运木料,开始了最初的建筑。 木马年(甲午1714年)葛根住处宫殿建成,有了40~50名喇嘛,开始诵经念佛,施主香火多了起来,收到的布施多了,财产增厚了。 水鸡年(癸酉1717年)建成东拉卜楞殿,火马年(丙午1726年)建成80间宽的大雄宝殿。

火龙年(丙辰1736年)鲁布桑诺尔布葛根圆寂。土鼠年(1744年)其二世转生于苏尼特左旗,继位者为吉木彦达巴嘎葛根。 水羊年(癸未1763年)吉木彦达巴嘎从拉卜楞寺请回了用黄金粉书写的《甘珠尔》经,并在这期间修建了好几座学部大殿。 火鸡年(丙酉1777年)他向清乾隆皇帝上奏,请授盖有御印的赐名证书,清廷赐名“福佑寺”。从此这个庙成为塞北有影响的寺庙之一。 吉木彦达巴嘎活佛于火鸡年(丙酉1777个)和铁鼠年(庚子1780年)分别修建了却日札仓和卓德巴札仓。

铁猪年(辛亥1791年)吉木彦达巴嘎葛根逝世,其转生者贡其格丹迪尔出生于苏尼特右旗,火蛇年(丁巳1797年)被聘迎继位。 木牛年(乙丑1805年)修建丁科尔札仓和明安康。 贡其格丹迪尔葛根于木马年(甲午1834年)亡故,其转世者金巴札木素出生于苏尼特左旗,铁鼠年(庚子1840年)当活佛。 金巴札木素葛根于木虎年(甲寅1854年)塑造25尺高的镀金弥陀佛供在大雄宝殿,对丁科尔殿、东拉卜楞、葛根住官、卓德巴札仓等均进行了维修。 猪年(丁亥1887年),金巴札木素在塔尔寺被害身亡, 其转生者札米彦理格什德札木素出世于苏尼特左旗,金兔年(辛卯1891年)继葛根之位。 他是近代史上扬名内蒙古的宗教名流查干葛根。

查干葛根时代, 此庙宗教事业达到了发展繁荣的顶点。 铁鼠年(庚子1900年)他修建了曼巴札仓,水鼠年(壬子1912年)开始修建喇嘛日木殿,重修全寺。 水猴年(壬申1932年)五月九世班禅额尔德尼由德穆楚克栋鲁普陪同到查干敖包庙下榻讲经, 此庙从此以后名声大扬。

此庙经五代葛根大力经营,不断发展成为拥有11座大殿、下属12个诵经会(属庙)、14个仓的大庙。 僧徒1000余名,四时诵经法会不断,四面八方前来施舍朝觐者络绎不绝。

此庙建筑雄伟,塔碑林立,是一座历史古建筑群,寺内藏有几千种书籍经典;店内的众多佛像,包括绘画的、刺绣的、雕塑的,以及供具、香炉、螺号、喇叭、鼓钹、琴笛、幔帐……都是蒙古族文化遗产,浸透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血汗。 可惜,这些珍品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在“文革”中损失殆尽。

2.查干敖包庙的札仓、经会、仓吉萨、下属诵经会等

查干敖包庙拥有11座大殿,有许多小诵经会。 该庙总管行政、教务事宜的场所为苏格沁殿(大雄宝殿)。 此殿从火马年(丙午1726年)开始修建以来,在200多年间,经过两次翻修,成为具有三层楼阁80丈宽的藏蒙合璧大殿。 殿基以修整的石块垒成,红砖镶边,门窗栅栏用金漆涂绘,门上镌有藏、满、蒙、汉文“福佑寺”匾额,门口有四大天王塑像。 大殿前面广场竖着8丈高的旗杆,四面蹲着8只石狮,旗杆基石上刻有建庙年月和简介。 大雄宝殿正中供着25尺高的铜铸镀金运达里佛,佛像前的檀香长供桌上两只2.5千克重的银灯中点着长明灯,两旁摆着100只小银灯,照亮整个大殿。 360只银供碗和3500只铜供碗中放着米和水,制作几千个彩色“巴灵”插着各种颜色的纸花,点燃着香料,悬挂着众多的哈达和彩绸。 大雄宝殿能容纳1000名僧侣,有喇嘛们坐的长条矮桌铺着彩色地毯和坐垫靠背。 精美的壁画中画着15种佛传、达赖、班禅、哲布尊丹巴、查干葛根传以及“闪布拉”界和地狱图。 有一幅刺绣在锦缎上的3丈长迈达里佛像,据说是出自苏尼特左旗斯尔古楞王福晋之手。 大雄宝殿里还供着《甘珠尔》《丹珠尔》等大型佛经,四时诵经法会不断。

葛根宫殿 ——葛根拉卜楞是该庙大殿之一。 这个像皇宫一样富丽堂皇的三层楼殿,是木马年(甲午1714年)建成,两次维修扩建,已有280年历史。 葛根拉卜楞分葛根住宫和神祗殿两部分。 住宫是80丈宽大楼殿。 殿内大柱用织有龙凤图案的壁毯裹着,殿内铺盖地毯,摆放着紫檀制作、镶嵌红绿宝石的桌子、沉香椅子,桌上放着达赖、班禅、哲布尊丹巴的巨幅照片和五代葛根画。 藏有古瓷花瓶、外国赠送的5尺高的金钟、象牙宝塔、白玉盘、青铜器皿,各种宝石制作的鼻烟壶、海螺、进口花卉、金银、珊瑚、珍珠、绸缎、床锦莽缎等众多物品。 另藏金字钢印、镀金印、纯银币、象牙币、圆金币、玉头檀香印、钢印、檀木印、木印等34种印章。 其中除皇帝授予和达赖、班禅、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等达喇嘛们授给的权力印章外,还有符咒印章。 保存着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哲布尊丹巴等人赠送的红宝石顶珠、红帽缨、僧服、金鞍、各国邀请书、礼品,以及国庆观光、出席全国政协会议时所佩带的证件、照片以及葛根个人阅读的经书、来往信函等纪念物。 葛根神祗殿是63丈宽的楼, 此殿主供佛是10尺高的镀金铜铸宗喀巴像和3丈长的缎子上刺绣的“拉哈木” 佛(均为斯尔古楞王福晋刺绣)。 象征查干葛根幸运的木刻城楼(曼陀罗)五彩缤纷,是由蒙古族工匠雕刻的。佛像前点着两个长明灯和315只小银灯,2000只红黄铜供器盛放着水和米,摆着100只有色巴灵(用面捏成的供品),悬挂着3000块哈达。 五彩缤纷的壁画上画有12种佛传、81位方士像。 葛根住宫是查干敖包庙最早的建筑之一,保存着大量的民族文化珍品。

查干敖包庙有四大札仓, 学习显宗学科的却伊拉札仓, 研究数学、天文、占卜、历学的丁科尔札仓,学医的曼巴札仓,学习秘咒的卓德巴札仓。 却伊拉札仓建于火鸡年(丁酉1777年),两次扩建,是蒙藏合璧式的80丈宽楼殿。 殿内供奉着7尺高的镀金铜铸贡布佛,壁画描绘的是三圣经,有2000余名喇嘛讨论研究《却伊拉》经。 卓德巴札仓建于秋鼠年(庚子1780年),曾两次维修,大殿四角挂着叫“金斯格”的天马旗,顶上铸有黄铜独角鹿,台阶上摆着两只石狮子,殿内供有铜铸15尺高的“桑岱”佛,楼上有桑岱、德穆楚克、吉格育德的曼陀罗。 藏有全套秘咒经,有一只价值相当于70匹骡马的海螺号,学部每日早晨有卓德巴会,一年开8次札仓会。 丁科尔札仓建于木牛年(乙丑1805年),至下一个木牛年(乙丑1865年),因火灾被毁,第二年重新修建,先后两次做过维修。 大殿正中主供神祗是10尺高的铜制丁科尔佛,陪供的有1000个阿尤喜佛,楼上有精雕细刻的宫殿式6丈宽、7尺高的曼陀罗。墙壁上绘有闪布拉大帝像和空中飞腾的宝驹。这个札仓除定期诵经外,有8次大型法会。 曼巴札仓建于铁鼠年(庚子1900年),曾两次维修。 此殿为西藏式的49丈宽大殿,殿内正中供着10尺高的药师茫嘎拉铜像,楼上有药师茫嘎拉、吉格吉德佛的木雕华丽的曼陀罗。藏有各种草药、金石、珍宝药品。还有人体模型和藏文医学经典,壁上绘有1002种药材植物、人体构造等画。 除早午晚曼巴会外,一年开7次大念经会。

西拉卜愣青寺建于水鼠年(壬子1910年),有三个大殿。 西殿宽10丈,高25尺,供有“达拉哈”佛像。左殿宽10丈,高25尺,供迈达尔佛铜象。 主殿25丈宽,第九世班禅曾住在这里,楼上布置得像宫殿一样,摆有各种花卉和珍品。 水猴年(壬申1932年)五月八日班禅额尔德尼由德穆楚克栋鲁普陪同来到此庙, 苏尼特左旗王爷率领官员和几千名喇嘛僧徒以及众多香客信徒按照宗教礼节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 班禅额尔德尼曾住在楼上,他使用过的物品被保存下来留作纪念。

查干敖包庙除上述各主殿外,还有建于木虎年(中寅1854年)专门保存吉木彦达巴嘎葛根最早请来的《老甘珠尔》经。 还有木马年(甲午1714年)修建,各代葛根都曾维修过的第一世葛根鲁布桑诺尔布专庙阿仁吉拉殿(曾由一名叫阿仁吉拉的人管理),此殿供有鲁布桑诺尔布主神祗女神塑像, 绘有葛根传记的美丽壁画。 有建于水鸡年(癸酉1813年)的内供1000个释迦牟尼的“明安康”和建于水猴年(壬申1872年)的供奉观音及做“常年农事”的农乃庙。

此外,还有众多的白塔、喇嘛轮。 庙西有告明巴达鹕、张其布、那木吉勒、那音泰、拉布等7尺高的白塔,西北有叫作“魔鬼呾”的9尺高塔,西南有叫作根都义格栋的高塔,后敖包上有查干葛根的7尺高塔,敖包南面有5尺高的3座小塔(叫三座寿塔),东北有1座高白塔。庙前有20只大喇嘛轮,东西南各有1只喇嘛轮。大雄宝殿后面有100个嘛尼莫格吉莫大轮简。查干敖包属下还有12个诵经会(属庙)。

(1)满都呼会,又叫乌力吉涛克涛会,此会由阿桂葛根鲁布桑诺尔布建于木狗年(甲戌1694年),后经多次重修。 铁猴年(庚申1740年)供奉《甘珠尔》,以贡布佛为主神祗,光绪十八年命名为“乌力吉涛克涛会”。

(2)巴彦乌苏会,火鼠年(丙子1756年)苏尼特左旗劳本喇嘛第二世鲁布桑达希建于巴音乌素。 最初的大殿里供奉以释迦牟尼为首的众佛和《甘珠尔》《丹珠尔》。 铁猪年(辛亥1791年)鲁布桑达希的呼毕勒干贡楚克吉格米德(本旗人)修建卓德巴大殿,供奉弥陀等诸佛和经典。 贡楚克吉格米德于水羊年(癸未1823年)在该会成立“蒙文学堂”(苏尼特左旗最早的蒙古文学校),让喇嘛们和附近民众学习蒙古文。 贡楚克吉格米德所著的经典、词歌、赞祝词曾在这里保存。

(3)巴音哈拉塔尔会,此会于土马年(戊午1738年)由该旗喇嘛伊希札木素修建。 建有“达尔吉却兰”殿,供有弥陀等佛和二十卷蒙古文尤莫以及《甘珠尔》《丹珠尔》等经。 木龙年(甲辰1844年)金巴札木素修建16丈大殿,内供释迦牟尼等佛,1945年被战火毁坏。

(4)呼和乌苏会,土羊年(己未1799年)苏尼特左旗葛隆旺楚克初建于呼和乌素,已近200年。 木鸡年(乙酉1885年)命名为“格杰斯灵”,归属于查干敖包庙的诵经会,木羊年(乙未1835年)修建大雄宝殿,木猴年(甲申1884年)修建农乃殿,火马年(丙午1846年)修建曼巴殿。 藏有《甘珠尔》等大量佛经。 曼巴札仓的建立,推动了医学的研究和发展,而且这个会因建于查干葛根诞生地,影响较大,有内外蒙香客前来朝觐。 木鸡年(乙酉1945年)在战火中遭到破坏。

(5)却尔吉会,此庙由苏尼特左旗老却尔吉桑杰在铁鼠年(庚子1780年)建于德力格尔宝音图。 殿内供奉观音、迈达里等佛和《甘珠尔》等经。 铁狗年(庚戌1910年)授名“广宗会”,土羊年(己未1919年)归为查干敖包庙属下诵经会。

(6)乌兰呼都嘎会,木狗年(甲戌1754年)建于乌兰呼都嘎,授名“根栋拉布告会”,归属于查干敖包庙。 殿内供有弥陀、弥勒等佛,每年夏天祭典格日查干敖包举行乃日那达慕。

(7)古日木会,此会由苏尼特左旗老诺木其蒙劳木栋都布于土羊年(己未1739年)在东古日木之地建庙,寺名“却吉德格其会”。 大雄宝殿内供奉释迦牟尼、迈达里等佛,藏有《甘珠尔》《丹珠尔》经。

(8)哈珠会,此会于木兔年(乙卯1735年)由苏尼特左旗诺木其丹比章仓建于哈珠之地。 叫作“曹都毕力格”的20丈大殿内供镀金阿尤希佛像、观音菩萨,藏有蒙古国版《甘珠尔》(全套)。

(9)敖兰胡都格会,木狗年(甲戌1814年)建于敖兰胡都嘎,铁龙年(庚辰1820年)授名“根栋拉布杰会”,归为查干敖包庙属会。 殿内供奉观音,木龙年(甲辰1844年)请来《甘珠尔》并藏有《故事海》等经典。

(10)四面井会,此会木牛年(乙丑1865年)建于都尔本呼都格(四面井),授名“额尔德尼达呼李格”。 水虎年(壬寅1878年)请回《甘珠尔》保存。 土马年(戊午1918年)归为查干敖包庙属会。

(11)阿拉坦格日勒会,此会在木龙年(甲辰1844年)建苯巴图。火马年(丙午1846年)请供《甘珠尔》。 铁猪年(辛亥1851年)授名“福布寺”,土马年(戊午1918年)归属于查干敖包庙。

(12)五面井会,此会于铁鼠年(庚子1900年)由本旗占卜家萨木腾建于五面井。 木蛇年(乙巳1905年)请供《甘珠尔》。 水狗年(壬戌1922年)归为查干敖包庙属会。

查干敖包庙有苏格沁吉萨、葛根仓、义克吉萨、蒙鲁木吉萨、塔尔巴吉萨、波格吉萨、曼巴吉萨、丁科尔吉萨、却伊拉吉萨、卓德巴吉萨、农乃吉萨、桑吉德吉萨、敖包吉萨、道日都布吉萨等14个仓、吉萨。 最大的吉萨(庙仓)是苏格沁吉萨,它管全寺收支。 葛根仓是经营葛根开支。 乡下仓管理畜群、沙毕那尔户,处理庙仓的贸易、奉献来的畜群和物资等。 其他仓、吉萨各自管理各札仓的收入和开支。 据历史资料记载,火猪年(丁亥1887年)查干敖包庙14个仓、吉萨全部牲畜达到14186头(只)。

3.查干敖包庙的历史地位和宗教影响

首先要明确指出, 查干敖包庙作为长期以来蒙古地区重要宗教中心,在各个历史时期财产丰盈,曾经有6个哈那蒙古包40顶,8个哈那蒙古包10顶,10个哈那蒙古包2顶,12个哈那蒙古包8顶,帐篷100余顶。 布匹、锦缎、貂皮、水獭皮、金银、宝石不计其数。

查干敖包庙有几十万两银的财政基础,掌握着大批畜群,有千余名喇嘛僧徒,管辖十几个诵经会(小庙)。 有葛根、呼毕勒干、达喇嘛、副达喇嘛、德穆其、格斯贵等职位,还有固什、拉仁巴、道仁巴、玛仁巴、却日吉等学术称号。 又因为和哲布尊丹巴、达赖、班禅等宗教领袖有特殊关系而显得权力很大。 查干敖包庙曾两次依附哲布尊丹巴成为喀尔喀附属。 此庙葛根、达喇嘛等曾联合噶林达理等几个台吉上告苏尼特左旗马克斯尔王于清朝理藩院,使其下台。 所以说查干敖包庙在政治上有很大实权。

查干敖包庙在当时交往广、影响大,在社会上有相当高的地位。庙里喇嘛来源有喀尔喀墨尔根王、 达理刚爱、 锡林郭勒的东西苏尼特、阿巴嘎、阿巴哈纳尔、东西浩其特,以及翁牛特、巴林、克什克腾、察哈尔、土默特、阿拉善、巴彦淖尔等盟旗和青海、西藏等地人前来出家当喇嘛,一年四季各地施主香客络绎不绝。 此庙建立以来,曾有拉卜楞寺、塔尔寺、大召寺、大库伦、五台等地大喇嘛永成、公堂、章嘉、东科尔、阿嘉、土观、高满、诺颜、阿嘎拉赞、达瓦喇嘛等,以及诗人伊希丹金旺吉勒等前来庙里居住, 还有班禅额尔德尼由德穆楚克栋鲁普陪同来到查干敖包庙讲经,极大地提高了此庙的社会地位,扩大了影响。 特别是依靠政教各方有名望的查干葛根札米彦理格什德的国内外声望,把查干敖包庙的声誉扩大到国际范围。

查干敖包庙在解放战争时期,成为了我军后方的基地,在宗教界开明人士查干葛根带领下,庙里的喇嘛们积极支援人民解放战争,拿出大量布匹、棉花、皮张制作军衣,揭开了查干敖包庙几百年来历史的新篇章,增添了光荣的一页。

注本文根据:

(1)乐民译《查干敖包庙历史概况》;

(2)《锡林郭勒文史资料》第二集173~200页。

十一、莫力庙

莫力庙(集宁寺),位于通辽市西30公里莫力庙乡。 该庙始建于清顺治年间,由科尔沁部达尔汗亲王为了清朝“皇图永昌”从科尔沁部十旗集资,在哈木莫力主持兴建的一座寺庙,故称哈木莫力庙。 在康熙年间,进行了扩建,成为科尔沁部十旗中心寺庙。 每年举行盛大法会,为皇帝诵长寿经“永庆河清海宴,四海升平,永无战乱,畜群繁息,无灾无患”。

乾隆年间,有一次西辽河发大水,将哈木莫力庙全部冲毁,片瓦不留。 此后,为了重建莫力庙,在达尔汗亲王授意下,由该庙西纳达喇嘛主持,经过一年多的时间,选择庙址,最后选定额仁温都尔(即现在寺庙所在地),重建寺庙。

莫力庙第一世葛根瓦其尔阿拉木斯出生于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是达尔汗旗贵族道尔吉帕拉玛台吉的次子,他是达尔汗王之子“阿巴嘎喇嘛”的呼毕勒干。 21岁时到西藏学经,深造10年,获得“拉然巴”学位,又从第六世班禅受比丘戒,由第九世达赖喇嘛授予“班第达”称号。 他在拉萨听到寺庙被毁的消息后,立即启程返回本旗,筹备重建寺庙的事宜。

一世葛根从西藏返回本旗, 途经北京, 通过章嘉呼图克图的关系,朝拜乾隆皇帝奏请建庙之事,乾隆当时应允建庙事宜,并责成理藩院资助建庙之资金。

一世葛根回到本旗后,立即会见达尔汗亲王,商议建庙事宜。 商定建立一座4个札仓、5座大殿的规模宏伟的大型寺庙, 在朝廷资助部分资金的基础上,再从科尔沁十旗筹集资金,并从北京、沈阳等地招集能工巧匠兴建寺庙, 并由葛根亲自依据西藏色拉寺的形式绘制蓝图,进行了紧张的施工。

新建工程是从乾隆五十年(1785年)开始的。 经过几年的紧张施工,第一个建成了曼巴札仓大殿,殿内供奉铜质镀金敖特奇(药师)佛、阿尤喜(无量寿)佛和拉哈木(吉祥天母)等佛。 在曼巴殿东侧建立菩萨殿,供奉观音菩萨等四大菩萨塑像和白、绿度母塑像。

第二个建成的是卓德巴札仓殿。 殿内主供铜质镀金“三世佛”像。卓德巴札仓殿西侧是护法神殿, 内供八尊金刚力士护法神塑像以及弓箭、刀剑等器械。

第三个建成的是丁科尔札仓殿。 殿内供奉铜质镀金宗喀巴像和时轮金刚像,并有金、银铸造的时轮图、曼陀罗图及研究天文、地理、时轮、数学等经卷资料。

第四个建成的是却伊拉札仓殿。 殿内供奉铜质镀金宗喀巴和贾曹杰、克主杰等五大弟子。 还存放金字《甘珠尔》《丹珠尔》经等。

第五个建成的是苏格沁大殿(八十一间大殿),共为三层大殿。 第一层楼殿内正中主供铜质镀金“三世佛”像,两侧供奉铜质镀金“八大菩萨”,后侧供奉铜质镀金“十八罗汉”像。 殿内四面墙壁佛龛中供奉千尊菩萨像。 第二层楼内供奉章必祥、苏勒德、观音菩萨塑像及经卷等。 第三层楼内供奉铜质镀金千手千眼菩萨像以及金字《甘珠尔》经、金制佛灯、银制香炉等,供品器皿俱全。

在苏格沁大殿前方是山门。 山门前有一对石制旗杆和两头石制雄狮和跳查玛舞的广场。 山门里有钟鼓楼一座和“四大天王”殿。

在莫力庙内供奉的大部分金制佛珠、银制佛珠、经卷及精密雕刻的艺术制品、供品、装饰物都是在北京、五台山、沈阳等地制造后长途搬运来的,有些精品是价值连城的无价之宝。

新的莫力庙是从乾隆五十年(1785年)开始兴建的,到嘉庆十一年(1806年)秋,用21年时间才基本建成。 附属建筑物仍然持续到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才告竣工。当年由清廷颁发满、蒙、汉、藏文书写的《集宁寺》九龙金匾,并由达尔汗旗赏赐给100户阿勒巴特。 该庙建成后是一个规模宏伟的庞大寺庙建筑群落。 有5座大殿、4座小庙、2座葛根宫、15座庙仓、数百座喇嘛院落,即成为8条大街、14条小巷,方圆几十里的寺庙城垣。

该庙建成后,达尔汗亲王下令,将寺庙周围40公里以内的土地、牧场、百姓均赏给寺庙所有,并由达尔汗王出面,召集科尔沁十旗王公集会,为莫力庙募捐牲畜5万头,金银财物不计其数。 这样,该庙财富丰盈,土地肥沃,森林茂密,景色秀丽,畜群遍地,物产丰富,香火旺盛,是金银财宝满仓的盛富寺庙,故将原来的“哈木莫力”改称为“巴彦莫力”(富饶的河湾)。 该庙最兴盛时期有喇嘛3000余人,在内蒙古东部地区成为同拉萨三大寺和塔尔寺、 拉卜楞寺以及五台山相媲美的朝圣之地。

该庙所举行的法会,主要是仿效西藏拉萨色拉寺惯例制定的,除了寺庙和各札仓的例行法会外,一年内主要有四季大法会。

春季二月有“佛衣佛灯”经会,这是一种纪念佛教“先圣”们的法会。 在这个法会上展示佛教“先圣”们使用过的物品,如宗喀巴以及达赖、班禅等人用过的衣服、鞋帽、经卷、念珠、佛像、法具等物,以供信徒们朝拜。同时要点燃“10万个明灯”(实际只有1万或数千个明灯),以祈祷佛业的光明普照全世界。

夏季五月有“玛尼经会”。 这次经会主要是奉诵“六字真言”等咒语,是炼圣药、圣丸、圣水的禅修法会。 在法会期间,坐禅修法者,相互间不能说话,白天不进饮食。

秋季八月修神法会。 参加这一法会的修禅者均为学识渊博的上层喇嘛。 在80天的修禅期间,所奉诵的经文和修行方法严加保密,在庙门外有专人看守,不得外人接近,甚至飞禽鸟类也要撵走。 参加修神者严格遵守各项法规,如走路不准甩手、不留脚印,不准食肉等。 修神法会结束时,举行7天的诵奉《甘珠尔》经和《丹珠尔》经的大型法会,并进行转经活动和庆祝活动,举行查玛舞会。

冬季十一月举行“善缘法会”。 在举行40天的法会期间,要佛灯常明,诵经声不断。 在法会结束时,举行迈达里佛游活动,即在人抬轿内供奉迈达里佛,围绕寺庙转圈,众喇嘛们跟随其后,高声诵经,鼓、锣、号角、喇叭、铙、钵齐鸣,跳查玛舞,放旺火,烧“苏日”,以象征镇邪除魔,永葆平安。 法会结束的那一天,正是腊月最后一天。 第二天黎明,即正月初一清晨,全体喇嘛在苏格沁大殿集合诵经,互相拜年,祝贺新年幸福快乐。

莫力庙有两位葛根,即吉昆(东边的意思)葛根和巴伦(西边的意思)葛根。 所谓东西是按照葛根宫所设置区分的。

吉昆葛根(寺主)即达尔汗呼图克图,是该庙主人,掌管寺庙行政、司法、财务、人事安排等大权。

巴伦葛根, 主要管理寺庙宗教事务, 即掌管各札仓喇嘛学经制度、喇嘛戒律、晋升学位和寺庙法会等事宜。

注本文根据:

巴达玛等先生调查资料编写。

十二、玛拉沁庙

玛拉沁庙,位于科尔沁左翼中旗玛拉沁苏木巴音诺尔嘎查。

清廷为鼓励达尔汗王的军前之功,将“额尔和莫图固伦”公主(皇太极之女,顺治帝之姐)下嫁给达尔汗旗郡王奇塔特。 为庆贺这一重大事件,始建玛拉沁庙,由清廷赐名“慧丰寺”。

顺治五年(1648年),由奇塔特郡王和固伦公主从北京请来“隆福寺”主持喇嘛那木布卓德巴喇嘛主持本寺。 但该喇嘛由于年老体弱,第二年即去世。

顺治七年(1650年),郡王和公主经过乃吉托音喇嘛认定了那木布卓德巴喇嘛的转世灵童为该庙第一世葛根。

此后,在固伦公主授意下,又建立一座庙宇,赐名为“极乐集福庙”,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在“索德固伦”公主授意下,建立了“极乐法轮庙”。 并设立“却伊拉”札仓。

第二世葛根,生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死于雍正六年(1728年)。 第三世葛根生于雍正八年(1730年),乾隆九年(1744年)去世。第四世葛根,生于乾隆十一年(1746年),在他主持下,将藏文经卷译成蒙古文,于嘉庆六年(1801年)去世。

第五葛根生于嘉庆十二年(1807年)。 该庙派主持喇嘛到西藏请达赖喇嘛、班禅喇嘛认定转世灵童,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在诺颜葛根主持下坐床,并拜他为师。

道光七年(1827年),经请示清廷批准,将“极乐法轮庙”改为“衍寿寺”。 同年,第五世葛根学业有成,返回本庙,并主持制定了寺庙各项制度和清规戒律。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建立大经殿,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建立卓德巴札仓。 咸丰元年(1851年),第五世葛根去世。

第六世葛根生于咸丰九年(1859年),当时由温都尔王吉格米德郎布带领一批喇嘛到西藏,请达赖喇嘛、班禅喇嘛认定灵童。 同治二年(1863年)请到庙上坐床,以后到葛根庙拜诺颜葛根为师。 14岁赴西藏哲蚌寺学经,26岁(1879年)学业有成,返回本庙,规定在本庙诵读《大般若》经制度。同年,开始扩建“苏格沁”(正殿)殿。37岁时,主持铸造2丈高钢质镀金“迈达里”佛像,供奉在正殿里。 62岁(1915年)重建卓德巴札仓殿,此时,本庙喇嘛已发展到500余人。

1920年,达尔汗亲王那木吉勒色楞,任命第六世葛根为指挥全旗喇嘛的达喇嘛,全旗寺庙归属玛拉沁庙管理。 1924年,中华民国授予第六世葛根为“诺门汗”称号。

1927年,达尔罕亲王、温都尔王等十几位王公、台吉从奉天(沈阳)邀请第九世班禅额尔德尼来本旗诵经。 5月13日,第九世班禅额尔德尼从沈阳乘坐火车到本旗,在卧虎屯下火车,温都尔王带领500余骑士迎接。第九世班禅在玛拉沁庙驻锡。5月在本庙举行盛大诵经法会。 前来听经、叩头的内蒙古各地喇嘛和信教群众达数万人。 为了纪念班禅额尔德尼在此举行诵经法会活动和为班禅安排驻锡之所,由达尔汗王府和各寺庙集资,修建了班禅楼,又刻建石碑记述这一历史事件。

玛拉沁庙由慧丰寺、极乐集福庙、极乐法轮庙(衍寿寺)等寺庙组成。 主要建筑由正殿、诵经殿、供佛楼、藏经楼、四大札仓殿等10余座大殿, 有两所大型葛根宫和十几座各种专殿、10座寺庙仓院, 以及500余座喇嘛住房院落组成,俨然成为一座寺庙城镇。

玛拉沁庙设有却伊拉札仓、卓德巴札仓、丁科尔札仓、曼巴札仓等四大札仓,是哲里木盟喇嘛教修习、深造经典的中心寺庙之一。 本庙是旗庙,它对本旗各寺庙有统辖之权。

本庙定为每年正月举行“莫勒木”大法会,举行千灯仪式;正月十五日举行大“查玛”舞会;三月举行“丁科尔旺”法会;四月举行“玛尼”会,十五日举行千灯仪式;六月十五日举行大“查玛”舞会;六月末至九月初,举行“雅尔乃”法会;十月二十五日举行纪念宗喀巴千灯法会;年终举行伊如勒(祝福平安)大法会,并举行盛大仪式。

本庙最兴盛时期, 喇嘛达700余人。 1937年有喇嘛230余人。1945年,惨遭破坏。 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破“四旧”时,残存建筑全部毁掉。

注本文根据:

乌力吉巴雅尔、拉喜达瓦《慧丰寺》等资料编写。

十三、葛根庙

位于科尔沁右翼前旗洮尔河东岸陶来图山西麓。 葛根庙由东、西两部组成,东由早格沁殿(梵通寺)、卓德巴殿(慧通寺)、却伊拉殿(广寿寺)组成,西由查干庙(宏济寺)、胡硕庙(广觉寺)组成。

该庙前身为洮南东边的莲花图,乾隆初年,由本旗台吉徐特克纳(葛根庙第二世葛根的父亲)建造。 乾隆十三年(1748年),清廷赐名“梵通寺”。 乾隆六十年(1795年),第二世葛根为了扩建寺庙,选定陶来图庙山麓。这里山清水秀,森林茂密,正是建立寺庙的理想之地。但二世葛根选定庙址不久去世,未能动工。 嘉庆元年(1796年),莲花图庙达喇嘛罗卜桑却德尔和阿旺萨木丹二人,根据二世葛根的意愿,主持开始移建工程。 同时兴建梵通寺、广寿寺、广觉寺和宏济寺四座大殿。 寺庙建筑图案是仿照二世葛根在西藏学习时所在的斯热捷布桑庙设计的,完全是藏式建筑。经过3年的时间,1798年竣工。同治九年(1870年)又建慧通寺,当年落成。该庙的巨额建筑费用是在当时的哲里木盟盟长札萨克图王的主持下,由科尔沁十旗王公自愿筹集的。

葛根庙设有四个札仓,即却伊拉札仓(在广寿寺)、卓德巴札仓达理札雅(在慧通寺)、丁科尔札仓达理札雅(在葛根陵殿)、曼巴札仓达理札雅(在广觉寺)。 葛根庙主要建筑由梵通寺(苏格沁)、广寿寺(卓德巴殿)、宏济寺(查干庙)等5座大殿和葛根官、葛根陵、甘珠尔庙、雅尔奈庙、哈木伦庙等十几座庙宇及十几个庙仓,即葛根仓、玛尼仓、吉巴仓、雅尔奈仓、甘珠尔仓、却伊拉仓、卓德巴仓、丁科尔仓、曼巴仓、却哈木森仓、哈木敦哈木森仓、胡须仓、查干仓、达尔加哈木森仓、大哈木森仓,以及300多座喇嘛房舍院落组成。

葛根庙,寺庙组织系统葛根是最高权力者,下设“索干代会议”,主要成员由苏格沁达喇嘛、四个札仓达理札雅的堪布(达喇嘛)、查干庙、胡硕庙达喇嘛及苏格沁德木齐、格斯贵等人组成。 这个组织有权解决寺庙内政治、经济、行政和宗教方面的重大事宜。

在“索干代会议”之下,还有两个组织系统,即寺庙行政系统和札仓达理札雅系统。 行政系统,以苏格沁达喇嘛为首,其下有各寺庙达喇嘛、德木齐、格斯贵等寺庙行政管理负责人,主要是管理寺庙的有关政治、经济、宗教事务、行政事务等方面的事务。 四大札仓达理札雅各札仓达理札雅设有堪布、劳本、哈森格布其等札仓达理札雅管理负责人,主要负责管理各札仓达理札雅的学经制度、仪规、法会、考试、晋级等事务。 各庙仓绥本、德木齐、尼日巴等负责管理本仓的财务经济事务。

葛根庙是科尔沁地区最大的寺庙之一,鼎盛时期有喇嘛1200余人。 因为这里的却伊拉札仓久负盛名,在这里修习25年左右,可授予哈然巴学位,同拉萨授予的学位相差不多,科尔沁十旗求学的喇嘛均到本庙修习,因而名望倍增,闻名海内外。

清代葛根庙有阿勒巴特(属民)240户,约1100人。这些阿勒巴特都是由科尔沁十旗王公赠送的。 其中札萨克图旗、达尔汗旗、博王旗赠送的最多。从清朝后期开始,数目逐年减少。据1918年统计,有150多户,约600人;1928年有100户,约400人;1945年有80余户,300余人。 本庙对阿勒巴特的管理,设置五个苏木,即查干庙、胡硕庙、苏格沁、却伊拉札仓、卓德巴札仓各设一个苏木,管理各自所属的阿勒巴特。各苏木设章京一名、扎兰二名、达尔嘎二至三名。这些阿勒巴特终身为寺庙服役,即耕种土地、放苏鲁克、维修寺庙、挑水、做饭、烧火、砍柴、割草等。 寺庙方面给的报酬很少,只能维持最低生活。 阿勒巴特为寺庙服务形式有两种,一种是为寺庙耕种土地,放苏鲁克,每年向寺庙缴纳固定数量的粮食和牲畜。 另一种是直接为寺庙服务,如规定家里有两个男丁,必须有一人轮流为寺庙服务;有三丁者,二人为寺庙服务;有五丁者,有三人为寺庙服务。

葛根庙经济上很富裕。 据1912年统计,有牛2000多头,羊3000余只,马300余匹,有土地和草场12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约500余垧(每垧十亩)地。另外还有三处石灰矿场。牲畜主要是给阿勒巴特以放苏鲁克形式或寺庙直接管理畜群的方法经营。 土地主要是出租,收取地租、粮食、柴草或雇用农工方法经营。 另外,寺庙每年在宗教方面的收入也很可观。 如咸丰十年(1860年),扎赉特旗王爷、福晋一次赠送葛根庙白银,给葛根100两、额尔德尼喇嘛100两、苏格沁仓500两、札仓150两、大哈木森100两、农乃仓50两。 这当然是一个典型例子, 但每年葛根庙布施收入银两、 实物、 牲畜等, 折合白银5000~6000两,多时达上万两,这是平时维持寺庙开支的主要来源之一。

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时期, 日伪政府派一些日本喇嘛住到各大寺庙进行活动。1935年,日本喇嘛加藤(蒙古名敖木普尔爬克巴)来到伪兴安总省,同日本喇嘛麻生(蒙古名表达尔扎布)一起管理喇嘛教事务,1937年被派遣到葛根庙,担任伪满洲国喇嘛宗教团副团长,当时葛根庙又授予他该庙达喇嘛衔。

加藤从1937年到1945年间,在葛根庙成立一个“事业公司”,主要是经营土地、矿产和畜群,名为发展“喇嘛教事业”,实为支援太平洋战争。

加藤从葛根庙、札萨克图旗掠夺土地1300多垧。 他用出租或雇用农工形式经营,每年收取1000多石粮食。 他经营石灰场、砖窑、铁工厂、被服加工厂,每年掠夺巨额利润。 他还经营畜群(牛、马、羊群),每年增殖很多牲畜。 加藤的“事业公司”所掠夺的粮食、财物、肉制品等,每年都送到日本本土,支援太平洋战争。 由于他“事业有功”,曾得到日伪政府多次表彰。

注本文根据:

兴安盟宗教部门及卢明辉等人调查资料编写。

十四、瑞应寺

瑞应寺位于阜新蒙古族自治县西南30公里的佛寺乡佛寺村。

瑞应寺,蒙古族人通称为“葛根苏莫”,汉族人称佛喇嘛寺,简称佛寺。 由于寺庙规模大、历史悠久、喇嘛人数多、宗教组织健全、影响大,素有“东藏”之称。

1.寺庙的建筑

瑞应寺自康熙八年至咸丰初年,历经180多年的长期修建,逐渐成为辉煌壮丽的寺庙建筑群。

主要建筑有:

(1)大殿:大殿(大雄宝殿)位于瑞应寺的中心,是全寺最大的殿宇。 康熙八年仅有3间庙堂,到乾隆年间,几经扩建,成为两层楼的大殿。 第一层是藏式建筑,九九见方,面积为81平方丈,内有周长8尺的64根大圆柱,托梁而立。殿内摆设着平台式的诵经座。二层楼后半部是宫殿式建筑,四角上挂着铜铃,拱脊上金龙起飞,隐隐舞动。 前半部平坦的庙顶上,正中是铜质镀金法轮,两侧有一对金鹿面向而立,跃跃欲试。 大殿中央是7尺高铜铸释迦牟尼像, 后侧排列着文殊菩萨、观世音菩萨、宗喀巴和白度母、绿度母佛像。 另有精雕的佛龛,供奉着3尺高的旃檀昭佛。东西两侧台座上有千尊佛塑像。殿内装饰着精彩的花纹条幢。 大殿前廊正门上横挂着道光三年(1823年)清廷赐予的用藏、满、蒙、汉四种文字镌刻的“瑞应寺”大匾。

大殿的北面,是1608年康熙赐建的昭庙,其北面是九大臣祈愿殿,9间二层楼,共72扇门。

大殿前面,东厢是5间瓦房式建筑,内供马头金刚泥塑像。 西厢是藏经楼,内藏佛教经典《甘珠尔》经3部,324函;《丹珠尔》经3部, 675函。

大殿的前段为四大天王殿。 西北角有一小门楼,内有3间厅堂,原是一世葛根禅房。 以后,藏有从西藏取来的宗教法规和一世葛根用过的器物。 大雄宝殿外院是3座经轮亭,东西两侧是钟鼓楼和两座白塔、两根旗杆、一对蹲踞式的彩画雕刻石狮。 再向前是广场,是庙会跳查玛舞的地方。

(2)葛根宫:葛根宫分为东西两馆,共有房舍999间,南北7道门。 两馆都在大雄宝殿西边。

东馆是葛根起居、饮食处及行政、文书房(办公室)。 西馆是接待外宾的地方。 两馆甬道下有八角门、垂花门、屏门等,均有回廊相通。两馆七层院内布满亭台楼阁、假山奇石、名花异草、石雕香炉等。 院内有达蒙旃台,供葛根乘凉赏月之用。 院西侧有一座小庙,庙内供有成吉思汗画像。 葛根宫后面有一所幽雅别致的内花园,供葛根散步、观赏景物之用。

(3)四大札仓及德丹阙凌:“札仓”是藏语,意译为“院”,即学部之意。 各札仓是瑞应寺分设的四所学部。

萨尼特(即却伊拉)札仓:是佛教显宗学部。 其建筑自成体系,是由正殿、法王殿、大锅房、东西配殿及山门组成的单独寺院。 正殿是七九见方,63间宫殿式二层建筑,始建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 殿内外整洁壮观, 前廊内门上横挂一方藏蒙文字镀金大匾, 其文汉译为“宏兴黄教法寺”,殿内藻井,满挂金幢条幡。 正中供有3丈6尺高的铜铸镀金迈达里佛像。 此殿佛像最多, 有8尺高的释迦牟尼铜像和4~5尺高的35尊铜佛像。殿西北角是六臂护法神。此庙台阶前方有一只石雕的绿鹦鹉。 正殿东北角有5间瓦房,内有两口大铜锅,即闻名于世的瑞应寺大锅,能煮2000千克米粥。 正殿西厢有5间庙殿,内藏很多显宗哲里5部经典以及木雕版。还藏有《甘珠尔》经3部,324函;《丹珠尔》经3部,675函。

萨尼特札仓正门外是显乘经学辩论园林,面积300平方丈。 园里有300多年的苍松古柏。 园林北部有萨布希克庙,其前有三台石座,是本札仓堪布及雄赖巴喇嘛等人观察辩论的座位。

该学部传授藏传因明学,最高学位是“拉然巴”,其次是“道然巴”,再次是“嘎布楚”。 这三种学位,均依据考核成绩评定。

萨尼特札仓的僧徒先学习藏文字母, 后学习在大雄宝殿聚会时常诵的经文,时间要达6~7年之久。 然后开始学习佛教哲理因明学、“五部大论”。 学习方法由师傅教,自己学,还要在经堂、法园中互相辩论、出题、答辩,以求深解经文奥义。 学成之后在大雄宝殿里经“磋朗辩论”后,由堪布、格斯贵、雄赖巴等根据其学习成绩、辩论哲理程度分别授予“拉然巴”“道然巴”“噶布楚”等学位。

从10岁出家为僧开始学经算起,到50岁博得学位,长达40年之久。 经过这漫长时间的勤奋学习,刻苦攻读,才能功成名就。

曼巴札仓:是医药学部。 位置在大雄宝殿东1公里山岭上,由主殿、配殿、山门组成,庙宇33间。 其主殿是宫殿式建筑,是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建的药师佛庙。 门楣上的横匾用藏、蒙文字书写,蓝底金字,汉译为“至上施舍甘露寺”。 本殿主供1丈2尺高的铜质镀金敖特奇(药师)。佛台东侧是64尊药师佛群像,一尊观世音菩萨。西墙壁上挂着盛世千佛像,后侧又是64尊药师佛群像。 正中是莲花宝座,花盘上放着药师佛宝经一函。 东壁上画有以《四部医典》为基本内容的枝干形图案,这是该殿重要文物。 其图形是三根、九干、四十七枝、二百二十四叶、两支花朵、三颗果实,形象地描绘了生理病理的相互关系。 此外还有各种形状的人体解剖图,以及大量的手术用具等。 喇嘛医生都必须在这里学习,经过实习、考核后方可行医。这里的最高学位是曼然巴。该学部是当时内蒙古地区蒙医学的中心,名扬东部蒙古各旗。

瑞应寺的曼巴札仓始建于康熙四十一年,历经300多年的历史,造就了大批蒙医人才。 该学部医学经典有《四部医典》《增方四部演绎》《秘封疗法》和《药方》《四部医典注释》及《珍贵七品》等各医学经典著作。《四部医典》系统地阐述了人体构造、生理特征及病理、治疗等内容。 全书共分总论、理论、医疗、续论等四大部分。

学徒们一般都先学蒙、藏文字,再拜师学医,通读背诵医典,几年后再听师父讲解,掌握全部理论后从师就诊,用典型病例实习开课。夏季登山采药,熟记药性特点,经过7~8年实践方可单独行医。 行医3~5年进行考核,成绩优异者授予“曼然巴”学位,对其医术精通者由葛根亲自赐予“道布切”称号。

阿克巴(卓德巴)札仓:阿克巴札仓即密宗学部。 讲真言秘诀,即修持修炼密宗。 由主殿、偏殿和后殿构成,共72平方丈。 始建于公元1812年。殿内供有宗喀巴、拉哈珠苏木、大自在、药师佛、观世音菩萨、无量寿佛,寺内还保存着康熙皇帝用过的驴鞍,配殿里挂有极乐世界佛城图。

阿克巴札仓的僧徒,诵读修炼密宗咒语。 僧侣遵守的戒律严紧,从师博受领咒语灌顶者,必须是受过比丘戒的僧人。 同时,在发愿不违犯密宗戒律后,还要经受长时期的考验,师傅这才传授密宗灌顶。

丁科尔札仓:丁科尔札仓即时轮学部。 这里专门研究天文、历法、日月食、编历书,记载气候变化。 其建筑以主殿、藏经殿、时轮金刚殿和天王殿组成。 殿内有三头二十四臂的时轮金刚佛,侧旁有三百六十四值星神。 墙上挂着时轮金刚佛境“香巴拉”国城垣图。

瑞应寺丁科尔札仓,殿里备有古代的地测仪、漏钟、日晷等仪器,有观察记录资料。 研究天体,编写历书,有自己的一套观测和计算方法。 用“太阳日计算法”计算出一个整年的日数为365.270451日,即365日又6小时左右。 用“太阴日计算法” 计算太阴历每一个月为29.530556日,此数乘以12,则得出354日左右。

从太阳历一年的天数里减去太阴历年的天数, 其差是11天,累积起来每三十二个半月中遇到一次闰月,每五年中会遇到两次闰月。

丁科尔札仓有《时轮历精要》一书,并有多年推算历法的资料,把一年的大、小、闰月,二十四节气的交接时分,日、月食时刻推算出来编写出历书。

丁科尔札仓的僧徒, 除学习在大雄宝殿和本札仓经堂内聚会时奉诵的经卷外, 还有一部分人专门研究天文历法。 这里说的历法是《时轮历法》, 运用这种时轮历法能推算出大小月和二十四节气的交节时刻,并能推算闰月和日食、月食的准确时刻。

德丹阙凌:位置在大雄宝殿的西侧,是宫殿式二层楼的庙宇,面积共21平方丈,建于嘉庆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

本庙与其他札仓不同,不学习经典,不研究学术,也不招收僧徒,其地位高于四个札仓。 本庙首座称为“德丹喇嘛”。

正殿北侧正中,供奉“德丹兴古特”无量寿佛,身高1丈。 旁侧供奉大自在(胜乐)佛,身高4尺。 策登诘穆(六臂护法的另一称呼)像,身高2尺。供奉在神龛里的无量寿佛,共659尊,身高1尺。这些佛都是用黄铜塑造,外表镀金。 在殿内墙壁上挂着十八罗汉画像,各个都镶有玻璃镜框。

在楼上珍藏着珍贵的神品,其中有达赖喇嘛的部分舍利子,这是第一世葛根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从西藏请来的;还有右旋螺法,是于道光三年(1823年)四世葛根进京当值,唪诵《皇帝洞礼经》,返回时带来的。 还有宗喀巴吃过乳汁的乳牛之角。

上述三种崇拜品,珍藏在三层柜里,最里层是以紫檀木制成,钥匙保存在德丹阙凌总管事手里;中层是以白檀木制成,钥匙保存在德丹阙凌知事手里;最外层是以紫檀木制成,钥匙保存在葛根宫西馆。

前大门为5间瓦房,正中的门专供葛根与旗札萨克通行,侧门供普通僧侣通行。

大门两侧各有3间房, 为预备千盏供品所设。 摆供品由左向右(或由西向东)依次是水、水、花、香、灯、水、塔(用香制成的)这七种供品,要排列到1000位数为止。

(4)外五座庙及环寺路。

白伞庙:又称大白伞庙。 坐落在东北山顶上,是四世葛根于道光七年(1827年)冬修的,有主庙和亭子各一座。主庙内供奉白伞盖佛和迈达里佛像,亭子里是转动式的5尺高的转经筒。 经筒表面是彩色六棱格板,上刻涂金梵文六大明咒“唵、嘛、呢、叭、咪、哞”。

绿度母庙:位置在寺西南山上,1702年一世葛根去承德朝觐康熙皇帝时准建的。 庙内主尊为绿度母,高7尺,铜钟铍金像,手执邬波罗花。

关帝庙:关帝庙建在西南山坡,与度母庙上下相望,有2座庙殿。传说四世葛根时,关羽夜间托梦,在梦中解脱了葛根的苦难,因此修建该庙。 又把汉文《关圣帝君灵笺百签》译成蒙古文本,置于殿中,供传抄各地。

护法殿:护法殿位置在寺东南山上,是一座面北背南的倒座庙。此庙系仿西藏“乃琼”护法庙建造的,其意为“乃琼”护法神在保护寺庙,保护虔诚敬神的僧众,如有违犯佛法者受到乃琼护法神的惩罚。

舍利庙:舍利庙建在本寺西北山顶上,是安放历代葛根堪布喇嘛舍利所在的地方。 除一世葛根的舍利送到五台山外,其他的舍利均安放在此。 这里有舍利庙3间,供奉葛根的舍利,钟鼓亭各一,这里有葛根和堪布喇嘛舍利塔60多座。

环寺路:环寺路周长6公里,围绕全寺一周。 道路崎岖,沿路有大小石雕佛像,连接不断,环路林立,素有“环寺路上万尊佛”之称。

2.政教合一体制

(1)政教合一的产生:政教合一是清朝皇帝对蒙古各地进行有效统治的措施。 对影响较大的葛根册封、赐号,扩大他们在蒙古地区的影响,并准予各呼图克图,每年轮班驻锡北京、朝觐皇帝入洞礼诵经年班,给予优厚礼遇。 同样,对瑞应寺大加恩赐,封葛根为“东部蒙古佛祖”。对瑞应寺葛根有求必应,例如从国库拨银修建寺庙等。一世葛根进京朝觐12次,四世葛根进京或在热河朝觐皇帝9次。 道光四年由理藩院向瑞应寺颁发满、蒙、藏三种文字的“东土默特札萨克达喇嘛察罕第颜齐呼图克图印”。 赋予葛根享有和王公同等的权利,执掌寺内外一切政务和教务。 清政府对寺庙掌印有专条规定,札萨克达喇嘛的任免和重大刑事诉讼案必须经理藩院决定, 这一条实际是将喇嘛教牢固地控制在朝廷掌管之下。

另一方面,蒙古各旗札萨克王,为了借助喇嘛教影响,维持自己的封建统治,提高自己的地位和势力,大力资助修庙,施行优待喇嘛的政策,把瑞应寺附近的17个村,包括人口、土地割给瑞应寺管辖。800户农民成为寺庙属民,对他们免除旗丁、赋税。 瑞应寺葛根宫馆、各札仓直接经营的土地就有920公顷、马车15辆、牲畜达1000头。每年粮食产量大约达1380石。 此外,在寺外占有土地,东荒一片(东荒是指彰武、绕阳河流域)、旧庙、平安地、哈达户稍等地共2000公顷。另外在清河附近有土地约667公顷。还有清廷赐与葛根的喜峰口外洼尔土温泉,有土地约53公顷。 每年可收入粮食2000多石。

(2)政教合一的机构:政教合一体制,扩大了葛根的权力。 葛根是寺庙最高领袖。 他本身主要掌管教仪,而寺庙政务、僧俗纠纷全由喇嘛札萨克管理。 葛根对全寺3000名大小喇嘛和所属17村居民行使无限的权力。

瑞应寺政教常设机构主要人员有:札萨克达喇嘛2人,1人理教, 1人理政,无正副之分,但往往是理政者权力居上。

内馆是葛根的办事机构,设喇嘛强佐1人、知事4人、随奉8人。东馆是札萨克喇嘛的办事机构,掌管政务。 人员有:札萨克达喇嘛2人、强佐喇嘛2人、跟随和使役若干人。

西馆分管文书、财务。 有文书2人,常斯德喇嘛、参事、管家各2人,皂隶(执法者)4人,使役15人。

东馆有直接召集政务会议的权力,通过会议决定各种法规。 西馆主管财务,保管全寺金钱粮谷,负责土地出租、征租与征集长工等事。

西馆又是文书机构,受理民事诉讼案件,由文书达喇嘛召集“司堂会议”,裁决民事案件。

3.清规戒律

瑞应寺清规戒律极为严格,凡是遇到重要戒律问题,同寺庙其他重大问题一样,均提交全寺最高“索干代”会议决定。 对于违犯戒律者,给予极为严厉的惩处。

在《札衣克》即黄教法谕里规定:“格斯贵喇嘛对违法者打死勿论”,格斯贵执行权力时手持铁棒,在寺内外巡回检查,对违犯戒律者,即使是王公贵族子弟,也不例外。

本寺喇嘛除了严守格鲁派规定的所有戒律外, 还有特别规定的七条戒律:

(1)喇嘛与妇女淫乱者予以制裁,逐出寺院。

(2)喇嘛如饮酒者予以制裁,逐出寺院。

(3)喇嘛如以金钱财物赌博者予以制裁,逐出寺院。

(4)喇嘛如有经商者,逐出寺院。

(5)来客不报告者,罚斋茶一次。

(6)喇嘛弈棋者,罚斋茶一次。

(7)有骑驴客人上门不报者,逐出寺院。

4.法会

苏格沁殿(大雄宝殿)与各札仓按例举行年中法会。 凡属苏格沁殿举行的法会,都由全寺僧侣参加,规模很大。 远近施主、香客来的也很多。 按阴历每月都有大、中、小型法会。

大型法会每年只有3次,其时间是正月十四日和十五日两天,二月二十九日或三十日,十二月三十日。 其中正月十五日和二月三十日两次最为隆重。 法会之日,各殿所有庙门全部敞开,施主、信徒可以随意拜佛、烧香。 这两次法会都跳查玛舞。

跳查玛舞完毕,全寺僧侣绕行环寺路一周,这是瑞应寺最大的庙会。 僧侣们每个人都有自己修持的经卷,有的人凌晨唪诵,有的人晚间唪诵,大约吟诵两个时辰左右。

取得学位的高僧,有静坐修炼7昼夜或21昼夜的,静坐修炼时不接待外人。 身旁服侍的弟子,按规定时间送来茶饭,等到弟子出去后,自己才食用。

僧侣的饮食很干净,也很简单。不分冬夏,总是一日两餐。多数是早晨吃些少量炒米,过午后才吃饭菜。 生活比较充裕的僧人,多数吃馅饼。 菜肴也很简单,不做多样煎炒烹炸之类的菜肴,肉和菜一起混合着熬烂就可以吃。

在寺庙殿堂里做法会时,多数吃小米肉粥。 只有施主向寺院舍斋时,才有用猪肉、牛肉、酥油等熬的粳米粥。 一般在夏秋两季,寺院里舍饭的是粳米饭和大炖肉。 只有在四月里的持斋法会和七月里的“东超德”法会上,不用动物的肉和油,而用粳米、酥油、白糖、葡萄干、大枣做“博热穆塞”(糖饭)素斋。

喇嘛的戒律上禁止吸烟,但是吸鼻烟还是允许的。 对于鼻烟壶的质料很讲究,有玛瑙、玉石、水晶石、陶瓷、玻璃、牛角等多种。 喇嘛两人相见时,互相递烟壶是常礼。 还有谒见有地位的人或者高僧,也要敬递烟壶,表示尊敬。 还有喝白毫茶的习惯,无论贫富,年龄大小,地位尊卑,职衔高低一律喝茶。 喇嘛的服饰有严格的规定,一律按西藏僧侣服饰样式制作。 本寺僧侣服装式样和西藏大昭寺僧侣服装相同,任何人不准改变。

注本文根据:

(1)根据白甫真、吴振华、那木洋关于《嘉应寺》一文摘编。见《蒙古贞文史》427页。

(2)瑞应寺,今属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在清代是漠南地区第一座大寺庙,被称为“东藏”,是蒙古喇嘛教寺庙中最有代表性的寺庙。

十五、曼巴拉僧庙

“曼巴拉僧”是藏语,意为“医方明经院”。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由鄂托克旗第七代王爷东日布斯仁捐资,第一世夏仲(活佛)贡其根阿布日寨主持兴建。 庙建成后,成为菩修医宗教义,经医双修,专门研究发展蒙藏医学,是培养精通医宗教义僧人的藏传佛教圣地。 曼巴拉僧庙兴盛时期,有喇嘛200余名,殿塔10座,寺庙仓库和僧舍170多间,大小牲畜数百头(只)。 庙内雕塑威武,壁画塑威武,壁画精致,经书、医药书籍有数千卷,成为内蒙古地区研究蒙藏医药规模较大、声名远播的寺院。